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大败北戎
郑庄公接下来便是联合齐鲁伐宋。
先去鲁国吧。鲁国也是一个重要国家,掌握国家大权的是公子翚。
郑庄公派使者直接联络了公子翚,告知鲁国,郑国要奉王命讨伐宋国。如果鲁国愿意一起讨伐的话,夺得的宋国土地,都归鲁国所有。
鲁国上卿公子翚本就是好大喜功的人,一听,还有这等好事?欣然同意。
甚至这一次,连鲁隐公都同意了,因为鲁隐公也对宋国很生气。
当时齐国调停诸侯矛盾,大家都表示了和平相处,为了给你宋公面子,寡人还专门教训了自己的附庸国邾国。
谁知你宋公一点也没来鲁国表示,搞得寡人教训邾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既然你宋国人那么无礼,寡人还要尊重你做什么?现在你宋公居然无礼天子,被天子责罚,令郑伯来讨伐,那寡人还不积极参与?
再去齐国。齐国本来便与郑国交好,这次在郑国的帮助下,从天子那里得到了巨大好处,当然得报恩了。
听说郑国奉王命讨伐宋国,连鲁国也参加了,欣然同意加入联军。
这里,我们再看看郑庄公是如何处理国际关系的。很显然,此时的郑庄公已经完全联合了鲁国和齐国,让这两国与郑国组成了强大的三国同盟。
翻开春秋早期地图,我们会发现,无论是鲁国还是齐国,相比卫国、宋国等国,那是相对较远的。
用后来秦国统一六国的策略讲,这叫典型的“远交近攻”。远交大国,近伐弱国,从而不断蚕食邻国,扩大地盘。
在当时还是以都城至上的春秋时期,郑庄公表现了非凡的远见和占地欲望,这是霸主的风采!
为讨伐宋国,郑庄公也是做到了万事俱备,他还制作了一面写着“奉天讨罪”的大旗,将自己完全打扮成正义之师。
然后,正式通知鲁国、齐国,还有卫国、蔡国、郕国等诸侯国,要求一起讨伐宋国。
令郑庄公始料不及的是,卫国、蔡国、郕国在选边站队中,却坚定地选择了宋国一边!
看来,春秋江湖,最后看的还是实力。因为这三国看来看去,宋国是传统的中原强国,你郑国无非只是一个政治地位上的强国而已。
论打仗,没见你郑国佬真刀真枪打败过谁,别看你确实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那都是靠阴谋诡计得来的胜利,咱根本就不服,有种,就真刀真枪干一架。
现在,既然世界大战爆发了,那咱们就比比谁的拳头更硬吧。
对了,那个郕国,先前还参加过郑国讨伐过卫国,怎么这次又反水了?
郕国是怕了,先前跟着郑国混,是希望从郑国的卿士地位中得到好处,但后来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而且,后来郑军一撤,卫军便又狠狠教训了一把郕国。
唉,国小力微,还是别惹卫国了。历史上,郕国经常被卫国痛扁。这一次,卫国直接来威逼郕国:再跟着郑国混,迟早收拾你。
那陈国呢?陈国头也大了,因为刚刚与郑国结成姻亲,按理应该跟郑国去讨伐宋国,但传统友邦卫国却是要帮助宋国的,那自己怎么办?
实在没有办法了,那只好凉拌了。陈国干脆两不相帮,也两不得罪吧。
就这样,两大军事集团组建而成。郑庄公这一边,是郑国、齐国、鲁国三国联军。宋殇公这一边,是宋国、卫国、蔡国、郕国四国联军。
好了,接下来便是开打了。但这场世界大战难道便是大家都列好队,然后战鼓擂响,双方直接冲杀吗?
当然不是的,郑国这次伐宋之战,并不容易。战事之复杂,也超出了郑庄公一开始的预料。
比如,这一次,两大军事集团正摩拳擦掌干一架,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谁?北戎武装。
公元前714年秋,一支北戎武装入侵郑国。北境急报,郑庄公只好先放下伐宋之事,亲率郑军抵御。
此次侵犯郑国的北戎武装,是指当时生活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游牧民族武装。这些游牧民族,一旦入秋入冬,便侵略周边诸侯国,以掠夺财物粮食和人口。
据记载,大约位于山西中部地区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大小戎族,山西南部与河南交界主要有茅戎,河北一带还有山戎等。
当时,北戎武装力量虽然不算非常强大,但技战水平极高。
我们总看到当时这些来自北方的武装部落击败中原诸侯,但他们又没有战车,春秋战场不是战车为王吗?怎么中原诸侯总是在与北戎对抗中吃大亏呢?
原因很简单,那是双方的作战理念和作战目的不同。中原诸侯之间的战争,往往是大家摆好架式,光明正大互磕一场,然后打到一方败退认输,这就算打完了。
这样的打法,甚至不能有什么战术,不能有计谋,大家就象爷们一样,堂堂正正开打。
具体则是战鼓擂响,双方冲击,谁的冲击力强,谁就占了上风。这个冲击力,便涉及到战车。
我们在看古时作战,总看到回合的概念。这个回合,一开始便是源于战车。什么意思呢?
大家互相冲过去,因为是战马拉着战车冲过去,所以总会冲到头,这个时候便要调转车头再回来。
也就是说,先是冲到对方的位置,再从对方位置回来。这便算是一回合。
到后来,战车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于是就出现了战将骑着战马的单挑场景。
比如三国演义里我们熟悉的猛将张飞面对着敌方猛将,大喝一声:来来来,跟你爷爷大战三百回合。
这个回合,则是指两员战将骑着战马互相冲过去,两骑相交时,张飞用丈八蛇矛刺向对方,对方用大刀砍过来,双方往往是先挡开对方的杀招,再寻对方破绽一招致命。
但战马冲过去后,双方电光火石间用兵刃互相击打了一招后,很快都冲到了对方身后,这便需要战将拉缰绳使战马再回转身来。
再冲,再打,各自又回到自己阵营前。这一去一来,便叫一个回合。
三百个回合,就这样一去一来三百次。但有的战神级别的武将厉害了,只一回合便将敌将斩于马下,这一般是两种情况:
一是双方一开始卯足劲向对方冲去,两马相交间,一刀或一枪结果了对方性命。
二是双方第一次相交时各自挡了对方一杀招,都还没来得及用第二招,战马便相错而过,拨转马头再冲杀,再次两马相遇,结果干掉了对方。
早期有的影视剧场景中,居然出现两员战将骑在马上,马几乎不动,两人乒乒乓乓打了好几十下,然后一方被杀死。
这应该叫扯淡。当然,笔者也扯远了。
北戎武装之所以总能占得便宜,并非中原没有勇士,而是北戎武装从不跟你搞什么光明正大那一套,也不跟你列阵而战。
他们的目的是抢掠,而且往往是抢了就走。
另外,北戎作战方式与中原诸侯大大不同,不用战车,而用骑步兵,在灵活性上要远胜中原战车。
中原列国作战,战车为王,那是有一个战礼上的要求的,大家列好阵,互相冲杀,所以战车的重要性体现了出来。
北戎武装呢?你战车在这里摆着,他不跟你玩这里,就跟你玩你战车所不达之处,你的战车非但没有优势,反而成了累赘。
所以郑庄公一开始是比较担心的,他的爷爷郑桓公便是战死于跟戎族武装的战斗中。
他深知,北戎武装特别喜欢搞突袭,从不跟你正面对抗,总给你来一个迂回进攻。
帅帐上,郑庄公与群臣紧急商议着退敌之策。
郑庄公的二儿子公子突献了诱敌深入之计,郑庄公详细听取了公子突的汇报后,大喜。命此战由公子突前敌指挥,各路将帅一律听从公子突的部署。
公子突受命后,先是派颍考叔率出小股部队,多带旌旗迎击北戎武装。要求北戎武装一进攻便佯败后撤,败得越狼狈越好。
然后,将郑军主力分三部于北戎进攻之路两侧埋伏,由上卿公子吕率前部,公族大夫公孙阏率中部,大夫祝聃率后部。
要求前部、中部待直接放北戎军沿途进入,待祝聃的后部开始收拾北戎军后,一齐杀出,将北戎军截成三段,分割包围而歼灭之。
众将领命,分兵埋伏。颍考叔领军直奔敌情紧急处而去,不久便遇上了北戎主力。
颍考叔挥戟发起攻击,北戎军全线掩杀过来。郑军抵了一阵,颖考叔就下令撤退。
北戎首领见郑军如此不济,下令全线追击。颖考叔一边撤退,一边将旌旗武器等沿途抛弃。
见郑军舍弃如此多的军品辎重财物,本就是以抢掠为目的的北戎军一边追赶,一边抢掠郑军遗落的大量财物。
后头的北戎军见前军兄弟一个个发了大财,眼睛都红了,越过前军继续追击。
郑军遗弃的财物军器沿途都是,北戎军纷纷抢夺,甚至出现了自己人为抢夺战利品而大打出手的场景。
公子吕、公孙阏所率的郑军埋伏在两侧,按兵不动。北戎军一路追击,战线拉得越来越长,直至郑国大夫祝聃伏兵处。
祝聃见戎人中计,将令旗一挥,郑军战车突然杀出,向北戎军掩杀过来。
前方一直在逃跑的颍考叔立即率军回转,与祝聃的郑军将北戎一部分包围,郑军见主帅计成,人人激奋,个个勇猛,呐喊着冲向敌军。
北戎军大败。首领见状不妙,下令撤退,刚撤出几里地,却见后方已经混战成一团。
原来,公孙阏、公子吕见祝聃已出兵,故同时以战车杀出,将北戎军拦腰截成数段。
这下北戎武装惨了,郑军战车一个冲锋,便溃败了,紧跟的郑军步卒齐声呐喊着,将这支侵入郑境的北戎武装悉数歼灭!
这是郑庄公第一次与北戎武装交战,最后是干净利落地全歼北戎武装。
从此,郑庄公威震北戎各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戎不敢进犯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