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7章 不太一样
奈何东瀛人不愿意相信,或者说东瀛人在装糊涂!
他们只想做到,既被米国割羊毛,又能发展追赶米国,经济超越米国,之后,利用经济利益,突破米国的制约,恢复正常国家。
这个想法估计只能糊弄东瀛自己吧!
换做任何一个国家,驻军在某个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这个国家的宪法和很多的法律条款,都是被驻军的太上皇国家认可后才拟定的。
那么,这个太上皇国家,谁会自己主动放弃这么庞大的利益呢?
绝对是不可能的!
东瀛想要摆脱米国的控制,试图采取温和一点的手段,几乎是绝无可能的。除非是,世界霸权更替,米国自顾不暇,才有机会让东瀛这么大的肥羊,趁机脱离米国的控制。
最后,刘焱说道:
“当然了,我个人肯定是希望贵国能够蒸蒸日上的,我们维创系企业在东瀛有大量的投资,涉及领域很广泛,如果东瀛经济受损,维创系也会受损的。
但是,现阶段,我需要强调的是,处于资金安全方面的考虑,我们会对东瀛的投资方向进行一些调整,我们会减持地产、金融类的资产。
我再次强调一下,我们并不是撤资,而是把资金调整到其他风险比较小的投资项目上。”
刘焱的结束语,引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维创系已经是在东瀛有了不菲的成绩,这个时候宣布要抛售东瀛的地产和金融资产,难道东瀛金融和地产的泡沫真的大到那种地步了?
原本有些抵触的众人安静了下来,刘焱显然不是带着情绪来演讲的,或许真的察觉到了不对。
在座的与会者都有些蒙了,维创系要调整撤离金融和地产项目,这绝对是一个强烈的风向标。
一些东瀛企业家开始问道:
“刘先生,您真的认为,东瀛经济已经到了巅峰,要开始走下坡路了。或者说,是由地产、金融泡沫的问题,导致东瀛经济会出现滑坡?”
他们还是不愿意相信,他们浸淫市场多年,自认为是做实业和投资的佼佼者,按照他们的判断,东瀛地产、金融即使价格贵了一点,但只要经济维持增长,这个泡沫迟早能被弥补。
就像是70年代东瀛的金融市场被视为有巨大的泡沫,但是,80年代证明了这种担忧是多余的,经济规模的增长,让东瀛股市又涨了十多倍!
所以,很多人的看法,一开始就建立在——通过持续增长来化解泡沫!
但他们就不敢想一下,如果东瀛经济不再增长咋办?
如果东瀛经济持续停滞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呢又该如何应对?
东瀛经济规模处于巅峰时,当时的GDP相当于天朝50倍。
后来就渐渐被天朝追上,再后来东瀛的经济仅相当于天朝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还会继续被拉大差距!
这就是增长跟停滞的区别……
两个经济体,一个增长三十多年,一个停滞三十多年,就会出现这种戏剧化的追赶和超越,强弱互相逆转的状况。
也正是因此,东瀛经济就很有借鉴的意义——停滞!
东瀛会真正切切的给你展示,经济还可以有这种走势!
而停滞了三十多年后,东瀛人的精神面貌也极大的不同了。
80年代的东瀛人花钱大手大脚,并且相信即使消费再多,自己也能赚回来。
但是,几十年后的东瀛人,却是精打细算,省钱到了极致,能不消费就不消费。
曾经的土豪东瀛人,变成了佛系消费者,低碳消费者。
就比如,80年代的东瀛消费者买房买车,夜店酒馆纸醉金迷。
而后来的东瀛消费者,觉得还是买个手机电脑,下班后,宅在家里玩游戏,在游戏里面氪金反而比其他应酬更省钱。
原本他们觉得社交很重要,现在却觉得没有朋友的生活更好更节约。
这种巨大的转变,就是社会停滞造成的。
盲目的乐观,疯狂的贪婪,造成了人们的自信和张狂。
而逐渐恢复冷静,则带来了极端的理智或者说是悲观预期。
两种想法,其实都是受到社会大势影响,并非个体的意志所主导。
刘焱在东京大学的演讲,基本上,就是泼冷水;泼东瀛经济神话的冷水,也是泼一些迷信东瀛经济神话的人的冷水。
实际上,刘焱也没什么意思,就是想装一个大13。
利用东瀛经济泡沫注定要崩溃的大势,往自己脸上贴金。
如果预言对了,自然是能吸更多粉!
即使是预言失败了,粉丝也会表示,人家刘总做了那么多正确的事情,你们怎么能总盯着一两个失误的地方不放呢?
再说了,刘总又不是经济学家,仅是企业家,失误也正常吧。
刘焱都想好了自己会立于不败之地,即使失败也没有实际损失,才会放嘴炮的。
小俞不解的问道:
“刘总,你演讲上说的都是真的吗?我咋感觉有点夸张了呢,东瀛这么厉害的一个经济大国,真的会泡沫崩溃,跟南美洲的那些国家一样陷入停滞?”
刘焱解释道:
“经济停滞是肯定的,但东瀛跟南美洲又不太一样。
东瀛即使衰败了,也最多是经济陷入停滞而已,物价应该是比较稳定的。
不会出现南美洲那种恶性经济危机,可怕的通胀!
毕竟,东瀛毕竟还是有大量的工业产品和其他的产品出口的,即使出口不像现在这么如今中天,但肯定不会出现进出口贸易赤字,还是能继续靠着国际贸易赚钱,只不过,现在东瀛能赚的产品比较多,以后能够出口海外赚钱的产品种类会逐渐减少。
当然了,汽车之类,估计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问题吧。”
后世的东瀛,十大巨头八家是跟汽车相关的。而不像80年代~90年代这样,百花齐放,大量的产品都具备国际竞争力。
各行各位的巨头,虽然距离几大汽车巨头有一定差距,但还是不至于各行各业衰败,唯有汽车产业一枝独秀那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