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足少年
1881年的一天,驻扎在山东境内的清军管带段从德出操回营,刚换好衣服,躺在烟榻上吸烟。这时,一个亲兵入内禀报:“段大人,有人求见!”
段从德不耐烦地皱了皱眉头。他一边吸着丫鬟点着的烟泡,一边摆摆手:“不见!”亲兵下去后,不一会儿又转回来,再次禀道:“段大人,来人说是从合肥来的,是大人您的侄子。来人说非见您不可!”
“让他进来吧。”
几分钟后,一个穿着单薄、风尘满身的年轻人出现在段从德的面前。他个子不高,却很结实,宽宽的肩膀,圆圆的脸,肤色黑红,年纪约在十六七岁的样子。
那个年轻人见到段从德却是满脸喜色,“扑通”一声跪下。
段从德回过神来。他放下手中的烟袋,赶紧上前一把扶起了来人。
“伢哩!”他操起合肥土话,连声问道,“你怎么来啦?你怎么来啦?”
“我是来投奔叔父大人的。”
“谁和你一起来的?”
“就我一个人。”
段从德不大相信地咂了一下嘴,又问:“你是怎么来的?”
“走来的。”
“步行?”
段从德又一次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从合肥到这里2000里路,而且又是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在他眼里还是个小孩子的人,竟然独自一人步行到这里,真让人太不可思议了!
他望着眼前这位有些胆量和毅力的族侄,望了好久,突然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哈哈大笑起来,连连说:“伢哩!够种!”
于是,这位步行了2000多里前来投军的年轻人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这一年,他才17岁。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十几年以后,就是这个从合肥乡下跑出来的年轻人会成为赫赫有名的北洋大将陆军总长、民国总理、执政府的元首,成为中国现代史上风云一时的大军阀。
他就是段祺瑞。
段祺瑞,字芝泉,出身于清代一个地主官僚家庭。段祺瑞的祖父叫段佩,字韫山,通过自学粗通文字。1851年太平军起义,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横扫长江以南,势不可挡,咸丰皇帝情急之下下令各省地方实力派组织团练,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当时出现的主要团练有曾国藩组织的湘军、李鸿章组织的淮军。“乱世出英雄”,清末的风云际会给段家的兴起带来了契机。段佩积极报名加入了当地地主组织的团练,开始时担任哨兵,后升为管带。10年后,李鸿章组建淮军,皖北许多地方团练纷纷并入,段佩也成为淮军名将刘铭传麾下的一员骁将,由于表现突出,不久被刘视为左右手,最后官至统领,因功被保为提督,记名总兵,授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从此,普普通通的段家开始出人头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势力的合攻下,遭到失败,又过了一年,即1865年,段祺瑞出生了。段祺瑞的出生是极其平常的事,可是,段祺瑞后来却自诩自己菩萨转世,有“灵”气。
1879年3月,段祺瑞15岁,祖父段佩突然发病死亡,死于军中。段佩的去世使段家家境急转直下,段祺瑞的美好前途也蒙下了阴影。段家开始中落,生活处于贫寒之中,甚至连段祺瑞上私塾的钱也拖欠。塾师姓侯,膝下有一女,对段祺瑞很是同情。每逢私塾里打”牙祭”时,她总是在段祺瑞碗底埋两块大肉,段祺瑞心中奇怪,却又不便去问。有一天,侯先生的千金倒先发了话,问段祺瑞:“你碗底每回都加添两块肉,你知道是谁给的吗?”段祺瑞反问道:“是师母给我的?”那姑娘红着脸笑着说:“是我加给你的。”这件事给段祺瑞留下了深刻印象。
尽管侯先生嫌贫爱富,在段祺瑞欠下膳费时,扣下了段祺瑞的一方旧砚和一张旧书桌,段祺瑞却不在意。在他做了总理之后,侯先生在去北京找他,他把侯先生接进府中,当做贵宾,备极优待。平时,段祺瑞总是一个人进餐,逢年过节才和妻妾儿女一同吃饭,但他却一日三次陪侯先生用餐。侯先生离京时,段祺瑞又送钱送衣服,并派人将其房屋翻盖一新。在他下野寓居上海时,尽管生活费靠蒋介石每月赠送敬仪,段祺瑞仍从这笔钱中分一些寄给侯先生父女。
段祺瑞在宿迁清军兵营中做了一个小“戈什哈”,即勤务兵。两年后,1881年,17岁的段祺瑞徒步2000余里来到山东境内,投靠在威海卫驻军中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充职哨书。段祺瑞的父亲叫段从文,是粗识文字的农民。段祺瑞幼年曾读私塾,因家道贫寒,渐渐念不起了,又不能长久在家待下去,他的父亲便亲自送段祺瑞到天津投军,入武备学堂。段父回乡时,囊中有几十两银子,便买点生丝和布,预备为儿子以后成亲用。行到合肥西郊七里塘,天已昏黑,被同行两贩杀害,把他囊中所有物品抢去。后来段祺瑞母亲牵次子段祺甫报案缉凶,终于将案犯查获,这是清朝末年的事。
祸不单行,段祺瑞父亲的坟上尚还没有长满野草,段母也因忧伤过度而撒手西去。段祺瑞赶回老家,长歌当哭,安排了母亲的后事和弟妹的生活,然后重返威海卫军营。从此,他显得格外冷峻、刚毅,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