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成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最好的养育是将手放开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如果仅凭本能去爱,百依百顺或有求必应,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那么脆弱,那么骄纵,那么叛逆,最终会变得难以适应环境……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成长的本质是孩子的自我成长,这是父母渐渐放手的过程。所谓放养就是把手放开,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

别把孩子当成易碎的玻璃和易化的糖

在某一片戈壁滩上,生长着两棵小树。

一棵树被主人照顾得十分精细,主人经常给它浇水、松土、施肥。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棵树,主人还在旁边搭建了一个小亭子。而另一棵树却没那么幸运,主人只是隔三岔五地才想起来给它浇水、松土、施肥,并任其被风吹日晒。看起来,两棵树都长得还不错,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大作,整片戈壁滩都被大风席卷了,直到第二天风才停。这时候,两棵树的主人都来看他们栽的小树。让他们惊讶的是,两棵树居然有了非常明显的差别:被精心照顾的小树被大风连根拔起倒在地上,而另一棵小树则依然挺拔地竖立在戈壁滩上,只是被风刮断了几根小树枝。

看了这个故事,或许作为父母的你有些困惑:为什么同样枝繁叶茂的树会有如此的不同呢?为什么悉心照顾的树木会更容易被摧折呢?

这是因为,被照顾得细致入微的小树,不用费什么力气就得到了水分和肥料,根就不会向深处扎。而那棵被照顾得“不那么好”的小树,为了生存下去,就只好把根扎得更牢固、更稳当,只有这样,它才能得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这个道理,是不是也适合父母们对孩子的养育呢?

面对一个幼小的生命,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再到欢蹦乱跳以至自己上下学,作为父母,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万千欣喜萦绕心头。带着这份欣喜,我们爱孩子的心也越发“膨胀”起来,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冬天怕冻着,夏天怕晒着,凡事能不让孩子动手就不动手,一切事情大包大揽……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然而这些父母不清楚,如此对待孩子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爱的范畴,属于溺爱了,这种养育方式只会让孩子失去自己独立做事的机会,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是扼杀孩子生存本领的罪魁祸首。这就如同一棵永远也长不大的嫩苗,经不起风雨,经不住考验,更谈不上成才和成功。

团子是全家人的宝贝疙瘩,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妈妈营造的“蜜罐”里长大。团子的衣服脏了,本来自己可以洗,而妈妈却赶紧制止,并马上帮着洗干净。就连团子吃个苹果,妈妈都要事先削好果皮,切成小块放在盘子里……看到妈妈每天忙前忙后,有时团子也想帮帮忙,这时妈妈又会说:“你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些小事情,还是妈妈来做吧!”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团子过得非常开心。可升入小学后第一天,团子却哭闹着要休学,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团子上的是当地一所最好的小学,学校要求全部学生都要住校,团子自然也是其中一员。在学校寄宿,每天早上叠被子、穿衣服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团子在家除了学习什么事情都不做。没有了家人的照顾,团子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被子叠得乱七八糟,衣服的扣子也扣错了。同学们一看,笑着说:“哈哈,团子是个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的智障,就是一个学习机器。”

面对同学们的嘲笑,团子又气愤又羞愧,一直哭闹不止。老师及时通知了家长,妈妈急忙赶到学校,她也是第一次看到团子的衣服穿得乱七八糟,嘴上一边数落着,一边伸手想帮团子系扣子,可是团子却突然后退,对妈妈说:“都怨你,我什么都不会做。是你害了我,害我被同学们嘲笑……”

听到团子的话,妈妈愣在那里……

看完这个故事,再对照一下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们,我们会发现,为孩子做得越多,对孩子越不放手,孩子越不领情,也越让你操心。

这是因为,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们的自我意识有所增强,就会渴望摆脱大人的摆布和干涉,并且希望像大人那样承担一定的义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为一个自信而有力量的独立自主的人。这个时期,如果对孩子过于溺爱,什么事都替他做,反而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和叛逆性。

那么,什么是给孩子最好的养育?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泰梭利曾说过:“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渴望“独立”是人的天性,更是孩子成长的目的之一,也是成长的必要条件。所以,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压抑孩子独立性活动意向,更不必把孩子当成易碎的“玻璃”和易化的“糖”而小心翼翼地捧着,而应该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

学会放手,鼓励孩子“自己来”

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性的要诀之一,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根据年龄适当独立打理自己的生活,如上幼儿园时自己刷牙、穿衣服、系鞋带等;二、三年级开始学做饭、整理自己的房间、洗衣服等。放开孩子的手,给孩子创造自己照顾自己的机会,形成一种“自己的事自己做,大人的事帮着做,不会的事学着做”的意识。通过实践,孩子也能够提高能力,积累经验,同时也积累自信。

赋予信任,相信孩子能做好

很多父母虽然放手了,但仍旧不放心,这样孩子也无法真正地相信自己,还是会依赖父母。所以当真正放手时,不要用怀疑的眼光看孩子,真的相信他,尝试利用短语来鼓励孩子,类似“你可以自己做到!”“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让我失望”,来自父母的信任定能让孩子放开手脚去做事,逐渐脱离父母。

比如,如果孩子要去洗碗,那么不要担心他洗不干净,或者弄湿衣袖,而只需在一旁观察,给予鼓励并加以指导,让他自己练习就可以了。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松开保护孩子的臂膀,让孩子用自己的脚去走路,用自己的翅膀去飞翔……你会发现,孩子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脆弱,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独立、顽强、负责任的好孩子。那时,孩子肯定不是易碎的玻璃和易化的糖,而是一块历经磨炼的“顽石”。

爸妈会示弱,孩子才会更强大

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可在生活中“虎父”却多“犬子”。在孩子眼中,父母越强大,越无所不能,他们对父母的依赖也就越强烈。这是因为,正是父母的强大,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也不用做,父母自然就会帮助自己解决,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做什么也没有父母做得好。慢慢地,在强大的父母面前,孩子就越来越无能,越来越“渺小”了。

而懂得适当地向孩子示弱,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激发孩子的动手能力、尝试能力,反而可减弱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成就他的“强大”、自信和勇气。这,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才是身为家长的智慧之爱。

最近,有一档明星亲子互动的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3》受到了广大父母的普遍关注,其中霍思燕和儿子嗯哼的互动最令人深思。很多妈妈在看节目的时候,都会羡慕地说:“霍思燕被嗯哼宠成了小公主,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啊!”“霍思燕真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才拥有了宠妈狂魔嗯哼大王,才能这样被儿子捧在手心!”

没错,别看嗯哼只有五岁,可十足一个小男子汉的样子,勇敢、坚强,时刻把妈妈呵护在手心。虽然他时而有些任性、霸道,但是却懂得爱妈妈、关心妈妈,随时随地都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爱意。而这完全取决于霍思燕的日常教育。在家里,霍思燕和嗯哼就像很好的朋友,平等而又自由;母子两人亲密无间,会一起玩游戏,会分享开心或者难过的事情。最重要的是,霍思燕与其他妈妈完全不一样,她在孩子面前不是“超人”,而是一个“娇弱”的“女孩子”,时常向嗯哼示弱,向嗯哼撒娇。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霍思燕也非常大方地透露了自己的“育儿心得”:“我时常故意在儿子面前撒撒娇、服服软,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说‘哎呀,这个我不行,你需要帮助妈妈。’‘啊,这个我不敢!’然后,他就会像个小男子汉一样,帮助我,保护我!”

事实确实也是如此,看看那些暖心的画面吧!

霍思燕不敢玩滑梯,嗯哼就勇敢地带着她玩,教她闭上眼睛,勇敢一些;攀岩的时候,霍思燕害怕得大叫,嗯哼就鼓励她,告诉她“坚持就是胜利”;有危险的时候,嗯哼害怕妈妈会受伤,便像个霸道小总裁一样叮嘱妈妈:“你不能把脚放在那里,你会受伤的!”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教妈妈如何做。

在妈妈累的时候,他会亲自帮妈妈洗脚,心疼妈妈的脚被磨破了;当妈妈想要摸摸他的时候,他会主动地把小脸伸过去,享受妈妈的爱抚。

在节目的最开始,节目组给嗯哼的任务是把妈妈打造成超人的形象,而嗯哼却非常认真地说:“我不想让妈妈当超人,因为那样会非常辛苦。”

当霍思燕问他“你觉得妈妈应该穿什么”的时候,这个小勇士回答说:“漂亮裙子、项链、耳环、像公主那样的皇冠。”

凡是身为父母的人都想成为最强大的人,好保护和照顾自己的孩子。而无数妈妈也把“女本柔弱,为母则刚”这句话当作了箴言,自愿地或是被周围人逼成了“超人”,让孩子觉得没有妈妈搞不定的事情。

可霍思燕这个“不合格”“没有获得满分”的妈妈,却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收获了更多的爱和甜蜜,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有自信,有责任心,且内心更强大。

这种该“示弱”就“示弱”的独特教育方式,让孩子知道妈妈也有脆弱的时候,也需要小小的他来关心和照顾。这样一来,孩子的内心就不会只有自己,从而变得越来越任性自私;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而他也要爱妈妈,不要让妈妈太操心,要心疼妈妈;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勇敢和责任,随时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小男子汉,保护自己的妈妈。

霍思燕是聪明的,因为她懂得这样的道理——虽然我是孩子的妈妈,却不能没有限度地对嗯哼表达自己的爱意,否则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只有自己在恰当的时候懂得向孩子“示弱”,孩子才会逐渐强大。

相比之下,身边很多父母却并没有这样的智慧,他们恨不得每天跟在孩子后面,为孩子包办所有的事情,帮助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于是,在孩子眼中,爸爸妈妈是非常强大的,仿佛超人一样可以帮助自己解决所有问题。

这些孩子从来就没有感受到父母的付出有多不容易,更觉得父母是不需要心疼的,甚至还会对父母的付出产生排斥、对抗和嫌弃的情绪。一位妈妈就是如此,她自己染上了严重的流行感冒,可为了照顾孩子,还要强撑着给孩子做饭、送孩子上学。结果呢?孩子一边吃着妈妈做的早餐,一边却埋怨妈妈煎的鸡蛋糊了,豆浆没有加糖。

有的孩子则是因为父母太强势了,什么都帮着自己干,结果导致自己什么都不会,并且越来越缺乏责任感。而对孩子过度照顾和保护,只能让孩子变得软弱无能,失去自由成长的空间。

著名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养育男孩》这本书中就指出,6—13岁是男孩尝试成为男人的时期,父母越是懂得示弱,男孩获得锻炼的机会就越多,能力就越强。当然,我们知道,这并不仅仅局限于男孩。

所以,父母们就算再坚强、再能干,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当超人,而是应该适当地示弱,给孩子一个机会。

孩子的零花钱,让他自己去赚取

在孩子七八岁之前,父母是很少给孩子零花钱的,但是却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想要买什么,父母就毫不犹豫地给孩子买。等到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尝试给孩子零花钱,让他们可以自由地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而很多父母生怕孩子受了委屈,便无节制地给孩子零花钱。即便是很多并不富裕的家庭,也绝不会在孩子的零花钱上有所吝啬。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对于金钱没有任何概念,只知道向父母要钱,甚至养成了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坏毛病。

明明家是做生意的,爸爸开了一个不小的公司,所以在钱这方面父母从来没有亏待过明明。从小到大,明明都是用最好的、吃最好的、玩最好的,只要他开了口,父母不管花多少钱都会满足他。

可在明明十三岁那年,爸爸生意失败了,公司面临着倒闭的危机,家里的经济也开始变得紧张起来。他们从之前的别墅区搬到了普通住宅区,衣食住行的开支也开始有了很大的缩减,就连爸爸平时开的车也换成了普通车。

然而,花钱大手大脚惯了的明明却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仍张口闭口跟爸爸妈妈要钱,不是想买名牌足球鞋,就是想要吃海鲜大餐。

一天,明明从学校回到家之后,就对爸爸说:“爸爸,这个周末是我好朋友的生日,我想给他庆祝庆祝,您给我1000元钱吧!”

明明的话让爸爸非常错愕,他知道家里经济紧张,竟然还要给朋友庆祝生日,真是太不懂事了!于是,爸爸对明明说:“明明,你也知道,爸爸的公司遇到了困难,我们家不如从前了,哪还能任你挥霍啊!再说了,你想给朋友过生日,简单庆祝一下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呢?”

谁知明明对爸爸的话却不以为然,反而生气地说:“我不管,你必须给我钱!我已经答应朋友了,如果反悔的话多丢人啊!再说,这1000元钱并不多,你怎么会拿不出来?”

听着明明不仅不体谅父母的苦衷,还理直气壮地要钱,做父亲的只能唉声叹气地感慨:如果自己当初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控制孩子的零花钱,不任其挥霍,那么就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局面了。

没错,这一切其实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他们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理财教育,没有让孩子知道金钱获取的不易,所以明明才不懂得珍惜。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像明明爸爸妈妈这样的父母并不在少数,而和明明类似的孩子也不在少数。

不少父母觉得孩子小,没有必要对其进行金钱教育,也没有必要在金钱上有所亏待。可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在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不能正确地认识金钱,珍惜和尊重父母的劳动,并且养成节约的习惯,那长大之后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作为父母,我们要教会孩子适度地花销,学会自己赚取零花钱。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通过做家务、帮助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来赚取零花钱。等孩子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父母还可以让孩子走出去,寻找一些发传单等简单工作来让孩子赚取一定零花钱。

尽管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可是,孩子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挣得属于自己的钱。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可以体会父母的辛苦,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经济头脑。

十一岁的美美非常喜欢摄影,不久前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摄影沙龙。对于孩子的这个爱好,妈妈是非常支持的,可当美美要求妈妈给她买一个专业相机的时候,妈妈却拒绝了。

妈妈郑重地对美美说:“你想参加摄影沙龙,我是非常支持的,可是这属于你自己的爱好,就应该自己承担相应的费用。”

听了妈妈的话,美美不满地说:“妈妈,我没有钱了!去年的压岁钱,我早就花光了!”

妈妈笑着说:“没有关系,你可以自己赚钱啊!”

美美着急地说:“怎么赚钱?”

妈妈温和地诱导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可以做一些事情了!当然,你也可以帮妈妈做一些家务或是简单的事情!不如这样,从今天起你就做我的助手吧!我每天都会擦地板,如果你能够做这个事情,我可以每天给你2元钱;我有时会把资料拿回家整理,如果你能帮助我把它们装订好,我每次可以给你10元钱。当然还有帮爸爸妈妈擦皮鞋、拿快递……”

妈妈说完之后,美美说:“可是我们过几天就出发了,我根本来不及赚那么多钱啊!那个相机需要几千元呢!”

妈妈轻松地说:“这很简单,我可以先借给你钱,然后你赚钱之后再还给我!”

美美痛快地答应了妈妈的要求,虽然这期间她还有不适应,但还是坚持了下来。由于她知道这相机的来之不易,所以每次参加活动的时候都非常积极,想要拍出更美丽的照片。而从那之后,妈妈也改变了教育方式,不是直接给她零花钱,而是让孩子通过自己做事来赚取。

当然了,我们让孩子自己赚钱,关键是让孩子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避免孩子养成不劳而获的心理,同时通过这种手段来锻炼孩子做家务、动手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避免让孩子产生“做家务就是为了赚钱”“不给钱,就不做家务”的想法。

孩子的勇敢都是父母给的

很多时候,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去尝试,那么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不可能勇敢。所以,父母们要首先勇敢一些,让孩子走出温室,多到外面去闯一闯。遇到了高山,父母要鼓励孩子大胆地爬过去;遇到了河流,父母应该激励孩子勇敢地蹚过去;即便是遇到了困难和危险,父母也不能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把孩子护在臂膀之下。只有让孩子勇敢地去闯,才能锻炼孩子的勇气,最后孩子才能真正地闯过去。

这个道理似乎非常浅显,很多人也都明白和理解。可等自己当了父母之后,他们就没有办法做到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并不希望孩子有“胆识”,并不希望孩子太能“闯”,因为这样就意味着孩子“野”“调皮”“冒险”,容易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甚至给自己带来伤害。于是,这些父母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爬高、跳远,不让他们独自去尝试,更不会让他们做危险的事情。

这样的孩子确实不会遇到危险,也不会受伤,可这种过度的保护让孩子没有了锻炼的机会,失去了冒险的勇气,甚至连自信和自立都丧失了。而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孩子一天一天地长大,勇敢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适当地给孩子勇气,让他们勇敢地去冒险,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玉秀的孩子已经五岁半了,可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离开过她的视线。平时,玉秀也只是带孩子到小区公园玩一玩,却不让他玩那些体育器材。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孩子,生怕孩子到处疯跑,遇到什么危险的事情。

前些天,玉秀的大学同学约她带着孩子到水上公园玩,两个年纪差不多的小家伙一碰到一起,立即就撒开了欢儿。同学的儿子显然是常出来玩,到了公园就兴奋起来,一会儿要玩充气堡,一会儿要玩迷你过山车。而在小伙伴的带领下,玉秀的儿子也活泼了很多。

玩充气堡的时候,两个孩子脱了鞋子就跑了进去,在里面又蹦又跳,还高兴地去爬最高的城堡。

由于充气堡不允许大人上去,玉秀就只能在边缘焦急地呼喊着孩子:“轻点跳,不要摔了自己!”“不要爬太高,小心摔倒了!”看到孩子想要从充气堡的滑梯上往下滑时,玉秀立即紧张地说:“宝贝,你可要小心啊!这实在太高了!”

看着玉秀紧张的样子,同学笑着说:“这很安全的,你完全没有必要这么紧张!”

可玉秀还是不放心,一边紧张兮兮地盯着孩子,一边对同学说:“我家孩子从来没有到处跑过,更没有爬那么高过。我担心他害怕,担心他出现危险!”

同学则不以为然,说:“你不觉得男孩子就应该这样吗?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只有我们放手,让他自己去冒险、去尝试,孩子才能变得越来越勇敢。如果所有的父母都像你这样,那孩子们恐怕就只能待在家里了,不敢做这个不敢做那个。”

看玉秀陷入了沉思,同学继续说:“我们都希望孩子勇敢、有胆识,可这都是父母给予的。只有我们锻炼孩子的勇气,给他们大胆去做的机会,他们才能变得越来越勇敢。一旦我们害怕这个担心那个,那么孩子也会被恐惧占据内心,变成一个胆小懦弱的人。”

同学的话让玉秀终于想明白了,知道自己对孩子的保护和关心都太过了。之后她也学起了同学的样子,让孩子自由地玩耍。结果在水上公园那一整天,孩子享受了从来没有过的快乐,他们爬假山、坐飞机、玩旋转滑梯……

开始的时候,小家伙还有些害怕,必须要求妈妈陪伴。可在小伙伴的引导下,他开始以勇敢者的姿态来玩耍,大胆地尝试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游戏。

达尔文说:“我必须承认,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天生的勇敢者或是懦弱者,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去培养,如何去引导。所以,爱孩子就不要让自己的爱扼杀孩子的勇敢,就不要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限制。我们要锻炼孩子的勇气,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战胜内心的恐惧;我们要给孩子机会,让他勇敢地去尝试,大胆去冒险。

选择,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把孩子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这好像是中国父母最愿意做且感到最骄傲的事情。可是,父母是否意识到,这样一来孩子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失去了体验人生的机会。

事实上,选择是每个人的权利,孩子也是如此。在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可以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激发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选择,更重要的是要放开孩子的手,给予他们选择的机会和权利,而不是自作主张地粗暴干涉。这才是他们成长的必修课,这才是父母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北北已经上高一了,下学期就面临着分班、文理分科的选择。面对这个问题,北北有些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就问妈妈:“妈妈,我们就要分文理班了,你和爸爸希望我选择文科还是理科?这直接关系到我将来上大学的时候,是学理工还是学文史。”

妈妈没有直接回答北北,而是握着他的手,郑重地问道:“你自己喜欢文科还是理科?”

北北想了想,说:“我的文科比较好,语文、历史的成绩都非常不错,可是我还是喜欢理科,尤其是物理。而且我觉得男生还是学理工科比较好,将来有很好的就业形势。”

听了孩子的话,妈妈感到非常欣慰,便说道:“那么,你就自己做出选择吧!”

北北没有想到妈妈会这样说,惊讶地看着妈妈。妈妈继续说:“北北,这次的选择关系到你的一生,所以我们决定尊重你的意见,让你自己做出选择。以前很多事情,爸爸妈妈都帮助你选择了,但是这一次不同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只要你经过了仔细的思考,不管你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爸爸妈妈都会支持你。”

妈妈的话让北北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因为在之前的生活中,妈妈似乎很少给自己选择权,尤其是在关乎学习的大事上就更是如此了。而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北北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理科,之后学习更具有自主性和积极性。

或许很多家长会质疑,北北的父母是不是太盲目、太不负责任了,竟然把这么重要的选择交给了孩子。可我们不得不承认,北北的父母是明智的,他们纠正了之前替孩子选择、干涉孩子选择的错误方式,把一些关于孩子自己的重大事情交给他自己去选择。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它意味着父母已经直接向孩子表明:“我尊重你的选择”“我相信你”。如此一来,孩子的自信心会受到巨大的鼓舞,并且让孩子从小就成为具有较强决断能力的人。

可遗憾的是,我们身边的很多父母却习惯了为孩子做决定,不给孩子任何选择的机会。别说关系到孩子人生的重大事情,就连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他们都会盲目地代替孩子做出选择,从来不顾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看看餐厅中的这位母亲吧,就连孩子想要选择水果沙拉还是三明治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餐厅内,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可爱的女儿来用餐,服务生先问这位母亲点什么,她回答说:“我要一份三明治,谢谢。”

随后,服务员又问坐在一边的小女孩:“小美女,你想要吃点什么?是三明治,还是水果沙拉?”

小女孩儿非常有礼貌地说:“我要水果沙拉,谢谢你。”

可这位母亲却打断了女儿的话,坚决地说:“不可以,你今天不能吃水果沙拉。”然后回过头来,对服务员说,“给她来一份三明治,然后再加一点生菜。”

然而,服务员并没有离开,而是微笑地看着小女孩儿,问道:“那你喜欢什么水果呢?”

小女孩儿怯生生地看了母亲一眼,回答说:“我喜欢西红柿、苹果、香蕉,还有甜味的沙拉酱。”

见女儿竟然不听自己的话,母亲的脸色立即变得难看起来,说:“你今天不可以吃水果沙拉。为什么不听话呢?”

服务员见此情景,连忙劝说道:“女士,我们为什么不听听小美女的意见呢?毕竟吃东西的是她自己,选择也应该是她自己的事情……”

可服务员还没有说完,这位母亲便严词拒绝道:“这是我们自己家的事情,请你不要太多话!你的工作就是做好服务!”

这位服务员见此只能摇了摇头,径直走进厨房,而小女孩儿之后一直低着头吃着三明治,早已经没有之前的愉快心情。可以想象,这位母亲给予女儿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她连让孩子自由选择食物的权利都剥夺了,又怎么能给孩子平等和自尊呢?

不管孩子年纪是大是小,选择,都应该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哪怕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该给予合理的引导,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彻底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

比如孩子是愿意练习书法,还是愿意去上钢琴辅导课;假期时,孩子是愿意去旅行、到老家体验生活,还是补习功课;高中时,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这些关乎孩子自身生活、学习乃至人生大事,父母都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

即便是给孩子买玩具,是买芭比公主还是米妮;周末的时候,是去海洋馆还是科技馆;下雨时,孩子是打伞还是穿雨衣,这些小事,父母也应该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做主。就算是孩子选择错了,家长发现了有不妥的地方,也绝不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做的事。

只有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孩子才能获得自尊、自信,以及足够的勇气。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地成长,长成参天的大树。

“摔打”中成长,孩子越来越坚强

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是这样描述孩子的成长的:如果孩子摔倒了,磕了脑袋,或是鼻子被碰出了血;或是手指被划破了,膝盖被磕伤了,我是不会大惊小怪、惊慌失措的。反而,我会冷静地站在那里,等待孩子自己爬起来,至少等过了一段时间才过去。

对此,卢梭解释说:“对于孩子来说,伤害已经发生了,他必须学会忍受。如果我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样子,那么孩子就会更加害怕,更觉得伤口疼痛不已。事实上,当我们受伤的时候,恐惧的心理要比所受的伤害更令我们感到疼痛。如果孩子看到父母惊慌地跑过去,小心翼翼地安慰他、同情他,那么他就会同样变得惊慌、不知所措;可如果他看见我镇静地看着他,那么他就会马上变得冷静下来,尝试着自己爬起来,并且以为伤痛是无关紧要的。在这样的年龄,孩子正是处在学习勇敢、学习无所畏惧地面对轻微的痛苦的时候,并且还要学会忍受更大的痛苦。”

没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历一些身体的痛苦和摔打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孩子一点伤害都不经历,一个跟头都不摔,那么他根本就长不大。正如卢梭所说:“遭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个孩子仅凭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弄死了,或者弄成残废了,或者把自己给重伤了。”

可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就是喜欢把孩子围起来,不忍心看到孩子摔倒、受一点伤,认为孩子还小,不应该经受一次次的打击和伤害。可要知道,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在“摔打”中成长,孩子才能变得越来越坚强,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如果父母不忍心,而把孩子精心照看起来,或是一次次地替孩子搬开绊脚石,一次次小心翼翼地把孩子扶起来,那么孩子肯定无法面对挫折和打击,更不知道如何应对和承受失败。

正因为如此,父母要放松自己的心态,让孩子在摔倒中学会走路、奔跑,让孩子在“摔打”中学会成长。

子航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平时懂事乖巧,很招人喜欢。可就是性格一点不像个小男子汉,缺少了一些勇敢顽强的气质。与其他顽皮好强、敢闯敢玩的男孩相比,子航确实看起来比较柔柔弱弱的,说话也是细声细气。他也比较活泼好动,平时却喜欢和女孩子一样玩踢毽子、跳绳之类的游戏。就是因此,很多同学都开玩笑说他是“林妹妹”。

一次正在上体育课,子航突然哭了起来,老师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是跑步的过程中,子航被一位女同学不小心绊了一跤,结果两人都摔倒了,膝盖也被磕破了皮。这女孩子二话不说爬了起来,继续参加接下来的运动,而性格娇弱的子航却无法忍受这疼痛,竟然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

老师立即帮助子航处理了伤口,然后打电话给子航的爸爸妈妈说:“你这孩子怎么一点阳刚之气都没有呢!人家女孩子都没有因为摔倒哭泣,他一个大男生竟然哭了起来,简直比女生还娇气!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你们作为父母的可一定要重视啊!”

子航的爸爸妈妈也非常头疼,怪自己当初对孩子太娇惯,保护过了头。经过商量之后,爸爸妈妈给子航报了跆拳道班,希望他能够多和男孩子玩耍,并且多摔打摔打,以便培养他的阳刚气。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子航果然不再像过去一样了,总是那么扭扭捏捏、娇娇弱弱了,更不会因为摔倒、受伤而哭泣了。他终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而且承受挫折能力也变强了。

是的,成长是需要不断的摔打。婴儿从不断的摔倒中才能学会走路,孩子在不断的摔打中才能学会忍受痛苦,不会选择退缩和放弃。而一旦害怕孩子摔倒,不忍心孩子受到打击,甚至因为害怕孩子受伤就一味地精心照看,不舍得放手,那么只能让孩子缺乏勇气和坚强,甚至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和权利。

对于孩子,我们与其费尽心思保护他们,把他们锁在温室里,不如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多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多让孩子经受一些摔打和痛苦。只有让孩子在摔打中成长,他们才能变得越来越坚强。

放开手,孩子才能独立解决问题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说父母自认为对孩子的好,实际上并不见得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这不过是父母的一厢情愿罢了。

不愿意对孩子放手,总想着为孩子事事包办,并不是给孩子以幸福,反而会给他的成长带来很大的隐患。从孩子发展的角度来说,不给予孩子做事、解决问题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丧失应有的责任心,甚至失去独立的能力和意识。而一个小时候事事依靠父母的孩子,长大之后又如何敢于承担责任呢?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你怎么奢望他将来能够轻松地解决更多难题呢?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聪明的父母要学会一个原则,那就是大人放手,让孩子动手。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让孩子自己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幼儿园组织了一个“我快乐的一天”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带几张照片,讲述自己这一天做了什么高兴的事情,并且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上大班的丽丽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周六的时候,专门让爸爸妈妈带着自己去了游乐场,还拍了很多开心玩耍的照片。

可等到周日晚上,丽丽却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照片不见了。原来周日的时候,丽丽和妈妈去了奶奶家,还特意把那些照片带了过去,向奶奶讲述了自己游戏玩耍的经过。丽丽担心老师会批评自己,便央求妈妈说:“妈妈,我的照片落在奶奶家了,现在来不及去拿了,你能和老师说说情吗?”

妈妈并没有答应丽丽的请求,说:“这是你自己的问题,是你把照片忘在了奶奶家,也是你自己需要和小朋友们分享,所以你应该自己想办法解决。”

丽丽噘着嘴说:“妈妈,你就帮帮我嘛!我求你了!”

可妈妈并没有动摇,而是握住孩子的手说:“宝贝,自己的问题就应该自己解决,如果我今天帮了你,那么你之后怎么办?还是要找妈妈来帮忙吗?妈妈可以帮你一次两次,可不能永远帮助你。难道等你长大了,遇到问题之后,还要央求妈妈来帮忙吗?”

接下来,妈妈开始鼓励和引导丽丽,让她自己去和老师解释,说明事情的原委。丽丽见无法依赖妈妈了,第二天早早到了幼儿园,对老师说:“老师,我今天忘记带照片了,因为我把它们忘在奶奶家里了!”

老师听了之后,微笑着说:“没有关系,你可以和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经历,等以后有时间再把照片拿给大家看。”

丽丽听了老师的话,吊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了。她刚要离开,突然看到了老师正在用手机看照片,于是高兴地说:“老师,我可以用手机展示自己的照片吗?我那些照片都是用妈妈手机拍的。”

站在一旁的妈妈说:“丽丽,你不要忘了,妈妈是要上班的,怎么能把手机留给你呢?”

丽丽笑着说:“妈妈,你也可以把照片传给老师啊!我们不是经常给老师传照片吗?”

就这样,丽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很多时候,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帮助孩子解决。相信很多父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很可能会亲自和老师解释,或是想办法帮助孩子吧!但是丽丽的妈妈却没有,她利用这件事情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也让孩子承担起了她应该承担的责任。事实证明,当这位妈妈信任孩子之后,孩子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丽丽不仅和老师解释了自己的失误,还积极思考,找到了不错的解决方法。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就怀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让他们自己动手。只有把孩子当大人看,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思考,孩子才会感受到被信任,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觉得自己能够像大人一样承担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而不放手,孩子就会永远躲在父母羽翼的庇护之下;不放手,孩子永远学不会自己解决问题。

牢牢地拴住孩子,真的能保护孩子?

很多父母总是有这样的想法:孩子慢慢地长大了,接触的人多了,懂得的事情多了,如果不把他们看紧点,就可能出现大问题。他们或许会做出错误的事情,或许会结交不好的朋友,甚至会慢慢地变坏。

有了这样的想法,这些父母便开始严加管教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牢牢地拴在自己身边。除非正常上课,否则一律不准外出;孩子交朋友,必须由自己来把关;孩子想要参加夏令营,必须由自己来陪同……

于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这些父母给孩子编织了一个大大的笼子,把孩子关在其中,并且无时无刻地盯着他。

刘希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眼看就要到青春期了。刘希的父母认为,青春期的孩子都是非常叛逆的,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不把孩子看紧点,就有可能出现大问题。

于是,刘希爸爸与孩子约法三章:第一,每天放学之后必须马上回家,不能在学校逗留,更不能到处乱跑;第二,有什么活动必须向父母报备,得到父母的允许之后才能行动;第三,周六周日,除了上培训班不能随便外出。

为了能够让孩子遵守规则,刘希爸爸还特意给孩子买了新手机,以便随时能够了解孩子的动向。刘希本来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再加上爸爸妈妈比较强势,所以他都是严格按照约法三章来做的。

刘希父母也觉得自己的行为保护了孩子,让孩子得到了健康、顺利地成长。可直到刘希快要小学毕业时,他们才知道自己过分的“保护”深深地伤害了孩子,并且使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内向而又忧郁。

这一天,刘希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毕业生欢送会,可回家之后,他的脸上并没有兴奋和愉悦,反而充满了失望和忧郁。

妈妈好奇地问:“儿子,你不是参加欢送会了吗,怎么看起来不是特别高兴?”

这时,刘希突然情绪激动起来,冲着妈妈大声喊道:“都是你们!你们给我规定什么约法三章,每天让我早早回家,不允许我交朋友,周末也不允许我出门,结果我一个朋友都没有!我除了学习成绩好一些,简直就是一无是处!同学们都在相互写同学录、赠送礼物,还拍照留念,可是我呢,没有人要我写同学录或是赠送我礼物,也没有人和我拍照!我就好像是一个毫不相干的人!这一切都是你们造成的!”说完,他哭着回到自己的卧室。

经过向老师了解之后,妈妈才知道原来刘希这一年的变化非常大。开始他比较活泼,时常和同学打篮球、踢足球,可慢慢地,他对这些失去了兴趣——妈妈知道,孩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要求他的。

由于他经常不参加同学们的活动,因此和同学们变得疏远起来,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懦弱。课余时间,别的同学三五成群地玩闹,而他却总是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听了老师的话,刘希的妈妈陷入了沉思之中,她不禁想:我们为了保护孩子,却让孩子变成这样,难道我们真的错了吗?

从表面上看,刘希父母的做法是在“保护”孩子,但事实上,这种严格的管制,让孩子失去了自由和自主,不能独立地翱翔。在现实中,像刘希父母这样紧紧拴着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孩子长大了,很容易犯错误,很容易受到坏孩子的影响。于是,他们把所有心思都扑在孩子身上,恨不得把孩子时时绑在自己的身边。一些父母即便不能时刻盯着孩子,也会通过手机来监督和管束孩子。

然而,这种管束是真的“保护”孩子吗?对孩子来说,是真的好吗?结果又是怎样呢?

正如一个教育学家所说的:“父母对孩子约束越多,孩子越是循规蹈矩,越是胆怯。但另一方面,他又会表现出极端情绪。”被牢牢拴住的孩子,不是变得循规蹈矩、懦弱胆小,不敢和其他人接触,就是变得越来越叛逆,想要摆脱父母对自己的管教。

所以,父母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可以合理地限制孩子,避免孩子做出不合理的行为,避免孩子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但是,限制并不等于控制和管制。如果父母超过了正常的监护、监督,想要紧紧地控制孩子,并且把孩子拴在自己身边,那么就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不仅会令孩子丧失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可能造成性格缺陷。

好孩子不是“保护”出来的,更不是管制出来的。放手加上合理的引导,孩子才能变得更加独立,并且向着你期待的方向自由地翱翔!

没有界限感,对子女来说就是灾难

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可很多父母的爱却没有了界限感,把自己的爱变成了对孩子的过度管制、过度保护。他们一心想要包揽孩子的一切,一心想要“用整个生命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然而,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爱却是一种灾难,让孩子完全没有了自我,并且承受着父母管制的折磨和煎熬。

日前,一部讨论家庭教育的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其中《妈妈的遥控器》这一单元更是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父母们的偏执教育。这位妈妈是非常爱孩子的,丈夫出轨之后,她费尽心力才赢得了儿子的抚养权。

单亲妈妈独自一人抚养孩子,还要为两人的生活而奔波,可想而知是非常辛苦和心酸的。然而,这位妈妈的做法却真的无法让人爱得起来,因为她表现出了对孩子极端的控制欲,并且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故事一开头,这位妈妈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偏执,在和自己老公谈判离婚时,她通过奋力反抗,终于夺回了孩子的抚养权。之后,她认为儿子是自己唯一的依靠,只有儿子才能给自己的心灵带来安慰。于是,她把儿子当成是生活的全部,只允许儿子按照她的想法和意愿去做事,甚至人生道路。否则,她就觉得儿子像丈夫一样背叛了她。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了一个可以操控时间的遥控器,只要按一个按钮,时间就会回到她想要回到的时候。接下来,这个遥控器就成为她操控儿子,让儿子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最好武器。

一旦她觉得儿子的做法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她就反复地按返回键,让孩子一直停留在这一天。在这一天内,她让孩子一次次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只要孩子稍有反抗,这位妈妈依旧会让他重新来过,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状态:

儿子考试成绩差,她选择让孩子重新来过,一次、两次……十次,直到考出令人满意的成绩;

儿子上补习班,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她会让孩子重新学习这一天的内容,直到赶上别人的进度;

儿子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她让孩子重来,故意让两人成为相见不相识的陌生人;

……

一个孩子就这样生活在妈妈的控制之下,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有独立的行为,更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在妈妈的遥控之下,他要不断地重复着某一天、某一件事情。可想而知,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啊!

在一次次倒带中,他成了妈妈希望的样子:一个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一个言听计从的妈宝男。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自己的初恋,并且被女孩儿那轻松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所打动。于是,这个孩子决定逃离妈妈的束缚和管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这唯一的意愿和想法也被妈妈给无情地击碎了——妈妈不肯放手,不停地按下遥控器,阻止着孩子离开。

终于,这个孩子再也无法忍受这一切,决定用死亡来反抗妈妈!他希望能用自己的生命来获得最终的自由!然而,他想错了,他连这个自由都失去了!妈妈不停地按下遥控器,让孩子回到他还没死的那天。结局就是,这个孩子永远生活在妈妈遥控的阴影之下,如傀儡一般没有自我。

故事中,那个孩子的人生是可悲、可叹的,然而这位妈妈人生就开心和快乐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没有界限的控制和管教,让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无法独立地走自己的人生,也让她自己失去了自我和完整的人生。

不管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父母来说,这都是一种悲剧和灾难。它使得本来是最亲密的母子关系变得水火不容,更让这个家庭彻底地崩溃。孩子对于父母的情感已经没有了爱和尊重,只剩下了怨恨,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也变成了偏执的控制欲。

我们说,每个孩子的生命虽然是父母带给的,但是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呱呱坠地那天起,便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父母可以保护他们、管教他们,却不能左右和控制他们。一旦父母不放手,让自己的爱没有了界限感,那么这份爱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重,最终阻碍孩子人格的发展、人生的完整。

相反,如果父母敢于放手,让孩子做好自己,孩子对于父母的爱不仅不会消减,反而变得更加浓厚。父母越是放手,孩子的思想就越是自由,人生就更加精彩。

梁启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可我们也知道,抛却这些光环,他更是一位非常好的父亲。他有九个孩子,每个孩子都被培养成某一领域的卓越者。我们最熟悉的长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三子梁思忠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五子梁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他的孩子之所以个个都拥有出色的人生,就是因为梁启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来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尊重孩子,敢于放手。在他看来,自己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对于这些建议,如果孩子认同,那么他会给予极大的帮助和指导;如果孩子不认同,他则会鼓励孩子放开手脚大胆去做,让他们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最好的养育就是手放开,不要让没有界限的控制和“爱”成为孩子人生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