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数据赋能的城市竞争力重塑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所处的世界,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数据。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详尽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以数据聚合技术、人才、资金、物资等要素,推动生产要素的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高效化利用、网络化共享,形成全新的资源配置模式,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作机制,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和水平。在2020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并要求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
数据要素成为一种市场要素与战略资源。大规模的数据资源处理、数据交换枢纽、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落地,将深刻改变城市以往的竞争优势与发展潜力。比如苹果iCloud数据中心落户贵州是因为其地理环境、气温适宜以及用电便宜,而非由传统的城市竞争视角下的交通、港口及自然资源优势所决定。数据中心的落地使城市化身为一个数字空间的关键枢纽,迎来通过数据赋能改变城市命运的时代机遇。
中国社科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跨入城市的世界300年变局》认为,技术创新是决定全球城市及价值链体系演进的根本动力。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以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在不断地重塑政府、市场、社会公众间的关系。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网络结构化等理念嵌入城市治理整体架构中,通过技术赋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城市治理主体间权力分散的鸿沟。《科尔尼2020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新秩序,新未来》指出,在后疫情时代下,未来城市应在城市价值创造、城市互通互联、城市空间专项三方面上发展。随着信息化、数字化与智慧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城市数字化和区域一体化逐渐融合的趋势。在“看得见的制度之手”的激励下,地方城市政府基于本地利益打造智慧城市的同时,也在使用“看不见的数据之手”引导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在长三角等区域的实践中,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平台、共享和扩散三条路径实现对传统城市治理边界的跨越,推动形成城市治理的“数字边界”。“数字边界”下的城市新格局的发展需要对地方治理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有序推进政府间数据共享,同时要避免“数据失灵”带来新的社会鸿沟。
传统意义下,城市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文化、价值观念、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是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城市资源经营、城市产业、城市环境与管理和城市发展战略上。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已然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体现着城市的竞争力。从数字经济发展角度而言,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从全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总量来看,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福建、湖北、四川、河南、河北、安徽、湖南等省份的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过1万亿元;从占比来看,北京、上海的数字经济在地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数字经济GDP占比已超过50%。腾讯研究院发布的《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21)》显示,数字化转型指数持续走高,2021年一季度达到307.26,同比增长207.4%,体现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共生的趋势。其中,2020年,广东、上海和北京构成数字化转型指数的第一梯队,江苏、浙江、四川、山东、河南、湖南、河北分列4至10名,是数字化转型的第二梯队。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地塑造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全国及头部省份的数字化转型指数
从数字治理角度而言,数字赋能的城市竞争力重塑主要体现在对城市政务服务供给能力的升级、服务流程的优化以及服务体验的创新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好差评”)调查评估报告(2020)》显示,在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重点城市的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的调查评估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贵州等处于省级“非常高”序列,广州、南京、杭州、青岛、深圳、宁波、合肥等处于重点城市“非常高”序列;而从各省市对外披露的流入人口、GDP总量以及推出的省/市政务服务平台应用口碑来看,其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也与省/市竞争力呈正相关。
数字赋能对城市竞争力的重塑不只是以数字技术作为城市发展“增量”,为城市各领域发展提升附加值,更在于通过数据价值视角的“存量”挖掘,以优化和突破城市的发展模式及瓶颈,通过城市数据共享开放,提升城市运行质量与市民福祉。比如通过政府主体间数据共享可以充分缓解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通过扩大数据源进行远距离、跨时空的治理场景还原,快速、精准、有效地锁定城市管理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此外,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可以创新性地优化、再造政务服务流程,提升政府办事效率,使医保异地结算、地铁一码通行等此类面向个人的社会生活服务变得便捷,使异地开办企业、缴纳税金等面向企业的服务内容变得高效,从而改善城市的营商环境。此外,从城市在线社区与政民沟通平台的搭建,到城市地铁网点、公共卫生间及消防栓等市政设施的实时数据共享,许多城市希望通过开放数据来推动数字治理与数字经济的本土创新,同时吸引高流动性的数字企业家和创造性人才。从北京、上海、珠海等地的数据开放创新大赛案例可看出,数字技术支撑的平台、数据、算法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竞争力重塑的重要杠杆。
数字赋能对城市竞争力的重塑不只是体现在基础设施升级与产业发展带动方面,从近年来国内城市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深圳为例,通过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落户施行“秒批”政策,以及对城市服务相关领域的延伸,使“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样一句“城市态度”显得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吸引力;以上海为例,通过“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改革推进,在疫情冲击线下商业活动的背景下,借由数字化方式对有能力和创业意愿开办餐饮店、奶茶店等支撑城市烟火味的个体工商户给予政策救济与激励;以长沙为例,由于数字化转型的推动,她从一座以电视娱乐和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不温不火的中部城市,成为一座人口破千万、GDP破万亿元的吸聚网络流量的“网红城市”。在这些城市取得突破性、超越性发展的背后,数字化技术、平台、生态及发展思维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