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青岛的海——经历挫折,才有进步
2.1 失败的择校考试
上初中之后,课业逐渐繁忙,我的运气很好,读到了本市最好的初中和高中。在人口大省河南,学习的压力可想而知,老师最常说的就是,“这1分,到高考时就能甩掉1万人”。不敢松懈掉链子,课外的时间我还沉迷“追星”周杰伦,自然也没有很多出去玩的机会了。
再次见到大海,就又是六年之后的事情了。高考前的提前批择校,努力加幸运,被老师推荐到中国海洋大学考试。当时的我,是特别感恩的,坚决不想复读,考过600分,上个211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好的归宿。可能因为从小不在身边,又是小女孩,爸爸对我的宠爱可以说到了上天的地步,虽然他自己常常惭愧说比起其他的战友来说他还是差得远了。但和老妈的严加管教对比起来,老爸真的是我的男神!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的选拔考试,于是乎,护卫安全+稳定军心的重任就被交到了爸爸手上,他陪我一起到青岛。
据爸爸回忆说,我还是挺紧张的,因为一起去考试的还有班里的另外一位同学,平时我俩成绩不相上下,我担心自己发挥不好丢人。奇怪吧,别别扭扭的青少年,在这种时刻居然担心的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自己的前途。而同为射手座的老爸大概是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了吧,看出了我的压力和故作轻松,一路上,老爸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放平心态、全力以赴,就当是检验自己的机会吧,不要坐在故乡的井里观天,出来看看其他的“小青蛙”是什么水平,还能顺便看海旅行呢是不是?是,结果就是,我太弱了,连初试笔试都没通过,一天就可以打道回府了。因为从小成绩还蛮好的,不用特别动脑子就能把知识掌握的七七八八,我就一直以为自己好聪明,殊不知都是小聪明罢了。现实是,挫折都是对比和挑战出来的,不能有畏难情绪,如果一直待在舒适区,那固然没有打击,也就不可能有进步了。这是有点小骄傲的我,在那时懂得的道理。
2.2 中国海洋大学的菠萝咕咾肉真好吃
青岛依山傍海,丘陵地形是沿海城市的特色。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园里也是起起伏伏的,大学的校园都很大,教室和宿舍之间通常都需要穿梭一段距离,而坡度较多的地势对于自行车是非常不友好的,一进校门就感觉自己开始了登山之旅,翻越一个又一个山丘,山丘的尽头是食堂……大概是食堂里的菜品丰俭由人,旨在满足各个地区学生的口味,山东虽和河南相邻,海洋大学里的菜品倒是多了很多南方的感觉,放糖点缀的“南味”是我第一次吃到,特别是菠萝咕咾肉让我印象很深刻,以至于后来不管到哪里吃饭看到这个就想点,和回忆里的好味道PK一下到底哪个好吃。最后也不知道是回忆赢了,还是咕咾肉赢了呢?
人的口味也很神奇,有时候,你不吃一样东西,是因为你的爸爸妈妈不爱吃,所以你从小就很少吃到,以为自己不吃它。有时候,你不吃一样东西,是因为气味不合或者味道奇怪,比如自带甜味的胡萝卜,香味浓重的柠檬草。有时候,你不吃一样东西,是因为不耐受、消化不好而不得不放弃,比如辣。还有时候,你不吃一样东西仅仅是因为它的形态不被你喜欢,我就听过有人只吃完整的西红柿,不吃切成片的西红柿!那,人爱吃一样东西的原因就更千奇百怪了,有时仅仅是因为,我曾经在某某地方吃过它,好好吃哦!有点“妈妈菜”的玄学感觉了吧。
2.3 海带、贝壳、青岛生啤和未曾谋面的石老人
考试失利,而回家的车票还在两天后,因为在预设中我应该是参加完初试和复试才返程的。突然多出两天的相处时间,打的我的老爸措手不及。
这要说到,一个家庭中“妈妈”的角色有多么神奇。
有次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妈妈讲到,“早上我刷牙的时候突然有点干呕,就咳嗽了几声,女儿在旁边听到了,立马跑到卧室叫她爸爸,说妈妈吐了,你快来看看妈妈怎么了!”就在大家纷纷感慨小棉袄有多贴心的时候,一个生了儿子的朋友打趣道,“这如果换到我身上,我儿子看到我咳嗽,估计只会学我跟着咳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不说普通的小男孩,即使是暖男,发挥小棉袄的贴身作用可能也只有3成的功力吧……
细想来,如果是男孩的三口之家,大概率爸爸和儿子也是说不到一块去的,儿子对老爸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估计是:爸,我妈呢?
而如果是女孩的三口之家,父女之间的关系往往也很微妙。爸爸是世界上最宠女儿的人,拿在手里怕磕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用尽所有的力量保护她不受伤害。但女儿,难免是更疼妈妈、跟妈妈更加亲近的,同为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略胜一筹的女性,实在是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可以沟通交流,“爸爸”的角色就显得既非常重要又非常边缘。
现在回想,当时我全然的感觉就是非常自由又有些尴尬。自由是因为,脱离了老妈的“魔爪”,可以随心所欲,而且不用上学;尴尬是因为,好像跟老爸也没有什么好玩的。估计老爸也发现了空气中一丝丝的安静,就提出那不如到海边散散心吧,他心里大概觉得,这次考试失败的打击对我的心情影响很大,所以我才一直都不怎么说话。
到了海边,三四月份的青岛还是冷冷的,尤记得海边的游客寥寥无几,稀少的人烟也多来自于当地居民。又因为山东话和河南话的相似感,我俩也像周末出来散步遛弯的居民,只是身边缺了一只狗狗。为了舒缓心情,老爸打开了话匣子,开始给我讲那么些山东的历史故事。这是老爸一直以来开始交谈的切入点,他非常喜欢历史、军事和政治,非常博学却很低调,故事总给我和老妈讲,而我俩恰好是完全听不进这些的,但他也总是讲的津津有味,一遍又一遍,从来不厌烦。这是我们家一种奇特的感情交流方式,虽然没有言语上的双向贯通和思维上的双方碰撞,却充满了爱意的双面流动,一面是展示体贴,另一面,是全然支持。
听着听着我走了神,为了转换思路,试着开始想与青岛有关的东西。在脑子里搜刮了一遍对这个陌生城市的认知,最好奇的是电视里看到的夜市场景,当地人聚在一起吃大排档,用学校里见到过装热水的桶来装青岛生啤,打开水管就可以接啤酒,拿着高高胖胖的啤酒杯接满大半杯,被啤酒挤压出来的啤酒花厚厚的盖上一层,超标的供应量,感觉就是非常的豪放又非常的有趣。我跟老爸说,我想喝青岛生啤。这个传统男人的第一反应是,那不是小孩子喝的东西,唠叨了一句直接拒绝了我,接着讲起了我听不进去的历史故事。
我转头看向海,有几个阿姨一步步往海里走着,穿着连体连鞋的雨衣,背着竹篓。我好奇地目光随着他们越走越深,渐渐地她们上半身都淹没进了海里,接着,她们弯下腰开始捞东西。没多大一会儿,她们怀里抱着满满的墨绿色生物走回了岸边。仔细一看,原来是海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完整的“海带”,平时吃的海带都是像宽粉一样一条条的,或者零食麻辣海带丝,锯齿形状的。未经加工的海带超级大一片,中间厚四周薄,刚捞上来的闻起来腥味很重。一个男孩在岸边接过阿姨们打捞的海带,一片片清洗垒好,看到我看的出神,挥挥手叫我一起,从未跟陌生同龄人社交的我害羞的只能笑笑然后摇了摇头,然后低下头假装捡贝壳。
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用流行的话说,当时的我怕是“社交恐惧症”,总是用一副很酷爱谁谁的架子假装谁都不爱搭理,其实害羞+害怕的要死,不知道怎么跟不熟悉的人交流,在相熟的朋友面前确是一个总是疯脱了形的话痨,说说笑笑个没完没了,总被大家说是段子手、开心果。后来念传播学学到一门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课的时候,老师细致地讲解了从另一个维度来看性格,什么是内向,什么是外向,是我目前仍然超级赞同的解读方式。性格不只是表象,更是一个人与世界和自己相处方式的外化。外向的人,比较热爱社交,从不惧怕陌生,在与他人的频繁互动中,能够获得巨大的快乐和能量,就像聚会时最嗨、能玩到最晚的那个人,凌晨四五点钟睡觉可能第二天还有充沛的精力接着嗨,从不疲惫。而内向的人,并不是无法与别人相处的交流,在一场活动中,他们可能也是活跃的一份子,贡献了大比例的话题和来往沟通。但社交结束后,他们更加喜欢独处,做一些安静的事情,阅读、运动、欣赏音乐、或者静静的发个呆。在聆听自己内心的过程中,获得百分百的refresh。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再也没有因为自己“没那么爱社交”而责备自己,相反,更加能珍惜每一次的全情投入,每一次和旅伴的同行。
说回青岛海边,老爸还在徐徐讲着故事,我有一搭没一搭的听着,自己翻起了地图,看到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有个叫“石老人”的景点,就吵吵着要去。倒也不是真的想看石老人,就是觉得有点无聊,没有吸引我注意力的东西。老爸已经有点累了,跟我一起溜达着走了一会儿,突然起了海风,本身就阴阴的海边飘起了蒙蒙的细雨,天色黄黄的,让人忍不住的懊恼和沮丧,想起了没结果的考试,和这趟急急忙忙的旅程。孩子气的我,突然哪里也不想去了,要回酒店休息,第二天就回家。老爸看我很执拗,就在餐厅里烧了几个海鲜带着回酒店房间吃。从小我就喜欢吃重口味的东西,没有浓油赤酱,清淡的带着食物本身鲜味的东西一个也不爱吃。但那天竟然觉得味道还蛮好的,算是不错的一次味觉体验,也小小犒劳了自己沮丧又复杂的心情吧。
这次之后,直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几年,也没有再凑到什么合适的机会去青岛。没喝到的青岛生啤和没看到的石老人,在我心中成为了“以后一定要回去打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