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思维怪圈的优秀高中生
小华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他们告诉小华一定要考上“清北”,不能让他们丢脸。
学校对小华也特别重视。在老师眼里,他有希望考上重点大学。于是,学校免费送他去省重点中学的名校班培训。
可时间一久,父母发现小华变了。他开始彻夜学习,并且很少吃晚饭。但是有一次成绩测试,他只考了班里十几名。
这时,大家都意识到小华有心理问题了。
在心理咨询室里,小华对我说:“我想去死,觉得自己太差劲了。”
一问我才知道,在培训班内的考试中,小华名次垫底了。而正是因为这次考试,小华决心一定要考个第一名。
此后,他选择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结果考试成绩出来了,却令他万分沮丧。
为什么小华会陷入“要么第一,要么去死”的思维怪圈呢?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巨婴国》中曾经介绍过一个名词——卓越强迫症,患有卓越强迫症的人,总认为自己要是不优秀、不卓越,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其实,卓越强迫症类似于极端的完美主义。小华的思维模式也可以被看作一种卓越强迫症的表现。
为什么会出现卓越强迫症呢?这还要从婴儿时期的全能自恋说起。
婴儿基本上都处于全能自恋的状态,也就是说,婴儿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只要一动念头,世界(其实是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就会按照自身的意愿来运转。
如果婴儿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他的全能自恋就会得到充分满足,此后,他会逐渐打破自己的全能自恋,开始关注外界。
他会去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他需要依恋妈妈,他想要与人建立亲密关系,让他人知道,他是个有真实需求的人。
可一旦孩子的正常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认为他的需求是不应该存在的,不会有人对此回应。
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建立关系的努力就失败了。既然妈妈愿意满足他,他就会退行到孤独的全能自恋状态中。也就是说,他会自我洗脑,认为日常的需求是不重要的,只有全能自恋才是重要的。他会认为:如果我是全能的,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果我是完美的,所有人都会喜欢我。
卓越强迫症是从婴儿时期发展而来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我”与世界建立关系的尝试失败了,爸爸妈妈看不上不优秀的“我”。只有“我”变得优秀,他们才会爱“我”。
很多人不记得婴儿时期的事,但他的认知记得。一直到孩子长大,他与父母的关系依然延续了婴儿时期的相处模式。
小华从小学开始就非常努力学习,因为父母告诉他,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就会流落街头。后来,小华如愿考上了重点中学。
上了高中之后,小华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旦他没有如愿考得第一,就会变得很痛苦。
卓越强迫症的背后,映射的是教育的悲哀。很多父母的思维都停留在以往的模式中,以至于很多孩子缺失了鼓励和肯定。
那些从小没有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其内心是匮乏的。
有的孩子选择用好的成绩去讨好父母。他们逐渐发展出了一个假的自我。其实,他们的内心在告诉他们——学习并不是唯一。在这样充满矛盾的环境中,孩子就会变得郁郁寡欢,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在上述案例中,要让孩子停止陷入错误的思维怪圈,家长就要停止“评判”孩子。要正视孩子的需求,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
除此之外,孩子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要肯定自己有“追求进步,追求更好”的品质,但也要放弃对事事苛求完美的想法。
我们跌跌撞撞地成长,为何非要苛求才罢休呢?只要问心无愧,你就能感受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