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不吃这一套
大明时报的发行,在京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当然,不同阶层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
平民百姓最喜欢的是《天子微服私访记》的故事,京城各个书场,现在都在讲。听客们都在等待听下一回,日月天子惩办贪官的故事。
勋贵和军人,都在关注京卫武学的事情如何处置,以及京卫武学今后的前途问题。
官员们更加关注《骗廷杖》这篇文章。那些比较正派、务实的官员,自然欢迎这样的文章,觉得说到他们心里去了。
那些沽名钓誉,只知道打嘴炮,为反对而反对的人,被人揭露了真面目,也暂时收敛不少。起码今天的朝会,就比较正常,那帮人没有跳出来。
首先是新任兵部尚书阎仲宇启奏,通报鞑靼小王子最近侵犯宣府之事。
“小王子率铁骑数万,连营二十余里,侵犯宣府……。”
“阎仲宇,这个数万,到底是几万?”
两三万也是数万,八九万也是数万,到底是多少啊。
“这个……,塘报就是这样写的,具体多少,也不知道。”
那连营二十余里,也不知道具体数字啦。
就这种情报,除了反映情报能力差,前线将领不知敌情之外,其实价值不大。
就这种水平,怎能打胜仗呢。
“继续说吧。”
“臣遵旨。总兵官张俊派遣李稽、白玉、张雄、王镇、穆荣,各率三千人分守要害之处。不料小王子派人破坏边墙,从缺口处进入。”
“李稽仓促应战,白玉、张雄等人,在虞口迎敌。张俊率领三千人增援,半路被鞑靼阻截,冲破阻截之后,把兵马交给指挥曹泰。曹泰进军至鹿角山被困,张俊正派五千人支援……。”
朱厚照一听,就知道此战必败。
先是情报不准,敌情不明,然后是不知道对方的意图。
小王子这个打法,显然是避实击虚,围点打援的战术。
“张俊五千人带三日粮草,解了曹泰之围。于是分兵解救李稽、白玉,皆得救而出。唯有张雄、穆荣之军,被山涧所阻,受困而死,全军覆没。”
“诸军溃败,张俊不得已,只好收兵而还。小王子带兵追击,张俊且战且退,退入万全城。小王子劫掠三日退兵。”
“此战我军死两千一百六十五人,失马六千五百匹。小王子转往大同,大掠而去。”
这一战,后来京营派兵增援。但是没等京营军赶到,鞑靼人就带着劫掠的财物撤走,大明官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家从容撤退。
这些年来,小王子一直采取这种战术,把大明当做他的仓库,有时间就过来劫掠一番。
自从大明的战略收缩之后,明军的野战能力逐渐下降。虽然火器占据优势,但是在野战中基本上没有发挥多少作用。只有在守城的时候,才能发挥一些作用。
鞑靼也知道火器厉害,就尽量不攻城,扬长避短。这样一来,明军就几乎束手无策,总是被动挨打。
明军对鞑靼情报不准,鞑靼对明军和边境地区的情报,却了如指掌。
明军将领中,有不少人被鞑靼收买,提供情报,走私货物。
边疆的边民和商人,也跟鞑靼勾结。每当大明对鞑靼进行经济封锁的时候,军民、商人就有很多人向鞑靼走私货物,经济封锁屡屡失败。说是九边重镇,其实被鞑靼人渗透得象筛子一样,到处都是漏洞。
部分边军、边民、商人,已经结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挟鞑靼自重,不断地吸大明的血。
这一点,跟江南闽浙地方豪强、官员假借倭寇牟利,如出一辙。
“鞑靼屡屡犯边,如此下去,终非长久之计,众爱卿有何计策?”
“皇上,臣已经传书各边镇,令其加强戒备,严防鞑靼来犯。”
刘健说了句正确的废话。
“皇上,就快到夏天了,草原上青草发芽,鞑靼牲畜过冬之后,需要长膘。今后逐水草而居,难以集中用兵。夏天多雨,行军不便,暂时不会来袭。”
阎仲宇的意思,就是可以苟一段时间了。
这个说法倒也不错,鞑靼南下,一般都是开春和秋天,天气比较干燥的时候。夏天因为牲畜繁衍和抓膘,来的时候确实不多。
从历史上,一直就是这个规律。
小王子之所以如此嚣张,根本原因就是屡屡得手,却没有受到足够的惩罚,没有付出巨大代价。
大臣们没有什么良策,朱厚照暂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从根本上扭转大局。只能按照原来的计划,处理完南方的事情,再集中精力处理鞑靼的事情。
小王子,朕跟你不死不休,暂且忍耐你一下。等朕腾出手来,非把你们赶尽杀绝不可。
这件事情就算暂时揭过去,至于死的人,损失的战马,在大臣们眼中,不过就是个数字而已。
那些被鞑靼人劫掠去的百姓、财产、牲畜,烧毁的房屋等等,在边将和朝臣那里,连个数字都没有。一个“大掠而去”,就轻轻带过。
“皇上,臣有事要奏。”
吏部左侍郎王鳌站了出来。
“准奏。”
“臣请皇上修复便殿,重置弘文馆。可选天下著名文学之士七八人为学士,轮流当值,并由内阁大臣一人掌管。”
“皇上闲暇时,就可到弘文馆与学士讲经论史,诗文唱和。不仅能增益圣德,还利于皇上治理天下。”
有利个鸟啊。
整天不是什么文学,就是历史,琴棋书画,要不就是道德,就是理学那一套。总是想着怎么教朕做皇帝,用你们理学那一套来束缚朕。
刚刚叫鞑靼跟打得象狗一样,转过身就弄一帮只知道打嘴炮的腐儒、文人,来粉饰太平。
讲经论史,诗文唱和能打败鞑靼么?能平得了倭寇么?
这个弘文馆,于洪武三年设立。
当时建国不久,太祖为了笼络文人而设,到了洪武十八年,就撤掉了。
洪熙年间,朱高炽是个比较弱势的皇帝。在文人们的蛊惑下,恢复了弘文馆。
到了朱瞻基的时候,再一次废弃弘文馆,一直到如今。
在朱厚照大力提倡新学的背景下,王鳌此时提出重置弘文馆,并且让内阁大学士主持,显然别有用心。
就是要用弘文馆,来跟朱厚照的新学曲线对抗。
朱厚照对此极为恼火,不过表面上还带着微笑。
“王爱卿,你此时提出重置弘文馆,究竟是何意图?”
王八蛋,想玩儿权谋,朕就是不吃你们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