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五

广平兄:

在好看的天亮还未到来之前,再看了一遍大作,我以为还不如不发表。这类题目,其实,在现在,是只能我做的,因为大概要受攻击。然而我不要紧,一则,我自有还击的方法;二则,现在做“文学家”似乎有些做厌了,仿佛要变成机械,所以倒很愿意从所谓“文坛”上摔下来。至于如诸君之雪花膏派,则究属“嫩”之一流,犯不上以一篇文章而招得攻击或误解,终至于“泣下沾襟”。

那上半篇,倘在小说,或回忆的文章里,固然毫不足奇,但在论文中,而给现在的中国读者看,却还太直白。至于下半篇,则实在有点迂。我在那篇文章里本来说:这种骂法,是“卑劣”的。而你却硬诬赖我“引以为荣”,真是可恶透了。

其实,对于满抱着传统思想的人们,也还大可以这样骂。看目下有些批评文字,表面上虽然没有什么,而骨子里却还是“他妈的”思想,对于这样批评的批评,倒不如直捷爽快的骂出来,就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158],于人我均属合适。我常想:治中国应该有两种方法,对新的用新法,对旧的仍用旧法。例如“遗老”有罪,即该用清朝法律:打屁股。因为这是他所佩服的。民元革命时,对于任何人都宽容(那时称为“文明”),但待到二次革命失败,许多旧党对于革命党却不“文明”了:杀。假使那时(元年)的新党不“文明”,则许多东西早已灭亡,那里会来发挥他们的老手段?现在用“他妈的”来骂那些背着祖宗的木主[159]以自傲的人们,夫岂太过也欤哉!?

还有一篇,今天已经发出去,但将两段并作一个题目了:《五分钟与半年》[160]。多么漂亮呀。

天只管下雨,绣花衫不知如何?放晴的时候,赶紧晒一晒罢,千切千切!

迅。七月二十九,或三十,随便。


[1] 这是对当时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行为的揭露。据该校学生自治会出版的《驱杨运动特刊》记述,杨荫榆除迫害反对她的学生外,又对某些学生进行利诱,如声称“某校欲聘○○教员,同学中有欲担任者,请至校长办公室接洽”;“北京某大学欲聘助教,月薪十五元,倘能继续任职者,每年可加至七百元”等等。

[2] 虿盆虿,蝎子类毒虫。《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其无谓邾小,蜂虿有毒,而况国乎?”唐代孔颖达疏:“虿,毒虫也。……长尾谓之蝎。”虿盆,盛毒虫的盆。

[3] 章锡琛(1889—1969) 字雪村,浙江绍兴人。当时任商务印书馆《妇女杂志》主编,经常在该刊“通讯”栏内,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妇女杂志》,月刊,1915年1月在上海出版,1931年12月停刊。

[4] 许广平(1898—1968)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当时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后为鲁迅夫人。

[5] 见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中篇小说《炭画》第六章。

[6] 墨翟(约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时鲁国人,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说:“墨子见歧道而哭之。”

[7] 阮籍(210—263)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三国魏诗人。《晋书·阮籍传》曾说他“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8] 参看《野草·过客》。

[9] 子路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春秋时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人,孔子的学生。曾为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据《孔子家语·子贡问》,他被卫国大臣蒯聩的党羽石乞、盂黡砍成肉酱。

[10] 许叔重(约58—约147) 名慎,字叔重,东汉时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文字学家,著有《说文解字》十五卷。“兄”字的解释,见该书卷八:“兄,长也。”

[11] 《工人绥惠略夫》 中篇小说,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鲁迅于1920年10月译成中文,曾连载于《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七、八、九、十一、十二期,1922年5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

[12] “结缨而死” 《左传》哀公十五年:卫国蒯聩的党羽“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13] 仲尼 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南)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厄于陈蔡”的事,并见《论语·卫灵公》、《荀子·宥坐》等。又据《墨子·非儒》载:“孔某穷于陈蔡之间,藜羹不糂(糂,以米和羹),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褫人衣以沽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

[14] 性非如桮棬 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宋代朱熹注:“桮棬,屈木所为,若巵匜之属。”

[15] 孙中山(1866—1925) 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民主革命家。

[16] 教育次长 指马叙伦(1884—1970),字夷初,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24年11月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曾代理部务。1925年3月15日,段祺瑞任命王九龄为教育总长,引起北京各学校师生的强烈反对。16日,警察总监朱深率武装护王到任,并要马向各校代表进行解释。马不从,并提出辞职。同年3月21日上海《民国日报》报道:“段执政方面指叙伦纵容,因此下令将马免职。”

[17] 《民国日报》 国民党在北京发行的机关报,1925年3月5日创刊,17日被禁停刊。孙中山逝世后,该报因转载《上海国民会议策进会宣言》,被北京警察厅查封,并捕去编辑邹明初。

[18] “率尔而对” 语出《论语·先进》。指子路直率地回答孔子关于“志”的询问。

[19] “割不正不食” 语出《论语·乡党》: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

[20] 《爱情与世仇》 1925年3月25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哲教系在新民剧场演出的剧目。疑为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另一译名。

[21] 壁上观 《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后作为坐观双方成败,不助任何一方的意思。

[22]  指杨荫榆(1884—1938),江苏无锡人。曾留学美国,1924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23] 驱羊运动 指驱逐杨荫榆的学潮。据《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第二次驱杨宣言》(《驱杨运动特刊》)载,1924年秋,女师大国文系预科二年级三名学生暑假回家,因江浙军阀混战,交通受阻,未能如期返校,杨荫榆于11月勒令她们退学,并辱骂向她交涉的学生自治会代表。学生自治会遂于次年1月18日召开全校学生紧急会议,议决从当天起不承认杨为校长。学生称这场斗争为“驱羊运动”。

[24] 《妇女周刊》 《京报》附刊之一,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蔷薇社编辑。1924年12月10日创刊,次年12月20日出版周年纪念特号后停刊,共出五十期。《北京女界一部分的问题》,载该刊第十四期(1925年2月29日)。

[25] 《现代评论》 综合性周刊。胡适、陈源、王世杰、徐志摩、唐有壬等人所办的同人杂志。1924年12月创刊于北京,1927年移至上海出版,1928年底出至第九卷第二○九期停刊。署名为“一个女读者”的《女师大的学潮》,载该刊第一卷第十五期(1925年3月21日)。

[26] 指《评现代评论〈女师大的风潮〉》一文。载1925年3月24日《京报副刊》。

[27] 明日黄花 语出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黄花,即菊花。

[28] 《平民报》 当时在广州出版的报纸。陈树人、邓慕韩、潘达微等人编辑。

[29] 朱家、郭解 西汉时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

[30] 洪宪盗国 指袁世凯复辟帝制。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后,于1916年1月实行帝制,改元洪宪,同年3月被迫取消。

[31] 庄君 当指庄汉翘,广东花县人,同盟会会员,当时在广州一带从事革命活动。

[32] 盂兰节 即盂兰盆节。原为佛教徒在夏历七月十五日追荐祖先的仪式,后来旧俗还在这一天夜里,增加放焰口等法事,即请和尚诵经施食,以飨饿鬼。盂兰盆:梵语Ullambana的音译,意为“解倒悬”。

[33] 东南大学事件 1925年1月初,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当时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免职,命胡敦复继任,该校即出现拥郭和拥胡两派,3月9日胡到校就职,有学生数十人拥至校长办公室,以墨水瓶掷伤胡头部,胁迫他发表永不就东大校长的书面声明,并自后门将他送出学校,由此酿成风潮。

[34] 二次革命 指1913年7月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战争。因对1911年辛亥革命而言,故称“二次革命”。

[35] 当时广东军阀陈炯明盘踞惠州和潮、汕一带,与广东革命政府相对抗。1925年2月初,广东政府革命军第一次东征,3月中旬击溃陈炯明部主力。这里所说“一个就在攻惠州”,指李秉中(1905—1940),字庸倩,四川彭县人。他原为北京大学学生,1924年冬入黄埔军校,曾参加攻惠州的战役。

[36] 《猛进》 政论性周刊,徐炳昶主编,1925年3月6日在北京创刊,次年3月19日出至第五十三期停刊。

[37] 《语丝》 文艺性周刊,最初由孙伏园等编辑,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1927年10月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查禁,同年12月自第四卷起在上海复刊,1930年3月10日出至第五卷第五十二期停刊,共出二百六十期。鲁迅是它的主要撰稿人和支持者之一,并于1927年12月至次年11月编辑该刊。

[38] “察见渊鱼者不祥” 语出《列子·说符》:“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按《庄子》中未见此语。

[39] 薛先生 即当时女师大教务长薛燮元。女师大驱杨运动发生后,薛即出面加以阻挠,1925年4月3日,他在陪同北洋政府教育部派员在该校视察时,看到学生张贴的驱杨标语即上前撕毁,捧满双手。

[40] 两方面的信 指薛燮元于4月3日发表的《致女师大学生函》和刘和珍、姜伯谛、许广平、孙觉民、金涵清五人于4月4日发表的公开信。薛燮元撕毁标语的行为受到学生诘难后,他即发表上述函件进行辩解并提出辞职;学生的公开信列举事实,驳斥并揭露了薛的诡辩。

[41]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语出《汉书·霍去病传》。何,原作无。

[42] 秋瑾(1877—1907) 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1904年留学日本,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1907年在绍兴主持大通师范学堂,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在浙、皖同时起义。徐锡麟起事失败后,她于7月14日被清政府逮捕,次日晨遇害。

[43] 原信分别作唐群英、沈佩贞、石淑卿、万璞。唐群英(1871—1938),湖南衡山人,同盟会员,辛亥革命时担任女子北伐队队长。沈佩贞,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参加女子北伐队,民国初年充当袁世凯总统府顾问。石淑卿,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学生。万璞,北京中国大学学生。石、万都是当时女子参政协进会成员。

[44] 哈德门 即今崇文门。“人之患”,语出《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里用作教师的代称。当时许广平兼作家庭教师。

[45] 世界语学校 即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1923年创办。鲁迅曾在该校讲授小说史并任校董。

[46] 军官学校 指黄埔军官学校。是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后创立的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在广州黄埔。1924年6月正式开学,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共政变前,它是国共合作的学校,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萧楚女等许多共产党人曾在该校担任负责工作或任教。

[47] “试他一试” 原为胡适的话。1925年1月,段祺瑞召开所谓善后会议前,胡适在复该会筹备主任许世英信中说:“我这回对于善后会议虽然有许多怀疑之点,却也愿意试他一试。”

[48] □□女士 原信作万璞女士。

[49] 加拉罕(Л.М.Карахан,1889—1937) 苏联外交官,曾任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1923年来华,任驻华使团团长,次年为苏联首任驻华大使,1926年回国。后被控从事间谍和暗杀活动遭处决。

[50] “国民之母之母” 杨荫榆所作《本校十六周年纪念对于各方面之希望》中的话:“窃念女子教育为国民之母,久成定论,本校且为国民之母之母,其关系顾不重哉。”

[51] 指王九龄(1882—?),字梦菊,云南云龙人。曾留学日本,1924年11月被段祺瑞临时执政府任命为教育总长,因他1916年为云南军阀唐继尧私运鸦片在上海坐过西牢,遭到教育界的反对。1925年3月到任,4月13日即托辞离职,改由章士钊暂兼。

[52] “柴愚参鲁” 语出《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柴指高柴,参指曾参,都是孔子的学生。

[53] “盍各言尔志” 孔子对弟子说的话,见《论语·公冶长》。

[54] 章太太 指章士钊妻吴弱男。曾是同盟会会员。

[55] 评议会 指女师大评议会,是该校的立法机构。据《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组织大纲》规定,该会由校长、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及教授代表十人组成,由校长担任议长。当时由杨荫榆主持,其后逐渐分化。

[56] 在学校演说 指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的讲演,题为《娜拉走后怎样》,后收入《坟》。

[57] “锲而不舍” 语出《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8] “踔厉风发” 语出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59] 史坚如(1879—1900) 广东番禺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军向汕头方面移动时,中途被清军击败。史坚如谋牵制对方的活动,乃潜入广州炸总督衙门,毙官吏二十余人,旋即被捕遇害。

[60] 玄同 钱夏(1887—1939),字德潜,号中季,后改名玄同,浙江吴兴人,语言文字学家。曾留学日本,后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编委之一。

[61] 《京报副刊》 《京报》,邵飘萍创办的报纸,1918年10月5日创刊于北京,1926年4月24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查封。它的副刊创刊于1924年12月5日,孙伏园主编。1925年4月8日该刊曾发表王铸(王淑明)所写《鲁迅先生被人误解的原因》。

[62] 指张定璜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七、八两期(1925年1月24日、31日)连载的《鲁迅先生》。

[63] 法学博士 指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笔名孤桐,湖南善化(今属长沙)人。辛亥革命前参加反清活动,五四运动后,主张复古,提倡尊孔读经,1924年至1926年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曾参与镇压学生运动和人民群众的爱国斗争。后来同情和支持革命。章早年曾在英国艾丁堡大学习读法律。他于1925年4月14日,以司法总长暂时兼署教育总长。下文所说“新任的教育总长”,也指章士钊。

[64] 三个总长 指黄郛、易培基、王九龄。从1924年秋女师大风潮发生到这时,他们曾先后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

[65] “若大旱之望云霓”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原指百姓盼望商汤来解救苦难。

[66] □□周刊 指《莽原》周刊,文艺刊物,鲁迅编辑。1925年4月24日在北京创刊,附《京报》发行。同年11月27日出至三十二期休刊。1926年1月10日改为半月刊,由未名社发行。同年8月鲁迅去厦门后由韦素园接编,1927年12月25日停刊,共出四十八期。

[67] 博物馆 指当时教育部筹建的历史博物馆,设在故宫午门楼上。筹建事由社会教育司第一科负责,鲁迅时任该科科长。

[68] Gentleman 英语:绅士。

[69] 琴心女士 1925年1月,北京女师大新年同乐会演出北大学生欧阳兰所作独幕剧《父亲的归来》,内容几乎完全抄袭日本菊池宽所著的《父归》,经人在《京报副刊》指出后,除欧阳兰作文答辩外,还出现了署名“琴心”的女师大学生,也作文为他辩护。不久,又有人揭发欧阳兰所作“寄S妹”的《有翅的情爱》系抄袭郭沫若译的雪莱诗,“琴心”和另一“雪纹女士”又接连写文替他分辩。“琴心”实为欧阳兰的女友夏雪纹(即文中的“S妹”,当时女师大学生)的别号,而署名“琴心”和“雪纹女士”的文字,都是欧阳兰自己作的。本文提到的司空蕙,原信均作欧阳兰。欧阳兰作有诗集《夜莺》,1924年5月蔷薇社出版,内有《寄S妹》一诗。

[70] 培良 向培良(1905—1959),湖南黔阳人,狂飙社主要成员之一。他在1925年4月5日《京报副刊》上发表了《评〈玉君〉》一文,认为它是一本“浅薄无聊的东西”;9日《京报副刊》发表署名琴心的《明知是得罪人的话》一文,为《玉君》辩护,说向培良的文章是“闭目漫骂”,“目的‘是在出风头’”。《玉君》,杨振声作中篇小说,1925年2月出版。

[71] 《民国公报》 1918年12月8日在北京创刊,1925年4月20日《京报》曾刊登《民国公报刷新预告》,说该报将“刷新政治,增添版面”,“考聘男女编辑”。

[72] 邵飘萍(1886—1926) 原名振青,浙江东阳人。早年留学日本,曾任《申报》、《时事新报》、《时报》主笔,1918年10月5日在北京创办《京报》。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因支持群众的反帝反军阀斗争,4月26日被奉系军阀以“宣传赤化”的罪名杀害。他曾在1925年4月20日《京报》刊登广告说:“思想界的一个重要消息:如何改造青年的思想?请自本星期五起快读鲁迅先生主撰的《□□》周刊,详情明日宣布。本社特白。”

[73] 指《〈莽原〉出版预告》,载1925年4月21日《京报》,现编入《集外集拾遗补编》。邵飘萍在文末加的案语说:“上广告中有一二语带滑稽,因系原样,本报记者不便僭易,读者勿以辞害志可也。”

[74] 挽孙中山对联 指章士钊挽孙中山的对联:“景行有二十余年,著录纪兴中,掩迹郑洪题字大;立义以三五为号,生平无党籍,追怀蜀洛泪痕多。”按郑、洪指郑成功和洪秀全;三五,指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蜀、洛,指北宋时期以苏轼为首的蜀党和以程颐为首的洛党。

[75] “道不同” 语出《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76] 段祺瑞(1865—1936) 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军阀皖系首领。袁世凯死后,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几次把持北洋政府。1924年至1926年任临时执政府执政,1926年屠杀北京爱国群众,造成三一八惨案。

[77] 整顿教育 1925年4月25日《京报》以“章教长整顿教育”为题,报道章士钊兼署教育总长后,拟有“整顿教育”办法三条:(一)对学生严格考试;(二)对教员限制授课钟点;(三)组织统一清理积欠委员会管理经费。

[78] 张王两篇 张定璜在连载于《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七、八两期(1925年1月24、31日)的《鲁迅先生》一文中,说鲁迅有“三个特色……第一个,冷静,第二个,还是冷静,第三个,还是冷静”。王铸在1925年4月8日《京报副刊》《鲁迅先生被人误解的原因》一文中,引用了张定璜的观点。

[79] 陆晶清(1907—1993) 原名陆秀珍,云南昆明人。当时为女师大学生、《京报》附刊《妇女周刊》编辑。

[80] 孙伏园(1894—1966) 原名福源,浙江绍兴人。鲁迅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时的学生,后在北京大学毕业,曾参加新潮社和语丝社,先后任《国民公报副刊》、《晨报副刊》、《京报副刊》编辑。著有《伏园游记》、《鲁迅先生二三事》等。

[81] 指1925年4月22日《京报副刊》上托名琴心发表的《批评界的“全捧”与“全骂”》一文。该文把芳子的《廖仲潜先生的〈春心的美伴〉》(载1925年2月18日《京报副刊》)作为全捧的代表,把向培良的《评〈玉君〉》(载1925年4月5日《京报副刊》)作为全骂的代表。

[82] 《孤军》 即《孤军周报》。1924年12月创刊,北京法政大学孤军周报社发行。

[83] “冥昭” 鲁迅在《莽原》周刊第一期(1925年4月24日)发表《春末闲谈》(后收入《坟》)的笔名。同期所刊《棉袍里的世界》和《槟榔集》二文,分别为高长虹、向培良作。

[84] “割去舌头” 见于徐炳昶在《猛进》第八期(1925年4月24日)发表的《通讯》:“鲁迅的嘴真该割去舌头,因为他爱张起嘴乱说,把我们国民的丑德都暴露出来了。”

[85] 八卦 《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古时用以占卜。

[86] “复仇乃春秋大义” 《春秋》各传中多次提到复仇的事,如《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87] 长虹 高长虹(1898—约1956),山西盂县人,狂飙社主要成员。他于1924年12月认识鲁迅后,得到鲁迅的很多指导和帮助,1925年鲁迅编辑《莽原》时,他是撰稿者之一。1926年下半年,他借口《莽原》编者韦素园压下向培良的稿子,对韦素园进行人身攻击,并对鲁迅表示不满;其后因鲁迅揭穿他假鲁迅之名自我宣传,他即转而对鲁迅进行诽谤和嘲骂。

[88] 尼采(F.Nietzsche,1844—1900) 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宣扬“超人哲学”。曾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著有《悲剧的诞生》、《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89] 《苦闷的象征》 文艺论文集,日本厨川白村(1880—1923)著。鲁迅曾译作教材,1924年12月(实际为1925年3月)出版,为《未名丛刊》之一,北京新潮社代售,后由北新书局再版。

[90] “师严然后道尊” 语出《礼记·学记》。

[91] 讨论“爱情定则” 1923年4月29日《晨报副刊》刊载张竞生所作《爱情的定则与陈淑君女士事的研究》一文,在读者间引起争论,为此该刊特辟“爱情定则讨论”专栏。从5月18日至6月13日共发表有关文章二十四篇,6月20日刊登了结束语。许广平署名维心的文章,载该刊第一三七期(1923年5月25日)。

[92] 朱希祖(1879—1944) 字逷先,浙江海盐人,历史学家。留学日本时曾与鲁迅同就章太炎学习《说文解字》。归国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与鲁迅同事。当时任北京大学教授。

[93] 鱼与熊掌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94] 耳顺 语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后来常用作六十岁的代称。

[95] “谓偷闲学少年” 语出宋代程颢诗《春日偶成》:“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96] 等身的著作 据《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贾黄中之父)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常以“等身著作”形容著述之多。

[97] 波微 即石评梅(1902—1928),原名汝璧,山西平定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妇女周刊》编辑。

[98] 缝纫先生要来当校长 据1925年4月29、30日《京报》:章士钊16日电湖南省长赵恒惕,请其代聘湖南衡粹女子职业学校校长黄国厚任女师大校长。消息传出后,女师大师生拟推代表质问章士钊,黄未敢就任。另据4月29日《京报》报道:“闻黄女士二十年前在日本某职业学校毕业,回国后在湘省各女校教授缝纫等课。”

[99] 毛瑟 指毛瑟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机械设计师毛瑟(Mauser)弟兄设计制造的一种单发步枪。

[100] “何物老妪”二句,见《晋书·王衍传》:“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

[101] 刘伯温卜烧饼 刘伯温(1311—1375),名基,浙江青田人,明初大臣。据假托其名的《烧饼歌》说:“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掐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

[102] 子房为韩报仇 张良(?—前186),字子房,汉初大臣。据《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良尝学礼淮阳,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在今河南原阳县),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叙及此事时也有始皇“令天下大索十日”的话。

[103] 《民国日报》案 《民国日报》 国民党在北京发行的机关报,1925年3月5日创刊,17日被禁停刊。孙中山逝世后,该报因转载《上海国民会议策进会宣言》,被北京警察厅查封,并捕去编辑邹明初。另据1925年5月3日《京报》报道:“《民国日报》案已判决”,该报编辑邹明初以“侮辱官员”罪罚金三百元。

[104] 《萧梁旧史考》 朱希祖考订有关《梁书》三十种史料的论文。连载于1923年出版的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一、二号。

[105] 指林独清的《我读符致逵君的〈蓄妾问题〉后的意见》一文,载《妇女周刊》第二十期(1925年4月29日),其中说,“‘妾’字从‘立’从‘女’,即表明此女无与夫同坐之资格,只能立而侍其夫与某大妇也。”

[106] 章宅的事情 指北京学生到章士钊住宅示威事。1925年5月7日北京各校学生为纪念国耻和追悼孙中山,拟在天安门举行集会。但事前北洋政府教育部已训令各校不得放假,当日上午警察厅又派遣巡警分赴各校前后门戒备,禁止学生外出。因此各校学生或行至校门即为巡警拦阻,或在天安门一带被武装警察与保安队马队殴打,多人受伤。午后被迫改在神武门开会,会后结队赴魏家胡同教育总长章士钊住宅,质问压迫学生爱国运动的理由,又与巡警冲突,被捕十八人。

[107] 指1925年5月7日的女师大事件。5月7日,杨荫榆布置了一个讲演会,请校外名人讲演,以利于巩固她的校长地位。当日上午讲演会举行时,杨登台为主席,遭到学生反对。学生自治会职员劝其退席,杨拍案大怒,连呼“叫警察来”。学生坚持甚久,杨乃退席。下午,她便在西安饭店召集若干教员宴饮,密谋迫害学生。5月9日,即假借女师大评议会名义,开除学生自治会成员蒲振声、张平江、郑德音、刘和珍、许广平、姜伯谛六人。

[108] 关于“非心”的意思,据原信:非心二字,“合起来成一个悲字。分开来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一句成语。”许广平曾以此笔名,在《莽原》周刊第三期(1925年5月8日)发表杂感《乱七八糟》(三则)。

[109] “心”字排行的文学家 指托名琴心的欧阳兰等人。

[110] 《编完写起》 原载《莽原》周刊第四期(1925年5月15日)。后来鲁迅将第一、二部分改题《导师》,第四部分改题《长城》,收入《华盖集》;第三部分仍以原题收入《集外集》。下文所说的由此引起的“几句话”,指许广平(署名景宋)的《怀疑》一文,刊载于《莽原》周刊第五期。

[111] “凶兽样的羊”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中的话。

[112] □先生 原信作黎先生,指黎锦熙(1889—1978),湖南湘潭人,语言学家。当时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代理主任。该系原定5月13日开课程会议,届时又发通知:“黎先生因失眠赴西山休养,不克到会主席,本日会议,即行停止。”

[113] 冯省三(1902?—1924) 山东平原人,北京大学预科法文班学生。1922年10月北京大学部分学生反对学校征收讲义费风潮中被开除学籍。

[114] 一则杂感 指《即小见大》,后收入《热风》。

[115] 报上发表的宣言 指发表于1925年5月27日《京报》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鲁迅与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联合署名。鲁迅拟稿。现编入《集外集拾遗补编》。

[116] 形义学 讲解汉字字形和字义的课程。

[117] 沈兼士(1885—1947) 浙江吴兴人,文字学家。曾留学日本,当时任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18] 墨刑 我国古代的五刑之一,刺刻面颊,染以黑色。

[119] 无何有之乡 《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120] 浮一大白 汉代刘向《说苑·善说》:“饮(而)不釂者,浮以大白。”本谓罚酒。后称满饮一大杯酒为浮一大白。

[121] 西滢 陈源(1896—1970),字通伯,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现代评论派的主要成员。曾留学英国,当时任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他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五期(1925年5月30日)发表的《闲话》中说:“我们在报纸上看见女师大七教员的宣言,以前我们常常听说女师大的风潮,有在北京教育界占最大势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中鼓动,可是我们总不敢相信。这个宣言语气措辞,我们看来,未免过于偏袒一方,不大公允。”

[122] 指《并非闲话》,后收入《华盖集》。

[123] “杨家将” 原指北宋初年世代抗击契丹入侵的杨业一家将领。这里借指杨荫榆及其支持者。

[124] “害群之马” 杨荫榆在开除女师大学生会许广平等六干事的布告中,曾有“开除学籍,即令出校,以免害群”的话。这里是对许的戏称。

[125] 九族 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也有包括异姓亲属而言的,即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126] 《六个学生该死》 载《京报副刊》第一六八期(1925年6月3日),署名伤时。

[127] 方孝孺(1357—1402) 浙江宁海人,明建文时任侍讲学士,文学博士。建文四年(1402),建文帝的叔父燕王朱棣起兵攻陷南京,自立为帝,方孝孺因拒绝为他起草即位诏书被杀。据《明史纪事本末·壬午殉难》:“孝孺……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文皇(朱棣)大声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九族既戮,亦皆不从,乃及朋友门生廖镛、林嘉猷等为一族,并坐,然后诏磔于市,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谪戍绝徼死者不可胜计。”

[128] 齐东野语 语出《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后来常把不足凭信的话称为齐东野语。

[129] 上海印捕击杀学生 指五卅惨案。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内外棉纱厂工人顾正红(共产党员),在罢工中被日本资本家枪杀,激起上海各界人士的公愤。30日,上海学生二千余人在租界进行宣传,声援工人,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巡捕逮捕百余人,随后群众万余人在英租界南京路捕房前示威,要求释放被捕者。英国巡捕(其中有印度籍的)即开枪射击,伤亡数十人。但英国路透社的消息却说:“示威者受重伤者十人,不省人事者六人”(见《京报》1925年6月1日)。

[130] 汪懋祖的宣言 汪懋祖(1891—1949),字典存,江苏吴县人,当时女师大教授、哲教系代理主任。他在致“全国教育界”的意见书中称颂杨荫榆,其中曾引《现代评论》第一卷第十五期所载“一个女读者”的来信(题作《女师大的学潮》)。这里所说的“某女士”,即指这个“女读者”,《现代评论》 综合性周刊。胡适、陈源、王世杰、徐志摩、唐有壬等人所办的同人杂志。1924年12月创刊于北京,1927年移至上海出版,1928年底出至第九卷第二○九期停刊。署名为“一个女读者”的《女师大的学潮》,载该刊第一卷第十五期(1925年3月21日)。

[131] “以脱” 英语Ether的音译,通译以太,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科学家假想的一种传播光的媒质。

[132] 第三院 当时北京大学第三院,位于北京东城北河沿大街。

[133] 据《京报》1925年6月4日报道,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北京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数十所学校学生共五万余人,于6月3日下午示威游行,并在天安门集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

[134] “古已有之” 语出宋代欧阳修《朋党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于今为烈”,语出《孟子·万章(下)》,原指杀人掠物的行为更为严重。

[135] 移祸东吴 将灾祸转嫁于别人的意思。据《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东吴孙权杀死关羽后,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司马懿认为这是孙权移祸于曹操,建议以檀木刻成身躯,配上首级,葬之以礼,这样可使刘备怨归东吴,祸出国门。这里指错疑别人检查邮件。

[136] “茅厕” 陈源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五期(1925年5月30日)发表的《闲话》中说:女师大风潮,“实在旁观的人也不能再让它酝酿下去,好像一个臭毛厕,人人都有扫除的义务”。

[137] “冷一冷” 原是鲁迅《华盖集·“碰壁”之后》一文中所引某教员议论女师大学潮的话。

[138] 遇了洪乔 指信件遗失。《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及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139] 《酒瘾》 署名景宋,载《莽原》周刊第九期(1925年6月19日)。

[140] “白光” 这里戏指《呐喊》中的一篇小说《白光》,主人公陈士成经十六次县考,都没有考取秀才。

[141] 梭罗古勃(Ф.Сологуб,1863—1927) 俄国作家。他在长篇小说《小鬼》中表现了一种以发狂为幸福的厌世思想。

[142] 章士钉 指章士钊。据1925年5月12日《京报》“显微镜”栏载:“某学究见某报上载教育总长‘章士钉’五七呈文,愀然曰,‘名字怪僻如此,非圣人之徒也,岂能为吾侪卫古文之道乎?”这里移来戏用。

[143] 1925年6月6日,国际工人后援会中央委员会为五卅惨案发表《致中国国民宣言》,列名的有英国作家萧伯纳等人。宣言说:“对于白种和黄种资本帝国主义的强盗这次惨杀和平的中国学生和工人的事情,同你们一致抗争……你们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敌人,……你们将来的胜利就是我们的胜利。”(见1925年6月23日《京报副刊》)

[144] □□ 原信作伏园。1925年6月13日孙伏园在《京报副刊》发表的《救国谈片》中说:“《语丝》、《现代评论》、《猛进》三家是兄弟周刊。”并说《现代评论》在五卅运动中“也有许多时事短评,社员做实际活动的更不少。”

[145] 《民众文艺》 北京《京报》附刊之一,1924年12月9日创刊,原名《民众文艺周报》,由胡崇轩、项拙、荆有麟等编辑。1924年底至1925年2月,鲁迅曾为它校阅稿件。自第十六号起改为《民众文艺》,由荆有麟负责;第二十五号起改名《民众周刊》,出至第四十七号停刊。署名聂文的文章题为《别空喜欢》,载该刊第二十三号(1925年6月9日)。

[146] 八大爷 指兵。旧时谑称“兵”为“丘八”。这里疑指冯玉祥的军队。当时女师大学生曾派代表张平江、刘亚雄二人前往张家口,请求冯玉祥军队援助。(据1925年8月8日《世界日报》)

[147] 怀沙自沉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这里是自杀的意思。

[148] 杨荫榆准备招生一事,据《京报》报道:1925年6月18日,在学潮中被迫逃往天津的章士钊回到北京,杨荫榆遂趁机活动,在各报遍登女师大招生广告,附注中说:“本校招生依旧由学校当局负责,并无其他组织,恐有误会,合并声明。”

[149] 在京四位主任 指女师大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化学系主任文元模,史地系主任李泰棻,音乐系主任萧友梅。1925年6月17日他们曾联名上书临时执政府,要求从速选派教育总长。(据1925年7月2日《晨报》)

[150] 袁世凯 指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下文的孔方兄,也是指钱,旧时铜钱中有方孔,故称。

[151] 无噍类 《汉书·高帝纪》:“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唐代颜师古注引如淳的话说:“无复有活而噍食者也,青州俗呼无孑遗为无噍类。”

[152] “某籍”小姐 指当年端午节去鲁迅家聚餐的绍兴籍女生许羡苏、俞芳、俞芬、王顺亲等。“某籍”,西滢 陈源(1896—1970),字通伯,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现代评论派的主要成员。曾留学英国,当时任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他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五期(1925年5月30日)发表的《闲话》中说:“我们在报纸上看见女师大七教员的宣言,以前我们常常听说女师大的风潮,有在北京教育界占最大势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中鼓动,可是我们总不敢相信。这个宣言语气措辞,我们看来,未免过于偏袒一方,不大公允。”

[153] “学笈单洋,教鞭17载” 这是对杨荫榆文句的仿用。杨在1925年5月20日《晨报》发表的《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中曾说:“荫榆夙不自量,蓄志研求,学笈重洋,教鞭十稔。”

[154] 马良(1875—?) 字子贞,河北清苑人。历任北洋政府济南镇守使,参战军第二师师长等职。据《晨报》报道,1925年6月25日北京各界十余万人为反对英、日帝国主义在上海屠杀我国民众举行示威游行,由马良任总指挥。

[155] “到民间去” 原是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俄国民粹派的口号,它号召青年到农村去,发动农民反对沙皇政府。“五四”以后,特别是在五卅运动高潮中,这个口号在我国知识分子中间也相当流行。

[156] “勃谿” 杨荫榆在《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中有“与此曹子勃谿相向”的话。勃谿,原出《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据唐代成玄英疏:“勃谿,争斗也,室屋不空,则不容受,故妇姑争处,无复尊卑。”

[157] 屈映光(1883—1973) 字文六,浙江临海人,当时为北洋政府临时参政院参政。据1925年5月17日《京报》:“教长人选,……其呼声最高者,为林长民、江庸、屈映光等。”下面的“兄弟素不吃饭”,据《屈映光纪事》(未署作者及出版处):“映光前年赴京觐见,有友某招其晚餐,映光复书谢之曰弟向不吃饭,更不吃晚饭云云,京内外传为笑柄。其意盖谓向不赴人餐约,尤不赴人晚餐,而文理不通如此。”

[158]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语出宋代朱熹《中庸》第十三章注。

[159] 木主也称神主,写有死者姓名作为供奉灵位的木牌。

[160] 《五分钟与半年》 即《过时的话》,分《五分钟以后》和《半年以后》两节,载《莽原》周刊第十五期(1925年7月31日),署名景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