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郑铸刑鼎
也许决定将郑国从陕西一带迁到河南的郑桓公根本没有想到,这块他千挑万选费尽心机给自己的国家安排的地盘,居然成了列强争霸的焦点。
四战之地,兵家必争。世界除非大同了,否则郑国注定是列国最先需要争取的国家。
这样的地理位势,注定了郑国不得不一直夹在大国之间挣扎。他们顽强与列国抗争着,从原来的宋卫齐鲁等老牌中原国家,到楚国,到晋国,几乎与当时所有的诸侯都动过手。
郑国,也在不断与人动手中变得越来越坚强,成为春秋江湖中最压不垮打不烂的小强!
但单靠郑国人的意志力和战斗精神是不够的,春秋已经走到了中后期了,如果国家不够强盛,军队不够强大,民心不够团结,那郑国迟早要被淘汰的。
坐在执政位置上的子产很清楚这一点,他之所以勇敢地接受执政大臣这个职务,就是他胸有雄心,立志富国强兵安民!
改革的目的,就是富国强兵安民!
现在,子产不断努力的结果是巩固了让他专心改革的基础,再加上世界和平了,子产的改革也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首先是规矩意识。郑国貌似一直以来就是为了谋求国际生存空间而在不断努力,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郑国一会儿与这国一会儿与那国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系,但对内的管理却是有些混乱的。
如,关于穿衣服。自西周以来,为了突出贵族的身份与地位,统治阶级对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是有着严格的讲究的。
你是什么身份,就只能是穿什么样的衣服,否则便是违法乱纪。
但郑国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下大夫敢于穿上大夫甚至卿大夫的衣服,士敢穿大夫之服,有点钱的普通人居然敢穿士的衣服!
之所以会这样,那主要也是因为公卿大夫们自己不守规矩,上行下效,结果导致郑国民众在穿服上没了规矩。
子产下令,凡是乱穿衣服者,一律将衣服没收!
子产这么忙,你管人家穿衣服做什么呢?
因为改革是必须要立信、立威!
几百年后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从立信开始。子产则是从立威开始,没有规矩意识,改革的举措哪推行得下去。
一开始,当人们的衣服被当众扒走没收时,人们都很愤怒,都在骂子产,恨不得他早点去死。
确实,衣服在当时也算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一件能够比自己身份更高的衣服,更弥足珍贵。
解决了穿衣问题的郑国,很快收到了奇效:下一阶层的人见到了上一阶层的人,便会很自然的施礼,上一阶层的人见了下一阶层的人,便会有一种满足感。
尊卑有序,这是民风纯朴的基础。
子产,强行推行政策,提升了郑国民众的规矩意识。
既然连穿个衣服的事都要严格遵守规矩,那么其他的事呢?都要遵守规矩!
子产的改革措施是“都鄙有章”,无论是都城,还是城鄙,只要是郑国的地盘上,凡是周礼规定的和法律规定的,都要严格执行,谁也不例外!
依法依礼来维持郑国的社会秩序,这是子产一心想推行的。
在得到了国君郑简公和执国大夫子皮的全力支持后,子产的改革进展得很顺利,郑国的社会秩序很快好转。
但人们还是有牢骚,因为你说要遵守法律和周礼,但法律在哪里呢?
法律自然是在的,那是历代郑国统治者制订的,只是人们不知道罢了。
按以前的做法,老百姓只有被抓了起来,才会听到法官在堂上讲:你,违反了什么什么法律,依法当处以怎样怎样的惩处!
不单是郑国,全世界的诸侯国都是这样,大周王朝也是这样!
法,是贵族们的法。因为法是维护贵族统治而产生的,不是为了你老百姓,你老百姓要知道个屁法啊。
所以,一直以来,贵族们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这样才有利于随意处置老百姓,或者按自己的意愿搞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刑律处置。
这实际上是一种专制社会下的的血色恐怖!
子产早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了,他认为老百姓之所以会犯法,在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违法的!
有法而不公布,是社会治安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个因素,是因为老百姓代代相传而知晓的礼仪没有得到维持,所以就象穿衣一样乱穿衣,从而社会秩序混乱了。
既然原因出在老百姓不知法上,那便让老百姓知法吧。
子产在引导百姓遵守礼仪的同时,专门制订了刑法,规定了哪些情况下属于犯罪,以及犯了罪后的惩罚措施是什么。
其实,早在公元前543年,子产刚执政时,便制订了这些刑法,当时交由专门负责刑律的官员保管。
这样,在处理刑律时,基本实现了公平性。谁也不会因为谁是谁的谁而枉法:看看,规定是怎么处理的,就怎么处理嘛。
但这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执法的公正性公平性问题。老百姓仍旧是不知道何为法,何为违法。
在艰辛做通了六卿们以及重点大夫们的思想工作后,子产于公元前536年将这些刑法规定都铸在一个大鼎上,将大鼎安置在都城宫廷大门前,人人可以见到!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
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了,郑国的子产将刑法铸在鼎上,从而老百姓都知道了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
老百姓拍手称快,但贵族们呢?
郑国的贵族们意见非常大!以后怎么统治管理老百姓?
不要说郑国的贵族们意见大,就连其他诸侯国的贵族们意见也很大:你郑国怎么搞的?胡搞么,严重破坏了一直以来的法不公诸于百姓的规矩。
在贵族们看来,贵族违法与百姓违法当然是不一样的,怎么可以平等呢?
连子产的好朋友、晋国的那位贤大夫叔向也专门写信来责备子产,还摆出了大道理来:
本来百姓因为不知道法,所以对法是怀着恐惧之心,从而达到不敢随便乱来的效果。
你子产把法律公布了,百姓就会想方设法去钻法律的空子,琢磨怎么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甚至目无长官,这样一定会导致犯法的事情越来越多。
因为犯了法,人们知道自己将被如何处置,那一定会想法去贿赂执法的官员,这样国家势必走向贪腐。
子产啊子产,你知道你这样做,将导致郑国灭亡知道不?
子产苦笑着,但他对叔向是很尊敬的。他回了一封信给叔向,将自己铸刑鼎的意图作了详细解释,并表达了自己公布法律的决心。
“叔向大夫,请您给郑国几年的时间,看看郑国公布了法律的社会效果到底如何,再来责问我吧。”子产在信的最后这样写。
效果如何呢?
由于郑国大大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透明度,老百姓和各行各业都热烈欢迎。
大家知道了该怎么做才不违法,所以约束了自己的言行,违法犯罪现象是大大减少!
尤其是法律公布后,将贵族利用刑罚随意裁量的权力作了约束,执法者不敢再随意压榨商人和其他行业,大大促进了郑国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叔向所不知道的是,郑国铸刑鼎二十多年后,晋国也学郑国了,也把刑法铸在鼎上,向社会公布。
叔向更不知道的是,正是郑国的子产大夫,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成文法公布之先例,成为推动法治建设的先驱。
单凭这一点,子产注定成为春秋史上最顶级牛人榜的前三甲!
子产不但铸刑鼎,他自己还是一位断案高手。
一天早晨子产外出,经过一户人家门前,听见有个女子在哭。一问旁边的人,原来是那女子是在哭死去不久的丈夫。
子产听着那女子的哭声有点异常,便把车停下来再仔细听了一会。
过了一会儿,子产对自己的护卫道:“去把那女人带到有司那里仔细审问。”
人们都用不解的眼光看着子产:人家都死了老公喂,你堂堂执政大夫还去欺负一个弱女子?
女人被带走了,很快,结果出来了。女子招供,是自己下毒害死了丈夫。
见大家很惊奇,子产解释道:“她死了丈夫,可以说是失去了依靠,按常理哪能不悲伤?
但刚才听她哭,感觉哭声没有半点悲伤,反而有些恐惧。于是我便断定她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