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励志故事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万事皆缘,随缘适意:若想改变命运先改变心态

万事皆有缘,人生当随缘。随缘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忧,不躁进,不强求。以佛心保持平和,能处变不惊,并能体会到生活之乐之美。人生随缘,即是“枯萎的随它枯萎,繁荣的任它去繁荣”。顺其自然,毫不执著,随遇而安。

一、平常心

云在青天水在瓶

禅语

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佛学故事

唐代诗人李翱非常向往惟严禅师的德行,任朗州刺史时,曾多次邀请惟严禅师下山参禅论道,都被惟严拒绝了。所以李翱只得亲自去拜见惟严禅师,去的那一天,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

虽然是太守亲自来拜访自己,禅师毫无起迎之意,对李翱不理不睬。侍者提醒惟严说:“太守已等候您多时了。”惟严禅师只当没听见,只是闭目养神。

李翱偏是一个急性之人,看禅师这种不理睬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拂袖欲去。

惟严禅师这时候才慢慢睁开眼睛,慢条斯理地问:“太守为何看中远的耳朵,而轻视近的眼睛呢?”

这话是针对李翱“眼之所见不如耳之所闻”而说的。李翱听了亦惊,忙转身拱手谢罪,并请教什么是“戒定慧”。

“戒定慧”是北宗神秀倡导的渐修形式,即先戒而后定,再由定生慧。但惟严禅师是石头希迁禅师的法嗣,属于惠能的南宗,讲究的不是渐修,而是顿悟法门。

因此,惟严禅师回答说:“我这里没有这种闲着无用的家具!”李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问:“大师贵姓?”惟严禅师说:“正是这个时候。”

李翱更弄不明白了,他只好悄悄地问站在一旁的寺院的总管,刚才大师回答是什么意思?总管说:“禅师姓韩,韩者寒也。时下正是冬天,可不是‘韩’吗?”

惟严禅师听后说:“胡说八道!若是他夏天来也如此问答,难道‘热’吗?”

李翱忍俊不禁,笑了几声,气氛顿时轻松多了。他又问禅师什么是道。惟严禅师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后问他:“理会了吗?”李翱摇摇头说:“没有理会。”

这时,突然一道阳光射了下来,正巧照见瓶中的净水,李翱顿有所悟,不禁随口念了一偈: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不知他是领会了惟严说的禅机呢,还是在赞美老禅师说得好,抑或是说老禅师道行高。反正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的禅偈。

惟严禅师开始故意不理睬李翱,是想挫挫他的傲气和火气,以便投入参禅问道的心境。因此,最后见他心平气和之后,这才对他说了人道的真谛:云在青天水在瓶。

惟严禅师的“云在青天水在瓶”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直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智慧点拨

平常心源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追求的是沉静和安然,是洞悉人世之后的明智与平和,是用超然的心态看待苦乐年华,以平和的心境迎接一切挑战,奋斗之后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拥有平常心,人生将变得更加平静而从容。

小和尚买甜瓜得悟

禅语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佛学故事

有一个小和尚,每天在庙里潜心研究佛经,参禅打坐。十年后他感到自己慧根已生,已有佛心。有一天方丈突然召集全寺上下,宣布要挑选有慧根的小和尚接任方丈一职。从此小和尚更加用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却感到自己不进反退,原来仅有的一点佛心反而变得若有若无了。他很纳闷,于是就去问方丈。方丈没有直接给他解释,却告诉他下午要到集市去买甜瓜,要他一起去。

下午的时候他们来到了一个卖甜瓜的摊位前,挑中了一个甜瓜,摊主拿起来随手掂了掂,说:“一斤六两。”小和尚感到很惊奇,就用旁边的一个秤称了称,结果丝毫不差。这时候摊主说:“我卖瓜卖了40多年了,绝对不会错的!”小和尚更为惊异。

旁边的方丈大师却突然说:“我们只要一个甜瓜,如果你能够猜中有多重的话,这锭银子就归你了。”说着拿出了一锭银子,大家一看足有一两重,够买这一个摊子的甜瓜了,大家都满怀希望地看着这个摊主,结果摊主把甜瓜拿起来用右手掂了掂,觉得不合适又用左手掂了掂,咬了咬牙说这个瓜一斤三两。随后方丈把秤拿起来称了称,正好一斤半,整整差了二两。众人都大惑不解,很是纳闷。

老方丈说,如果一个人总是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过程的话,他的双眼一定会被蒙住,所以说不管做什么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回去后潜心修行,终于成了后来有名的大愚禅师。

智慧点拨

美好的事物,需要一颗平常心才能体会出其价值来。每当大的考核来临之前,我们最常听到的鼓励就是“不要紧张”“就当平常一样”为什么会紧张?也许你会说,考核太重要了,成怎会“登天”,失败就会“入地”,越是把成功看得成功的人,越是难以发挥得好,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有一颗平常心,遇顺境处之淡然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见佛成性

禅语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佛学故事

仰山慧寂禅师九岁时就投师于和安寺,十四岁时,他的父母想让他还俗娶亲,慧寂禅师不愿意还俗,并自断根手指,来表示他一心向佛的决心。

南塔光涌禅师第一次拜见仰山慧寂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回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觅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说道:“我用这句话来考验人已经有二十年了,没有一个人能够大彻大悟的。而今天你的回答真是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没有人能比你更优秀。你要好好保重啊。”

智慧点拨

淡泊是治愈贪心的一剂良方,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一种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求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妒忌。我们应该用平和的心、理智的眼光去看待名利,去善待名利!

口角落日

禅语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佛学故事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提耆罗,一个叫那赖。他们立志要有所成就,于是远离人群,住在深山老林里修道。不论春夏秋冬,他们都睡在石洞里,穿着野草编成的粗糙衣服,铺着野花编成的垫子,饿了就吃山林中采来的野果,渴了就喝山涧中的泉水。

经过长期的修行,他们学会了五种本领:眼睛可以洞悉一切,无所不见;耳朵可以听见一切细微声音,身体可以随意飞到任何地方去;可以知道所有人心中所想的一切;可以预测数年后将要发生的事,可以了解多年前曾经发生过的事。

由于这两个人神通广大,本领高超,无论是婆罗门、佛家弟子,还是仙人、圣人、龙王及一切鬼神,无不钦佩,都来向他们顶礼膜拜。

一天夜里,提耆罗因长时间诵经感到十分疲乏,先睡了;那赖当时还没有睡,一不小心踩了提耆罗的头,使他疼痛难忍。

提耆罗心中大怒地说:“谁踩了我的头?明天清早太阳升起一竿子高的时候,他的头就会破为七块!”

那赖一听,也十分恼怒地叫道:“是我误踩了你,你干什么发那么重的咒?器物放在一起,还有相碰的时候,何况人和人相处,哪能永远没有个闪失呢?你说明天日出时,我的头就要裂成七块,那好,我就偏不让太阳出来,你看着好了!”

由于那赖施了法术,第二天,太阳果然没有升起来。五天过去了,太阳仍没有出现,全国各地处在一片漆黑中。无论是国王、大臣,还是老百姓,都觉得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但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人人胆战心惊,全国陷入恐慌之中,到处是灯笼、火把、蜡烛及惶惶不安的人群。国王请来僧人,请教他们该怎么办。在这群僧人中,有一个人才学超群,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他掐指一算,明白是怎么回事,连忙报告国王说:“陛下!据我所知,这是由于山里两个得道的修道人,发生了一些小摩擦,所以压住太阳,不让它升上天空。”

国王着急地问:“照你看,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停止争吵?”

僧人建议道:“请大王立即率领全国百姓,不分男女老少、职位高低,到那两位修道人的地方去,请求他们和解。即使他们对对方心怀不满,为了百姓的利益,他们还是会和解的,到底他们是心地善良的人嘛!”

国王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听从僧人的建议,先试试这个法子再说。他立即派人飞驰各地,传达命令。很快,老百姓及文武官员都集合好了。国王率领着这支长长的队伍,大家高举着火把进到山里,找到了那两位修道人。

国王先见到那赖,立刻跪下叩头说:“圣者啊!国家富饶,人民生活安定,都是托了你们的福!而现在两位不和,都是我不好,与老百姓没有关系,请您设法消除老百姓的恐惧,使他们重新安居乐业吧!”

那赖已经认识到自己赌气造成的后果,说:“陛下!要是提耆罗愿意和解,我就立刻把太阳放出来。”

国王又去提耆罗那里,请求他与那赖和好,让百姓免除忧虑。可是,提耆罗已发出的咒语是收不回来的。

聪明的国王对那赖说:“你在头上涂满泥,然后把太阳放出来。”

那赖照办,放出了太阳,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山河,一切是那么明亮、温暖。就在这时,那赖头上的泥壳被太阳炙烤,破成得七零八落,那赖本人则安然无恙。两个修道人和好如初,共同帮助国王治理国家,全国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智慧点拨

故事中得德的两位修道人的龃龉就是这样,因他们的小矛盾,竟使得人们几日不见光明。所幸,事情最终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一一两位修道人和好如初,人们重见光明,安居乐业。但更多时候,因怒火而起的麻烦并不会都能如此轻易化解,因此,奉劝人们无论对人对事,都应心平气和,冷静理智地对待,而不要轻易动怒,做出对自己也对别人不利的事。

沙漠幻影

禅语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佛学故事

从前,传说在沙漠中有一座美丽的城堡,当太阳刚出来时,可以见到城门、嘹望台、宫殿以及来来往往的行人;随着太阳渐渐升高,城堡就慢慢消失不见。往往有些人会以为它是一个快乐的天堂,却不知道这座美丽的城堡只是沙漠中空气形成的一个幻象,根本就是虚不可得的。

有一群从远方来的商人,无意间看到这座沙漠中的城堡,心想如果能够到那里做生意,一定能够赚钱致富。于是,他们飞快地赶去。然而,当他们越接近城堡,就越是找不到,这时,他们沮丧地喊着:“我好累!我好热!我好渴!”当阳光照在热气上时,他们却以为是水。于是,又急忙向前奔去,但是同样地,他们越是向前走,越是找不到。渐渐地,他们疲乏到了极点,最后来到穷山恶谷中,忍不住大叫大哭。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听到自己的回音,误以为是有人在附近。于是,燃起了一线希望,决定再打起精神继续向前走,走着走着,他们便灰头土脸,愈走愈灰心。最后,他们终于猛然发现:他们追逐的只是一个幻象。一刹那间,渴求的心立即停止,个个恍然大悟。

智慧点拨

海市蜃楼就是一种美丽的幻象,它会让你痴迷以致疯狂地追寻,最终空无所获,甚至有可能在沙漠中迷失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为什么总是要在执意寻求后才幡然醒悟呢?

学僧悟道

禅语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脑,行即腿矣。其行既退,罪比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学故事

从前,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我想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可为什么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块盐,交给学僧说:“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遵照指示去做,没多久,跑回来说道:“我把盐块装进葫芦,可它老不化;葫芦口太小了,伸进筷子也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过葫芦倒掉了一些水,然后只摇晃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不解地问:“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仍耐心地解释说:“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绷断,弦太松不出声音。时刻保持着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智慧点拨

无论是参禅悟道还是做其他事情,只勤奋用功往往收效不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忘却了平常。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待人接物,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处理好各种事情。

与众不同的地方

禅语

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佛学故事

有个信徒问慧海禅师:“您是有名的禅师,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答道:“有。”

信徒问道:“是什么呢?”

慧海禅师答道:“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禅师答道:“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信徒问道。

慧海禅师说道:“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圊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人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智慧点拨

每个人都有一颗平常心,但很少有人能体会到真正的平常心,所以平常。是很难得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平常心呢?心无杂念的。才是真正的平常心。一个人只有心无杂念,把功名利禄看破,才能拥有一颗真正的平常心。

活着就是幸福

禅语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放我因为没有鞋子穿而哭泣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佛学故事

一个人被情伤,决定远走天涯。他来到佛前诉说苦恼,痛哭流涕,而后告诉佛,即将远离。

佛说:“离开前,请回答几个问题。”

人说:“既然要走,回答也无妨。”

佛问:“天涯在哪里?”

人答:“天涯很远,在天边。”

佛又问:“天边在哪里?”

“这个……”人回答不出,说,“请佛祖指点。”

佛说:“天涯在你心里。”

人诧异:“天涯怎会在我心里?”

佛说:“既然你已被情伤,走得再远,心仍然受伤,无所谓天涯;如果你觉得伤已平复,更无所谓天涯,天涯就在你心里。”

人说:“谢佛祖指点。那第二个问题又是什么?”

佛问:“你认为的幸福是什么?”

人说:“幸福就是爱啊。”

佛说:“错!幸福就是你还活着。”

人更加诧异:“仅仅活着就是幸福吗?”

佛说:“在这个世间,能活着已经是幸福的。很多人来不及享受生命就匆匆地走了,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吗?”

人说:“活着是一种幸福,可是也有痛苦。”

佛说:“那你认为的痛苦是什么?”

人说:“痛苦就是没有爱了。”

佛说:“错!痛苦也是你还活着。”

人说:“那我更加糊涂,活着是幸福,活着怎么又是痛苦呢?”

佛说:“生而为人,就是要幸福和痛苦一起,这样才叫做人生。你幸福是因为你还活着,你知道痛苦也是因为你还活着啊,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有痛苦呢!”

人说:“那我已知道幸福和痛苦的意义,下一个问题呢?”

佛问:“爱是什么?”

人说:“爱就是长相厮守,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佛说:“错!你这只是两性之爱,没有父母、手足、友人,乃至更多的爱。一个人如果只是局限干两性之爱,未免太过自私,除了你爱的那个异性,还有亲情友情之爱,还有对生活的爱,对你所处的世界的爱,对你身边每一个人的爱,对自己工作的爱,对你所擅长的东西的爱,对需要怜悯者的爱,对各种人世间你所不排斥的人或者事或者物的爱,这种爱难道不比你现在所受伤的爱要博大、深邃很多吗?”

人说:“我懂了,可是这次真的伤的很深啊。”

佛说:“何谓受伤?”

人说:“我心已碎。我的付出没有回报,所以受伤。”

佛问:“何谓付出?何谓回报?”

人说:“……”

佛问:“你做人的要求是什么?”

人说:“……”

佛说:“没有相互的爱,你付出的每一份爱,都应是发自内心的,出于对自己做人的要求,根本与对方爱不爱你无关,爱有时不是出于相互的,不是你爱了别人之后的回报。你接受了每一份关爱,都应该惊喜,应该心存感激,根本与你是否爱过无关,根本不是相互的,这是因为你得到了一份本不该属于你的爱。没有相互的爱,你付出的时候,不应该想到回报;你得到的时候,也不应该想到这是回报。”

人说:“我明白了,我应该以感激的心,去面对生活,我所获得的美好、痛苦,都是生活赐予我的,所以我是幸运的。生活曾经赐予我的,她也有权利收回。感谢佛祖,我决定留下来,继续生活在这里,我会珍惜我所拥有的。”

人大踏步走出佛祖殿堂,外面,阳光明媚,暖风习习。

智慧点拨

每天世上有那么多人悄然而去,而我们能好好活着,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无端地浪费它呢?应该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我们的生命,使之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要摆脱名缰利锁,看淡恩恩怨怨,用一颗平常之心善待他人,善待生命,从而追求内在心灵的一种真诚和真实。

二、随缘态度

认真而安

禅语

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佛学故事

夏天里,一位小和尚指着寺院里一片行将枯死的草地,对师父说:“你看,这些小草马上就要死了,我们应该撒些草籽,不然这儿没草,太难看了。”

师父向他挥挥手说:“随时!”

许多天过去了,终于到了中秋节。这天,师父交给小和尚一包种子,让他撒到草地里。小和尚高兴地拿着种子去撒。没等他撒完,忽然间秋风四起,种子随风飘走了好多。小和尚大叫起来:“不好了,不好了,种子被风吹跑r。”

“没关系,吹走的大多都是空壳,种在地里也不会发芽。”师父说,“随性!”

小和尚刚刚播完种,空中飞来了几只觅食的鸟,在草地上不停地啄着。

“不好了,种子要被小鸟吃光了!”小和尚急忙告诉师父。

“没关系,种子多得很,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里,天降暴雨。第二天清早,小和尚出去一看,草地已被暴雨冲得面目全非。他急忙告诉师父:“种子都被暴雨冲走了!”

师父微笑着说:“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第二年春天,草地上竟然冒出了许多嫩绿的草芽,就连一些没有撒种的墙角也冒着绿绿的生机。小和尚高兴得直蹦。

师父含笑点头:“随喜!”

智慧点拨

凡事都有规律,心情再急迫,也要等待恰当的时机。时机再好,也要具备相应的素质。素质再佳,也要合适的机缘。一切皆备时,自可收获喜悦。假如条件不成熟时,该怎么办呢?最佳的方法是:等待,努力,不抱怨。

用心就是第一

禅语

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坐、住、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佛学故事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同时又是有名的一休禅师的得意弟子,他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地位非常尊贵。

有一次,宇治这个地方一个名叫上林竹庵的人邀请千利休参加自己的茶会。千利休居然答应了,并带众弟子前往。

竹庵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紧张。在千利休和弟子们进入茶室后,他开始亲自为大家点茶。但是,由于他太紧张了,点茶的手有些发抖,致使茶盒上的茶勺跌落、茶笼倒下、茶笼中的水溢出,显得十分不雅。千利休的弟子们都暗暗在心里窃笑。

可是,茶会一结束,作为主客的千利休就赞叹说:“今天茶会主人的点茶是天下第一。”

弟子们都觉得千利休的话不可思议,便在回去的路上问千利休:“那样不恰当的点茶,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千利休回答说:“那是因为竹庵为了让我们喝到最好的茶,一心一意去做的缘故。所以,他没有留意是否会出现那样的失败,只管一心做茶。这种心意是最重要的。”

对于茶道来说,重要的是心。不管多么漂亮的点茶、多么高贵的茶具,没有心的真诚,可以说任何意义都没有。

智慧点拨

人不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看待事物的态度;不能改变自己的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不可能事事成功。但可以全力以赴……

人生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一个人在他追求成就过程中的态度如何,比他最后的成就有多大更加重要。

禅师的纽扣

禅语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佛学故事

有个年轻人非常急躁,做什么事都安不下心来。有一次,他与情人约会,由于他来得早,而性子又急,在树下坐立不安,转来转去。

这时候,一位白眉垂肩的老禅师来到他身边,飘飘然很是有些仙风道骨。禅师拿出一枚纽扣对年轻人说:“你要是不想等待,只消将纽扣向右一转,你就能跳过时间,要多远有多远。”

年轻人想我该不会真遇到罗汉大仙了吧?他试着将纽扣一转,情人出现了,正向他递送秋波。他心里想要是现在能进行婚礼,那就更好了。他又转了一下:隆重的婚礼,丰盛的酒席,他和情人并肩而坐,周围管乐齐鸣,悠扬醉人。他抬起头。盯着妻子的双眸,又想现在要是只有我俩该有多好。他悄悄地转动了一下纽扣:立刻夜阑人静……

他飞速地转动纽扣,他有了儿子,后来又有了孙子,转眼间已是儿孙满堂。然后又四处为官,到处受人吹拍,年轻人真是喜上心来!

纽扣转到最后,年轻人已是老态龙钟,衰卧病榻,几个不孝儿孙把家产挥霍一空,还狠心把他扔到荒郊野外。又饿又累的老人终于仰面跌倒,被乌鸦老鼠咬成一堆破烂。

年轻人看得头皮发麻,心底直冒冷汗。“怎么样?”老禅师问:“年轻人,你还想不想让时间再快些?”“我都死了,还快上啥呢!”年轻人像泄了气的皮球。

正当他万念俱灰的时候,禅师收回了纽扣,于是年轻人又回到了那棵生机勃勃的树下,继续等待着他可爱的情人。这个时候,年轻人觉得沐浴在暖和的阳光下,昕着鸟鸣,看着草际间蝴蝶在飞舞,等着自己的情人,是多么幸榴的一件事啊!

一场虚惊使这个急躁的年轻人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一味追求结果,忽视过程的人,怎么会领略到等待的那种复杂、彷徨、甜美的滋味呢?

智慧点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东风并不是每天都会来的,也不会事先与你预约的。在东风来临之前,你能做的就只能像狼那样稍安勿躁、耐心等待。

但是,等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功近利者不会等待,往往慌不择路,落得一败涂地。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学会如何等待。等待需要冷静的头脑,坚定的目标,宽广的胸怀。需要以一种淡泊的心境去面对生命的得失和所谓的事业上的失败。

现在就剃度

禅语

你不缺少的东西,正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恰恰就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

佛学故事

亲鸾上人是日本禅宗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禅师,记载亲鸾上人之言教的《叹异抄》则是日本最负盛名之佛教著作,已翻译成多种外国语。

在《叹异抄》里面,亲鸾上人彻头彻尾地说他自己的话,对世间没有丝毫的妥协。他只顾自己怎么想,自己怎么信仰,一路到底说下去。所以,《叹异抄》被许许多多的日本人所钟爱,不光是佛教徒埋头读《叹异抄》,甚至基督教徒、马克思主义者也一样爱读。

亲鸾上人在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问道:“你这么年少,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说:“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生死两忘?为了探究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说:“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那么年高,你也不能保证你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番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说道:“对!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与亲鸾上人遥相呼应的是玄奘大师,他十二岁出家时,因年幼考试不过关未能录取,玄奘因此伤心痛哭,主考官郑善果问:“为何一定要出家?”玄奘答:“光大如来遗教,绍隆菩提佛种。”于是特准玄奘出家。

中日两圣者,古今辉映,是佛教一美谈也。

智慧点拨

一个九岁的孩子尚且知道珍惜现在,把握自己,我们又能做得如何呢?珍惜光阴,把握现在是一种难得的积极进取心态。很多人习惯了慢三拍的生活习惯,认为再多过一天也没什么大碍。但真正有进取心的人,如亲鸾上人就不这样看,一晚上意味着大多意外的可能,还是今日事今日毕的好。

三、淡薄名利

鹦鹉王自悟

禅语

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佛学故事

从前菩萨化身为鹦鹉王,率领着三千只鹦鹉,这三千只鹦鹉整天追随着鹦鹉王,尽心尽力侍奉它。其中有两只鹦鹉力大无比,还想出一个让鹦鹉王快乐的游戏方法:它们找来一根竹棍,各自用嘴衔住竹棍的一头,鹦鹉王可以乘在这车上,四处飞翔嬉戏。鹦鹉王常常乘坐这车,上下左右前后各有五百只鹦鹉,六面共三千只鹦鹉陪着飞来飞去。鹦鹉们不仅时陪鹦鹉王娱乐,还随时找来各种美味食物,供鹦鹉王享用。

鹦鹉王暗自想:飞来飞去的游戏虽然很有趣,但这样肆无忌惮、嬉戏作乐只会使德行败坏,鹦鹉们天天陪伴我、侍奉我,不知是真心还是假意,我应当想些计谋了。于是它推说有病不再饮食,假装死去。众鹦鹉草草把它葬了,便就各自离散。

鹦鹉王起来自己去觅食,那些鹦鹉都去另一个鹦鹉王那里,说:“我们的大王已经死了,我们希望能来做您的臣仆。”

那鹦鹉王说:“你们的大王若死了,就取它的尸体来证明,如果是真的,我就收留你们做仆臣。”

那些鹦鹉便去取尸体,却吃惊地发现尸体不见了,于是四下里去寻,找到后,便又与原先一样,开始供养鹦鹉王。

鹦鹉王说:“我还没死,你们就抛下我不管。诸佛训示:世上无亲,只有佛法可以去信仰。沙门认为胡须头发是扰乱心志的脏物,所以把它抛弃,希望不再有欲望。你们这样嬉闹戏谑,淫声乱性,迷失了心志。上圣才是独一无二、德志兼备的。”说完就起身飞走,找了一个幽静处所,放弃一切俗念,不再行乐,定心定性,于是百秽皆消。

智慧点拨

虽说大树下面好乘凉,可一旦树倒下,却是各作鸟兽散。当然,也不是只有出家修行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因此劝世人莫贪恋那盛世繁华,繁华转眼成烟云,若只一味迷恋,只会枉自伤了神,伤了心。

禅师躲鬼

禅语

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佛学故事

金碧峰禅师已经修成正果,达到无我无物的境界。皇帝也听说了他的神奇,便聘请他为国师,并特别赐给他一只金钵。

金碧峰见这只钵精美华贵,本来已经修得的一颗无所执之心,也不禁起了凡夫之情,喜爱得无以复加,有时在禅定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只金钵。

年复一年,这一年金碧峰禅师寿命将尽,黑白无常二鬼要来捉拿他。此刻,金碧峰正沉浸在禅定之中,他的身心都是了无踪迹的,所以每次二鬼都是无功而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二鬼听说金碧峰特别喜欢皇帝所赐的金钵,经常在禅定时偶尔想到这只金钵,而只要他动了这种心念,他的身形就会显现。

于是,黑白二鬼来到金碧峰禅师的住处,等待时机要捉拿他归案。这一天,金碧峰又进入禅定中,黑白二鬼仍然是无处下手,只好等在一旁。禅定中的金碧峰突然又想起了那只金钵,身形一时显现,二鬼立刻上前捉拿,金碧峰一警觉便马上收了心,霎时又无影无形了。

金碧峰禅师也吸取了这次教训,他一狠心,就把皇帝所赐的金钵彻底毁掉了。从此,他真正达到了无牵无挂的境界,就连黑白二鬼对他也无可奈何了。

智慧点拨

得失心只不过是心灵的扬尘,一得为阳,一失为阴,荡了一个来回的秋千而已。如果看不开,放不下,就会被负累再也无法前进。放下得失心,生活中就没有了过不去的地方,任何挫折逆境都要对我们无可奈何了。

明智之举

禅语

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佛学故事

一大早,朱友峰居士就兴冲冲地抱着一束鲜花,提着一篮子供果,赶到大佛寺去供佛。

他右脚刚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来,正好与朱友峰撞个满怀,将他抱着的鲜花、提着的水果,都给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和破碎的鲜花忍不住嚷遭:“你看!你怎么这么鲁莽,把我供佛的水果和鲜花都给撞成了这个样子,你怎么向我交待?”那个撞他的人,有些不满地说道:“撞翻就撞翻了,顶多说一声‘对不起’就完了,你千嘛那么凶?”

朱友峰一听更加生气了:“你这是什么态度?本来自己错了,却还有理责问别人!”接着,双方就彼此谩骂,互相指责起来。

这时,寺中住持广圆禅师正好从此经过,他于是就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清原委后对他们说道:“莽撞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的行为。能坦诚承认自己的过失以及礼貌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明智之举。”

两个人听后都低下了头。

广圆禅师接着又说道:“人生一世需要处理的各种事情太多了。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处理好与师长、亲族、朋友的关系;在经济方面,要量人为出,精打细算;在家庭方面,要培养夫妻感情、照顾子女生活;在精神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如此这般,才不会虚度人生。想想看你们今天为了一点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还浪费了这么长时间,值得吗?”

两人听后,都涨红了脸。

智慧点拨

永远想压在别人头上的人是最可悲的,因为他早巳暴露出了自己狭小的心灵空间。人生一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情更是困难,何必为了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呢?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和宽容,不是会更快乐,更有意义吗?

婆罗门得悟

禅语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佛学故事

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常听说舍卫国人民是多么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他心中十分崇拜和向往,便想去舍卫国观光并学修佛法。

到了舍卫国,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有一条毒蛇爬到那儿子跟前,将他咬死。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反而接着干活,连头也不抬。这个婆罗门大觉惊奇,便上前询问原因:“眼看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伸手相救呢?”

耕种者反问道:“你从何方来,来这里是为了什么目的呢?”

这个婆罗门回答说:“我从罗阅祗城来,听说你们国家的民众都孝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这里求学修道。”接着,婆罗门又问道:“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但不难过,反倒平淡地继续耕地播种?”

耕种者说:“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兴衰成败,都是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什么也不干,饭也不吃,觉也不睡,那不跟死人一样吗?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你是要进城吧,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话给我的家人,说儿子已死,就不要准备两人的饭菜了。”

这个婆罗门心里暗想:这个人可真不像话!儿子被蛇咬死,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着少做一个人的饭菜,真没有人情味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耕者的妻子,便说道:“你的儿子已经死,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说:“人生就好像住店一样,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这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来,死亦赤条条去,世上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这个婆罗门又告诉了那死者的妻子,谁知她的回答也是如此。他心中非常生气,对那女子说道:“你的丈夫已死,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痛心吗?”那女子默然不答。这个婆罗门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国家,他心里暗暗想道:我听说这个国家人民如何慈爱、如何孝顺、如何供奉三宝,所以才想来这儿学习修道,没想到如今碰上这等没有人隋味的人。这种人怎配信佛修道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这个婆罗门来到佛所,向佛顶礼,退坐一边,一脸的愁云。佛陀已明白他的来意,故意问他为什么忧愁。他回答说:“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忧愁。”佛陀又问:“遇上何事不合你所想呢?”他如实向佛陀禀告了他路上所见之事。佛陀说道:“善男子,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们知道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故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自然规律,也就无有忧愁。尘世之人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互相贪著爱恋,等到突发事件一来,就会懊恼、痛苦,甚至痛不欲生,无以自制。正如人得了热病,高热谵语,恍恍惚惚地胡说八道,只有经过良医诊治下药后,热退病愈,才不会再说胡话了。”佛陀接着又说:“世间俗人长时间被贪、嗔、痴三种烦恼袭扰,不能自拔。如果自己能明白无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灭、道之道理,那么自然烦恼尽除。这些人皆可以正道啊!”

这个婆罗门闻佛所说,即自责道:“我真愚痴,不明佛法大义,现在一经佛说,如黑暗中见到光明,恍然大悟!”于是他皈依佛法,并受持五戒,精进而修持出世之法。

智慧点拨

要了解生命的真正目的,人必须了解生命的实质。了解生命,必须面对和了解死亡。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明白了这一点,对于生死不妨看得达观一些,自然也少掉一些无谓的烦恼。了解生命的无常,就能轻易地面对死亡。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死亡,可以给人勇气、宁静并进而了解生命的本质。

小偷盗银

禅语

周遭环境很容易迷惑人,很容易令人生起贪、嗔、痴、慢等欲求,对于此,不必过于执著,当用则用,便是自在之事。

佛学故事

华智仁波切在教授《入菩萨行论》时,有一位老人供养他一块铸成马蹄形的银子。老人没有什么财产,但因为对华智生起极大信心,他知道供养是有大功德的。

一星期的教学之后,华智离开了那一带。一个小偷曾看见华智收受了那个银块,就跟着他想伺机偷窃。

华智独自走着,只想在星光下度过几个宁静的晚上。就在那一夜,当华智入睡后,小偷趁着黑暗潜近身来,华智身旁放着一个小布肩袋,和一把陶制茶壶。

小偷小心翼翼地开始搜查他的肩袋。他手摸索的声音惊醒了华智,华智叫道:“喂!喂!你在做什么?在我的衣服里找什么?”

小偷迅速地回说:“有人给你一块银子,快拿出来给我!”

“唉!”这位上师叫着,“看你把自己的生命搞得一团糟,像个疯子般东奔西跑!你跑这么远来,就只为了那银块,可怜的傻瓜!听着:现在赶快去,天亮时你就可到达我坐的那块草地,银子就在那附近。我拿它当石头来垫我的茶壶,在营火灰烬中找吧!”

小偷很怀疑,但看银子又不在华智的行囊中。银子被抛弃在营火里,对他来说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但无论如何,他还是回去找。他来到华智教学的地点,在火圈的石堆中还真找到了银块。

小偷大为惊异,感叹地说:“天啊!这个华智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丝毫没有世俗物质的执著,而我蓄意向他偷东西,得到的也只是造恶业,我肯定会下地狱。”

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华智。当他终于找到华智时,上师向他招呼说:“你又来了,真是疯狂!我已经告诉你到哪里去找你要的东西,现在你又来要什么?”

小偷非常激动,呜咽地解释:“不是这样的!我找到了银子,但是我不能认出您这么一位大成就者,我已犯了罪!我那时原是要鞭打您,并抢走您所有的东西!现在我向您忏悔,并乞请您的原谅。”

华智劝慰他说:“不需要向我忏悔或要求原谅,只要以善心常向三宝祈请就行了。”

后来,其他人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捉住那小偷,并鞭打他。华智大声责备他们:“如果你们伤害了我的弟子,那就好像你们伤害了我一样,放开他吧!”

智慧点拨

真正的智者,会看透世间的虚幻,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拥有一份平静而祥和的心境,所以就没有得失的烦恼。在他们的眼中,所有的名利不过都是过眼云烟,所有的纷争恩怨也能一笑了之。

佛与灵

禅语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佛学故事

一位老僧深有感触地说:“人生一世,所谓的名利,能带走吗?即便带走又有何用?但是,人们总是想不开啊?总是不断被欲望折腾来折腾去。其实,所有的欲望,都是烦恼之源,是烟云之物。”

小徒弟问:“所以我才要活得快乐些,因为死后根本带不走快乐。”

老僧缓缓摇头:“你说的快乐仍是情。无情,才是佛。唯一能带的,将是你的真与灵了,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真与灵是什么?”

“真就是佛,灵也是佛。”

小徒弟有些糊涂了:“我不懂您的话。”

老僧给他讲了个故事:

“有个一心向佛的人,常年在寺庙苦苦悟什么是佛,参了很久,也没悟出。就去拜访佛。那天,佛知道他要来,就在他把门推开时,猛地把门关了。那个人就敲啊敲啊,敲了很久,又喊,连嗓子都喊出了血,佛就是不开门。他愤恨之余无奈地回去了。在回去的路上,那个人猛然悟出了什么是佛。”

小徒弟更迷惑了:“什么是佛,吃闭门羹就是佛吗?”

“对了。”老僧说,“吃了闭门羹就是佛。因为这就是真。”

“那您所说的灵呢?”小徒弟又问。

“灵是一种超脱,一种真气。”老僧叹口气,“不是你我能达到的。在尘世之中,惟有佛能够避开忧和烦恼,避开了,就是灵。”

“在佛的眼中,什么是忧和烦恼?”

老僧轻轻地说:“世上一切牵绊,都是忧和烦恼。”

智慧点拨

滚滚红尘大千世界,让我们心动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虽然无法解脱,但还是让自己的心淡薄一些,有些东西不必斤斤计较。把幸福和快乐看得淡些,追得缓些,它们反而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四、注重细节

和尚误食藜芦

禅语

事物表面的现象,也有内在的道理,我们要超越表面的现象去探究内在的“理”。

佛学故事

很久以前,药山寺庙里有一个和尚,平时有些粗心马虎,但是却很勤劳。他一年四季很少闲着,春种秋收和山里的百姓一样。每年都种很多地,为了干好庄稼活儿,有时从庙里带点儿简单饭菜,在地边随便将就着吃一口就行。

他和山里百姓处得挺近乎,谁要是用着和尚干点什么,那是有求必应。因为他姓王,时间长了,所以山里人习惯叫他王和尚。

一天,王和尚在地里干活儿,傍晌了。他坐在地头上,把带来的中午饭拿出来吃了几口,觉得光吃饭不香,便去山坡上拔来两棵野葱就饭吃,但却没看清,自己拔下来的“葱”却是“三叶藜芦”。刚刚吃完,王和尚想先歇一会儿再干活,然后就睡下了。

晌午过了不一会儿,山里的百姓三三两两地下地干活去,当人们路过王和尚地边时,看见他躺在地上睡觉。便招呼说:“王和尚,快醒醒吧!过二道岭了,别睡啦!”

连说两遍,都没听见王和尚回话。这时,有个外号叫“到得了”的青年,他寻思王和尚睡得这么实,过去戏弄一下他,开个玩笑。

他走近王和尚跟前一看,他嘴里吐着白沫,全身乱哆嗦。急忙招呼大家:“喂,快来呀,王和尚得病啦。”一听说王和尚得病,大家急急忙忙地跑过去,把王和尚扶坐起来。连连招呼,他都不省人事。

一个老农从地上拣起一棵藜芦说:“王和尚准是吃这东西中毒了,快把他抬回庙里。”说完,大家七手八脚地把王和尚抬进庙里,老农又急忙吩咐人熬绿豆汤。不一会儿,大伙就给王和尚灌下绿豆汤解毒。

王和尚微微睁开眼睛看着大伙儿,感到非常惊奇。

老农手里拿着藜芦问他说:“你是不是吃了这东西?”

王和尚点了点头。只见他用手比画了两下,又轻微地闭上了眼睛。

几个时辰过去,王和尚完全清醒了。大家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说了一遍,他十分感谢大家的救命之恩。

老农说:“你吃的不是野葱。它叫藜芦,也有人叫它老旱葱、大叶芦、路黎。它的形状很像野葱,不注意区别,很容易弄混,这东西毒性大。”

“是吗?”王和尚一直看着大家惊恐的表情,“我吃过饭,倒在地上不知怎么的就糊涂过去了。”

“这可含糊不得,很容易吃亏。”老农拿着王和尚吃过的“野葱”让他看,“你看看它是几个叶儿?它是三个叶儿。要记住:三叶藜芦四叶葱。野葱能吃,藜芦不能吃。今天,幸亏你吃得不多,不然的话,你就没命了。藜芦的毒性可大啦,以后一定要多加小心啊!”

“阿弥陀佛,你们的救命之恩永世不忘。今后,我不光种地,还要向你们学习认识中草药。多谢大家!多谢大家!”王和尚双手合在一起向大家深深地拜谢。

从此以后,王和尚在药山边种地边仔细识别中草药,自己还亲自做实验。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以后自己再也不敢马虎大意了。

智慧点拨

粗心大意,往往被我们当做一些小毛病忽视了。可有些时候,一个小小的失误,却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麻烦,甚至会危害到我们的性命。如果能改掉一些平时注意不到的小毛病,生活中就能少很多不必要的大麻烦。

小沙弥司钟

禅语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佛学故事

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沉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刚好听到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地竖起心耳聆听,待钟声一停,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早晨司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就让侍者将这位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司钟呢?”

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为打钟而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真心诚意的人,才会发出的声音。”

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人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司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地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不可以忘记,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钟的禅心。”

这位沙弥从童年起就养成了恭谨的习惯,不但司钟时如此,做任伺事,动任何念,一直记着剃度师和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司钟的禅心,他就是后来的森田悟由禅师。

奕尚禅师不但识人,而且还从钟声里听出了一个人的品德,这也由于自己是有禅心的人。谚云:“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森田沙弥虽小,连司钟时都晓得敬钟如佛的禅心,可见其长大之后成为禅师是一种必然。

智慧点拨

有人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是即使撞钟这么简单的工作,心态不同,工作质量也大相径庭。事情不在大小,工作不在难易,能否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个人的收获也在其中。一位商界大师说:“如果你能真正做好一枚别针,比你制造出粗陋的蒸汽机赚到的钱更多。”但是,什么事要想“真正做好”,除非你深刻理解这件事的意义,以虔敬的心来认真对待,追求做到极致。

化缘见佛

禅语

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重重无尽、圆明具德……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

佛学故事

有一个非常年轻的和尚,见寺中的佛像破旧不堪,于是发誓要用募捐来的钱修建一个佛的金身。这件事虽然功德无量,但是困难太大了!然而,他一旦立下了宏愿,就绝不退缩。

募款的第一天,和尚一大早就来到了山下的道旁,向路人化缘。不一会儿,过来一个财主,和尚施礼道:“贫僧誓愿塑佛金身,请施主捐一点吧!”

财主像是没听见的样子,看都不看他一眼,高昂着头走了过去。和尚急忙追上去,低声乞求:“给多少都行!”

财主厌烦地对他挥了挥手,十分干脆地拒绝道:“不给!”脚步停都不停,继续往前走去。

财主在前面走,和尚在后面跟着,一直走了十多里路。财主无可奈何地随手扔下一文钱。和尚高兴地从地上捡起那文钱,朝财主行礼致谢。

财主非常鄙夷地问道:“一文钱也值得你这样高兴?”

和尚回答道:“这是贫僧靠化缘修建佛身的第一天,如果不能化到这一文钱,或许贫僧的心志就会动摇。如今承蒙您慷慨施舍,贫僧对于成就大愿已经信心十足,所以感到无限欣喜。”

说完,便转身告退,按照原路回去继续化缘。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和尚继续化缘,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始终没有放弃,终于有一天筹足了庙资,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智慧点拨

永远不要轻易放弃,珍视每一点微小的成功,因为每一个宏大的目标都是由一个个小的目标构成,而每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成功,不但能给人信心,而且最终它会发生质变,蜕变成伟大的成功。

很多时候,成功在常人眼中是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在成功者看来,成功就是你身边的那些“琐碎小事”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所发展到质变的结果。

赵州从谂禅师

禅语

懂得用平常心你、感恩心去看待我们身边的一事一物,我们的心胸就能纳须弥于芥子,藏日月于壶中。

佛学故事

唐代高僧赵州从谂禅师,山东曹州人,俗姓郝,从小在本州的扈通院出家。未受戒,他以沙弥身份,慕名去池阳(今安徽贵池县)南泉山参谒南泉普愿禅师。

南泉问他:“你从哪里来?”从谂答道:“我从瑞像禅院来。”

南泉问:“你可曾看见瑞像吗?”

从谂答道:“没有看见瑞像,只看见了躺着的如来。”

南泉一听他的回答不俗,便坐起身子,问道:“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

“有主沙弥。”

“哪个是你的主人?”

从谂往前跨了两步,躬身施礼道:“隆冬严寒,愿和尚您安享万福!”意思是要拜南泉为师。

南泉很高兴,从此十分器重他,让他成了自己的人室弟子。

有一天,从谂向南泉请教:“什么是道?”

南泉说:“平常心是道。”

从谂又问:“除了平常心之外,佛法无边,另外是否还有更高层次的趣向呢?”

南泉说:“如果心中还存有趣向,就有了那边,没有这边,就会顾了前面,忘了后面,这种被扭曲了的东西,怎会是圆融无碍的道呢?”

从谂又问:“如果佛法没有一个趣向,回顾茫茫,我怎么知道那就是‘道’呢?”

南泉说:“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想通达不疑之‘道’,你应当下体悟。‘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说是非?”

从谂当下明白了大道。后来,他去嵩山琉璃坛受了具足戒后,仍回来侍奉南泉,前后共四十年。

从谂的言行常让人觉得怪诞,只有师父南泉和他心心相通,能完全理解他。从谂担任伙房的烧火僧时,有一次,他关上伙房门,烧得满屋是烟,然后在里面大叫:“救火啊!救火啊!”

许多僧人都跑了过来,从谂对他们说:“你们说得出,我就开门。”

众僧都无法应对。这时,南泉把钥匙从窗户递了进去,赵州这才打开了门。

有一天,从谂在佛堂前扫地,一个僧人问他:“你是得道高僧了,怎么还扫地?”

从谂答道:“尘埃是从外面飞来的。”

那僧人又问道:“这里是清净圣地,怎么会有尘埃?”

从谂说:“瞧,又飞进来了一个尘埃。”

从谂禅师57岁时,开始四方云游,共达20年之久,拜访了许多知名禅师。他80岁左右时,受众僧邀请,在赵州观音院做了住持,所以人们都称他赵州从谂禅师。他智慧深湛、诙谐幽默,常能启人迷思,接引了不少学人。

昭宗乾宁四年,赵州禅师高寿120岁,安然圆寂,朝廷敕谥“真际大师”。

智慧点拨

学道学到心中圆融无碍,才真正得道了。赵州从谂禅师成为知名高僧后,仍然做杂役工作,可见确有一颗超越常人的心态。那个僧人之所以认为他不该做杂役,是因为心有成见,一旦有了成见,就会成为心理上的负累和思维上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