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从前,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站在象征人生的一坛醋前,各自用手指蘸醋品尝其味道。孔子说那是酸的,佛祖认为那是苦的,老子则断言那是甜的。道家对现世的所有都全盘接受,并且与儒者和佛教徒不同的是,道家尝试着从这个充满悲哀和痛苦的世界中找到美。
这是关于日本茶道的著作——《茶之书》(The Book of Tea)中的一个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儒释道三种教义的不同倾向。你也许会问,茶道和这些有什么关系呢?
我会告诉你,不仅有,而且非常密切。茶道的“道”,即来自道家的“道”。并且,茶道的形式来源于禅宗的饮茶仪式,而禅宗正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继承者。茶道崇拜存在于卑俗的日常生活中的“不完全”,是探寻生之艺术的唯美主义宗教,是道家思想的化身。
《茶之书》给我们讲述了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东方传统艺术精神。这本书是一个多世纪以前,日本人冈仓天心(觉三,1863—1913,明治美术运动的指导者、思想家)在任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东洋部长期间(1905—1906)用英语写成的。该书1906年在纽约出版后,立即在全美掀起东方文化的热潮,先是被中学教科书选用,又被不同的出版社争相出版。旋即,它被译成法语和德语在欧洲出版发行,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冈仓天心的名字也由此为世界所熟悉。而在他的祖国日本,迄今为止,相继有译本及解说十余种问世,流传甚广。
冈仓天心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近代化大潮汹涌而来的时代。东西方的经济差距,使得东方传统文化艺术面临着被误解、被轻视甚至被全盘否定的厄运。《茶之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并非像其书名那样,只是单纯地讲述茶道,而是以西方熟悉的茶为契机,介绍了日本乃至东亚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呼吁东亚传统文化的复兴。它不仅给向近代化疯狂迈进的西方敲响了警钟,而且让西方把目光投向东方,了解东方,意图实现东西方和谐共处的新文明。冈仓天心的这种行动能力和先见之明在当时是殊为可贵的。他通过在西方出版《茶之书》《东洋的理想》《东洋的觉醒》等一系列东方文化的著作,向西方世界发出了东方人自己的声音。
《茶之书》首先是一部美学经典。它强调“生活”和“艺术”的一体性,认为茶道的理想,就是发现人生琐事中的伟大,断言“只要我们愿意承认它,完美会存在于任何一个地方”;反之,艺术本身也必须和生活密切相关,“杰作存在于我们自身当中,正如我们也存在于杰作之中”。它还反复强调艺术的“不完全性”,指出了茶室里处处避免着对称和重复。
《茶之书》又是一部哲学论著。它说“‘道’ 与其说是‘路径’,不如说是‘通路’。它是宇宙变化的精神,是永恒的生长,在不断回归自身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形式”;“茶道是以佳茗、花卉和绘画等组成的即兴戏剧。在那儿,时间、空间无始无终”;“在宗教中,‘未来’在我们身后。在艺术中,‘现在’就是永恒”。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书中处处闪耀着的现实批判的光辉。它对世事的远见卓识,对人性的洞幽烛微,令人折服和感叹。比如,它嘲讽人们对艺术的虚假崇拜:“追求的是高价,而不是高雅;追求的是流行,而不是美”;慨叹世人对艺术的无情破坏:“人们破坏着生活中的美,从而破坏着艺术”;抨击东方建筑对西方的低俗模仿:“西式建筑的无聊仿造随处可见”;并大胆预言:“过去或许会怜悯我们文明的贫瘠,未来也将嘲笑我们艺术的荒芜。”
这样一本凝缩了深邃的艺术论、哲学思考以及辛辣的现实批判和敏锐预见的小书,在一个多世纪前为欧美世界打开了一扇理解东方的艺术精神、思想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窗户。并且,其问世正值日俄战争甫毕,书中字里行间充满着的对优雅温柔的艺术精神的孜孜探究、追索和无限热爱,同时也正是对西方极力推崇血腥武力的强烈讽刺和反拨(“其实,正是茶道,才充分表现了我们的‘生之艺术’。倘若我们必须依仗残酷的战功才能赢得文明之国称号的话,那么我们宁愿永远做野蛮人”)。就是在今天,也无可否认,它对我们的艺术和思想领域,对我们精神生活的所有层面,对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的建设,都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以东方艺术文化的代表者自居的冈仓天心的局限性。其时,著名的中国学家内藤湖南认为日本才是中国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和发展者,主张代替中国来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是近代日本的国家使命和文化天职,本书无疑为这种思想提供了注脚。另外,冈仓对于自己祖国日本对外扩张的辩护(“如果俄国肯虚心去了解日本的话,我们将不会看到20世纪初那场血腥战争的残酷景象”),也与他以上的态度相表里,体现了在亚洲日本中心主义的立场(这也是需要读者在阅读体验中予以辨别的——编者注)。
本书根据1906年纽约Fox Duffield & Company出版的The Book of Tea译出,同时参考了村冈博、桶谷秀昭等日译本。除标出原注之外,还添加了译者注,并改正了原文一些讹误。
本书曾在2010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反响不错,可惜现已绝版。十一年岁月流逝,现承蒙北京领读文化不弃,将重版之事提上了日程,并且配以精美的浮世绘和中国画插图,使得这本小书也变得“高大上”起来。在此向北京领读文化表示衷心的感谢。
尤海燕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