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我与唐诗宋词
信笔写出以上一行字,我犹豫良久,打算改——因为我对于唐诗宋词半点儿学识也没有,只是特别喜欢罢了。单看那一行字,倒像我是一位专门研究唐诗宋词的专家学者似的。转而一想,不过就是一篇回忆性小文章的题目,而且,也比较能概括内容,那么不改也罢。
当年我下乡的地方,属于黑龙江边陲的瑷珲县(今爱辉区),是中苏边境地带。如果我们知青要回城市探家,必经一个叫西岗子的小镇。那镇真是小极了,仅百余户人家,散布在公路两侧,包括一家小旅店、一家小饭馆、一家小杂货铺和理发铺及邮局。西岗子设有边境检查站,过往行人车辆都须凭“边境通行证”,知青也不例外。
有一年我探家回兵团,由于没搭上车,不得不在西岗子的旅店住了一夜。其实,说是旅店,哪儿像旅店呢!住客一间屋,大通铺;一门之隔就是店主一家,老少几口。据说那人家是解放初剿匪烈士的家属,当地政府体恤和关爱他们,允许他们开小旅店谋生。按今天的说法,是“家庭旅店”。
天黑后,我正要睡下,但听门那边有个男人大声喊:“二××,瞎啦?你小弟又拉地上了,你没看见呀!快给他擦屁股,再把屎收拾了……”
于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儿,跑到我们住客这边的屋里来,掀起一角炕席,抄起一本书转身跑回门那边去了……书使我的眼睛一亮。那个年代,对于爱看书的青年,书是珍稀之宝。
一会儿,小女孩儿又回到门这边,掀起炕席欲将书放回原处。我问:“什么书啊?”
她摇摇头说:“不知道,我不认识字。”
我又问:“你刚才拿书干什么去呢?”
她眨着眼说:“我小弟拉屎了,我撕几页替他擦屁股呀!”她那模样,仿佛是在反问——书另外还能干什么用呢?我说:“让我看看行吗?”她就默默地将书递给了我。我翻看了一下,见是一本《唐诗三百首》,前后已都撕得少了十几页。那个年代中国有些造纸厂的质量不过关,书页极薄,似乎也挺适合擦小孩儿屁股的。
我又是惋惜又是央求地说:“给我行不?”
她立刻又摇头道:“那可不行。”——见我舍不得还她,又说,“你当手纸用几页行。”
我继续央求:“我不当手纸用,我是要看的。给我吧!”
她为难地说:“这我不敢做主呀!我们这儿的小杂货店里经常断了手纸卖,要给了你,我们用什么当手纸呢?住客又用什么当手纸呢?”
我猛地想到,我的背包里,有为一名知青伙伴从城市带回来的一捆成卷的手纸。便打开背包,取出一卷,商量地问:“我用这一卷真正的手纸换行不了?”
她说:“你包里那么多,你用两卷换吧!”于是我用两卷手纸换下了那一本残缺不全的《唐诗三百首》……第二天一早,我离开那小旅店时,女孩儿在门外叫住了我:“叔叔,我昨天晚上占你便宜了吧?”——不待我开口说什么,她将伸在棉袄衣襟里的一只小手抽了出来,手里竟拿着另一本书。她接着说:“这一本书还没撕过呢,也给你吧!这样交换就公平了。我们家人从不占住客的便宜。”
我接过一看,见是《宋词三百首》。封面也破旧了,但毕竟还有封面,依稀可见一行小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丛书”。我深深地感动于小女孩儿的待人之诚,当即掏出一元钱给她,摸了她的头一下,迎着风雪大步朝公路走去……
回到连队,我与知青伙伴发生了一番激烈的争执——他认为那一本完整的《宋词三百首》理应归他,因为是用他的两卷手纸换的;我说才不是呢,用他的两卷手纸换的,是那本残缺不全的《唐诗三百首》,而实际情况是,完整的《宋词三百首》是我用一元钱买下的……
如今想来,当年的争执很可笑。究竟哪一本算是用两卷手纸换的,哪一本算是用一元钱买下的,又怎么争执得清呢?
然而一个事实是——那一本残缺不全的《唐诗三百首》和那一本完整的《宋词三百首》,伴我们度过了多少寂寞的日子,对我们曾很空虚的心灵,起到了抚慰的作用……
当年,我竟也心血来潮写起古体诗词来:
轻风戏青草,
黄蜂觅黄花。
春水一潭静,
田蛙几声呱。
如今,《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已成我的枕边书。都是精装版本,内有优美插图。如今,捧读这两本书中的一本,每倏然地忆起西岗子,忆起那小女孩儿,忆起当年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