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血糖的中医特色治疗与保健
按摩导引,防治糖尿病的古方
按摩疗法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灵枢·九针》:“形势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八《十轮经·按摩》:“凡人自摩自捏,申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
按摩是一种适应证十分广泛的民间物理疗法,糖尿病按摩疗法的机理是:通过用手按摩、刺激体表一定的腧穴,通过经络传导可以调节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从而降低血糖值,以达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糖尿病是一种涉及多系统、多脏器的全身性疾病,通过按摩,可以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促进血氧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解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改善肺活量,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从而防止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按摩疗法简便易行,容易掌握,只要学会常用的各种手法,不需任何特殊设备,只用一双手,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治疗。同药物治疗相比较,安全有效,无任何副作用。由于不受器具、场地、时间的限制,十分适合糖尿病人进行自我按摩或患者之间进行互相按摩。对于不同性别、年龄的糖尿病患者皆适宜。
按摩常用手法
按摩是中医传统疗法的精粹之一,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是一种典型的物理治疗方法。其具体手法有以下几种:
推法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患者的某一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该手法适用于头面、四肢、胸腹部,具有疏风散寒、活血化淤、理气止痛、舒筋通络的功能。
拿法
以大拇指与其他四指中的任意一指或几指相对,提拿起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一拿一放地交替进行。适用于颈项、肩背和四肢。其功能为开窍醒神、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
按法
用指腹或手掌着力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向下压之,并在该处保持一定的压力停留片刻,随之稍加揉动。本法常与揉法配合使用。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处的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背腰和四肢。具有通经活络、缓解痉挛、理气止痛、调理关节的功能。
摩法
以手掌附着于人体的某一部位,在其上做环形移动抚摩。多用于腹部,也可用于身体各部位的跌打肿痛较剧者,具有缓解疼痛、调和气血、和中理气、消积导滞的功效。
揉法
以手指、鱼际、掌根及手掌,在病人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做轻柔和缓的旋转揉动。适用于头面、胸腹、四肢,具有疏通经络、消肿散结、化淤止痛、调中和胃的功效。
擦法
以掌根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在病人较长的一段体表上作做速的来回摩擦。多配以推拿介质,如红花油、葱姜水等。该法具有振奋阳气,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化淤散结、祛风散寒、理筋止疼、健脾和胃的功效。
搓法
以两手掌夹住病人的肢体,相对用力作快速的搓揉,在搓动的过程中,作上下的往返移动。该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的作用。多用于四肢,常作为推拿的结束手法。
摇法
医者一手抓住患者肢体的远端,另一手扶住被摇的关节(肩关节、腕关节、髋关节),以该关节为支点,作肢体最大范围的环形往复摇动。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多用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以及肩周炎等。
捻法
以拇指与食指、中指或食中指相对,捏住患者的手指或脚趾,作搓揉的动作。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功效,多用于半身不遂、颈椎病,以及指端麻木疼痛等症。
点法
以指端、指间关节或肘部按压在患者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常用于脘腹部、背腰部和四肢。具有温通经络、调理脏腑、活血消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肚腹疼痛、四肢疼痛等症。
抖法
以双手握住病人肢体的远端,用力作快速、连续、小幅度的上下颤动。具有通经络、理筋骨、利关节的作用。常作为推拿的结束手法使用。
拍法
以手五指微曲,形成空心虚掌,稍用力在病人的患处做拍打动作。常用于颈肩、腰背、四肢。具有疏理气机、活血通络的功能。
糖尿病的按摩疗法与穴位
中医认为糖尿病病人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多有血脉的淤阻,按摩治疗可以疏通经络,使气血流通、阴阳调和,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糖尿病的按摩方法主要按分以下三种方式,即:全身按摩疗法、耳部按摩疗法和足部按摩疗法。
对于糖尿病无并发症的病人,兼见肥胖、食量大、便干尿黄等表现者,可选用胰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中极、水泉等穴施以按摩。手法选用点法、按法、揉法。
有并发症状的病人,则可随症取穴。头晕者可选用中冲、少商、风池、太阳;失眠者宜选安眠、太溪、肝俞、关元;汗多者选足三里、关元、肾俞;食欲缺乏选中脘、丰隆、天枢、气海;腹泻选足三里、神阙、大肠俞、脾俞;心绞痛选肺俞、心俞、至阳、百会、内关、合谷、太阳;月经不调选关元、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公孙、太冲;视物不清者选肝俞、肾愈、太溪、光明、睛明;上肢麻痛者选合谷、曲池、内关、外关;下肢麻痛者选风市、阴市、阳陵泉、阴陵泉、解溪等穴位。
糖尿病外力按摩疗法
本按摩法主要是由他人来为糖尿病患者进行按摩,我们可以请熟悉此按摩方法的家人来做。
穴位:
印堂、太阳、承浆、风池、百会、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中脘、气海、关元等。
操作步骤:
(1)病人仰卧位
①点按法:点按印堂、太阳、承浆、风池、百会、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每穴约半分钟。
②抹法:医者两手拇指螺纹面着力,分别在眉方和前额部,做纵横抹运5~7遍。然后两手掌小鱼际着力,分别抹额、眼周、颊部、鼻唇沟,一般以右手在前,左手在后相互配合,反复施术5~7遍。
③摩法:医者两手全学着力,以脐为中心,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摩动3分钟。然后重点按中脘、建里、章门、气海、关元、中极,每穴约半分钟。
(2)病人俯卧位
①按揉法:按揉胰俞、胃俞、膀胱俞、肝俞、脾俞、膈俞,每穴约半分钟。
②捏脊法:医者两手食、中指着力,横抵长强穴上,两手交替沿督脉循行线向前推进至大椎穴,随捏随推,每捏捻三下,上提一下,反复施术3~5遍。
③滚法:医者两手交替着力,用侧滚法沿背部脊柱两侧的膀胱经上,从肺俞穴开始至小肠俞止,反复施术5~7次。
④擦法:医者两手全掌着力,置于骶髂关节八髂穴上,反复擦摩至皮肤微红有热感为宜。
注:此法对轻、中度糖尿病有一定效果。对重度糖尿病可作辅助疗法。
糖尿病者自我按摩疗法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按摩以胸腹部、腰背部、上下肢等部位的经络、穴位为主。一般采用先顺时针按摩30~40次,再逆时针按摩30~40次的方法进行。左右手交换进行或同时按摩。通过自我按摩可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益肾补虚,清泄三焦躁热,滋阴健脾等功效。
头部按摩
推拿头部的作用既可以引起神经兴奋,又可以抑制神经,从而达到调节平衡的作用,通过神经反射来调节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和自主神经的相对平衡。
(1)迎香按摩,拇指或中指尖部压在迎香穴上,双手微微颤动,徐徐用力。每次连续300~500次左右,频率每分钟3次以上。
(2)风池按摩,大拇指尖部压在风池穴上,其他四指自由摆动,微微用力。此法可舒筋活络,使气血通畅。每次连续200~300次,频率每分钟100次。
(3)头部按摩,用手指紧紧按着头的顶部,微微颤动用力。它的主要作用可松弛大脑皮层,改善大脑血液循环。每次连续做300~500次,频率每分钟100次,速度要快而有力。
(4)其他,在攒竹、太阳、睛明、承浆、太阳、百会、胰点(耳)、神门(耳)、内分泌(耳)处用按、点、推、叩、振、颤等手法按摩。
腹部按摩
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腹部血液循环和胃肠蠕动,加速消化与吸收,进而改善胰腺的营养,使胰腺血液供应不足得到纠正,利于胰岛素功能的恢复。清晨起床后及临睡前,取卧位或坐位,双手叠掌,将掌心置于下腹部,以脐为中心,手掌绕脐顺时针按摩40圈,再逆时针按摩40圈。按摩的范围由小到大,由内向外可上至肋弓,下至耻骨联合。按摩的力量,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自我感觉舒适为宜。
四肢按摩
手法以向心按摩为主,运用推、按、点、揉等手法,改善四肢微循环,促进组织代谢,加速细胞对糖的吸收利用,临床观察证明有降低血糖、减少尿糖、改善症状的作用。
(1)按摩上肢。按摩部位以大肠经、心经为主,手法以直线做上下或来回擦法为主,可在手三里(肘部横纹中点下2寸处)、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腔与桡侧腕屈肌腹之间)、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等穴位上各按压、揉动3分钟。
(2)按摩下肢。按摩部位以脾经、肾经为主,手法以直线做上下或来回擦法为主,可在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阳陵泉(胖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阴陵泉(胫骨内侧踝下缘凹陷中)、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等穴位上各按压、揉动3分钟。
(3)按摩劳宫穴。该穴定位于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中指尖下。按摩手法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左右手交叉进行,每穴各操作10分钟,每天2~3次,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可借助小木棒、笔套等钝性的物体进行按摩。
(4)按摩足三里。用双手的拇指尖部,按在足三里穴处,徐徐用力,每次约1~3分钟。本法具有促进胃肠消化和吸收、增强体质等作用。
(5)按摩涌泉穴。该穴定位于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按摩手法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左右手交叉进行,每穴各操作10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也可借助足按摩器或钝性的物体进行自我按摩。
腰背部按摩
按摩肾区。清晨起床后及临睡前,取坐位,两足下垂,宽衣松带,腰部挺直,以两手掌。已置于腰部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套开1寸半),上下加压摩擦肾区各40次,再采用顺旋转、逆旋转摩擦各40次。以局部感到有温热感为佳。
自我按摩疗法的注意事项:
1.自我按摩可采取由少至多,由轻至重,由慢至快,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
2.自我按摩须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避免感冒。
3.腹部按摩、肾区按摩之前需排空小便。
4.糖尿病患者采用自我按摩疗法须持之以恒,每日坚持,方可收效。
糖尿病经穴叩击疗法
治法:
患者俯卧位,操作者坐或站立其身旁。先用四指叩法轻叩背部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自膈俞至肾俞,往返操作3遍,再以中指夹持叩法轻叩胰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每穴30次;再用大鱼际揉法轻揉上述穴位,每穴半分钟;随之用拳叩法轻叩大椎10次;最后以一指禅式进行气功叩胰俞、肾俞穴,每穴2分钟。
患者仰卧位,操作者坐或站立其身旁。先用中指单叩法轻叩中脘、气海、关元,每穴60次;用按揉法按揉双侧曲池各1分钟;继之用中指夹持叩法轻叩三阴交、涌泉,每穴30次;再用劳宫叩穴式气功叩穴叩气海、关元穴,每穴3分钟;继用中指单叩法轻叩手部反射区穴位胰、脑、垂体,每处30次;再用中指夹持叩法轻叩足部反射区穴位肾上腺、膀胱、胰腺,每处30次。
取穴:
口渴甚者,加中指单扣法轻叩膻中、中府、云门、气户,每穴30次;中指夹持叩法轻叩手三里30次,拿肩井5次;饥饿甚者,加中指单叩法轻叩天枢、期门、章门,每穴30次;多尿甚者,加中指夹持叩法轻叩志室、八骨,每穴30次;以一指禅式气功叩太溪、复溜、交信穴处,每穴1分钟。患者平时可用中指单叩法轻叩中脘、气海、关元穴,每穴60次;用中指夹持叩法轻叩足三里、三阴交、手部反射区穴位胰和足部反射区穴位胰腺,每穴30分钟,每天1~2次。
拔罐活血,治糖尿病也防病变
拔罐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在我国民间使用极为广泛。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运用拔罐治疗的记载。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此外,清代赵学敏写的《本草纲目拾遗》、吴尚先的《理沦骄文》以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于拔罐用的器具的产地、使用方法和适应证等,介绍的就更为清楚了。
拔罐疗法是以罐具吸拔病变部位或穴位,以通畅气血,疏导经络,拔除病气,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最后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中医认为,拔罐疗法具有行气活血,温经通络,消肿止痛,祛湿逐寒,泄热除毒等作用。而糖尿病正是以血液循环做载体影响身体器官产生病变的。由于拔罐疗法具有机械刺激和温热效应等作用,在运用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负压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扩张,甚至破裂。由于红细胞破裂,出现自体溶血现象,使表皮紫黑,随即产生一种类组胶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同时,机械刺激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其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加强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和控制力,使患者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白细胞吞噬作用增强,促进机体恢复功能,使疾病达到逐渐痊愈的目的。
拔罐器具的种类
竹罐
竹罐系选用坚实成熟的老竹子,按竹节截断,一端留节做底,一端去节做口,削去外面老皮,做成中间略粗、两端稍细、形如腰鼓的圆形竹筒。口底要平,四周要光。长8~10厘米,罐口直径分3厘米、4厘米、5厘米三种。日久不用可致竹罐过于干燥,甚至破裂,以致容易漏气。在使用前,先用温水浸泡几分钟,可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空气。竹罐的优点是轻便、廉价、不易跌碎;缺点是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强,不易观察皮肤的变化。
角制罐
用牛角或羊角加工制成。用锯在角顶尖端实心处锯去尖顶,实心部分仍需留1~2厘米,不可锯透,作为罐底。口端用锯锯齐平,打磨光滑。长约10厘米,罐口直径分为6厘米、5厘米、4厘米三种。其优点是经久耐用。
玻璃罐
玻璃罐由玻璃加工制成,一般分大、中、小三个型号。其形如球状,下端开口,口小肚大。优点是罐口光滑(走罐最为适宜),质地透明,使用时可观察到拔罐部位皮肤充血、淤血程度,以便掌握时间和刺激量;缺点是易摔碎损坏。
抽气罐
抽气罐由有机玻璃或透明工程塑料制成。其优点是不用点火、不会烫伤使用安全、方法简单、罐口光滑,适宜走罐运用,可控制抽气量和吸拔力度,便于观察,不易摔碎等。此外由于改用轻拉罐顶活塞,自动放气起罐的方法,因此起罐时无疼痛。
挤气罐
挤气拔罐常见的有组合式和组装式两种。组合式是由玻璃喇叭筒的细头端套一橡皮球囊构成;组装式是装有开关的橡皮囊和橡皮管与玻璃或透明工程塑料罐连接而成。其优点是不用点火,不会烫伤,使用安全,方法简便,罐口光滑,便于观察。
常用拔罐疗法
火罐法
火罐法从广义讲泛指各种拔罐法,狭义则专指用火力排气的拔罐方法。此处是指狭义的火罐法,它是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附在皮肤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闪火法:用镊子或血管钳夹住酒精棉球(亦可用铁丝一端缠上棉球做成点火棒),点燃酒精棉球后,伸进罐内,在底部或中部旋转一圈迅速退出,再速将罐子扣在应拔部位或穴位上。注意操作动作要快,罐口与应拔部位或穴位距离不宜太远。此法比较安全,节约棉球,临床使用较多,不受体位限制,适合于任何部位拔罐。
(2)投火法: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速将火罐罩在施术部位。此法适用于侧面横拔,否则,会因燃烧物落下而烧伤皮肤。
(3)贴棉法:将蘸有适量酒精的小块棉片贴于罐内上、中段,点燃后速扣在选定的部位上即可。此法较适用于侧面横拔。
(4)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被拔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扣上,可产生较强吸力,使罐吸住。
以上四法拔罐后,留罐5~20分钟,即强起罐。取罐时一手扶住罐身,一手手指按压罐口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不可硬拉或旋动。
水罐法
利用煎煮水热力排去空气。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用时将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趁热扣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抽气法
新型的抽气罐,是目前家庭应用最为理想的拔罐器具。抽气罐不用火力排气,安全、简单,老少男女皆可使用,用与抽气罐配套的真空枪抽拉排气即可。先将抽气罐顶端密封活塞向上轻轻提拉(使用过后一般不必提拉活塞即可抽气),把真空枪嘴封在活塞上端,将抽气罐放在选好的穴位或治疗部位上,轻拉拉柄抽气,罐即可吸附在穴位或治疗部位上。可根据不同疾病、部位和治疗需要控制吸拔力度,以皮肤略红为度,然后将真空枪与抽气罐分离,5~20分钟后起罐。起罐时只要轻轻提拉抽气罐顶端活塞即自动放气起罐。
拔罐的使用方法
留罐:吸拔后留置一定时间。即拔罐后,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瘠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走罐:又称推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处。如腰背、臀髋、腿股等部位。须选用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玻璃罐最好,先在罐口处涂一些滑润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向下按,前半边不用力略向上提,慢慢向前推动,如此上下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十次,至皮肤潮红或淤血为止。
闪罐:吸拔后即起去,反复多次。即将罐拔上迅即起下,再拔上,再起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上。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
排罐法: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是以多个大罐排列或交错地吸拔于选定部位之上的一种增强手法,多用于走罐、闪罐之后,于腰背、胸腹、下肢上部等肌肉丰厚之处。
针罐: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针刺,待有疫、胀、重、麻等得气感后,留针原处,再以针刺点为中心拔罐。
拨罐TIPS:不宜拔罐人群
1.皮肤过敏,全身枯瘦或皮肤失去弹力者。
2.全身剧烈抽搐或烦躁不安者。
3.浮肿病,或水肿者。
4.重度失血、出血性疾患及出血倾向者。
5.妇女月经期。
6.妊娠妇女的下腹及腰骶部。
拔罐疗法的操作步骤
拔罐前的准备工作
(1)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证,有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检查应用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备,然后一一擦净,按次序排置好。
(3)对患者说明施术过程,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患者体位的选择
病人的体位正确与否,直截关系着拔罐的效果。正确的体位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施术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采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于前额、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2)俯卧位:适于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
(3)侧卧位:适于侧头、面部、侧胸、髋部及膝部。
(4)俯伏坐位及坐位:适于项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罐器具的选择
在器具的选择上,应根据部位的面积大小,患者体质强弱以及病情而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或竹罐及其他罐具等。
擦洗消毒
在选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开水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为防止发生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疗需要,必须在有毛发的地方或毛发附近拔罐时,为防止引火烧伤皮肤或造成感染,应行剃毛。
温罐
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气寒冷、拔罐前为避免患者有寒冷感,可预先将罐放在火上燎烤。温罐时要注意只烤烘底部,不可烤其口部,以防过热造成烫伤。温罐时间,以罐子不凉和皮肤温度相等,或稍高于体温为宜。
具体施术
首先将选好的部位显露出来,术者靠近患者身边,顺手(或左或右手)执罐按不同方法扣上。一般有两种排序:
(1)密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寸。用于身体强壮且有疼痛症状者。有镇静,止痛消炎之功,又称“刺激法”。
(2)疏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相隔1~2寸。用于身体衰弱、肢体麻木、酸软无力者。又称“弱刺激法”。
询问
火罐拔上后,应不断询问患者有何感觉。假如用玻璃罐,还要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情况,如果罐吸力过大,产生疼痛即应放入少量空气。方法是用左手拿住罐体稍倾斜,以右手指按压对侧的皮肤,使之形成一微小的空隙,使空气徐徐进入,到一定程度时停止放气,重新扣好。拔罐后病人如感到吸着无力,可起下来再拔1次。
拔罐时间
大罐吸力强,1次可拔5~10分钟,小罐吸力弱,1次可拔10~15分钟。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
拔罐次数: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3~5日。
疗法操练场
方法一:
取穴:①膀胱经:三焦俞、肾俞。②任脉:石门。③经外奇穴:华信夹脊。④脾经:三阴交。
治疗方法:①留罐法:以上穴位于拔罐后各留罐10~20分钟。②排罐法:于腰椎两旁行密排罐法并留罐。③针罐法:先用毫针针刺上穴得气后再行留罐。
方法二:
取穴:肺俞、脾俞、三焦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
治疗方法:取上穴,采用单纯火罐法吸拔穴位,留10分钟,每日1次。或采用背部前穴走罐,先在肺俞至肾俞段涂抹润滑剂,然后走罐至皮肤潮红或皮肤出现淤点为止,隔日1次。
特色疗法TIPS
1.拔罐部位的皮肤要平坦,肌肉应比较丰满,最好先洗净擦干。
2.如用棉棒或棉球蘸酒精或用液酒精法,所用酒精不要过多,燃烧时注意不要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局部皮肤。
3.骨性突出部位、血管丰富部位,以及心尖搏动处、乳房等部位,一般不宜拔罐。
4.根据病情拔罐,一般为轮流取穴,一次不宜过多。局部淤血尚未消退时,不应再于原部位重复拔罐。
5.拔罐过程中,体位切勿移动,以免火罐脱落。
6.拔罐时注意保温,防止受风着凉。
7.防止灼伤或烫伤。局部如有烫伤时,可涂龙胆紫等药物。局部起水泡时,小的不需处理,消毒包扎即可;大的则应在消毒后用无菌空针吸出积液,保留疱膜,然后涂用清凉油,也可覆盖凡士林纱布及敷料后包扎,或用大黄、地榆、寒水石各等份,共研细面,用麻油调膏外敷。
刮痧充血,恢复代谢活力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古老的自然疗法。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铜钱、硬币、瓷汤匙等边缘较钝的工具,在患者的某处体表皮肤上反复刮动摩擦,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胀玉衡》一书,完整地记录了各类痧症百余种。刮痧疗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适应病种非常广泛的自然疗法。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作用于肌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回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使体内的血流畅通,恢复自然的代谢活力。此外刮痧有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平衡。刮痧之后,病人常感到局部或周身轻松、舒适,胸腹开畅,症状消失。对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心脑血管病、肠胃病、哮喘、糖尿病、乳腺增生等常见病疗效显著。
刮痧疗法使用的工具
刮痧疗法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可使用的工具很多,取材极其方便,现在一般多用专业刮痧板。它可使用的工具如下:
(1)苎麻、麻线、棉纱线团;
(2)铜钱、银圆、有机玻璃纽扣;
(3)瓷碗、瓷调羹、木梳背;
(4)小蚌壳;
(5)檀香木、沉木香刮板、小水牛角板等等。
另外,还有水、油、润肤剂等辅助材料。
常用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的操作:
(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子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刮痧之后,应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施术。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刮痧TIPS:不宜刮痧人群
1.病人身体瘦弱,皮肤失去弹力,或背部脊骨凸起者,最好不要刮痧,或不宜在背部刮痧。
2.患者有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者不宜。
3.患有水肿病者不宜。
4.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不宜用刮痧法。
5.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外科手术疤痕处亦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局部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局部处慎刮。
6.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刮。
7.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禁刮。
8.皮肤高度过敏,或患皮肤病的人禁刮。
9.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禁刮。
10.少儿患者、老年体弱多病者,不可用本法。
疗法操练场
头部:全息穴区——额旁3带(双侧)、额顶带前三分之一、后三分之一。
背部:膀胱经——双侧胰俞、脾俞至肾俞、阳纲至意舍。
腹部:任脉——中脘至气海。
上肢:三焦经——双侧阳池。
下肢:胃经——双侧足三里。
脾经——双侧三阴交。
多饮加膀胱经——双侧肺俞至心俞。
多食加胃经——双侧内庭,脾经——双侧漏谷。
多尿加肾经——双侧太溪。
特色疗法TIPS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时手法要均匀一致,防止刮破皮肤,以引起感染。
3.刮痧过程中,边行术边询问病人的感觉情况,以便随时调整病人体位和改进施术的手法。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6.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7.施刮痧术的用具必须清洗消毒,特别是给乙肝病人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刮痧时,由于皮下渗血,肝炎病毒可能污染用具。施术后,用具一定要经高压消毒。以防止血源性传播。
敷脐疗法,廉价有效又安全
敷脐疗法是从病人脐部给药,保留一定时间,通过皮肤吸收使药力作用于人体,产生治疗效果。敷脐疗法属于中医外治范围,它具有疗效可靠,方法简便,廉价安全等特点,自古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
脐位于腹部正中凹陷处,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属中医经络系统中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名为神阙。任脉总领一身的阴经,循行于胸腹正中,通过经络联络五脏六腑。神阙位于大腹中央的脐部,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所以神阙穴为经气的汇海,五脏六腑之本,有健脾温肾、行气活血、散结通滞、主百病的作用。
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脐部皮肤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深部和腹壁上下静脉相连,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再者脐凹陷形成隐窝,中药局部贴敷后形成自然闭合状态,利于药物较长时间存放,这些均利于药物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入血,进入体循环,达病所,发挥药物的直接作用。另外,中药敷贴于脐部可刺激神阙穴周围的神经,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常用敷脐疗法
益寿降糖膏
黄芪、生牡蛎各60克,山药、苍术、薏苡仁、玄参、生地、熟地、黄精、肉苁蓉、菟丝子、金樱子、蚕砂、萆薢、菖蒲、丹参、生大黄、僵蚕、全虫、五倍子、丹皮、地骨皮、仙灵脾各30克,白芥子、水蛭、肉桂、小茴香、黄连各15克,共水煎成浸膏,再将冰片、蟾酥各2克,麝香0.5克,共研成极细粉,加入并混匀,取约1~2克涂于胶布上,贴于脐部以及涌泉、肾俞、三阴交穴,每次选用2~3穴,每次贴敷2~3天。
本方以益气养阴、固涩分清、除湿消淤为基本法,方中黄芪、山药、薏苡仁等健脾补气;玄参、生地、熟地、牡蛎、丹皮等养阴清热;五倍子、金樱子、菟丝子、萆薢、菖蒲等固涩分清;苍术、薏苡仁、白芥子、蚕砂等除湿消痰;丹参、生大黄、水蛭、僵蚕、全虫等活血化淤;小茴香、肉桂、冰片、蟾酥开结行滞、通经走络并使全方药力直达病所。主要用于Ⅱ型糖尿病,对重症可配合使用降糖药而明显减少其用量。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水调为膏贴敷于脐下。
金匮肾气丸由肉桂、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组成,具有温肾补阳的功能,辨证用于肾阳虚证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降糖效果。药理实验表明金匮肾气丸中的山茱萸具有降糖作用。
石知生党粉
石膏5克,知母2克,生地、党参各0.6克,炙甘草、元参各1克,黄连0.3克,粳米少许,按上述比例配好药,烘干制成粉末,每取药末250毫克,加入盐酸二甲双胍40毫克混匀,敷脐孔,覆以纱布,外以胶布固定,5~7天换药1次,6次为1疗程。适用于轻型糖尿病,病程短而无并发症者。
气功调息,静悄悄降血糖
气功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气功锻炼的方法、理论和治疗效果等内容,都有记载。我国历代医家对气功的治疗作用都很重视。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名著《金匮要略》一书中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宋代《圣济总录》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气功方面的论述。
气功强调对意念的运用,是对中医调神理论和情志学说的补充和发展。掌握了气功心身同练的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气功是通过有意识地自我调节身心活动,达到防病祛疾的锻炼方法。具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延年益寿的功效。对胃、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从现代医学讲,气功治疗糖尿病的机理,就是采用调息法,刺激中枢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产生条件反射促使各种激素起变化,当血糖高于正常时,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以此达到激发肾经的精气,疏通肾经的经络,调和肾经的气血,改善脏腑的功能,肾的功能增强了,各种激素的分泌也随之得到改善,就会变失调为有序,胰岛素的分泌正常了,糖尿病的症状也就随之而消失了。尤其老年糖尿病患者,更适合采用气功疗法来达到平稳血糖,强身健体的目的。
常用乏功疗法
松静功行功方法
松静功又名放松功,是古代用于修身养性的一种静坐功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尤为适宜。共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准备工作
练功的环境应尽可能选择在安静、空气新鲜之处,室内练功,要通风换气,但不要迎着风向,以防感冒;宽衣松带,解除束缚,无论哪种姿势,都须将纽扣、衣带、鞋带或瘦小的衣服等,预先解开,使身体舒适,血液循环畅通;安定情绪,精神愉快。练功前需休息20分钟左右,安定心神,若情绪不稳,心情急躁,则杂念纷纭,不易入静,且呼吸不畅。若精神不振,练功则易昏沉入睡,影响疗效。
第二步:摆姿势
姿势端正,易于入静。不论采用哪种姿势,一定要端正,合乎自然。
坐势:应用宽凳子或椅子,高度以使练功者的膝关节弯曲90度为宜,头颈和上身坐直,胸部略向前稍俯,不挺胸,臀部向后微凸出,但背不弯不曲。若是盘膝坐,两手相握或两手重叠向上,贴于小腹前或小腿上,姿势端正后,两目微闭,注视鼻尖,口齿微闭。
卧式:仰躺床上,枕头高低以舒适为度,两手放在身两侧,肘臂放松,手指微曲,放于大腿两侧;或两手交叉相握,轻放小腹上,两腿自然平伸,两脚自然分开,两目微闭,口齿轻闭。
站式:身体自然站立,两膝微屈,两脚平行分开同肩宽。臀稍向下坐,劲合于腰髋部。上身保持端正,腰脊放松,肩肘稍向下沉,但不用力。虚腋、曲肘、两臂自然下垂,稍作外撑,掌心向下,五指分开,微作弯曲,意如轻按水上之浮球。
第三步:放松法
放松法是一切功的基本功,主要是消除一切紧张,达到全身肌肉、内脏、血管、神经放松,强调自然舒适,气闭丹田。姿势可采用坐势、站势、卧势等,要求自头上向脚下放松,头部放松,虚灵顶颈(头轻轻顶起之意);两肩放松,垂肩坠肘;胸部放松内含,腹部放松回收;腰部放松挺直,全身无紧张不适之处,精神放松。
第四步:呼吸法
松静功的呼吸法,采用顺呼吸法,吸气时默念“静”字,呼气时默念“松”字,放松得越好,入静就越快,做到呼吸自然柔和,使气沉丹田(脐下1.5寸),即练功家所说的“息息归根”,呼吸是练气功主要环节之一,没有呼吸的锻炼,便没有疗效。每次练功练呼吸20~30分钟即可,否则练呼吸过多,时间过长,易引起偏差。
第五步:静坐法
练完呼吸法之后,接着练静坐法,开始时,杂念较多,思想难于集中,用意守丹田,让杂念自来自消,如仍有杂念,可用听呼吸的方法排除。听,不是听鼻子呼吸的声音,而是将听觉的注意力集中于一呼一吸的下落,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都不要去管它,听至杂念完全消失,就是入静了。至于入静的程度因人因病而异,千万不要勉强追求,凡愈想快人静,反而越静不下来,特别在练功初期,不要要求过高,有些人虽未达到理想的静,但实际上也收到一定疗效。
第六步:收功法
练完气功后,不要急于起来,要以肚脐为中心,用一只手掌心按在肚脐上,另一只手的掌心贴在这只手的手背上,两手同时以肚脐为中心,由内向外,由小圈到大圈缓缓划圈,左转30圈,稍停,再由外向内,由大圈到小圈,右转30圈,到肚脐处停止收功,然后活动活动身体,也可配合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则收效更大。
内养功行功方法
内养功是气功中静功法的一种。它的特点是通过特定的姿势,呼吸的意念的调练,以实现形体松适、呼吸调和、意念恬静等要求,从而达到静心宁神,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经活络,协调脏腑,防病祛病的作用。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准备工作
练功的环境应尽可能选择在安静、空气新鲜之处,室内练功,要通风换气,但不要迎着风向,以防感冒;宽衣松带,解除束缚,无论哪种姿势,都须将纽扣、衣带、鞋带或瘦小的衣服等,预先解开,使身体舒适,血液循环畅通;安定情绪,精神愉快。练功前需休息20分钟左右,安定心神,若情绪不稳,心情急躁,则杂念纷纭,不易入静,且呼吸不畅。若精神不振,练功则易昏沉入睡,影响疗效。
第二步:姿势
姿势端正,易于入静。不论采用哪种姿势,一定要端正,合乎自然。
坐势:应用宽凳子或椅子,高度以使练功者的膝关节弯曲90度为宜,头颈和上身坐直,胸部略向前稍俯,不挺胸,臀部向后微凸出,但背不弯不曲。若是盘膝坐,两手相握或两手重叠向上,贴于小腹前或小腿上,姿势端正后,两目微闭,注视鼻尖,口齿微闭。
卧式:仰躺床上,枕头高低以舒适为度,两手放在身两侧,肘臂放松,手指微曲,放于大腿两侧;或两手交叉相握,轻放小腹上,两腿自然平伸,两脚自然分开,两目微闭,口齿轻闭。
站式:身体自然站立,两膝微屈,两脚平行分开同肩宽。臀稍向下坐,劲合于腰髋部。上身保持端正,腰脊放松,肩肘稍向下沉,但不用力。虚腋、曲肘、两臂自然下垂,稍作外撑,掌心向下,五指分开,微作弯曲,意如轻按水上之浮球。
第三步:闭停式呼吸法
内养功采用闭停式呼吸法,有两种:第一种叫停闭呼吸法:吸→呼→呼→吸……第二种叫停闭式吸法:吸→呼→停→吸……如此循环不已,周而复始地进行呼吸锻炼。在呼吸锻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呼吸深长、轻细、均匀是调整呼吸的前提。在整个呼吸中,只有细细地吸,才能深长。呼吸要轻,没有声音;要细微,不能粗糙,不然呼吸将会短促、吃力、不能持久。均匀也很重要。检查呼吸轻细情况,一般用耳朵听,以听不到呼吸声响为合适。
◎ 建立鼻呼鼻吸,气沉丹田。在练呼吸时,要有意识地诱导气体下降地感觉到小腹,不能操之过急,如用劲鼓肚子憋气等,气往往贯不到丹田,膈肌不会下降或下降不深,反而形成胸式呼吸,使练功者易于疲劳,不能坚持锻炼。
◎ 停闭呼吸法气贯丹田,小腹的膨大,是逐渐练成的,至于膨大的程度,腹肌收缩内凹的深浅,各人不同,不可强求。应逐渐锻炼。
第四步:意守丹田
意守丹田是练好气功的重要环节之一,目的是为了思想集中,排除杂念,使心神易于入静,达到所谓稳定安详的半睡眠状态,以使身体各部的机能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当练呼吸时就意守呼吸,体会呼吸的柔和自然,舒适平稳,达到意气合一,则易入静。为达到入静目的,常用调息中的数息、随息、止息、观息、还息、静息等方法。数息就是默数呼吸的次数;随息是用意识跟随呼吸;止息是把呼吸若有若无地止于丹田部位;观息即内视呼吸,从鼻孔中细微出入;还息是呼吸全不用意识的方法;静息指呼吸清静缓和,心如清水,清静光明,全无杂念。以上方法中尤以静息法为优。
第五步:收功
练完气功后,不要急于起来,要以肚脐为中心,用一只手掌心按在肚脐上,另一只手的掌心贴在这只手的手背上,两手同时以肚脐为中心,由内向外,由小圈到大圈缓缓划圈,左转30圈,稍停,再由外向内,由大圈到小圈,右转30圈,到肚脐处停止收功,然后活动活动身体,也可配合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则收效更大。
特色疗法TIPS:气功调息四注意
1.松静自然。做到心情稳定、体位舒适、全身放松后再调整呼吸。
2.意气相合。指练功时用意念活动去影响呼吸,逐渐使意念的活动与气息的运行相互配合,使呼吸随着意念活动缓慢进行。在松静自然的前提下,逐步地把呼吸锻炼得柔细匀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
3.动静结合。气功偏静,还应配合其他体育疗法如太极拳、健身操等。只有动静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从而真正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4.循序渐进。练功要靠自己努力,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逐渐达到纯熟的地步。开始练功时间可短些,以后逐渐加长,一般可加到30~40分钟,每日1~2次。
针灸经络,通气活血降血糖
针灸治疗糖尿病具有取穴方便、操作简单和无副作用的优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糖尿病灸治病案。晋代《针灸甲乙经》提出了6个治疗穴位。到了唐代,我们从《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看到了更详细的记载,其穴位已增加到35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强调灸脾俞、肾俞。《普济方》集明以前之大成,总结辨证取穴18种,总穴44个。清代《针灸集成》对病机进一步认识,分型论治更加具体。这充分证明,针灸在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的主要作用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调节,而糖尿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运用针灸进行治疗,有较明显的作用。针灸可使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靶细胞受体功能增强,加强胰岛素对糖原的合成代谢及氧化酵解和组织利用的功能,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针灸后T3、T4含量下降,表明血液中甲状腺素含量降低,从而减少了对糖代谢的影响,有利于降低血糖。针灸可使糖尿病人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等血液流变异常指标下降,这对改善微循环障碍,防止血栓形成,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重要意义。针灸能够调整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胰岛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有利于糖代谢紊乱的纠正。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在人们普遍崇尚自然的今天,更有非凡的作用与意义。
针灸经络TIPS:不宣针灸人群
1.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时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渗昏迷时不宜针灸。
2.糖尿病合并有皮肤感染、溃疡者不宜针灸。
3.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马上针灸。
4.糖尿病孕妇不宜针刺。
5.晕针者不宜针刺。
另外,针刺前要认真检查针具,严格消毒,根据所取部位,让病人尽量采取舒适的体位,针刺应避开血管。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都要适当掌握,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常用针灸疗法
疗法操练场
针刺疗法
本病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燥,胃热、肾虚之别,实际上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或有明显的多饮,而其他二者不甚显著;或以多食为主,而其他二者为次;或以多尿为重,而其他二者较轻。由于三消症状各有偏重,故冠以上、中、下三消之名,作为辨证的标志。通常把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多食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中消,多尿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下消。
上消:肺热津伤
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治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处方:肺俞、脾俞、胰俞、尺泽、曲池、廉泉、承浆、足三里、三阴交。
取穴:烦渴、口干加金津、玉液。
方义:肺俞、脾俞、胰俞背阳之穴,从阳引阴,使阴生而阳热除;尺泽为肺经合穴,清泄肺热;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大肠经气血所入之处,有由表达里,走而不守、通达上下、调和胃肠气机、和胃降逆之功;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胃气之大会,补之则能壮元阳,益脾胃、补脏腑之虚损,生阳举陷;泻之则能生清阳、降浊阴,引胃气下行,助胃气水谷之运化;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交会穴,有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调和气血之功;廉泉、承浆、金津、玉液为治口干之验穴。
操作:除尺泽、曲池用泻法外,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中消:胃热炽盛
主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有力。治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处方: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中脘、阴陵泉、曲池、合谷。
取穴:大便秘结加天枢、支沟。
方义: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同上;中脘为胃经募穴,六腑之所会,胃经之气所汇集之处,有健脾胃、助运化、调生降之功;内庭为胃经荥穴,清热养阴;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能健脾生阳、运中焦、化湿滞、通调水道;合谷为大肠经原穴,与曲池相配,通降肠胃。天枢、支沟为治疗便秘经原穴。
操作:除内庭、曲池、合谷用泻法外,余穴用平补平泻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下消:阴阳两虚
主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恶寒,阳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阳滋肾固摄。
处方: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复溜。
方义: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具有补肾气、益肾阴之功,肾气充足则膀胱气化有力。
操作:用补法或灸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耳针疗法
耳针治疗糖尿病常选用的穴位有:①胰、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针法为轻刺激。每次取3~5穴,留针2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②主穴为胰、胆、肝、肾、缘中、屏间、交感、下屏尖。配穴为三焦、渴点、饥点。根据主证及辨证分型,每次选穴5~6个。针法:捻转法运针1分钟,留针1~2小时,留针期间每3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两耳交替,10次为1疗程。
梅花针疗法
疗法1
取穴:脊柱两侧、下腹部、腹股沟区,重点刺激腰骶部及其两侧与发现异常的部位,并根据患者的症状,适当刺激局部。
治法:用轻刺法或正刺法。先叩刺脊柱两侧3行各3遍,再重点刺激腰骶部及其两侧5行各4—5遍,发现异常的部位来回叩刺5遍,再行下腹部、腹股沟区作局部叩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疗法2
取穴:1组:肺俞、肝俞、神门;2组:肾俞、中脘、太渊;3组:脾俞、廉泉、三阴交、然谷;4组:关元、命门。
治法:用轻刺或正刺法。1~3组穴,每次取1组穴,各叩刺20~30下,并每日艾灸第4组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疗法3
取穴:脊柱两侧、腹股沟区、肺俞、肾俞、中脘、关元、小肠俞、脐周围区、腰骶椎及其两侧、发现异常的部位。
治法:用轻刺或正刺法。先叩刺脊柱两侧3行2遍,再重点刺激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各来回3遍与发现异常的部位6遍,然后对腹股沟区、脐周围区与上述穴位皮区作局部刺激。并根据症状作某些局部刺激。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半年以上。
头皮针疗法
治法:上消为主者,取额顶带前2/4(双侧),额旁1带(双侧),用抽气法以清泻肺胃之火;以中消为主者,取额旁1带(双侧),额顶带前3/4(双侧),用抽气法以泻胃火、存阴液;以下消为主者,取额顶带后棱1/4(居中),额旁2带(双侧),用进气法以滋益肾气、固摄下元。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坚持数个疗程,方可见效。
芒针疗法
取穴:上脘、中脘、关元、天突、秩边。
取穴:足三里、内关、五脏俞穴。
治法:上消以天突、上脘为主;中消以中脘为主;下消以秩边、关元为主。芒针针刺。
蜂针疗法
上消证蜂针疗法
取穴:太溪、鱼际、肺俞。
治法:轻至中度刺激,隔日1次。
中消证蜂针疗法
取穴:三阴交、胃俞、肾俞。
治法:轻至中度刺激,隔日1次。
下消证蜂针疗法
取穴:太溪、肾俞、命门。
取穴:三消皆可配胰点(第6~8胸椎棘突下旁开1寸处,按压敏感处是穴);口渴甚配合谷、三焦俞;易饥配足三里、脾俞;尿频加关元、中极;慢性腹泻加天枢、公孙;耳鸣配听会、听宫;并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配内关、心俞;并发周围神经病变配曲池、足三里。
治法:轻刺激,隔日1次。
特色疗法TIPS
1.针灸治疗糖尿病,对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若病程长而病重者应积极配合药物治疗。
2.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极易并发感染,在针刺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消毒。
3.严格控制饮食,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饮食增加蔬菜、蛋白质和脂肪类食物。
4.保持身心健康,避免五志过极、忧思久虑,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嗜睡,甚至出现血压下降、循环衰竭、昏迷、呼吸深大而快、呼气中有酮味(如烂苹果味)者,是糖尿病引起的酸中毒,病情凶险,应采取综合措施及时抢救。
6.本病多有病根,难以速愈,针灸治疗疗程要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糖尿病艾灸疗法
材料准备与制作
艾绒的制作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
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艾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
艾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糨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
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常用灸法介绍
直接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间接灸
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艾卷灸
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糨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做反复地旋转施灸。
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温灸器灸
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搀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糖尿病艾灸疗法操作
疗法1
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阴陵泉、太溪、肾俞、命门、脾俞、中极、复溜、足三里。
治法:每次选6穴,艾柱灸,每穴5~10壮。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穴位交替使用。主治Ⅱ型糖尿病。
疗法2
取穴:腋门,阳池,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焦俞。
治法:均取双侧穴位,俯伏坐位。取鲜橘皮剪成2厘米的片状,再剪一个长约1厘米的切口。穴位常规消毒,针刺后平补平泻法,将1.5厘米艾段插在针柄顶端,艾段约同针柄顶端齐平,再用橘皮套在针身靠近皮肤处,橘皮内侧贴近皮肤,将硬纸片隔在艾段与橘皮之间,以防艾火灼伤皮肤,最后在艾段靠近皮肤一端点燃。需用泻法时,疾吹其火,选用助燃器,开动风钮对准艾段顶端向下吹火,至艾段燃尽后起针;需用补法时,不用助燃器,待其自然熄灭后起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疗法3
取穴:1组:足三里、中脘;2组:命门、身柱、脾俞;3组:气海、关门;4组:脊中、肾俞;5组:华盖、涩门;6组:大椎、肝俞;7组:行间、中极、腹衰;8组:肺俞、膈俞、肾俞。
取穴:上消:口渴甚配金津、玉液(针刺)、内关、鱼际、少府;中消:胃热甚配大都、脾俞;下消:肾虚者配然谷、涌泉。
治法:取厚3~4毫米,直径2厘米鲜姜,上置1.5厘米×2厘米、0.5克艾柱。每穴艾灸10—30壮,每次用1组穴,轮换使用,隔日1次,50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继续控制饮食,停用降糖药。治疗2个疗程。
疗法4
取穴:关元。
治法:先将灸盒无底的一面罩住关元部位(如用温针则先在穴位上刺入针,后盖上灸盒),然后点燃1寸左右长的艾条(一般为5~6根),对着罩在盒下的经络和穴位,横放于盒子网上,最好盖上盒盖。
疗法5
取穴:阴虚热盛型选双膈俞、脾俞、足三里、泻法;气阴两虚型选尺泽、地机、三阴交、中脘、气海,平补平泻法;阴阳两虚型选尺泽、地机、三阴交,补法。
治法:均留针30分钟,中脘、气海隔姜灸各3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间隔3日,共4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