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寄语
我为什么要讲《传习录》
本书缘起
很多人都听说过王阳明,听说过《传习录》,但是真正能够读进去的人大概不多,能够真正读懂并且在生活中学以致用的就更少了。这真是一件让人非常惋惜的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传习录》本身由文言文写就,虽然它的语言并不十分晦涩,但是对于绝大多数非中文专业或者历史专业的读者来讲,还是不太容易理解。市面上虽然有很多的白话译文版本,但译文水平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文言文中很多精妙的思想,翻译成白话后就味同嚼蜡。
第二,《传习录》的语言非常凝练,它就像一座智慧的冰川,我们能读到的语言只是冰川顶上显现出来的一部分,更厚重的智慧则隐藏在语言的背后,需要我们去体味、揣摩、顿悟。很显然,我们作为现代人缺乏这样的心境和环境。
第三,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市面上对于包括《传习录》在内的经典著作进行解读的书,偏重于读,而不是解。这些书给人的印象是,教授们用很专业、严密的语言把古人的意思用白话文翻译出来,但翻译出来的内容不太接地气,跟普通人的生活关系不大。还有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以先贤的只言片语做幌子,宣扬他所谓的“国学思想”。这些人给大家造成了很恶劣的印象,让人们对国学经典丧失了学习的欲望。
王阳明的心学是非常鲜活的人生哲学,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不是供人把玩的小文艺门类,而是经世济民的大学问。王阳明的心学关注的对象是人心,不是君臣父子那套外在的伦理秩序。人心,从古至今,并未有什么变化。所以直到今天,不管是青年人,还是中老年人,如果你愿意,你都能从这套学问当中汲取智慧。
在这本书中,我希望能够以自己多年的职场、商场的经验为依托,以个人的理解和体悟为纲领,将普通人能够看得懂的《传习录》解读呈现给你。这本书没有大段地引用原文,甚至也没有太多的注释和索引。就一个目标——好读。在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是,这句话是人话吗?读者能看懂吗?我坚信,能够让读者看得懂,能够引发共鸣的文字才有价值。
但是,大家不要因为语言的平实易懂而忽视了思想的深度。近几年兴起了一股趣味解读历史古籍的风潮。从传播角度,这个是值得肯定的,它能够让更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缺点是,它失去了厚重。必须提醒大家的是,《传习录》是哲学,严肃厚重本身就是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要引起大家的思考,就肯定幽默不起来。
我们生而为人,希望活得明明白白,堂堂正正,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任何学说都是服务于这个目标的工具。心学在我看来,就是一套被忽视、被误读的强大的工具,所以今天我来讲,你来听。仅此而已。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