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郑国风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0章 田有封洫

中国历史上,凡是改革家,注定是艰辛的,甚至是悲壮的。一般的人都知道不做不错多做多错的道理,只要自己小心谨慎,一定能够得到善终。

但他们不是一般的人,他们活着,不单单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自己所安身立命的祖国和人民而活。

为了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他们勇敢地担起了改革的重担。

只是有的人,太义无反顾了,他们如同一头钻进布满荆棘的丛林的猛兽,奋不顾身地搜寻着前面的光亮与道路。

最终他们找到了,而自己却是伤痕累累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但是,有的人却不但找到了路,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光明,自己还完好无损地站在前头,欣慰地看着自己为之不懈奋斗的整片天地。

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子产就是这样的强者!他的改革之艰辛可想而知,一开始他为了社会风气良好,没收了许多人的衣服,试图通过强化规矩意识来树立民众的法治思想,让许多郑国人都恨死了他。

到后来,他为了公布法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己站在整个春秋江湖贵族阶层对立面,连他最敬重的好朋友晋国上大夫叔向都来指责他,甚至春秋那位大教育家孔子也批评过他!

但他坚持了下来,最终将中国社会引导走向了法治的道路!

也许子产关于法治建设的改革是很粗浅的,但他开创了一个时代,一个令后世的我们肃然起敬的时代。

以法治国的理念,从此在春秋列国诸侯慢慢形成,直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法家。

法家的改革,总是那么令人欢欣鼓舞,总是那么立竿见影,为后世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子产的改革远远不止法治建设。郑国重新崛起,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力。

郑国国土面积并不大,一直以来,商业是最重要的经济命脉之一。

这次法治改革,郑国有效地保护了商人们利益,使他们知法懂法后,不再被贵族执法者随意敲诈,从而提升了人们发展商业的积极性,使国家的赋税来源大大拓展。

商业得到了振兴,那其他手工业者呢?

子产参照了齐国的管仲改革时的“四民分业定居”措施。

当时的四民是指士农工商,即士人、农民、商人、工匠。管仲改革时,强令这四种职业者要集中定居,重视行业内的技术交流,不提倡行业、职业间的横向联系。

管仲要求土农工商世任其事,各安其业,专心发展,互不干扰,使社会分工进一步明晰化和制度化。

子产没有要求四业集中定居于某处,但他提出各安其业,专心发展。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这使得社会趋于稳定,而且父业子传,掌握的技能一代比一代强,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的。

但就是这样的制度,百姓一开始也是怨声载道的。这就意味着人们不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而是基本上被囿于祖传的职业中。

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改革当然是有缺陷的。子产也并非圣人,但从当时的郑国实际来看,这是符合当时郑国利益的。

然后便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问题。相比起晋国、楚国这些国土面积超大的国家,郑国属于土地缺乏的国家。

而且,仅有的这些土地肥沃程度不一,其主要根源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足。郑国又是偏干旱型国家,经常缺水,所以农田产出效益较低。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项目便是加大田间的水渠建设,但建设水渠,无形中又要减少土地面积,所以一开始农民的抵触情绪也非常大。

但子产不管,他就强行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方案是“田有封洫”。

田,指农田。封,指田界。洫,指水沟。

子产命令,将郑国所有田地都划定田界,目的便是避免无谓的争端,为收取农业税赋奠定基础。为每块田都修筑水沟,目的便是引水灌溉,提高粮食产量。

这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啊,但郑国的农民因此却痛恨子产,甚至巴不得子产去死。

这是什么原因呢?

大周王朝一直实施的是藉田制。藉田制下,田地被划分成“公田”与“私田”。

“公田”是国家所有,但交给农民耕作,而且是大家一起都到公田上去劳动,公田上产出的作物都归国家所有。

作为报酬,参与公田劳动的农民可以分配到一块“私田”。农民只要完成公田上的劳动任务,就可到自家私田上劳作。

因为私田本就是国家给予农民的报酬,所以私田上的产出就不需要再交税,完全归个人所有。

这就意味着,在这样的藉田制下,农民们已经为国家作出过贡献了,所以私田便不需要缴税了。

但子产认为,有了这个公田和私田之分,农民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私田。对于公田则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公田的产量越来越低,而私田却被耕作得很好。

这便意味着国家从公田上得到的产出越来越少!

这不行,子产一方面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将公田私田的产量都提升,又强令私田也要收税!

农民们不生气才怪呢:你这个子产,就是一个周剥皮,总想着来剥削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