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学生智慧的科技博览丛书(套装共9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1章 古城与灯塔——亚历山大港

公元前331年1月20日,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西北濒临地中海海滨的一个小山岗上,一位身披枣红色战袍、骑着雄俊白马的年轻统帅,手指前方不远的拉库台渔村,对手下官兵说:“就在这儿,建造一座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此人是谁?他就是东征途中攻取埃及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他在确定建城后,还亲自画了城市的草图,并打算把城墙的具体位置在地面上勾勒出来,但一时找不到划线的材料。这时,有人异想天开,出了一个主意,把士兵们随身携带的口粮(一种粗粉)收集起来,亚历山大大帝在前面走,后面跟着的人就往地下撒粉,他走到哪里,粉就撒到哪里,一直把整个城市的轮廓在地上标出来。据传亚历山大城就是这样遵照亚历山大大帝的命令建立的。

古老的都城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亚历山大城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先后为希腊、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占领,期间自建城至公元641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征服为止的近千年中,一直是埃及的首都。阿拉伯远征军大将阿慕尔·本·阿斯在攻占亚历山大时,曾感叹地说它是“一座具有4000座宫殿、4000所浴室、1200座花园、400个剧院的城市”。

亚历山大大帝打败波斯帝国后,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统治中心转移至东方。亚历山大城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地中海的名港,欧洲与东方贸易的集散地和文化交流的枢纽,创造了灿烂的“亚历山大文化”,即“希腊后期文化”,对于人类的科学与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代表这一时期文明的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闻名于世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和学术研究中心(有人就称之为智慧宫或亚历山大大学)。

位于东港海滨托勒密王朝王宫区的学术中心及其所属图书馆,约与灯塔同时建成,那里一度学者如云,人才荟萃,古代希腊和东方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如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得都曾到此从事研究、讲学和著书立说。关于亚历山大图书馆创建的时间,一般认为不迟于公元前295年。最初的图书馆建在亚历山大城的王宫区域内,半个多世纪后,因所收藏的书已容纳不下,又建立了一座分馆。

与图书馆毗邻的是著名的“智慧宫”,据当时的学者留下的记载:智慧宫是王宫的一部分。有一条散步的路,一个拱廊,一个大房间供智慧宫成员进餐,他们是一个集体,共同拥有财产。由国王任命的一位祭司主持智慧宫的事务。一般认为,由祭司作为主持者,突出了智慧宫的宗教特点。此外,祭司还有一个重要职务是智慧宫总监,负责财政和总务。通常加入智慧宫,需要获得国王的批准。在几代托勒密国王的庇护和慷慨资助下,智慧宫很快赢得了国际声望,吸引了那个时代最有才智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数学家欧几里得,他将自己写的《几何原本》献给了托勒密国王。

智慧宫在托勒密时代基本上是一个研究中心,很少有教学活动,但那时的一个惯例是招收有作为的年轻人充当助手,在医学方面似乎采用的是学徒形式。到了罗马统治时期,智慧宫的活动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像一座教学机构。这一时期,科学、医学、哲学等继续蓬勃发展,但是文学却衰落了。

在托勒密时代,历代国王都努力为其图书馆收集图书,从而也流传下来了许多关于国王们搜集图书的传说。其中有一个是讲政府搜查每一艘在亚历山大港口卸货的船只,如果发现图书,马上送往图书馆,由图书馆决定是将图书归还原主,还是留在馆内并给原主适当补偿。另一个传说叙述的是如何获得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个悲剧作家的原始手稿的经过。这些手稿被珍藏在雅典国家档案馆,不准外借,但托勒密三世说服雅典总管,特许借出复制,并以黄金做抵押,以示保证归还。最后国王留下手稿,交出复制品,并欣然交付罚金。

托勒密王朝统治者希望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图书具有世界性,不仅应有包罗希腊全部知识的图书,而且最终将世界各地的作品都翻译成希腊文。曾经有学者对图书馆收藏的每一学术领域的名作及其作者编订过目录,共计120卷。由于书目的若干残篇保存下来,人们可以知道其基本分类方法是根据主题而定的,已知有下列类别:修辞、法律、史诗、悲剧、喜剧、历史、医学、数学、自然科学和杂类等。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亚历山大图书馆最终毁于战火,智慧宫也在公元前48年的一次浩劫中焚毁殆尽。虽然大部分古代文物已被无情的历史所吞没,但是仍有不少古迹劫后余生,著名的有萨瓦里石柱、地下宫殿、古罗马剧场等等。

地下宫殿位于旧城区,1900年时因一辆马车跌入那里一个坑内而被发现。它分三层,深达26米,全部开凿于岩石内。据考古考证,它原为一座罗马贵族之墓,后扩大改为公墓。墓的中央为一口深井,尸体由此吊入墓内。上层供人们用来举行追悼仪式,中层为主墓室,呈“凹”字形,放置三口石棺。底层有三百多个石格,墓室外竖立着一男一女两个石像,疑为墓主之塑像。墓的结构、装饰、壁面和雕像,显示了古埃及与古罗马两种艺术风格已有机地融为一体。

1964年考古发掘出来的古罗马剧场位于市中心,由于城市在历史上遭到地震或地势升高,目前的剧场遗址低于地平面8米。它坐落在一条古街道的一侧,呈半圆形,有14排大理石铺成的台阶状观众席,四周为一条弧形长廊,建有办公室、演员化妆室等附属设施。剧场旁已初步挖掘出一个大型的罗马公共澡堂。看来,这一带曾是罗马时代的闹市。1978年,一个美国探险队在东港水下8米的淤泥下面,发现了一座精美的古宫殿和建筑物遗址。他们认为是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克利奥巴特拉(公元前69年~前30年)的王宫及其罗马情人安东尼的行宫。消息传出,轰动了西方,但也有人怀疑是古埃及港口的废墟。

雄伟的灯塔

提起埃及,人们的脑海里立即会浮现出那巍峨的胡夫大金字塔,然而埃及在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中独占两名,除了金字塔外,在距开罗以北200多公里的亚历山大城还有一座气势磅礴的灯塔。殊不知这座灯塔仅比胡夫大金字塔低约10米,是古代世界第二座最高的建筑物,而且,那时候它的名声甚至远远超过了金字塔呢。

据说亚历山大下令以他的名字建立了亚历山大城后,到托勒密一世(公元前305~前283年)时,当年那个默默无闻的小村一跃成为繁华的大都市、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地中海最大的海港。由于对外商品交换发达,船只来往频繁,迫切需要有一座灯塔来指引船只靠岸进港。古代这一奇迹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关于这座灯塔的建造,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据说,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月黑风高,埃及皇家一艘迎接新娘的船只,在兴冲冲地驶入亚历山大港时,触礁沉没了。船上的皇亲国戚及从欧洲娶来的新娘,全部葬身海底。

这是一件震动埃及朝野上下的悲剧,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为此下令在最大的港口入口处,修建导航灯塔。经过建设者的艰苦努力,一座雄伟壮观的灯塔,屹立在法罗斯岛的东端,距岛岸7米处的为巨浪所冲刷的礁石上,它就是亚历山大法罗斯灯塔。

雄伟的灯塔,是由古希腊著名的建筑师索斯特拉特设计的,整整花去20年时间。总面积930平方米。塔身用白色大理石砌筑,石缝之间用熔化的铅水弥合。塔柱、塔基为花岗岩石料,并用玻璃片充填。据说,经当时科学家和建筑学家试验鉴定,玻璃最耐海水腐蚀。

法罗斯岛距亚历山大海岸约一公里的地中海南面,是一座与陆地相平行的小岛。据考证,远古时它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法罗斯岛长2600米,宽400至500米。岛的东端为一整块长230米、宽200米的巨石。托勒密一世时,修筑了一座全长为1300米的人工桥,把大陆与小岛连接起来,成“工”字形东、西两港,东港为主要出入港,大约在桥建成后便在上述岩石上修建灯塔。

塔由四部分组成。下层高60米,底部呈正方形,由底往上逐渐缩小。它有十几层,三百多个房间,供管理人员和卫兵居住,并作为存放物资器材的仓库。它的顶部为平台,四角竖有海神的巨大青铜铸像。平台下面,正门上方镌刻着建筑师的一行题词:“生于开俄斯的台克西凡斯之子——一苏思特拉图斯以海员的名义敬献给两位救世神。”第二部分为八边柱状的建筑,高31米。第三部分为圆柱形,高15米,8根花岗石石柱支撑着8米高的穹窿状圆顶,它是夜间导航的灯室。再往上便是海神的立像。塔身高120米,加上塔基整个高度约135米。塔内有螺旋形石级通灯室,塔外有升降的吊车往上输送燃料。整个灯塔由石灰石砌成,柱用花岗石,有些部分饰以大理石和青铜。

具体的导航方法,未见记载,一说是那矗立于岸的高大塔体,成为亚历山大港的标志,航只驶近海岸五六十公里时就能发现它。另一说是,灯室内装有一个巨大的磨光金属镜,白天能聚集阳光,反射到数十公里之外,夜间点火燃木,指引航船进港。还有人认为灯室内装有透明的水晶石或玻璃镜,其作用类似今日的望远镜,能远眺接近海岸的船舶;有人甚至称此镜为“魔镜”,说它的光芒可射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它照到哪条船,哪条船就会立即燃烧起来。

随着各国商船的不断来往,亚历山大灯塔之名传播到非、亚、欧三大洲的许多港口和地方。欧洲各国语言中“灯塔”一词,即为法罗斯岛名的音译。早在13世纪,我国南宋著名地理学家赵汝适,可能是根据海员们的传闻,在其所著的《诸蕃志》(约成书于1225年)中记述了这座灯塔的情况,但不确切。他说:“相传古有异人徂葛尼(即亚历山大大帝),于濒海建大塔,下凿地为两屋,砖结甚密,一窖粮食,一储器械。塔高200丈,可通四马,齐驱而上,至三分之二。塔心开大井,结渠透大江以防。他国兵侵,则举国据塔以拒敌。上下可容2万人,内居守而外出战。其顶上有镜极大,他国或有兵船侵犯,镜先照见,即预备守御之计。近年为外国人投塔下,执役扫洒数年,人不疑之。忽一日得便,盗镜抛沉海中而去。”

公元700年,亚历山大发生地震,灯室和海神塑像塌毁。关于此事,传说东罗马帝国一位皇帝企图攻打亚历山大,但惧怕其船队被灯塔照见,于是派人向哈里发进言,谎说塔底藏有亚历山大大帝的遗物和珍宝。哈里发中计下令拆塔,但是在黎民百姓的强烈反对下,拆到灯室时便停止了。880年,灯塔修复。1100年,灯塔再次遭强地震的浩劫,只剩底层。灯塔失去了作用,成为瞭望台,在平台上修起一座清真寺。1301年和1435年,经两次地震,灯塔完全毁坏。

1477年,卡特巴素丹王巡视亚历山大,见灯塔的石块狼藉于地,为预防土耳其入侵,他命入在灯塔的原址上,利用原有石块,修筑一座城堡。1480年,城堡落成,取名卡特巴。城堡四周筑高墙屯兵把守,为亚历山大海防要塞。此后,城堡几经沧桑,多次修缮。到1966年,它被开辟为埃及航海博物馆,展出绘画、模型、实物等介绍埃及的造船业和航海史。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城堡的广场上不时举行文艺演出和纪念活动。由于受到海风的侵蚀,城堡的石块风化严重。为保护这一重要古迹,埃及政府决定再次修葺,并撤出四周的驻军,使它向国内外游客全面开放。

一座古代建筑奇观就这样从地球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过,在亚历山大城市的西郊还残存着一座小亚历山大灯塔,它位于地中海和迈尔尤特湖之间的艾布西尔。艾布西尔曾是古代一个繁荣的小镇,它同时兼有海港和湖港,是亚历山大港的补充。此塔仿照亚历山大灯塔,约建于公元前后,其规模和造型远远不如亚历山大塔。塔高仅二十多米,共分三层,底层为四方体,上小下大,第二层为八角柱状,最上一层为圆柱体。塔内有阶梯可通塔顶。整个塔坐落在一个洞穴上面,塔北有几个古代墓坑,因而有人怀疑洞穴亦是古代的墓穴。按此说法,塔也可能是陵墓的标志了,但至今人们仍认为它是小亚历山大灯塔。

高耸的石柱

除了古老的都城和雄伟的灯塔之外,素称“地中海的新娘”的埃及第二大城亚历山大还以其别具一格的萨瓦里大石柱作为其城徽。

驱车离开高楼林立、敞亮整洁的海滨大道,向城市西南方向驶去,进入老城区,不一会来到一座高墙,进入大门,一片荒凉的高地上一根巨大的擎天柱闯入眼帘,它就是遐迩闻名的萨瓦里石柱。沿着右侧小道,走到柱基台阶,拾级而上,仰望柱顶,只见它直插云际,颤颤巍巍,仿佛在乱云中疾行,又好似行将倾倒,颇为吓人。

“萨瓦里”,阿拉伯语意为“桅杆”。据说,阿拉伯人于公元641年占领城市,远望这根石柱耸立于400根石柱构成的柱廊中央,状如帆船桅杆,因而得名。石柱由柱基、柱身、柱顶三部分组成,总高度为26.85米,重约500吨,柱身呈圆柱形,上部直径2.3米,下部2.7米,全长20.75米,由一整块红色花岗石凿成。柱顶为古罗马科林斯式,饰有爵床花图案。石柱的石料来自上埃及的阿斯旺,由平底船经尼罗河及其支流运抵亚历山大。石柱的竖立方法是在柱基四周垒土成凹形,然后把它拽入凹形中央的柱基上,竖好后清除四周垒土。

相传,亚历山大大帝建城之初,便从这儿开始的。托勒密一世自封为埃及的国王,建都于亚历山大后,为巩固其统治,协调入侵的希腊人和当地埃及人之间的关系,创立供全体居民信仰的新神——赛拉比斯神。托勒密三世(公元前248~前221年执政)在此建立了赛拉比斯神庙。庙呈长方形,四周有巨大的石柱构成柱廊,圣龛上安放着精心雕刻的赛拉比斯神像,庙门口匍匐着两头狮身人面像。庙宇附设一图书馆。庙宇宏伟壮观,为全城的宗教与文化中心,驰名于地中海沿岸国家。罗马皇帝图拉真时代(公元98~114年),庙宇为犹太造反者所毁。哈德良皇帝(公元117~138年)当政时,在废墟上重建了庙宇。

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期间,驻守亚历山大的大将艾赫里叛乱。戴克里先亲率大军远征讨伐,围城8个月,残酷地进行镇压。当时城内饿殍遍地,瘟疫流行。戴克里先调来粮食,赈济灾民,安抚百姓。297年,埃及执政长官波思吐莫斯在赛拉比斯神庙的广场中央建立这根石柱,以示感恩戴德。柱基西侧石壁上刻有四行字,至今依稀可辨:“为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监护神,公正的戴克里先皇帝,波思吐莫斯谨立此柱。”公元4世纪时,基督教传入埃及,庙宇遭蹂躏。据15世纪埃及历史学家马格里齐记载,石柱位于柱廊的中央,鹤立鸡群,气宇轩昂。柱廊的一些石柱于1167年被萨拉丁手下大将抛入海中,以巩固海防,抵御欧洲十字军入侵。

从石柱往西,行数十步,下台阶,抵一小块洼地。1895年,在洼地北面的岩洞里发现了一尊赛拉比斯神像。神像由黑色闪石岩雕成,呈牛犊形,两角之间有一日轮,两耳朝前张开如喇叭,据说它是在倾听人民的呼声。洼地的南面有一条宽阔的地道,往东可直达石柱下面。地道两旁岩石上凿有一个个格子和放置油灯的小洞。一说它是赛拉比斯神庙的附属图书馆,另一说是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分馆。公元48年,位于海滨的藏书70万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战火付之一炬,部分纸草纸图书即迁移此馆。从地道出来,往南,有几口苦水井。石柱的正南方,两尊狮身人面像依然匍匐着。西南方,赛拉比斯神庙废墟犹存。

几百年来,萨瓦里石柱遗留下不少轶闻趣事。十字军将士误认为,古罗马大将庞培(公元前106年~前48年)被恺撒击败,逃到埃及,死于埃及人之手,其骨灰存于柱顶骨灰罐里,故欧美人士至今仍以庞培柱称之。

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于1349年访问亚历山大,在他的游记中记述了一件趣闻:某日,有一人被警察追捕,逃到石柱跟前。此人娴于弓箭,急中生智,将一根绳索绑于箭尾,射往柱顶,箭头深深地扎进石柱,他便利用绳索爬上柱顶。警察包围了石柱,瞧热闹者人山人海。警察命他下来,他拒不服从。双方僵持数小时,直到市长闻讯亲临现场,鉴于他这一惊人之举,当场宣布赦免他的罪行,他才从柱顶下来。此后,石柱搭起梯子,供游客登上柱顶参观。

法国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期,有人诡称石柱将倾,建议国王把它迁往巴黎,柱顶上竖国王雕像。1798年7月1日,拿破仑指挥法国远征军从亚历山大西部登陆。晨曦中拿破仑来到石柱跟前,欲上柱顶观察地形,但围绕石柱转了几圈,无计可施。这时,法国领馆一位官员上前问道:“将军阁下是否想登上这一古迹?”“是的,你有何妙计?”拿破仑急切地问。“可以利用风筝。”“风筝能载我上去?”拿破仑觉得好奇。“几年前有几个英国士兵采取放风筝的办法,在麻绳上打了许多结,等风筝飞到高出石柱一倍时,突然放松绳子,风筝落到石柱的另一边,绳子挂在柱顶上,从两边垂下来,就这样,8名士兵攀上柱顶,在上面饮酒作乐。”拿破仑听了很高兴,下令如法炮制,果然爬上柱顶,将亚历山大的地形、工事一览无余。他想好了作战方案,随后命手下军官登上柱顶向他们部署攻城计划。

法国殖民者的入侵遭到当地人民的英勇反抗,连拿破仑本人也差一点被打死。有一次,他路过一条胡同,一位妇女见他一身装束,认定他是一位法国高级军官,于是从屋里向他开枪射击,但不幸未命中。拿破仑的警卫冲进她家里,残酷地杀害了她全家。拿破仑对石柱十分欣赏,想把它运往巴黎,但是随着侵略的失败,他的企图终成泡影。

一千多年来,亚历山大城经历了沧海桑田,许多著名的古迹或成废墟,或销声匿迹,唯独萨瓦里石柱巍然挺立,象征着坚贞不屈的精神,它作为城市的标志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千年时光的冲刷,古老的亚历山大港已面目全非。圣贤云集的“智慧宫”、藏书甚巨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雄伟传奇的“灯塔”,这些建筑已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滴水珠,不能复返,只留给世人们一个个遥不可及的永恒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