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过五十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5章 学习

经过几百本的阅读后,发现我的基础太差了。

学习东西,还真的需要比较好的记忆。就算记忆差,可以通过多背诵来弥补。

记忆是很多技能熟练甚至贯通的基础。

可能每个人不同吧,对感兴趣的东西,记忆会比较牢固,就算无意的、偶尔的看一次,都能记得住。不感情去的,强行去读,好几十年了,还是没记住。

那为什么不多记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呢?这个可能是一个现实问题。因为喜欢的东西,不一定能带来收入啊。有些喜欢的东西,不做到top,也很难产生收益,比如全国有1万人可以靠这个挣钱,但是喜欢这个的人有1000万,你就是1%,第10万名,已经在该类很厉害了,但是还是无法生存。所以只得另辟蹊径。

这时候就遇到所谓的转型,或者也不叫转型,就是寻求一个能养活自己的技能。这个技能需要一些基础,就是小时候从学校学习的,一些基础,比如那九大科目,这些基础不牢固的话,后面要升级的时候,就会感觉到非常的痛苦。

比如我,对数学还算有点天赋,也是在高中的时候,达到了该类,在我目前活着的岁月里,最有成就的项目,虽然也达不到全国的50%,但在我当时所在接触的圈子里边,算是可以的了。所以很自信,可能因为有点自信,加大了我的兴趣,就形成了正循环。

刚被业务打断了。其实打不打断也没啥影响,本来就是没逻辑,甚至是混乱的,乱写一通。

看了几百本书,越看越无知。很多都记不住。还是方法不对。

不要小看了方法,就是每本书都列提纲,把重点的句子弄出来,然后死记硬背。这个是平庸的人,必须要做的。不要去跟天才拼理解能力。先吃点苦,把这些基础打牢了,后面积累多了后,一定会连接起来的。

就好像曾国藩一样,听说也是记忆力不好,不是天才的那种人,但是就是基础打的好,遇到一本书,都先吃透。吃透了50本、100本、500本,那比反复泛读1000本、2000本的,效果肯定好的。听说他就是脑子比较木,但是因为吃苦,基础打好,后来突然一天,似乎就顿悟了,理解东西起来就很快了。

明知道有这个死办法,我为什么不用呢?还是宁愿走泛读那一套,可能比较轻松吧,把一本书的字认完了,就完事。转身就不记得内容了,哈哈。哭笑。

买的书真的不少了,应该快一千本了,可能也是太杂了,感觉涉及的,都是文科方面的,历史、哲学、心理、社会、电影、文学、小说等中西书,不少还是经典读本呢。可是又如何?看多的几百本,都是没留下记忆。还是读少了。虽然樊登说过了,泛读也是可以的,只要看的量够大,一定会遇到重复,当遇到重复多了的时候,就代表你把大局掌握了,已经到了的比较极限的知识点了。意味着,接下来,就是把以前看过的,或者重新看的书,做分类梳理了,形成系统。

自己心里要有个谱,那些是历史的,那些是文学的,那些是哲学的……后面的书,或者重温的书,看到就自动去归类,归进去了,还有根据那个类目里边的子类,再分类,整理到足够多了,那系统就建立起来了,那么未来就会越读越轻松,甚至会爆炸式多类联动,产生新的内容。

所以我一开始就想走这个泛读的路,但是家里太小,装不下那么都的书。只能采取泛读和精读的中间选项。就在已有的书里边,采取二次阅读、三次阅读,比精读稍微差一点,在好好阅读一遍,当然有些精品,还是的留着,不能当垃圾扔了。怎么也得二次阅读后,感觉没必要留下来的,才选择当二手书专卖,要么当公益书捐了出去。

昨天开始拿了一本书来做二次阅读了,结果发现,感觉二次阅读后,弄出去,有点可惜啊。钱又不是多得用不完,将来可以再买,那没必要啊,所以感觉那本书会三次阅读后,再看看情况。

反正以后就是,不怎么采购新书了,要采购,也必须先从现在有的里边,先弄出去,一进一出才行。不过看京东上面有回收的,一次性要十本起才行,似乎价格比当废品卖会高一点点。本来想自己去网上当二手卖的,但是挂了1-2个月,没人问。难道真的看纸质书的人少了?可能是我弄的书,也太过于冷门,居然没人感兴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