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终结:1273—1494(华文全球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和阿维尼翁教皇(1314年到1347年)

精彩看点

有争议的神圣罗马帝国选举——路易四世和教皇约翰二十二世之间的争端——争端的独特性——方济各会修士与教皇——荣福直观的异端邪说——德意志民族情感——路易四世失败的原因——路易四世在意大利——1338年路易四世的立场——蒂罗尔继承问题——1346年查理四世当选——1347年路易四世驾崩

131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海因里希七世驾崩。由于当时中央权力不够强大,根本无法控制德意志各派系间的明争暗斗,再加上选举的规则不太明确,新帝选举不可避免地产生争议。哈布斯堡家族果断抓住机会,重新夺回阿尔布雷希特一世驾崩后失去的权力。哈布斯堡家族的对手,一如既往地以特里尔大主教鲍德温·冯·卢森堡为首,推举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为候选人。波希米亚国王约翰一世太年轻,所以被排除在候选人之外。候选人的支持力量几乎势均力敌。1314年10月19日,在萨克森豪森,科隆大主教海因里希二世、争夺波希米亚王位的卡林西亚伯爵亨利、帕拉廷选帝侯上巴伐利亚公爵鲁道夫一世、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鲁道夫一世四位选帝侯选举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儿子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三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314年10月20日,在法兰克福,美因茨大主教阿斯佩尔特的彼得、特里尔大主教鲍德温·冯·卢森堡、波希米亚国王约翰一世、勃兰登堡-施滕达尔侯爵瓦尔德马和萨克森-劳恩堡公爵约翰二世投票支持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因此,萨克森公国和波希米亚王国的两票是由两国王位的竞争对手投出的。1314年11月25日,在波恩,科隆大主教海因里希二世为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三世加冕。加冕后,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三世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腓特烈二世。在亚琛,美因茨大主教阿斯佩尔特的彼得为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加冕。加冕后,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路易四世。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三世和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同时加冕为王的争端,只能诉诸武力来解决。1322年,这场断断续续、持续了七年多的争端以米尔多夫战役终结。在这场战役中,路易四世俘虏了对手腓特烈二世,大获全胜。

米尔多夫战役,腓特烈二世被俘

然而,路易四世的彻底胜利只会激怒比哈布斯堡公爵腓特烈三世更强大的敌人。只要德意志内部战争还在继续,教皇就满足于在意大利推行教皇派强化政策,从而皇帝派就不会从阿尔卑斯山脉以外得到任何帮助。得知海因里希七世驾崩的消息后,教皇克莱门特五世抓住机会将空出来的帝国神父职位授予了自己的赞助人兼同盟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1316年,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接替教皇克莱门特五世。两年多的过渡期期间,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基本延续了前任教皇克莱门特五世的政策。然而,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只能在维斯孔蒂家族和其他皇帝派领袖面前坚持自己的立场;而米尔多夫战役似乎有可能决定性地偏离教皇派,扭转局面。鉴于对安茹王朝的党派偏见,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决心恢复中世纪教皇的极端主张。以此为由,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提出自己有权裁定1314年那场有争议的选举。未经教皇约翰二十二世的批准,任何人无权设立皇权机构。1323年,教皇约翰二十二世要求路易四世向罗马教廷陈述自己的行为。然而,路易四世并没有出现,这显然是对教皇约翰二十二世的无视。最终,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对路易四世签发教会逐出诏书,由此开始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教皇之间的斗争,并在教皇本笃十二世和克莱门特六世的统治下继续进行。

在很多方面,路易四世与教皇约翰二十二世间的斗争看起来像是之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教皇之间斗争的重现,并且提出了教会和国家关系的相关历史问题。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在几个重要方面有所不同,并且呈现出独特性。起初,争端产生于很小的因素,而且参战人员与早期的士兵相比缺乏训练。在阿维尼翁,教皇派中没有像格列高利七世或因诺森特三世那样的人,而且路易四世既缺乏勇气,又缺乏腓特烈一世和腓特烈二世那种令人印象深刻的个性。由此可见,敌对双方约翰二十二世和路易四世的自负表现并没有那么影响深远和值得赞扬。即使我们在这段时期的教皇诏书中发现了之前教皇那般强硬的话语,那也听起来不真实,几乎荒谬。关于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没有比教皇与帝国皇帝长期权力争夺的记录更加确切地说明了给人们留下的不真实和无足轻重的印象。

教皇约翰二十二世

教皇本笃十二世

然而,读者可能难以感同身受。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教皇来说,这场斗争似乎涉及更重要的问题。以前基督教国家的敌对领袖之间从未产生过如此多的文学作品,或如此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文学作品。切塞纳的迈克尔、詹敦的约翰和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用尽经院哲学的微妙之处来支持神圣罗马帝国、反对教皇的自命不凡。重要的是,在经典著作《和平的保卫者》中,帕多瓦的马尔西利奥以同样敏锐且深邃的目光研究了精神力量和世俗力量的关系,并且确定了一些原则。在宗教改革中,这些原则注定会有所体现。

奥卡姆的威廉

很大程度上,上述文学和哲学活动的爆发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教会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长期斗争第一次涉及教义上的分歧。之前,虽然教会和帝国之间一直存在斗争,但在很大程度上教会是统一的。然而,目前教会内部出现了严重分裂。最初,著名的方济各会是由圣方济各亚西西创建的,提倡过清贫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方济各会积累了很多财富,这一原则被抛弃。为了掩盖这一变化,方济各会让教皇担任财产托管人,他们自己仅保留财产用益权。对原来规则的严重背离,导致方济各会内部出现分裂。方济各会属灵派,或称方拉蒂赛利坚持认为,耶稣和使徒不应有个人财产或团体财产,教会应该效仿创始人圣方济各亚西西。1322年,这一教义被写入教令,但不太可能得到教皇的认可。当时,教皇的贪婪已臭名昭著。在多米尼加人的敦促下,教皇约翰二十二世谴责这一学说是邪说,从而疏远了方济各会各派。方济各会则为尼古拉三世诏令辩护,并向宗教会议提出上诉。反对教皇约翰二十二世的方济各会修士开始拥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的事业。然而,正是在方济各会里,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找到了狂热的拥护者和有影响力的建议者。

圣方济各亚西西

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晚年因劝诱而支持“末日审判之前,亡者与肉体分离的灵魂无法感受到神性临在”的教义,使教会中部分人更加敌视他。这一教义触及了祈求圣徒调解的普遍宗教习俗根源,从而在整个欧洲刮起了反对的风暴,就连法兰西国王也扬言要放弃如此异端的教皇。去世前,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发现,放弃自己过于草率的观点是明智的,也是必要的。

显然,教义上的分歧削弱了教皇的权力,从而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带来了优势。然而,与路易四世在这场斗争中获得的优势相比,这次胜利算不了什么。在之前与帝国的所有竞争中,教皇都能够领导德意志内的反帝国政党。这些反帝国政党包括神职人员、许多世俗诸侯。然而,在教皇约翰二十二世与路易四世的斗争中,情况完全不同。路易四世第一次发现,臣民中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感情在支持他,而且这种感情和支持法兰西国王腓力四世反对教皇博尼法斯八世的感情一样强烈。德意志统治者和臣民之间不同寻常的羁绊,无疑归因于教皇在阿维尼翁的住所及其对法兰西王国的屈从。对教皇的反抗使民族感情成为敌对国家的工具,导致英格兰王国颁布《圣职授职法令》和《王权侵害罪法令》。此外,在德意志著名的1338年法令中,民族精神同样得到了坚定的表达。教皇本笃十二世比前任更温和与宽容,一直积极促进与路易四世的和解。不过,专横的法兰西国王腓力六世阻碍教皇本笃十二世结束与路易四世的争斗,这激怒了德意志人。1338年7月,在莱茵河畔的伦斯,除了波希米亚国王约翰一世,所有选帝侯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帝王权威神授,由选举者合法选定的继承人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前不需要任何进一步的仪式或确认。在德意志宪法史上,这次会议是值得注意的,因为这是第一次选帝侯承担除了填补王位空缺的其他集体职能。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许多人参加了在法兰克福举行的帝国议会,通过了《伦斯宣言》,并着手起草加强中央权力的法律。凡是破坏社会治安的人,一律判处死刑;任何不服从皇帝兴兵诏令者,一律判处重罪。《法兰克福法令》似乎预示着德意志君主制的复兴。

尽管路易四世拥有这些优势,但这场争端并没有以他的胜利告终,而是以他蒙受屈辱,狼狈收场。毫无疑问,很大程度上,路易四世的性格导致了这一结果。路易四世非常善良,但优柔寡断,他本可以在更坚强意志的影响下采取艰难的举措。当路易四世没人指导时,习惯性的优柔寡断和害怕被逐出教会的恐惧萦绕着他。要在与教皇的斗争中胜出,路易四世需要坚定的意志、高超的策略及减少对腓力四世的敬畏;而他没有这些品质。在不止一次的关键时刻,当成功唾手可得时,路易四世卑躬屈膝地放弃在这场争端中涉及的所有原则,以换取教皇的宽恕。路易四世的懦弱使拥护者疏远了他,并令支持者厌恶他。此外,路易四世卷入的教义争端虽然是教皇软弱的根源,但并不是皇帝强大的来源。方济各会各派有许多强大的对手,特别是敌对的圣多米尼克教团。方济各会的事业建立在一种不切实际的热情之上,无法得到神职人员的持久支持,因为神职人员已经习惯了财富及其带来的影响。最后,世俗统治者干涉教条问题,并且宣布对教义有解释和决定的权力,不可避免地激发了教会强烈的团体精神。

在路易四世的立场上,还有一个根本的弱点如果不加以发现和补救,就必然会对他的事业造成致命的影响。路易四世和方济各会顾问都没有意识到:今非昔比,中世纪时期的一些局势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没有看出神圣罗马帝国昔日的自命不凡已经消失;对意大利的干预总是给德意志带来灾难甚至毁灭;意大利的教皇派更加强大,但他们不那么反对意大利;宣称拥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的皇帝派并不想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意大利君主政体来削弱自己的独立性。在德意志,路易四世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建立这样一个君主政体,但不是按照中世纪帝国的路线,而是基于新觉醒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遗憾的是,路易四世错过了这个机会。实际上,路易四世不知道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取得成功。没有像爱德华一世或腓力四世那样有效地统治着自己的国家,路易四世只是在模仿十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

1325年,当路易四世与对手腓特烈二世正式和解的消息传来,德意志一片震惊。不过,条约没有得到执行。在弟弟利奥波德一世的反对下,腓特烈二世被重新囚禁起来。不过,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哈布斯堡家族最坚决、最活跃的奥地利公爵兼施蒂里亚公爵利奥波德一世之死,消除了路易四世在这一地区面临的所有危险,并且能够使路易四世听从方济各会顾问的建议,对教皇采取主动的反击行动。1327年,路易四世访问意大利特伦托,受到了皇帝派领袖的欢迎。皇帝派领袖渴望得到路易四世的帮助,来对付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在米兰,路易四世得到了伦巴第铁王冠。随后,在卢卡公爵卡斯特鲁乔·卡斯特拉卡尼的陪同下,路易四世启程前往罗马。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教皇派的事业似乎遭到了破坏,教皇和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拥护者逃离了罗马。1328年1月,路易四世由主教夏拉·科隆纳加冕为皇帝。主教夏拉·科隆纳付出的代价是与他的赞助人路易四世一起被逐出教会。两位主教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谋划下一步的行动进行报复。1328年4月,两位主教宣布约翰二十二世未通过正式选举,犯有异端罪。1328年5月,圣方济各会修士彼得罗·拉伊纳尔杜奇被路易四世任命为教皇,并且得到了公民的认可,成为教皇尼古拉五世。

奥地利公爵兼施蒂里亚公爵利奥波德一世

卢卡公爵卡斯特鲁乔·卡斯特拉卡尼

这种因方济各会利益而开始的分裂,是路易四世在意大利取得的最大成功。路易四世既没有声望,也没有财力来完成自己在意大利的事业。路易四世的直接敌人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甚至没有受到丝毫攻击。1328年6月,帝国军队向南挺进,但很快就撤退了,因为路易四世认为应当从罗马撤离到北部的皇帝派要塞。因路易四世的反复无常,罗马人驱逐了帝国军队,并且向奥尔西尼军队和那不勒斯军队敞开了大门。糟糕的是,死亡带走了路易四世的两名首席顾问卡斯特鲁乔·卡斯特拉卡尼和帕多瓦的马尔西利奥。从那时起,在意大利,路易四世的事业就一直命途多舛。1330年1月,当昔日的竞争对手腓特烈二世驾崩的消息传来时,路易四世果断抓住返回德意志的机会。被路易四世抛弃后,不幸的教皇尼古拉五世被迫放弃尊严,向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屈辱地臣服。最终,在阿维尼翁宫殿里,作为囚犯,教皇尼古拉五世结束了生命。

这次惨败后,人们可能会认为路易四世的事业已经彻底结束,他将不得不向胜利的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屈服。然而,教皇与法兰西王国的公开联盟,以及随之而来对德意志的疏远,使路易四世收复了大部分失地。1338年,路易四世的地位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稳固。作为一个民族运动的领袖,在《伦斯宣言》和《法兰克福法令》中,路易四世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路易四世与爱德华三世紧密结盟。由于当时英格兰王国正致力于与法兰西王国的战争,路易四世似乎能够同时向教皇本笃十二世和腓力六世发号施令。

然而,还是和以往一样,路易四世没有魄力采取坚定且一贯的政策方针。眼看胜利在望了,路易四世却开始动摇和退缩了。1340年,路易四世突然放弃了英格兰联盟,与腓力六世达成协议,希望法兰西国王腓力六世能利用影响力为自己向教皇争取赦免。腓力六世很高兴解除了迫在眉睫的危险,竭力向教皇求情。不过,温文尔雅的教皇本笃十二世对这一企图愤怒无比。1342年4月,本笃十二世去世,没有给路易四世渴望的赦免。对路易四世的优柔寡断,德意志人自然感到厌恶。然而,与路易四世对蒂罗尔采取的行动激起的愤怒风暴相比,这种厌恶根本不值一提。路易四世失败的原因还有一意孤行地推行了家族扩张政策,这一政策自大空位时代以来几乎一直强加于帝国尊严的拥护者。由于路易四世对领土的贪得无厌,大多数德意志诸侯毫不犹豫地疏远了他,而当时诸侯对路易四世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1335年,卡林西亚公爵兼蒂罗尔伯爵、波希米亚国王亨利驾崩后,他唯一的女儿玛格丽特·莫尔塔施嫁给了波希米亚国王约翰一世的儿子摩拉维亚侯爵约翰·亨利。玛格丽特·莫尔塔施的姑父罗马人民的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之前迎娶了波希米亚国王亨利的姐姐蒂罗尔的伊丽莎白,因此,玛格丽特·莫尔塔施继承姑父领地的主张遭到奥地利公爵的反对。最终,哈布斯堡家族和卢森堡家族之间的王位争夺以领地分裂而告终。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和奥地利公爵奥托夺取了卡林西亚,而玛格丽特·莫尔塔施则得到了蒂罗尔。然而,玛格丽特·莫尔塔施和约翰·亨利婚后关系很不好。1341年,玛格丽特·莫尔塔施抛弃丈夫约翰·亨利,投靠了路易四世。路易四世无法抗拒为家族获得一个新省的诱惑。1319年,勃兰登堡藩侯瓦尔德马一世去世。1323年,路易四世将勃兰登堡无主的省和选区授予了长子勃兰登堡侯爵路易五世。在堂哥路易四世父亲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二世是下巴伐利亚公爵亨利十三世的哥哥。——译者注,即下巴伐利亚公爵亨利十三世儿子奥托三世和斯蒂芬一世死后,路易四世夺取了他们的土地,从而统一了巴伐利亚。除了这些领土兼并,路易四世还得到了蒂罗尔。无视教会的反对,路易四世篡夺了教会迄今为止行使的权力,颁布了一项庄严的法令,准许玛格丽特·莫尔塔施与丈夫约翰·亨利离婚,然后嫁给其子勃兰登堡侯爵路易五世。

玛格丽特·莫尔塔施

约翰·亨利

教皇克莱门特六世

路易四世这一鲁莽行为的后果是可以预见的。教会的权力被路易四世削弱。以波希米亚国王约翰一世为首的世俗诸侯,对巴伐利亚家族大肆敛财大为嫉妒。教皇克莱门特六世发现自己有能力在德意志组建一个反皇帝政党,并且选举出一位与路易四世敌对的皇帝。要不是腓力六世当时正和英格兰王国交战,教皇克莱门特六世这个真正的法兰西人,很可能会利用他所有影响力来确保法兰西国王当选帝国皇帝。事实上,在卢森堡家族中寻找一位候选人是件理所当然的事。因为卢森堡家族最让路易四世恼火,而且与法兰西王国关系密切。在一场反对普鲁士异教徒的战役中,波希米亚国王约翰一世失明,长子查理继承了王位,成为查理四世。只有勃兰登堡侯爵路易五世及美因茨大主教兼维尔讷堡伯爵海因里希三世支持路易四世。为了确保再次投票,教皇废黜了美因茨大主教海因里希三世,将其授予了格拉赫·冯·拿骚。1346年7月11日,波希米亚国王约翰一世和萨克森选帝侯鲁道夫一世及三位大主教正式推选查理四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堂吉诃德式堂吉诃德为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一位异想天开、做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行为的小说主人公。本书中“堂吉诃德式”来形容盲人国王约翰一世的行为不切实际。——译者注性格特点的盲人约翰一世没有保护儿子查理四世的王位与军队,而是匆忙地到法兰西王国去援助他的盟友腓力四世。在克雷西战场上,波希米亚国王约翰一世陷入英雄式的绝望之中。然而,参战的查理四世战绩平平,最后逃到德意志去维持他的罗马人民的国王头衔。

在家族领地扩张方面,路易四世做出了巨大贡献。路易四世第二任妻子埃诺的玛格丽特是荷兰伯爵兼埃诺伯爵威廉二世的妹妹。威廉二世驾崩后,所有领地与财产落到了路易四世与埃诺的玛格丽特的儿子巴伐利亚公爵威廉一世手中。此时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似乎强大到无须担心任何对手,而卢森堡王公并没有明智地支持查理四世,这使路易四世得以与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结盟,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查理四世发现自己的处境十分艰难,进攻蒂罗尔失败后,被迫撤到波希米亚。路易四世对击败查理四世充满信心,把与查理四世的后续战争留给了长子巴伐利亚公爵路易五世,然后回到了巴伐利亚。1347年10月11日,在慕尼黑附近狩猎时,路易四世突然驾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