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人生哲理(图解导读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救尽苍生,不留一念

南怀瑾认为,中国的文化讲究大公无私,从佛的角度来讲,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公无私,才是菩萨,否则,即非菩萨。

智德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秋天,院子里长满了菊花,香味随风飘到了山下的乡村。到禅院来的信徒们都对菊花赞不绝口:“好美的花儿呀!”有一天,有人开口,想向智德禅师要几棵菊花种到自家的院子里,智德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了几株开得最旺、枝粗叶茂的,挖出根须送给那人。消息一下子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络绎不绝,接踵而至。智德禅师也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不久,禅院中的菊花都被送出去了。

弟子们看到满园的凄凉,忍不住说:“真可惜,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飘香的呀!”智德禅师微笑着说:“可是,你们想想,这样不是更好吗?因为三年之后,就会是满村菊香四溢了!”“满村菊香……”弟子们听师父这么一说,脸上的笑容立刻就像菊花一样灿烂起来。而真正的佛的精神,并不是只图意境上的独自清闲享受,它注重行为上的布施,而且从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

禅宗所讲的布施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布施是物质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布施是精神的,如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都是精神的布施,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不管是哪一种布施,施者应该保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态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施者应该做到无念、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受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怜应该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没有事了。施事完了以后,“事如春梦了无痕”,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所以,南怀瑾说:佛在这个世界上,以师道当人的师表,教化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度完了,他老人家说,再见,不来了。佛就是这样,用他无私的慈悲救助世人,心中却不留一念。

一天晚上,七里禅师在诵经时,有一个强盗手拿利刃进来恐吓道:“把钱拿出来,否则这把刀就结束了你!”禅师头也不回,镇静地说道:“不要打扰我,钱在那边抽屉里,自己去拿吧。”强盗搜刮一空,正转过身时,七里禅师就说:“不要全部拿去,留一些我明天要买花果供佛。”强盗正要离开时,禅师又说道:“收了人家的钱,不说声谢谢就走了吗?”后来强盗因其他案子被捕,衙门审问时才知道他也偷过禅师的东西,衙门请禅师指认时,禅师说:“此人不是强盗,因为钱是我给他的,清楚记得他已向我谢过了。”强盗非常感动,后来服刑期满后,皈依了七里禅师,成为他的门下弟子。

七里禅师用自己的慈悲解除了强盗的心魔,用佛的光辉普照了他的余生。最令人惊叹的还是禅师的淡定,你来抢,不用抢,只须说声谢谢,便是送给你了;无形之中转化了抢与赠的关系,化戾气于无形。而当强盗落网,禅师也并不为难他,毫无落井下石的意图,且宽怀慈悲,不仅令天地动容,更深深地打动了强盗曾经坚硬、蛮横的心灵,为他奉上大悲之水,灌溉了贫瘠的心灵。

佛经中还有一个故事,说远古时,有一座大森林忽然发生大火,大量树木被烧着,不少动物家园被毁,四散逃窜。林中有一只雉鸟,挺身而出,它拼尽自己微薄之力意欲熄灭这场熊熊大火。它飞向远处的河,跳入水中,把自己的羽毛浸得湿透了,再飞入森林救火。如此往返,飞来飞去,不以为苦。但毕竟杯水车薪,于事无补,但它还是坚持这样做,竭力想扑灭大火。

这时,天帝见它这么不辞劳苦,便问道:“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雉鸟答道:“我只想能扑灭这场大火,好让森林中的动物都能得到安身之处而已!森林,是动物赖以为生的家园,我虽然身体小,但还是有力量的,尽管这力量很微弱,但还算是有着一分力。既然还有力量,为什么不尽力扑救呢?”天帝于是又问:“你的力量这么微弱,肯定是扑不灭这场大火的,那你打算干到什么时候?”雉鸟答道:“我一直这样飞来飞去,取水救火,一直到我飞不动了,死了,才会停止。”

儒家精神的济世情怀其实和佛家的慈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相通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愿,其实和佛教所提倡的精神完全吻合。所谓“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也正是真正的佛家境界,除此以外,皆是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