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品行正:把不住自己就把不住人生关》:做人啥时候都要端端正正
人生有多少道大大小小的关口呢?回答是:因人而异,因行事方法而异,关键之一是做人的品行正不正。领导干部品行正不正非常要紧,正的人能减少一道道人生难关,不正的人过不去一道道人生难关。
说白一点,领导干部一定要修身正己,做人什么时候都要端端正正,遇到什么事都要明明白白,管住自己是对自己的一生负责任。所以,领导干部必须要求自己做到:心态要正,脑子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清醒,把“管住自己”这根弦绷紧,别让糊里糊涂毁掉明明白白。
1.心正身子就不歪,走路就直
做人必须修身,修身必须修心,而把住“心正”则是最正确的一条路。领导干部要把做人与修身、修心这件事看得很重要,才能在生活工作中端端正正,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否则,就会容易出问题——走不成直路而走到别的地方去。
(1)要紧紧把握住“正”字诀
领导干部修身,重要的一项就是修正自己,端正心,走直路,而且要下决心、动真格,切实转变自我不良习性、工作作风,真正实现自我净化和提高,这样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拥护。
魏征辞世后,唐太宗自制碑文,对大臣们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认为魏征去世了,自己“亡一镜”。所谓“亡一镜”,就是唐太宗为失去一面正大的明镜而悲痛。
当今,人们说领导干部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意思是说为官者时时刻刻要在自己面前摆上正大的明镜,让自己的心正、身正,从而踏踏实实走正路。但是有些领导干部对修身正己不以为然,总是把“正”字诀抛在脑后,做出一些大大小小不对的事情,这是对自己、对单位或企业最大的不负责任。
赵明刚是一家单位的“一把手”,他很重视自己的修身,常常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以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他常对部下说:“‘修身正己’这四个字太重要了,你做得好,大家就服你,愿意听你的话;你做得差,大家即使表面听你的话,内心也是不会服的。久而久之,就不把你当回事了。”
有一次,一个处长与职工发生了激烈的矛盾,这位处长仗着自己手上有权,不依不饶,要把这名职工好好收拾一番,勒令他在部门大会上做检讨。这名职工也不是一般的人,爽快地说:“可以呀,你敢不敢做检讨?”处长一时愣住了。
第三天,这名职工在大会上开始检讨自己,他说:“我自己觉悟不高,不应该得罪领导,得罪领导了,自己心里也不舒服。”接下来,他话锋一转:“但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吗?那是有原因的。让我给大家做检讨的这位处长前几个月安排工程时,他自己心里有想法,手上不干净!而我知道这件事。处长现在用权压住我,不让我说话,开始找我工作上的碴儿,意思很明白,就想让我走远点。我可以走远点,但是你是领导,这样下去你……我觉悟不高,但知道一条,做人要端正,要明白,不能干糊涂事。我工作不好,你批评我我都能接受,但是想故意堵住我的嘴,让我下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这名处长顿时急起来,拍着桌子说:“你简直是不可理喻……散会!”大家非常吃惊,议论纷纷。
赵明刚知道情况后,立即找两位当事人谈话,又经过仔细调查,发现这名处长确有其事。于是,他严肃地批评这位处长说:“你干了这么多年的处长,到底知不知道什么叫对、什么叫不对?当官要先做人,端正心,走直路,这是必须要做到的。你好好地把自己的问题写出来,等候处理吧!”
领导干部怎么做,做了什么,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让大家当自己的镜子,从而真正做到权为大家所用、利为大家所谋、情为大家所系。
第一,“照镜子”是为了照出自己在大家面前的形象如何。领导干部照镜子,一是查找自己的问题,二是要请大家客观公正地帮助自己看待自身形象,要在照镜子中勇于发现自身问题,善于发现自身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有的领导干部自我感觉良好,实际问题一堆,旁人不想说,自己不愿说,看似一团和气,实则害人害己。
“照镜子”是发现问题的方式,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否则问题发现与否意义不大。对待问题,领导干部要一五一十地解决,不然,就是让“照镜子”这个动作浪费了表情,也会让大家对领导干部的决心产生怀疑。所以,领导干部必须要认真“照镜子”。
第二,“正衣冠”要拿出决心,端正做人办事的观念。在具体工作中,部分领导干部不顾自我形象,自以为是,把自己摆得高高的,动不动就拿出官架子,颐指气使,私下去做些遮遮掩掩的事。“正衣冠”就是要领导干部端正为大家工作的观念,观念端正了,自然相由心生,形象也好了,也能和大家打成一片了,这就是接地气。
“正衣冠”要拿出魄力,树立端端正正的为人形象。为人形象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外表华丽,端端正正的为人形象是一种由内而外所散发的人格魅力。今天有些领导干部看上去衣冠楚楚、红光满面,但从不干实事,自然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
第三,“洗洗澡”是洗涤自己的身心,升华自己的品行。领导干部要多反思自己,像洗脸那样每天观察自己的内心,这样才会一尘不染地为大家服务。同样,如今“污染源”多了,所以要下大力气,本着“洗洗澡”的态度,洗一洗自己身上的灰尘,洗一洗自己内心的灰尘,许久不洗澡可能一时半会儿不能适应水温,或许有点烫,或许有点凉,但洗完过后,污浊远去,定会有神清气爽之感,这样有利于领导干部的身心净化,意义非凡。
领导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是发现自己存在问题的方式,是从品行上改变自己、重塑自己的方法,是重塑自身做人观念的过程。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这是完全对的。但有些领导干部对此不以为然,思想上放松,行动上放纵。这类领导干部就该好好修修身、好好治治病,把自己摆在大家面前。人们常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治治病”既是对品行不过关的领导干部的救赎,也是对他们的帮助,只有“治好病”才能避免带病上岗,进而影响工作的开展。因此,“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对领导干部是十分必要的,领导干部必须沉下身,拿出自我剖析的魄力和勇气,直面自身问题,下大力气改正。
(2)要长期把“德”字诀立起来
中国历来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如果德行不好的话,这个人的名声就不好,干事也不能服众,不能得民心。俗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这样的紧迫意识: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把自我的德行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长期把“德”字诀立起来,做到端正心、走直路。
宋代有一名苏州郡守叫刘亘,靠自己为人端正的品德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誉。有一次,一个富商找到他,想让他少征收一点自己的盐税。
刘亘知道了他的来意,问:“以前是不是有些官变也这样做过?”
这名富商一听这话,心里明白几分,马上接上话:“何止以前,历来都有,而且上面连着下面。”
刘亘和颜悦色地说:“我的手下有吗?”
富商点点头!
刘亘问:“是谁呀?”
富商有些为难,刘亘说:“还不相信我?”
富商看看周围,轻轻地说:“王子龙!”
刘亘顿时大怒,立刻教训他道:“你不看看你找的是谁,我这里就写着一个大大的‘德’字。来人,把徇私枉法的王子龙拿下!把这人也拿下!你们都想往歪里走,在我这里讨便宜,我怎么对得起老百姓?”
在如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和社会中,领导干部要想具有号召力和向心力,就要使自身具备端正的形象和带头的作用。所以,除了考核才干以外,对领导干部的德行考核也很重要。
凡建立功业,都以立品德为开始,或者说,从来能担当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没有优良端正的品格,就没有优秀端正的领导干部,可见品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要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对当前加强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德”的考核。
如同前面所说,一名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强,但德行缺失,一样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因此,要选拔出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就必须首先注重对领导干部“德”的考察。任用领导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明确提出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不重用。
单位或企业的主要领导干部除了自己要首先做好外,也要坚持大家公认原则,组织大家对其他领导干部进行“德考”评价,认真落实大家的知情权、参与权,认真把握“德考”工作的各个细节,将工作做细做实,以细化、量化的考核内容和标准为切入点,把考德工作具体化、显性化,变“摸不着”为“看得见”,用一把“官德尺”解决考德标准空泛化、方法简单化、结论公式化的问题,以赢得大家的信任。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标准。但在实践中,相比领导干部的“能”,“德”具有抽象性、隐秘性等特征,领导干部考核“德”又往往缺乏具体尺度,使组织者感到难以把握、不好操作。领导干部“德考”要注意大家的评价,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如何,大家最清楚,最有发言权。
德行考核可以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开展民意调查等形式,定期向相关部门了解领导干部“德”的表现;对领导干部在重点项目、重要工作、重大事项、关键时刻的表现情况进行跟踪考察;综合运用问卷测试、专项调查、个别谈话、实地走访等多种方法,了解掌握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表现情况。
德行考核最好也能像各种考试一样,按照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并重的“四德”标准和考核要求,设计出全面完备的答卷。这种做法既具有操作性,又具有现实意义,从而从真正意义上提高领导干部的德行修养!
(3)要把“改作风”当作一件大事
领导干部修身,重要的一点是落实在作风上。作风建设是领导干部修身的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要锲而不舍地抓作风、改作风,做到常态化、长期抓。
现代领导学认为:好作风人人受益,强化作风人人有责,弘扬领导干部的好作风,提升士气,才能建设一支技能过硬、思想过硬的队伍。改作风是从严修身的应有之义,领导干部带队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端正工作作风,从严要求自己,把良好作风视作生命,把不良作风视为大敌。好作风只能在从严要求自己中形成,在工作实践中铸就,只有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起到正能量的作用,才能带好队伍。
作风问题涉及面很广,如果泛泛地搞,调不好焦距、找不到焦点,就会走神、散光,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点、抓不住关键,就会流于形式、走了过场,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适得其反,使大家失去信心。领导干部要改变工作作风如同治病,要害没抓住,怎么吃药也难除病根;穴位没找准,怎么扎针也疗效不佳。这就是说,领导干部落实标准更高、走在前列的要求,一定要抓住要害、点到穴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查找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上狠下功夫,才能加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
具体到每个单位或企业的领导干部身上,要真正抓住要害、点到穴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大家面前要有敢于揭短的态度,有无私无畏的勇气,正视问题、找准问题,要坚持开门摘活动,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切实把问题找出来、搞清楚,严肃进行自我批评,诚恳开展相互批评,真正触及问题、触及思想,达到出出汗、排排毒的效果。
领导干部要接地气,就得站在大家的这一面。当前,正是考验领导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时候,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领导干部扎扎实实走好群众路线。长期以来,一些单位的负面新闻增多,追根溯源,恐怕都跟那里当政官员的对上“看天气”、对下“耍霸气”、办公室“找灵气”、做事情不“接地气”脱不了干系。在物质追求急剧膨胀的今天,有些领导干部在物质面前沦陷,却依然有很多领导干部刚正不阿,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坚持把群众路线贯彻在工作的始终。
领导学中有句话说:“领导好比种子,群众好比土地。”领导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群众结合起来,在群众中间生根、开花。领导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就能站稳群众立场,从群众的角度说话、办事。
俗语说,“打铁还须自身硬”。领导干部改作风、抓作风、带风气、提士气,自己素质过硬了,才能带出素质过硬的队伍。领导干部要把改作风的成效体现到做好工作、完成任务中,要持之以恒、长期用力抓基层,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抓基层既要带士气,还要带风气,带出部队的虎虎生气、堂堂正气、融融暖气。
领导干部抓风气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要保持常抓不懈的韧劲、一抓到底的狠劲;要注重运用典型指导推动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促进单位风气建设持续健康。
风气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单位或企业的精神风貌,反映和影响单位或企业的工作是不是高效。风气作为重要的软实力,是单位或企业的根本性建设,在单位或企业全面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导向作用。抓风气对领导班子来说是凝聚力、感召力,对大家来说是向心力、战斗力。
古人说:“合军聚众,务在激气。”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端正心,走直路,为大家树立好榜样。一个单位或企业的士气是否高涨,与领导干部能否以身作则有密切的关系。如果领导干部没有过硬的素质,不能端正心、走直路,所谓的士气也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这是需要立即加以纠正的!领导干部必须要修好身、走对路,让大家信得过,才能带好队伍、激起大家的干劲儿!
2.做正确的事就是好好做自己
领导干部修身是一件大事情,如果平时把权力当作交易的资本,就会出大问题,造成极严重的后果。因此领导干部首先要从自我做起,不与别人互相串通、互相包庇,要把“清廉”两字挂在办公室、记在心头,更重要的是切切实实做到,绝对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一旦发现有谁做了跑偏的事,领导干部就要用正当的权力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及时加以说服和纠正。领导干部要在工作生活中编好“安全网”、织密“防护网”、冲破“关系网”,为大家树立好榜样。一句话,领导干部做正确的事就是好好做自己,做错误的事就不是好好做自己。
(1)修身必须把住“权力关”
《礼记》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可见,思想品德的端正靠的是自我修养,心正、修身才是家齐、国治、天下平之根本。领导干部心正不正,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把住“权力关”。我们先一起看一看柳或身正不惧邪的例子。
柳或,字幼文,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人。初仕于周。隋朝时任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隋文帝也很欣赏他的倔强质朴,勉励他说:“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
隋代在南北朝丧乱之后建立,官风颓坏,纲纪松弛。应州(今山西应县)有一名官吏一心想沾官府的便宜,老是与几名手下搅和在一起。柳或知道后,认为:“吏治之乱始于人心,正直君子当竭尽全力匡正。”他奏请隋文帝后,火速赶往州府,传令这名官吏。不料这名官吏权势通天,后台硬,不把柳或放在眼里,还私下派亲信企图贿赂柳或。柳或大怒,下令把一伙人捆绑起来,押往京城。
到了京城,柳或直接把他们送到刑部进行审判。过了十几天,这些人竟然被无罪释放。柳或在殿堂上慷慨陈词,要求速速法办此人以及包庇他的人,依照《隋律》中“十恶”,治以重罪,因为“孝惟行本,礼实身基”。隋文帝心里想这人与自己连着亲咸,不忍下手。但柳或坚决不从,说了一大段很有道理的话,大意是:官吏为人不正,贪赃枉法何以服众?何以治理好一方?皇帝开一个口子,就会决堤,这样就会失掉百姓的心,江山明天就会崩掉!亲戚重要,还是江山重要?隋文帝觉得柳或说得非常对,于是下令没收此人家产,打入牢中。
柳或就是这样采用“以刑辅德”的手段来匡扶法纪、砥砺风气的。在执行过程中,哪怕是违忤了皇帝的意旨,柳或也坚持己见,绝不回头。
隋文帝固然欣赏柳或的这种刚直,有时也忍受不了,有一次就因他执意违拗圣意而罢免了他的官。但没过多久,隋文帝就又将他官复原职,认为“正直之士,国之宝也”,因此常鼓励柳或说:“无改尔心!”
柳或在百姓心目中是真正的廉正之官,大家传颂着他做人端正、为政清廉的事迹,誉他为“柳松树”!
作为一位执法大臣,柳或一身正气,刚直不阿,从大处着眼对待问题,做事情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对得起他手中的权力,是值得称赞的!领导干部修身必须坚持正义。正义,就是公道正直,公平合理。公平就是多数人的认可和接受,正义就是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领导干部坚持正义体现为:其一,做人正派。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中,应谨言慎行,言而有信;注重细节,修身养德。如果为人处世不正直、生活态度不端正、行为举止不检点,必将影响干部形象、损害组织威信。其二,办事公正。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领导干部都要坚持原则、表里如一,自觉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对人对己一个样,对上对下一个样,不搞两面作风,不搞双重标准。如果公正用权,官再小,群众也会敬服;如果行事不公,官再大,也会令人不屑。其三,为官清正。权力有大小,清正最可贵。“知礼义、辨廉耻”是为官清正的政治标准,“节俭用,戒骄奢”是为官清正的素质要求,“公生明,廉生威”是为官清正的具体体现。为官者只有“行天下之道”,牢记“无私方能守正,不阿方能刚直”的古训,用心体会这句话的警示意义,才能在与权势、与邪恶、与私欲的博弈中,做到执行正道、主持公道,才能做正确的事,好好做自己。
综观近几年查处的诸多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虽然级别高低不同、犯罪手段各异,但归根到底,都是贪欲所致。
河北省原国税局局长李某被判处死刑前,有记者对他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及关于精神支柱彻底坍塌后成了什么样子时,李某说:“我进来之前,也就是风闻上面要查我时,就想把一个箱子里的钱转移到香港,但一看箱子里的钱不满,我就通过朋友通知一个工程承包商说:‘让他先送来50万元人民币,等工程合同签完后,再从里面扣,否则我就要把工程承包给别人了。’滥用职权,贪婪地追求金钱,不择手段去得到,无异于一砖一砖地给自己建造监狱。”
上面这个案例是惨痛的,这与当事人不懂得修身、不懂得把住“权力关”有直接关系。
有人这样分析权力的特点:权力是个好东西,权力又是个坏东西,权力还是个怪东西——好就好在它可以给权力拥有者带来荣誉、地位和成就感,是人们实现自身理想、抱负的重要方式和一种工具。从积极的意义来讲,拥有了权力,就拥有了一个更好展示才华的机会;拥有了权力,就拥有了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从负面的角度来讲,坏就坏在它有腐蚀性,特别是对掌权的人有腐蚀性。“榷”(“权”的繁体字)有“秤,称量”之意,掌握不好,就很容易产生偏差。如果领导干部擅自越权、违权、专权,也很容易导致变样——权力容易腐蚀人的清廉之心,容易腐蚀人的进取之心,容易腐蚀人的良善之心等。怪就怪在它能放大你的缺点,缩小你的优点。一个人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就成了公众人物,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处在众目睽睽之下时时被审视、评判,过去不易察觉的缺点,自然就会被发现、放大,优点相对也就缩小了。
领导干部必须正确地对待和行使权力,平时要坚持做到:任何时候用权为大家,任何时候用权不为私,任何时候用权不失控。
第一,任何时候用权为大家。最明白的用权方法就是一一权力从来都是公共的,都是为大家服务的工具。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少想点个人有没有利,多考虑些大家满不满意,要保持一种重任在肩、不辱使命的责任感,倾全身之力使本单位、本部门的发展快一些,面貌变化大一些。
第二,任何时候用权不为私。领导干部要有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和胸怀,坚持以行为规范要求自己,绝不能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要坚持公私分明、清廉自守、防微杜渐,始终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物不拿,做一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做一个大家夸赞称道的人,做一个回顾一生问心无愧的人。
第三,任何时候用权不失控。最可怕的用权结果就是一一任意揽权、滥权,而没有及时有效地监控,因为失去监督的权力容易变样。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组织监督,自觉接受班子成员监督,自觉接受大家监督,切实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领导干部把权力用在正道上,会成就一番事业;用在邪道上,就可能祸害众人。现在有少数领导干部,把手中的权力当成图谋私利、搞特殊化的工具,或当成礼物随便送人情、买人情,还有个别的人把权力当成自己掌上的玩物、吹牛的资本,随心所欲地乱用,动不动就说:“有什么事找我,这事咱有权。”这是在错误的权力观支配下,对权力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用权必有责,领导干部应不辜负重托,不辜负厚望,为公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恪尽职守。
领导干部掌权、用权,自身要认识到道德的“高与低”、作风的“实与虚”、能力的“大与小”、业绩的“真与伪”,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在工作中要有正气,要自身心正、办事行正、为人公正,即心眼要正,心术要正,摆对自己的位置,走正路,为大家办事,成为大家知冷知热的贴心人。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吃亏了,就得在那方面补,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政治损失经济补”“仕途损失金钱补”等,这些想法都是要不得的,要坚决刹住这些跑偏的想法。否则,一旦有了这种心理,致命的问题就会来。
(2)修身要坚持时时刻刻走正道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些年,领导干部总体上走着正道,但是有些却又带着不少毛病,最典型的是:一是自己沙发坐得多了、板凳坐得少了,一言堂搞得多了、群言堂搞得少了,高脚杯端得多了、大碗茶端得少了,作风上的一些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二是自己有时走访就像演一部电视剧,事先有脚本,事中有导演,事后露露脸,自己就是一个演员。希望领导干部针对一些不应出现的问题做到自觉“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失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第一,认真检查自己。领导干部要反省自己:是否工作方法存在偏差?是否注重表面形象、追求短期效应?是否决策有时脱离实际,存在官僚主义问题?是否实干作风不过硬,重点工作抓得不实不狠?是否用人导向不够科学,考核、推荐、测评程序形式繁多,没有很好体现鼓励干事创业?是否思想树得不牢,创业劲头不足,特权思想、奢侈浪费现象滋长,对享乐主义和奢摩之风整治不力?
第二,重新开始自己。衡量自己工作原则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发扬钉子精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用人要公道、公平、公正,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绝不姑息;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不能把防身治病的武器给丢掉了;稳住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勤沟通,多补台,一把尺子待人、一个标准行事。绝不能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甚至不干比干更得利的念头。
领导干部要用权力和正道治住那些跑偏的事,在工作生活中编好“安全网”、织密“防护网”、冲破“关系网”,不能理想信念淡薄了,群众观念淡薄了,规矩意识淡薄了,自身修养淡薄了,要把面子去掉,因为讲面子、爱面子就容易出问题,要用背靠背、面对面、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听到各种声音,针对自身出现的问题防止避重就轻、偷工减料,要经常正反照镜子、前后正衣冠、上下把把脉、里外透视加CT(计算机层析成像),少演奏“看盆景、听汇报、做指示、上电视”四部曲,力戒做了一点好事生怕别人不知道,付出一点辛苦就想得到回报,这实际上是私心杂念在作怪。要扔掉“功成不必在我”的逃避念头,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要带头创新实干,用“十年挖一口井”的心态来做事。想要干事、想出政绩是对的,但不能为了出政绩都要自己另搞一套,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3)修身端正,才能成为下属心目中的好榜样
领导干部是被学习的榜样,不是被赞扬的对象。给别人树立学习的榜样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意味着必须时时刻刻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对领导干部而言,要想成为下属的好榜样,必须在各方面以身作则,这不是整天在下属面前唱唱口号就可以了,真才实学永远比口号更重要,且更能让你的下属钦佩有加,尊敬你,为你而感到骄傲,促使下属在工作中看着你的脚印走,去做正确的事情。领导干部做好做对了,下属将真心地把你看作是他们的好领导,看作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
古人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有什么样的领导干部,自然会有什么样的下属。领导干部在责怪下属做事不当之前,应该想想自己是否有同样缺点。比如,你是否发觉不少下属自私自利,是不是与你的领导处事作风很有关系呢?下属对工作不尽心,是不是与你时常借故迟到早退有关系呢?下属动不动推脱责任,是不是与你喜欢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推给下属有关系呢?下属做事偏激,是不是与你公私不分明、是非不清楚有关系呢?
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源于人生良好品行的修炼,“不以善小而不为”,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形成相互尊重、真诚合作的氛围,是密切联系大家的成功法宝,也是工作生活的辩证法。领导干部还应善意地对待与自己意见不同或是反对过自己的人,包容他人的不足,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领导干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职责上到位不越位,在权力上有权不越权,在工作上补台不拆台,真正做到仁爱他人,从善如流。
领导干部还要及时地关心、同情、帮助、提高那些能力不强的下属。想办法、找办法善待能力不强的下属,对他们应该多一些真诚,少一点虚伪;多一些尊重,少一点歧视;多一些同情,少一点麻木;助人以解难,扶弱救贫;济人以脱危,挺身而出;扶人以作为,授之以渔,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真情与友爱、生活的温暖与美好,这既是领导干部善良之心的体现,更是领导责任的践行。
领导干部要起表率作用,塑造自己的魅力,用魅力感召下属,形成上下同心协力的工作局面,就必须带头严守自律与制度的底线,率先垂范,正己肃下。领导干部成了下属要学习的好榜样,下属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殚精竭虑地工作。
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领导干部修身是多么重要,是一件时时刻刻都要抓、都要做的大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做正确的事,才能好好做自己。
3.端端正正才能长久领导大家
领导干部做人要讲人品,做官须有官德。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领导干部,才可能成为认真做事、干净做人的官,才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广泛赢得群众支持,积极带领群众前进。一句话,端端正正、干干净净为社会和大家工作,就是懂得修身正己、管得住自己、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好干部。
(1)正人必先正己
古人说“正人必先正已”,着重强调一个作风正派的领导对周围人的积极影响是非常大的。古人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上句话的注解,用今天的话来说:一个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得端端正正,在不用发号施令的情况下大家自然就会做好;反之,就做不好。京剧《赤桑镇》中包拯有句唱词道:“未正人先正己,人己一样。责人严,责己宽,怎算得国家栋梁?”这个道理很简单,在现实中有些人能做到,有些人却根本做不到。做到的就是管住了自己,做不到的就是管不住自己。
自己无法做到的事,也不要去指责别人。在一个单位中,领导干部必须靠自身素质而不是权力来使下属信服,自己身上一堆缺点,怎么能对下属提出过高要求?所以,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处处以身作则,遵守规章制度,有错及时改,勇于承认错误,此所谓“正人先正己”,领导的权威和魅力就是由此产生的。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认为:“要让所有人都做得好,首先必须自己做好。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言传不如身教,说教再多,也没有一个人的实际行动来得有说服力。比如,你感到现在的生活无味,要想改造现在的生活,那么首先得改造自已对生活的态度,而不是去埋怨别人和社会,要拿出微笑而充满信心的生活态度来。”在工作上,作为领导干部也应当有这种“言传不如身教”的认真态度。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应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政者本人要正,对自己要有严格的要求,做到清正廉明,端端正正做人;第二层意思是为政者掌权要公平公正,对上对下刚正不阿、坦坦荡荡。季康子是一个当权的人,孔子对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只要领导者自己做得正,下面的风气就自然正了。
孔子这段话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历代为政之道的要义,就在一个“正”字,很精辟,很深刻,应当成为当今领导干部的座右铭。进一步讲:“政”的重点就在“正”字,领导干部做得好就是大家的榜样,做不好就是另一回事了,就谈不上真正为政了。我们强调孔子说的“政者,正也”,历史的事实告诉为政者:谁遵循这一规律,就会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谁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政息人乱,殃及国民。所以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孔子的忠告,把自己的位置摆正,让权力在正道上行走,这样才能做到“正人先正己”,把单位、企业的工作做正确。
古人说:“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居宫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顾名思义,“公”就是公道,要忍所私而行大义,去除心底的私心杂念,一心为民,秉公办事;“正”就是正派,当领导的本质就在于正,要做到身正、心正、行正,不愧于已,不负于心。公正而去私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讲,应该是第一位的原则,这样才能以自己端正、坦荡的品质影响周围的人,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如果领导干部因私而不公正,以致随意滥权、结关系网、拉裙带关系等不正之风盛行,这就违背了“正”字诀,怎么可能把公正无私的观念付诸实践、取信于大家呢?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有些领导干部不能自己先求得端正,反而在大庭广众之下要求别人端正,这简直是笑话。
领导干部最大的责任就是守住正道、做正事,把私心杂念彻底除掉。有些领导干部曾经在工作上尽心尽责,做出了贡献,但是却不能把管住自己的责任感坚持到底,半路上开始表里不一,这就给自己埋下了失败的伏笔,最后东窗事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领导干部做工作公正公平、摒弃私念,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原则问题。失去公正,便无所谓公平;失去公正,就意味着失去威信。不公不正,就会对“公正”两字打折扣,进而私心杂念丛生,这是领导干部的大敌。领导干部处理问题做不到公正,不能一碗水端平,不能说公道话、做公道事,其领导的准则就会受到质疑,正像老百姓常说的那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领导干部如果能够以公正为本,想问题、办事情都能够秉持公正,把私欲除掉,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以正服人”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干部。领导干部的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何运用权力,公正无私地解决好各种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原则问题。
换个角度看,做人做事都要“正”,这是领导干部管住自己、带好队伍的基础,而相对于做人来讲,公正当领导则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做人只是对自己负责,当领导则是要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负责,必须做到“对已清正,对人公正”。
(2)律人必先律己
在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要“律人先律己”。“律人先律己”的核心是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领导干部把住这一点,才能脚踏实地走在正道上,带领队伍干出一番事业来。
一部热播电视剧里面有一句台词,大意是:“理想有两类,或实现自己的理想,或通过自己使理想得以实现。”这句话耐人寻味,真正的高尚理想是志士们精神追求的原动力,尽管“人间正道是沧桑”,但必须坚持下去,任何时候都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理想正道同样是自己人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支点,领导干部要严以律己,在修身上堂堂正正做人,在工作上清清白白做官。不具备这一点的领导干部,他的素质、水平就要大打折扣!
大家都熟悉这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人于谦形象地写出了希望自己为官做人能够像石灰一样具有清清白白的崇高人格。是的,人生一世,学会“明白做人,踏实做事”这八个字最重要,如果自己做人不明不白,就必定稀里糊涂犯错误。只有明明白白做人,才能踏踏实实做事。优秀的领导干部常把“明明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作为人生、掌权的座右铭,他们放下官架子,随时随地在自律。
原江苏泰州信访局长张云泉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点也不像局长”、没有一丝“官架子”。他的“寒酸”甚至造成误会。有一次他出差,自己带着电饭煲,住在简易的旅馆里,旅馆工作人员看他如此“寒酸”,便生疑心,向派出所报了案。张云泉作为局长,作为处级干部为何如此“寒酸”?他的回答让人大吃一惊:“出差半个月可节约10000多元,能让几个失学的孩子回到课堂。”朴实的回答令人欣慰,令人感动。
张云泉没有“官架子”源于“三比”:“信念上要与革命先烈比,工作上要与模范人物比,生活上要与困难群众比。”所以他朴朴实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张云泉为官诚实、踏实,真正用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的要义来自律,这是他安身立命、扎实工作的根本,也是为官一方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他是一位善于自律的楷模!
自律是优秀人格的基石,也是有品格者的基本素质,是立身立命、从业履职之本。能够自律的人总是能说到做到,遵守诺言,成就大事。他们不但自律,而且懂得关怀他人,能得到他人的信赖,受人尊重。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权力是有吸引力的,金钱是有腐蚀力的,异性是有诱惑力的。领导干部必须懂得自律,管好自己手中的权力范围、兴趣爱好和嘴、手、腿。这句话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尤其是一生都做到可谓难上加难,能够做到的就是优秀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自律,需要时常给自己提个醒,也需要他律,需要别人提醒和监督。
第一,领导干部坚持“律人先律己”,一定要做堂堂正正的人,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老老实实做事。领导干部只有重德、修德、积德、养德,才能从根本上树起威信来。领导干部手中执掌的权力为民,就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官者唯有务实,才能脚踏实地,不图虚名,扎扎实实为民办事;唯有务实,才能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领导干部要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句话,管住自己的心,管住自己的手。
第二,领导干部“律人先律己”,一定要做明白人,学会辩证思考好与坏、长与短、高与低、大与小、上与下、远与近、利与弊、得与失等问题,具体到工作中,则有高潮和低谷、顺境和逆境。在高潮时、顺境中,要居安思危,做到有备无患;在低谷时、逆境中,要乐观豁达,努力创造条件克服困难,走出逆境。工作中有得有失,在“得”时,不要得意忘形;在“失”时,不要失意消沉;对别人,要看人所长、容人所短;对自己,要正确认识、客观评价。用这样一种思维看待工作,就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不会心烦气躁,患得患失。
第三,领导干部坚持“律人先律己”,就要脚踏实地面对问题、认认真真解决问题。领导干部要做一个明白人,不要学会耍小聪明,不要学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投机取巧,而是要做一个老实人,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一个在工作中富于创造性的人。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沉下心,体察一线实况实情,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积累阅历和经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断提高让工作落地的本领。领导干部只有干好,才能培养素质、提升能力、发挥才华;只有干好,才能出来成绩、挥洒抱负、实现理想;只有干好,才会有为、有位、有威。
第四,领导干部坚持“律人先律己”,就要看得明白,想得明白,做得明白,不生糊涂心思,不做糊涂事,不当糊涂官。大家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也会聊起这样的话题:“做事先做人,做官先做事”“为官是一时,做人是一世”。为官者如何做人?概括说,做工作上的明白人,做精神上的健康人。
工作上的明白人:就是不仅要给自己,而且要给自己手中的权力一个准确的定位——权力不是自己的,而是要为大家服务的。身为领导干部应当学会珍惜权力,经常问问自己:工作的根本在哪里?掌权为谁?当官为何?任何时候都要管得住自己。
精神上的健康人: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个人的品位与情趣,不去沾染低级媚俗的东西,要脱离低级趣味的侵蚀,为自己的生活注入积极向上的内容,使得自己的精神乐观而饱满,任何时候都要具有正能量。
领导干部要时常给自己敲一敲这样的警钟:自己为官要先做端正人、明白人,无论职务大小,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职业,在人生之路、为政之路上,绝不能够仅仅依靠他律,而要在读书、修养、借鉴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个人境界,由他律走向自律,时常给自己敲敲警钟,形成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让人生平安而顺利、工作优质而精彩。一句话,自己要认真谨慎地好好做人、做事、做官,在事关重大的“紧要处”,需要自己提醒,需要别人忠告。否则,就会遭遇“红灯”,就会走向歧途,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领导干部要想“正人先正己”,办法是: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记住“本本分分、稳稳当当”这八个字!
领导干部做到下面的12个方面,就能在领导管理层面上成为堪称下属楷模的好榜样:
·做任何一件工作,都能比一般人想得周密,做得有条理。
·勇挑重担,不怕困难,喜欢在重担和困难面前锻炼自己的人格和能力。
·能从全局看问题,从小处着手,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问题。
·不追求个人享受,任劳任怨,以身作则,同时能以大家的甘苦为自己的甘苦。
能以正确手段,指导大家的工作方法,能以人性为本,激励大家的工作热情。
·通过自己努力工作树立榜样,为下属树立高标准的学习榜样。
·身体要健康,精神要饱满,劲头要十足。
·要完全掌握自己的情绪,不暴躁蛮横。
·要保持愉快而乐观的仪表和态度,给大家带来阳光。
·在指责或批评别人的时候,不把个人因素掺和进去。
·待人要随和,要有礼貌,平易近人。
·说话必须一诺千金,说到的就做到。
4.把“制度”两字牢记在心头
有人就有制度,有制度就要遵守。没有有效执行的制度是空的,是有问题的;只有大家按照制度去做好、做准确,制度才是最有效的。这就是说:制度是一道硬杠杠,谁都必须遵守。领导干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践行者,带头遵守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领导干部修身正己,不能在制度面前“打马虎眼”。因为管人管事管单位必须靠制度说话,离开制度、偏离制度都必然会使得这三个“管”字失去意义。有句话说得好,“硬实的制度就是最好的管理”,所以领导干部既要靠制度管住自己,也要靠制度管住单位中的人事。
(1)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制度就是用来堵漏洞的,把一些不对的事情紧紧堵住,才能防止出现自由散漫的现象,而且领导干部越是有权,越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带好队伍,一步步把工作做好,提高工作效益。先看一个例子:
明代张居正对吏治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体现在万历元年(1573年)十一月奏准建立和贯彻推行的“考成法”上。
“考成法”是张居正针对正、嘉以来的官场积弊,经较长期审慎思索然后形成的,既是他本人在隆庆二年(1568年)所上《陈六事疏》中《重诏令》部分的具体体现,又是他柄握大权之后整饬吏治的制度化建议。“考成法”的获准实行,保证了明朝国家机制的健全和正常运行,对于万历初期长达十年的各项大改革,起到强有力的推动和保证作用,万历元年(1573年)十一月初四日,张居正正式提出了“考成法”的具体方案,拜疏陈言: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近年以来,章奏繁多,各衙门题覆,殆无虚日,然敷奏虽勤,而实效甚微。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请申明祖宗成宪,凡六部、都察院遇各章奏或题奉明旨,或覆奉钦依,转行各衙门,俱先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限,置立文簿存照,仍另造文册二本,一送该科注销,一送内阁查考。其各抚、按官奉行事理,有稽迟延阁者,该部举之;各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蔽者,科臣举之;六科缴本,其奏有容隐欺蔽者,臣等举之。如此,月有考,岁有稽,不惟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即建言立法者,亦虑其终之罔效,不敢不慎其始矣。致治之要,无渝于此。”
“考成法”最精粹的内容之一,即是从制度上规定,大幅度地提高内阁的行政责任和监察责任,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实行严密的监察。
“考成法”的实施,也大大地加强了对各级政府的管理,提高了职能部门的行政效率。因为事专责成,一环扣一环,一级管一级,一切工作都要接受上级和监察部门的稽查考核,以实在政绩评定优劣功过、赏罚分明。
做事情必须靠严格的制度,才能确保不出漏洞,张居正的“考成法”就是通过制度管人、管权力、管工作的。
同样,现代领导制度、管理制度也需要大力健全,需要坚决贯彻执行,切忌当成纸上、墙上的摆设。因为规章制度的法治效力,只有通过切实地贯彻执行才能表现出来。制定制度而不执行制度,等于没有制度。要坚决贯彻执行制度,必须做到:
第一,领导干部一定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领导干部带头执行规章制度,是规章制度得以贯彻执行下去的重要保证;反之,规章制度不仅行不通,而且会大大降低领导干部的威信。
第二,领导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制意识。领导干部要将作风建设作为自己的人生必修课,洁身自好,做到“慎独”“慎微”,并带领大家遵纪守法。
第三,领导干部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外部监督。领导干部要完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制,把生活作风、工作政绩、服务意识等方面的表现情况纳入廉政档案。要扩大监督的视野,实现定量考察与定性考察、临时考察与经常性考察的统一,进一步落实个人重大事项制度、收入申报制度。要建立一整套监督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活动的监督机制,完善廉政谈话、信访谈话、个人述职述廉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等监督主体的作用。
赵立国是洛阳一个单位的“一把手”,多年来一直强调干部要在遵守制度方面实打实,不能打“游击战”“麻雀战”。单位有一个副处长主管工程,沾染上了一些不良的习气,一方面想通过私下“来来往往”往上上个台阶,一方面在私下说:“管工程就是管钱库,就看你管得明白不明白,这就是本事。”
赵立国知道后,严肃地批评这位副处长说:“你作为领导,靠能力和成绩说话,才能让大家举赞成票。还要有责任把工程项目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怎么可能胡思乱想呢?不改正,前面就是一个坑。制度不是拿着看的,是要照着做的。俗话讲:‘上梁不正下梁歪。’你怎么有资格去管住手下的人?”这位副处长意识到自己在本该严严肃肃的工作上染上了江湖气,下决心纠正自己的错误想法。赵立国最后非常认真地说:“领导干部制度中有一项就是做人办事必须清廉!这点我们必须时刻记在心上。”
这个例子很具有普遍性,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对照自己,检讨自己在制度面前做得怎么样。有些人在单位里,为了某些官职而不辞辛劳、吹牛拍马、阿谀奉承,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遗余力地使出种种手段,结果把真正的工作做得很差。这些人的做法是错误的!事实上,大家总是很容易佩服那些有真才实学、管得住自己的人,而瞧不起那些品行不正、贪图利益的向上爬者。做人如果在能力、专业上出类拔萃,就很容易得到众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名声,也就很容易赢得上级的赏识。
(2)在制度面前必须“一刀切”
前面提到古人说“正人先正己”“严人先严己”,说明做领导干部要为人表率,严以律己,在制度面前必须“一刀切”,才能取得工作、事业的成功。下面这则正已、守制度的故事广为人知,有很现实的意义。
曹操领兵打仗,经常取胜,除了他会计谋、善用人等原因外,还有一个特点是:纪律严明。他不管对士兵,还是将领,要求都极其严格。
有一次,曹操的部队行军,要经过一大片农田。曹操认为,治国平天下,主要靠强兵足食。这片农田由于老百姓的精耕细作,庄稼长得茂盛,绿油油的麦苗一望无际。曹操走在田间,望着麦田,担心行军的队伍会踩坏庄稼,便传下口令:“行军途中,不准毁坏麦苗。违者必处死刑。”
部队将士不敢违反命令,都小心翼翼择道而行。骑马的人也只得下马步行。
忽然田中一群鸠鸟,被行军的人群惊吓飞起,扑打翅膀的声响吓得曹操所骑的那匹战马一下子蹄入麦地中,踩坏了一大片麦苗。
曹操立即叫来主簿(负责文书的幕僚),当着全体将士的面,让主簿给自己定罪。
主簿说:“《春秋》中说,对尊王是不能加罪处罚的。”他不主张罚曹操。
曹操说:“我制定了法令,而自己触犯了法令,如不受处罚,怎能做下级的表率呢?但我现在身为军队的元帅,不能自杀,那就允许我自己对自己用刑吧!”说完,不顾大家的阻拦,拔出宝剑割下自己的头发,扔在地上。然后请主簿发一文,传发到全军:“丞相践麦,本当斩首,今割发以代。”
于是三军将士人人悚然,没有一个敢违反军令的。
有些人包括有些领导干部喜欢在制度面前寻找“一点突破”,这就好比一道大坝,洪水正面冲击,大坝不容易被冲垮,但只要小小的蚂蚁在里面做穴,洪水来临,则大坝整体都会崩溃。有些人认为曹操“割发代首”与“刘备摔阿斗”一样,是一种收买人心的举动,其实未必这样。一种制度要被公众认可,靠的是什么?一是靠制度本身的彻底,二是靠执行的力量。曹操的行为保证了士兵对遵守纪律的认可,从而客观上维护了法度的严肃性,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前不久,一本管理杂志登了一篇关于杜邦公司安全观的杂文,作者这样写道:
作为一名安全员,到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是常事,可与杜邦人一起到现场进行安全检查还是头一次。走到总装车间门前,尽管陪同人员热情邀请,但杜邦公司的弗兰克还是停下脚步,问道:“我们没有戴安全帽和护目镜能进去吗?”回答:“可以。”问:“可是你们的安全标志清晰地写着‘进入者必须戴安全帽和护目镜’?”答:“那是针对操作员工的。”但一旁的弗兰克已戴好护目镜和安全帽。
“那是针对操作员工的”,这一回答很是耐人寻味。当前,类似这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却做不到的现象,在有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中层干部身上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制度的贯彻执行,而且给管理安全工作留下了隐患,他们最典型的做法就是要求员工写安全责任保证书,自己的本上却了无“痕迹”,这就是用“特权”观念、“自我”意识给制度戳了个洞、开了一个口子。上面讲的杜邦公司的例子,弗兰克就是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制度的,这给大家留下几点启示:
第一,大家都要一个样子。意思是要树立在制度面前“人人都是员工”的观念。制度中的条令、条例要从严,要加强自我管理意识和别人监督工作,确保上上下下一个样,都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大家常说:“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怎么做才能平等?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面对制度,管理者要放下架子,少些自我,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员工,保持平常心,从内心深处认真对待制度,从行动上自觉遵守制度,才能体现出制度执行上的平等性、公正性和严肃性。否则,就是拿制度开玩笑!
第二,人人要带头做到家。就是说,人人要发挥“检查员”率先垂范的作用。200多年来一直将“安全”作为核心价值的杜邦公司,具有世界领先的HSE(“健康”“安全”“环境”的英文首字母)管理经验和文化理念,安全目标是“所有的伤害都是零”,支持理念是“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那么,怎么预防事故呢?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发生事故的原因96%是人为因素。追根溯源,预防事故的关键就是要从人抓起,加强人为因素的预防预测,从“检查员”做起、从“检查员”严起。管理者作为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者,首先要率先垂范,以自身良好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团队。在当“裁判员”的同时,更要带头当好“运动员”。如果律己不严、自身形象不好,严人不严己,严下不严上,团队就不会有遵守制度的好正气。
第三,要有一股认真劲。领导干部要强化大家自主管理的意识。杜邦强调:“安全是我的责任!”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安全“我”有责任,他人安全“我”也有责任,团队安全“我”同样负有责任。这里的“我”体现的是一个大“我”,而不是小“我”,是一种团队精神,“我”不仅为自己负责,也要为他人负责,更要为团队负责,这正是自主管理的要义所在,正如一位退休老矿工说的:“保证安全关键在自己。”因此,管理者要强调每一个员工首先对自身负责,同时,也要对其他人负有提醒的责任。通过责任区分,让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这是自我心态的一种积极转变,是追求安全行为的一种高度自觉。
大家读到上面的“安全”两字,切忌只以为是某项检查工作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其实所有管理制度的最高目标就是安全,没有安全的人、安全的工作、安全的产品、安全的消费,我们还干什么呢?所以,为了这几个安全,在制度面前必须要一刀切!谁切得齐,谁受益;谁切不齐,谁倒霉!制度不是拿着看的,是要照着做的。
有些人常常会这样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一名领导干部这样想、这样做,就会在修身上失去正确的依靠点,就会在某些方面随心所欲起来。要知道,不管谁修身正己,都有一条不变的硬道理,那就是遵守制度,在制度内做人办事就不会出问题,出了这个界限就会出问题。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出了问题,原因就在这儿,老想自己手上有权,为私利私欲用一点没关系,下次注意就是了,但是下次还是注意不了,以至于形成了习惯,结果弄出大问题来。因此作为领导干部,要时刻把“制度”两字牢记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