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澄生平及其革命活动
何澄字亚农,自号两渡村人,别号真山,为两渡何氏第十五世族人(图1-1)。何澄原名何厚倜,《灵石县志·人物志》中称何澄:“生而敦敏,长而徇齐。知时世大变,风气大开,首先出东洋入振武学校肄业……,后又入士官学校。民国元年,回国眼界大开,欲立不朽之业……公才高气壮,遇事不小就……将来大器晚成,同乡人有厚望焉。”[8]
图1-1 何澄(1939年摄于苏州,何泽瑛藏)
光绪六年五月三十一日,何泽慧的父亲何澄(1880—1946)就出生在两渡村的八卦院。八卦院位于村子的中央,上下两层小楼,正房三间为窑洞,两侧各有偏房三间,据说站在山顶俯瞰,整个院子呈八卦形状。现在因院子破损得面目全非,已看不出八卦图的痕迹。
何澄的父亲何福荃,曾在东北为官。何澄有两个哥哥,大哥何厚吾(1854—1905),字子宽;二哥何厚贻(?—1950),字子良。何家虽然是一个累世五代的“科举望族”,但何澄年幼时非常不幸,三岁的时候父亲即去世,1894年母亲也故去,他不得不背井离乡,随大哥到了奉天。正是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何子宽率军助守辽阳,直接参加战斗。
1897年,为了让何澄受到最好的教育,何子宽将他送到直隶最高学府——保定莲池书院的东文学堂。一边学习儒家经典,一边学习日文及西方新学。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沙俄趁机出兵东北,占领大片领土,清政府的统治从此进入风雨飘摇的阶段。劫难之中,莲池书院也被迫中断教学。清政府变革科举、奖劝游学的新政方案开始酝酿。这样,出洋留学,寻求强兵救国之道逐渐成为青年人的追求目标。当时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便利,费用低廉,故自1901年起,留日学生骤增,不少是进入军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历经甲午与庚子两次国难的何澄于1902年作为山西籍首批留日学生,自费东渡。
和许多早期出国的留学生相似,何澄最初志在学农(故字亚农),在日本东京的清华学校学习语言和农艺,受吴稚晖2等人的影响,思想日益倾向革命。次年就改学军事,入振武学堂3。1905年初,大哥何子宽去世,何澄回两渡送葬。旋筹措资金,在天津开办利亚书局,暗中传播革命书报,安顿好后,返回日本。
1905年,孙中山从欧洲到东京,在东京的华侨和留日学生千余人举行盛大集会,聆听孙中山的演讲。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许多留日学生踊跃参与。为准备在国内发动武装起义,同盟会注重在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习军事的学生中发展革命力量。9月2日经黄兴介绍,何澄加入同盟会,立誓奉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1906年,何澄从振武学堂毕业,经实习后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被分配到第四期步科学习。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何澄等20余人以留日陆军士官生为主体的同盟会成员在东京组织了一个名为“丈夫团”的秘密组织。组织名称是黄郛等商定的,取自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而铁与血是革命的利器,也称“铁血丈夫团”。这个军事干部组织意在归国后掌握清军军权,重点进行北方地区的革命。团员们归国后,或潜进清廷军事中枢,或加入清廷新军,或侧身军事学堂,竭力暗谋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们充任各地民军的军事将领,率兵攻城略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团员中有后来的沪军都督府参谋长黄郛、江西都督李烈钧、山西都督阎锡山、陕西都督张凤翙、贵州都督唐继尧等。“丈夫团”约于1906年底前后组建完毕,蒋介石、张群为1908年加入的后期团员。加入同盟会和“丈夫团”是何澄政治生涯的重要起点,由于跻身同盟会这一核心组织,他在后来协调阎锡山、蒋介石等人的关系,乃至中日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09年年初,何澄回国应邀在清陆军部通国速成武备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的前身)担任兵学教官,在新军中培植革命力量。同年,何澄通过游学毕业生考试,进入军谘处第二厅任科员。期间,他结识了任职学部4专门司郎中的王季烈,经王季烈介绍,何澄与其妹妹王季山(1887—1949)结婚,并于1910年11月有了第一个女儿何怡贞。何澄任职军谘处期间,曾在一份名为《军华》的刊物上,连续发表长篇军事论文,如《旅顺要塞战之研究》[9]、《最新海军基本战术》[10]、《中国大接济编制之研究》[11]、《战败后之俄国近状》[12]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何澄自北京南下,协助陈其美谋划光复上海。陈其美全力支持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他的不少手下,如黄郛、蒋介石、何应钦、戴季陶等,后来都成为政界要人。黄郛时任都督府参谋部长兼沪军第二师师长(后改为陆军第二十三师),何澄任该师参谋长,蒋介石则在该师任第5团团长。1912年初,陈其美派蒋介石刺杀了反对孙中山的陶成章。同年8月,陈其美因被议员指责“盘踞沪上,拥兵自雄,军政府应撤不撤,梗国家之统一”,辞去都督职务。何澄自此也退出军界,从上海回到妻子王季山的家乡苏州定居。
图1-2 两渡书屋(台阶上坐者为3岁的何泽慧,1917年)
何澄到苏州定居,让岳母王谢长达非常高兴,她对这位思想进步、举止讲究的女婿一直特别欣赏。何澄在王家的“怀厚堂”5附近,五龙堂之北购地建造“灵石何寓”。“两渡书屋”是何澄“灵石何寓”院内最早盖起的一幢房屋,为日式建筑。“灵石何寓”为何澄亲书,由工匠镌刻烧制成一个长方形的搪瓷匾镶嵌在大门旁边的院墙。当时的门牌号码是苏州十全街143号(后改为151号)。“灵石何寓”门匾,不仅开宗明义地标明了何澄是灵石移居到苏州的山西人,而且在“灵石何寓”的界地十全街和五龙堂小巷的拐角处,何澄还立有一块不同寻常的界碑——“灵石共和堂何”。这是何澄参与创建共和的政治身份写照。1920年前后,何澄又造了一幢两层的西式洋房(今苏州南园宾馆院内),因曾收藏有桂馥手书“灌木楼”匾一块,故将其命名为“灌木楼”。何澄在院内栽种花木,并逐渐扩充东斋、西斋,一度与蒋介石的侍妾姚冶诚和儿子蒋纬国成了邻居。
何澄受孙中山“平均地权”及民生主义思想的影响,不置田产,而是经营商业与实业。1913—1925年间,在苏州十全街开办了小型的益亚织布厂,生产一种上等的丝光“爱国布”。同时,他又与政界保持密切的联系。1927年,山西省党部奉命改组,何澄与张继任改组委员。1928年6月,阎锡山支持蒋介石北伐,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区总司令,何澄选择了沧石(沧州至石家庄)铁路工程局局长的职务(后因与时任铁路部长的孙科意见不合而辞职)。后来在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时,何澄采取中立态度,以老友的身份劝解调停,蒋介石给何澄以监察委员的虚职。1933年黄郛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又邀何澄为顾问。何澄有留日背景,在中日关系日益紧张的时期曾奉国民政府之命与日本进行过一些交涉,但在仇日的社会氛围下被误为与日本“有联系”。1937年8月何澄还以“特嫌”罪名抓进监狱。后经陈果夫写信证明,何澄才得获释。
抗战期间,何澄不受敌酋诱逼,拒任伪职,始终保持了民族气节。并以其特殊身份,代表国民政府在中日间斡旋。他既对日军的暴行十分愤慨,也对当局的腐败无能深为忧虑。
何澄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书画、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在苏州,他酷爱钻研古代文物,收集佳品,与张善孖、张大千、叶恭绰等书画名家结为至交。何泽瑛女士对小时候的往事记忆清晰:“凡过年,张大千总会派人送一幅画过来贺岁。当时,他与叶誉虎(叶恭绰)住在网师园里,每天写字画画。有时候,我们跟着爸爸去看他时,会用他的画作叠纸飞机,他从来不恼。”[14]
何澄的收藏也以与书画有关的墨、砚和印章为多。其所藏墨,曾被人冠为江南第一人;其所藏印材印章精美绝伦,包括大量战国、汉代的铜章;其所藏书画,均是文人画中的珍品;其所收藏产于福建寿山的田黄石块大而色泽纯,纹理透晰,而其所收藏的鸡血石则血色鲜赤、覆盖面大,颗颗属珍稀之物。另有一些青铜器和瓷器,其所收藏的青铜器,被上海著名报人张丹斧称为:“两件生坑宝敦器和百余周秦玺,文质并妙世无比,黄叶翁与黄滨翁三十年所聚不敌此。”而他的收藏境界和人品,则是众多收藏家所称道和不及的。他在北平生活时,琉璃厂的古董商人们经常拿着文物找何澄鉴定。
图1-3 何澄曾收藏的汉代铜镜和宋代旧玉龟钮纹章“范仲淹印”(苏州博物馆提供)
何泽涌曾回忆说:“我是上小学时知道两渡的。父亲好收藏,与苏州几乎所有文物界人士往来密切。一次,我路过一家文物商店,店的门匾落款为两渡村人。我好奇,问店主两渡村人的含义,店主说,就是你父亲啊!原来父亲的号就是两渡村人。”[14]
“苏州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汇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等艺术于一身,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构成了曲折迂回、步移景换的景观画面。其中离灌木楼一箭之地的网师园被称为江南古典园林的上乘之作,全园“布局紧凑,比例适度,叠石理水,尤具匠心”6。
网师园其址原为南宋侍郎史正志1174年前后建成的“万卷堂”及“渔隐”花圃,几经兴废易手。历史上此园曾托史正志“渔隐”旧义,名为“网师小筑”(网师即渔父意)。现在建筑主要为清乾隆年间所建。辛亥革命后,东北军阀张作霖将其买下赠与前奉天将军张锡銮。1932年著名画家张善孖、张大千兄弟与张锡銮之子过从甚密,曾在此居住,后因抗战而离去。1940年,张锡銮之子张师黄出手网师园,何澄尽其积蓄,加上卖掉北京宅子所得,购得此园。此时网师园已破败,何澄延请工匠,亲自擘画,费时三年,对亭台屋宇、假山园池进行全面整修,并充实了古玩书画及明清家庭用具,复“网师园”旧名,使网师园这一姑苏园林中的精品为之焕然。
何澄一生克勤克俭,他叮嘱子女,必须勤学自立,决不能以父母的遗产为享乐之本,而成为社会蠹虫。对其所有的珍贵文物和园林,何澄向来认为,只暂为收藏维护而已,待将来政治安定,必还之于民。
1946年5月11日,何澄因患脑血栓在北平东交民巷法国医院离世,享年66岁。1949年底,妻子王季山在苏州家中被人杀害,此案后来一直是悬案。当时何泽慧及许多兄弟姊妹都不在苏州,得知消息后,兄弟姊妹回苏州料理丧事。
1950年,何澄的八个子女一起决定根据父亲生前遗愿,将其生前竭尽全力保护和修缮的苏州网师园捐献给国家。何澄长子何泽明代表何澄全体子女致函苏州市市长,完成捐赠。1989年,苏州市人民政府立《网师园重修记》碑记载:“网师园……堪称江南古典园林的上乘之作。一九五〇年园主何氏将园捐献于国家。”无人居住的灌木楼当时则由解放军军管会租用。
在日军占领苏州前夕,何澄将其收藏进行了藏匿。1956年,两渡书屋整修时,意外发现天花板上小阁楼内,竟存放上千件书画、铜器、瓷玩等珍品,其中包括文徵明、傅台和王铎等名家大师的笔墨丹青佳作,各种文物计1374件,古籍图书642册。这批稀世珍宝随即被捐献给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此外,何澄收藏的72枚印章,藏于灌木楼前假山泥石之下一瓷罐中,均为田黄、鸡血和青田石等名章。由何泽瑛根据回忆提供线索,南京博物院的专家于1990年进行发掘,也使它们重见天日。1990年9月26日《人民日报》载:“老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老人何澄先生生前珍藏的七十二方珍贵印章、印材,由其子女全部捐献给国家。”何家两次捐献,内有国家一级文物31件、宝墨12件。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也许在外人眼里,这些都是价值累万的宝贝。何澄的子女们克勤克俭,从不浪费物力,却都对钱财不甚看重。1990年,在何澄收藏的印章出土之后,有人主张他们每人收藏一枚留作纪念,他们均不接受。最后有人提议由何泽瑛收藏一枚刻有何澄名字的普通水晶章,也为她所拒绝。他们认为,父亲收藏的这些东西,应该妥善完整地保存在一起,至于其归属并不重要。
1980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仿网师园内“殿春簃”建了一座古典庭院“明轩”,网师园名播海外。1982年,网师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在苏州南园宾馆举行了何澄先生子女捐赠网师园等文物仪式,补办了房产、文物捐赠手续[3]。1997年,作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网师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何澄精于古文物鉴赏,并以一己财力,为祖国保护了许多优秀文化遗产。”《人民日报》上的这一评价,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