活下去 增强意志,战胜显性灾难,防范隐性灾难
意志一词,大家经常会用到,但要想清楚表述其内涵并不容易。哲学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知识更加系统,使思想更加清晰。我借用哲学家叔本华的观点来解释意志,即“意志是真实的自我,肉体是意志的表现”“我的意志使自己客观化为肉体,表现为有生命的有机体”“求生的愿望是生命的基本原则”“意志或冲动引导动物成长,支配它的一切活动”“在人和高级动物那里,这种原始的冲动是有意识的”。
一言以蔽之,人的意志反映的是最真实、最根本的自我,意志的冲动驱动人有意识地谋求生存。按照叔本华的观点,由人组成的企业的经营意志,正如企业真实的自我,它的冲动引导或驱动企业成长,保证企业能够健康长久地“活下去”。
“活下去”的冲动,驱动着企业按照经营逻辑自我成长,使之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企业在发展的旅程中,要想健康长久地“活下去”,就必须战胜各种经营风险或灾难,这些都是不可避免且极为艰难的事情。经营灾难可以被简单地划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经营意志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驱动企业战胜显性灾难,防范隐性灾难,以实现自己健康长久“活下去”的愿望。
任正非面对内外矛盾常常做噩梦。雷军认为创业是无比痛苦的人生经历、意志顽强应该成为企业领导者的“标配”。
网上流传着任正非数百篇讲话稿和文章,从中不难窥见他创业的艰辛。正如他在2011年发表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坦露的:
2002年,公司差点崩溃了。IT泡沫的破灭,公司内外矛盾的交集,我却无能为力控制这个公司。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梦醒时常常哭。
大部分创业者可能都有过这种噩梦般的感受。2015年6月2日,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颇有感触地分享心得,认为创业不易,一旦选择创业,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个无比痛苦的人生,你必须独自面对压力、困惑。别人是不会理解的,甚至会看不起你,真正成功的人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创业者都成了铺路石。
提及不可避免的经营灾难和必将经历的经营痛苦,我无非是想提醒准备创业或正在创业的人,除了憧憬创业成功的成就与喜悦,还必须反躬自问:自己的意志是否足够顽强,自己是否愿意百折不挠地去达成创业目标。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就不要轻易踏上(或者赶紧撤离)创业这条道路,以免把自己和家人拖入深渊。
人的意志能否增强?如何增强?可谓言人人殊。有的人认为,意志顽强与否是与生俱来的,生来顽强的人,做事总能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的人则认为,意志顽强与否并非天生,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明白一些道理后,就能逐步增强;还有的人认为,意志顽强与否需要经历灾难的考验和磨砺,意志在灾难的考验中可以愈挫愈强。事实上,与生俱来的顽强意志是既不可遇也不可求的,唯有在学习明理中坚定意志、在灾难磨砺中增强意志,才是可遇也可求之法。
创办企业或经营企业,对人的考验是极其严苛的。面对内部的人心复杂及外部的环境变换,企业领导者如果意志不够顽强,他们似乎难以挺过各种经营灾难。哪怕有任正非这样的领导者,华为也多次差点没能“活下去”。
任正非说:“从泥坑里爬起来的人就是圣人。”经营企业难免会遇到经营风险或灾难,能否战胜显性灾难,防范隐性灾难,这考验和磨砺着企业领导者的经营意志。企业要想健康长久地“活下去”,顽强的意志应该成为企业领导者的标配。
2001年,IT冬天里的华为,遇到了内部骨干辞职潮,是任正非的经营意志驱动华为战胜了那次显性灾难。
2001年对于华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当时华为的处境,是再恰当不过的。外部正在袭来的,是全球金融风暴所引发的IT寒冬,电信市场网络建设投资锐减,华为公司的发展被踩下了急刹车,销售收入增速开始急剧下降;内部正在蔓延的,是员工对公司前途担忧所萌生的悲观情绪,加上任正非《华为的冬天》一文在公司内部引起的不安,公司内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军心动摇”。
在这一年,为了度过IT寒冬,华为把旗下的安圣电气卖给了美国艾默生公司,还计划变卖其他产品线。
当时,把华为逼到绝境的,有内忧也有外患,但从《华为的冬天》一文来看,任正非似乎更担心内忧。他在文中强调,应对外部危机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内部改进,从利益分配、业务创新、规范管理、变革管理等方面练好内功,提升公司应对恶劣环境的能力。任正非希望以此来稳定军心。
也是在2001年,屋漏偏逢连夜雨,任正非最不希望的事情还是发生了。2000年从华为离职创业的原常务副总裁李一男创办的港湾网络有限公司开始正式研制数据通信产品,进入国内电信运营商市场,拉开架势跟华为进行正面竞争。接下来的两三年里,港湾网络吸引了一批来自华为的高管和骨干加盟,这对华为组织的稳定性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对华为数据通信、光传输产品等方面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
李一男当年是华为公司核心高管、产品研发专家,一度被视为任正非的接班人。在离开华为之前,李一男担任过华为产品营销委员会主任,那时我是华为新业务产品营销部的总监助理,有机会参加他组织的一些会议,并向他汇报工作。这个年龄比我还小一岁的公司副总,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是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而是过于老成的身心俱疲。
李一男创办的港湾网络,后来主要经营数据通信产品和光网络产品,与我当时在华为负责营销的新业务相去甚远,他这次创业对我负责的业务没有产生太大影响,但我身边熟悉的同事有一些陆续投奔了他。
港湾网络的行为,对准备过冬的华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华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在内忧外患下,任正非压力巨大。那时关于任正非严重抑郁、疾病缠身的消息,在华为内部不胫而走,甚至还有“任正非考虑变卖整个华为”的传言。这些在任正非《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文章中都有所表述。
内外交困、心力交瘁,但任正非依然以顽强的意志驱动着华为进行绝地反击。他把反击的重点放在应对港湾网络的挑战上,在公司内部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聚合公司的全部力量“阻击”港湾网络。
当时,作为一名市场干部的我,参加过多次动员会,后来,华为顶住了港湾的进攻态势,遏制了干部和骨干的进一步流失,硬是挺过了那场寒冬,最后还收购了港湾。之后,华为再也没有出现过伤筋动骨的骨干流失事件,为后来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忧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此类挑战新东方也遇到过。2019年11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二届创业家年会”上,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说,他与王强、徐小平等合伙人在合作过程中有过很激烈的矛盾,如果没能及时解决,新东方早就烟消云散了。只不过,俞敏洪没有像任正非那样采取激烈的手段,而是运用“让步”的方式,保障了公司的运营。
《论语·季氏》中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企业内部灾难一旦爆发,往往最凶险、最致命,也最考验企业领导者的经营意志。2001年发生的内部骨干流失潮,使华为差点死于那场寒冬,是任正非的经营意志驱动华为战胜了那次显性灾难。
防范隐性灾难,是经营意志的另一种主要作用。在华为高歌猛进时,任正非的顽强意志总能驱动团队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20世纪90年代,华为人的集体意志“爆棚”,上上下下都以主人翁自居,无论什么场合,华为人总是忍不住要表达对华为的认同和自豪。1997年前后,华为内部浮躁风气开始盛行,靠表面功夫上位的干部有所增加,踏实肯干的人反而坐起了冷板凳。对此,任正非严厉批评了人力资源部的干部:“你们总是不提拔踏踏实实工作的人,嫌人家笨,老是去提拔那些聪明的‘百灵鸟’,‘百灵鸟’的工资总涨,结果华为公司就是只会唱歌。”[1]
对于华为内部的隐性灾难,任正非堪称“世人皆醉我独醒”,有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任正非十分担心地说:“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为了防范可能滋生的经营灾难,2000年左右,任正非在华为公司内部提出“多一点打工意识,少一点主人翁心态”的倡议。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自己和华为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下子从原来温情、亲近的家人关系转变为冰冷、功利的劳资关系,不少华为人也有同感。这句话给盲目自豪、盲目乐观的华为人浇了一瓢凉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华为人的意志。我现在想来,港湾事件中华为高管与骨干的规模出走,与此或许不无关系。回头来看,这种防微杜渐式的纠偏,竟然让华为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这应该是任正非始料未及也不愿看到的。但为了防范隐患、防范这种隐患进一步发酵可能引发的显性经营灾难,通过倡导“多一点打工意识,少一点主人翁心态”,促使华为人“爆棚”的经营意志回归常态,这是无可厚非的。华为后来的发展证明,抑制过于高涨的意志,使华为人回归了理性与平实,为全面推广应用IBM等机构辅导的管理变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种结果当然是任正非希望看到的。
《韩非子·喻老》中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企业巨大的经营灾难往往是由一些不易觉察的事情引起的。对经济周期性起伏洞察不够,企业经营没有引起警觉,经营意志未能驱动企业在发展顺利时做出必要应对,这些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灾难。因此,驱动企业防患于未然,是经营意志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防范显性灾难和隐性灾难是华为不断胜利的保障,敢于胜利是华为集体意志的综合体现。
从华为发布的历年年报中能够看到,华为2002年的销售收入是175亿元,2020年的销售收入是8914亿元,期间每一年的销售收入都在稳步增长。“华为老兵”都知道,华为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岂止从2002年开始,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创业时期,尤其是在1995—2000年,年增长率接近100%。销售收入的不断提升,是华为产品创新、市场开拓、管理变革的直接回馈,突出展现了华为经营集体敢于胜利的顽强意志。在2007年发表的《敢于胜利,才能善于胜利》一文中,任正非明确表达:“正职必须清晰地理解公司的战略方向,对工作有周密的策划,有决心,有意志,有毅力,富于自我牺牲精神。(正职)能带领团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华为很早就注意到了部门正职的意志力不仅决定着部门的团队意志,而且影响着公司的集体意志,认为只有正职具备“敢于胜利”的顽强意志,才可能提升团队“善于胜利”的能力,并且为公司最终形成“不断胜利”的局面贡献价值。
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在加拿大转机时身陷困境,直至2021年9月24日才顺利回国。在左右踟蹰、日夜徘徊、山重水复的1028天中,孟晚舟经受住了刻骨铭心的考验,展现出一位华为正职应有的“敢于胜利”的顽强意志。在返回阔别3年的祖国的航班上,百战归来的孟晚舟感慨地用文字表述了她的心境:“泪水抱怨化解不了愁苦,伤春悲秋翻越不过泥泞,与其困顿挣扎,不如心向阳光,冲出阴霾。有些风浪,难免艰险,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有些抵达,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无数次奔跑,无数次跌倒,唯有此次让我倍感坚强;无数次出发,无数次归家,唯有此次让我热泪盈眶。”一个柔弱女子坚强的一面跃然纸上,这种坚强的意志不仅感动了她自己,更感动了关心她的家人和同胞们。
孟晚舟的坚强意志,并非一日之功,早在她以往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现。2017年9月,孟晚舟在清华大学校园招聘会上发表了题为《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的演讲,其间分享了一段经历:“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当别的电信设备供应商撤离日本时,华为选择了留下来,地震后一周,我飞到日本,整个航班连我在内只有两个人。在代表处开会,余震刚来时,大家脸色刹变,到后面就习以为常了。与此同时,华为的工程师穿着防护服,走向福岛,抢修通信设备。勇敢并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信念。”孟晚舟的坚强意志打动了莘莘学子,其中不少人后来进入了华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孟晚舟勇敢的心态和言行,其实是华为人日常工作状态的缩影,彰显了“敢于胜利”的华为集体意志,这种意志对华为最显著的驱动体现在战略追求上。华为之所以选用业务领先模型这一战略工具,就因为其真实的意图是聚焦通信信息这条“狭路”,迎接各种挑战,不断实现技术领先、产品领先、市场领先、服务领先,敢于争取“超越所有对手,攻入无人地带”的非同寻常的经营胜利。
影响意志的既有物质欲望,也有道义追求,只有二者达到平衡,才能更好地支撑经营意志驱动企业发展。
驱动企业战胜显性灾难,防范隐性灾难,是经营意志最主要的作用。但意志“爆棚”或“低迷”,以及这两种状态的交替出现,总是在所难免的。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意志的变化呢?如何才能坚定意志呢?
叔本华指出,意志是世界的本体,自觉的意志体现在人身上;但人越是自觉,就越是痛苦,他必须不断求生存,因恐惧死亡而奋力挣扎。意志的本质就是挣扎,它没有目的、没有满足,欲望的暂时满足也立刻导致空虚无聊。为了求生存,人的意志会不断追求满足生存所需的物质,意志的这种物质欲望是永远不知满足的,如果任由意志无节制地追逐物质,意志就会一直痛苦下去。叔本华进一步提出减轻意志痛苦的办法,“禁欲”就是其中一种。人通过“禁欲”的自律生活获得解脱,达到甚至超越善和仁爱的境界,进而获得内心的愉快和真正的宁静。
关于人心里的物质欲望(即人欲),王阳明有这样的表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人心里若存有过度的私欲,就会遮蔽内心本有的天理。只有把物质欲望缩减到合理的程度,天理或良知才能显现,内心才能光明,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叔本华和王阳明都在告诉我们,意志或人心都会受到物质欲望的诱惑及善、仁爱、天理或良知等道义追求的影响,减少物质欲望甚至进行必要的“禁欲”,提升道义追求,才能获得快乐,才能培养坚定的意志。
不难理解,企业领导者或集体的经营意志,也与物质欲望(即“逐利”)及包括善、仁爱、天理或良知在内的道义追求(即“取义”)相关,要想坚定意志,“逐利”与“取义”二者缺一不可。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次序问题。当年我进入华为,深受任正非“买大阳台房子,准备在阳台上晒钱,防止钱发霉”的理念鼓舞,首先想的是什么时候才能赚到买房子的钱,也能有足够的钱可晒。满足物质欲望,是我加入华为的“初心”,事实上,只有在这个“初心”逐步实现之后,华为倡导的那些道义追求才在我的意识中渐渐实在起来,也只有这样,我才坚定了长期为华为奋斗的意志。这样的心路历程,在华为具有代表性,我理解这其实是华为坚定员工奋斗意志的常规做法。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道:“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影响人心或意志的,既有物质欲望,也有道义追求。任正非说的“多一点打工意识,少一点主人翁心态”,可以理解为把道义追求过分高涨的华为人再次导向物质欲望,使二者重新达到平衡,确保经营意志持续坚定地驱动华为战胜显性灾难,防范隐性灾难。
经营意志是“体”,经营事物是“用”,要从根本上管理好企业的人和事,就必须重视经营意志的建设;要做到“体”和“用”的统一,就需要把经营意志和经营事物结合起来。
经营意志归根结底是企业人的意志,坚定经营意志,除了要清楚物质欲望和道义追求对意志的影响,为了使企业人在经营事务中战胜显性灾难,防范隐性灾难,还有必要进一步认知什么是人。
关于人的认知,西方哲学有较为系统的探索。康德作为西方哲学集大成者,对人的认知主要是从感性、知性、理性角度入手。“康德说知性把它的规律给予自然(即感性提供的对自然界的感觉内容),这就是他的意思,这就是他引进的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也就是人的知性为自然立法,人因此可以认知自然和改造自然。“理性迫使我们认为自己从属于道德世界秩序,其中幸福和道德是有联系的”,人的“意志”可以自由选择是否遵从道德,从而获得幸福。叔本华认为,“我的意志是唯一的”“我的意志和全宇宙的意志也是等同的”。根据这个观点,世界是“意志”的表象,宇宙自觉的“意志”体现在人身上,人的“意志”反映了宇宙的“意志”。
综合以上康德和叔本华的观点,人的自由意志自觉地选择道德律且受其引导,由此将“自由意志”在对象化的实践中实现,就能创造符合道德律的理想世界。在这方面,儒家也有相似的观点,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即人们通过努力,居“仁”求“义”,“由仁义行”,就可以构建充满道义的、美好的社会,甚至大同世界。
根据这些中西方哲学观点,从本质上来说,人是一种自觉的灵长类动物,如果愿意运用或遵从道德律去改造世界万物,世界就可能变得更美好。
同样的道理,如果能够引导经营集体运用或遵从道德律,去积极改进企业经营事物,就有可能管理好企业,并战胜显性的灾难事物,防范隐性的灾难事物。换言之,以遵从道德律的“意志”驱动遵从自然律的事物,企业就可能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2001年,根据华为内部传播的消息,是前核心高管违背与华为约定的禁业限制在先,华为反击是为了保护应有的权益,符合道德律或者说道义。任正非以遵从道义的“意志”驱动华为战胜骨干流失潮,迎来了日后健康、快速的大发展。
《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归根结底,人的“意志”是“本”或“体”,经营事物是“末”或“用”,二者不可分割或偏废。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重视企业经营事物这个“末”或“用”,轻视企业经营意志这个“本”或“体”,导致不少企业员工“意志”薄弱,最终造成了这些企业经营乏力,难以战胜显性灾难,无法防范隐性灾难,从而陷入困局。
总而言之,经营意志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在企业发展进程中,驱动企业战胜显性灾难、防范隐性灾难,健康长久地“活下去”。经营意志是“体”,经营事物是“用”,兼顾“体”与“用”,企业才能够治理好人、管理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