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四人”
要说芳儿姑娘的表妹,还真是个有急智的姑娘,她一早就看出表姐对那个“梁公子”有好感了。
而且自己还对那个有小胡子的公子一见倾心,虽然他不解风情,可是,机会是要创造的呀,于是她说道:“我……我没病,就是饿的,我一饿脸就红,是吧,表姐?你知道的。”
芳儿看了看表妹,秒懂:“对对,我表妹不能饿!”
正巧,也到饭点儿了,甘来也觉得饿,而且一饿就心慌,说道:“老大,我也饿了!”
表达谢意和歉意的时候对方说饿了,自己人也跟着饿,楚清还能说什么?
楚清:“二位姑娘如果不介意的话,可否一起吃顿饭,也让我聊表谢意?”
芳儿姑娘:“好呀!”
芳儿的表妹:“不介意”。
两个小脑袋一个点头如鸡啄米,一个摇头如拨浪鼓。
楚清一众人:“……”
俩姑娘挺大方的呀!
跟随她们的丫鬟各自直拽主子的袖子,压低声音:“小姐,这样不可……”
岂料她们的小姐异口同声:“不是有你们在吗,这么多人呢,有什么不可!”
一同去酒楼的路上,相互告知了姓名,芳儿姑娘名叫刘宇芳,从京都来,为了给外祖母过寿。
表妹叫沈听澜,其父是芳儿的舅舅。
两姐妹也得知了“梁公子”叫梁达,一字胡的公子是他“堂弟”,叫梁田,其他几个都是表兄弟。
原来他们叫的不是“老大”,而是梁大呀。
“良田?真是好名字!”沈听澜说道。
“你们是兄弟,他是梁大,你就是梁二喽?”刘宇芳说道。
楚清深深地汗了一个。
幸好被小宝改姓“梁”,要是被姓了“熊”,岂不就是……
甘来对声音的控制很好,她的男声学得很像,可她不太爱说话;楚清也能控制好嗓音,但是生怕出差错,因此也尽量少言。
这两个人话少,小宝为了不冷场就多说说话,反正他是小孩子,而卓耀则坏心眼儿地想看老大出糗,就使劲儿挑话题,楚元则是干瞪眼没辙。
因为有男有女,所以包房的门就大敞四开。
霍铭甫一行七人被店伙计引着也踏上二楼走向包房的时候,就又看到这群人。
霍铭甫用余光瞥了眼两位姑娘,嗯,长得都不错,不知父母要探口风的沈家姑娘相貌如何,要是能有这二位的姿容,倒也可以接受。
同样是看年轻小姑娘,心态、阅历不同,每个人的感受就不同。
在霍铭甫一众人的眼中,这两位姑娘真是“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回身举步,恰似柳摇花笑润初妍”、“指若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这也是为什么她们一出现在楚清身边就让这些公子哥儿更加针对楚清的原因。
好白菜上赶着让猪拱吗?!
可是,在卓耀这个大叔看来,小葱虽嫩,却无辣味,尚不成菜(才)。
而在楚元看来,见过甘来的素颜后,那就“除却巫山不是云”了。
而小宝还太小,眼中只有整洁和不整洁的区别,整洁的都好看,要是跟她娘一样能写会算还能揍人,那就是真美女。
甘来对美无感,小时候见过父王身边全是美人,所以美不美对她来说,只有喘气儿的和不喘气儿的区别。
倒是楚清,她那个世界人口多,媒体多,视野宽广,各人种的美几乎都欣赏个遍,到最后,只有人造和天生的区别。
所以两个女孩子鲜活、娇俏、原生态以及被家庭保护得相对单纯的性格,倒是让她觉得赏心悦目,不免多看了看。
刘宇芳可能是在京都呆久了,自有一股见过大世面的从容,也就少了一丝忸怩;沈听澜估计平时没少看话本,幻想多些,有那么一丝现代初中小女生早恋的劲儿。
因为最早认识的是刘宇芳,而这姑娘也总挑话题跟楚清说话,楚清自然就一直看着她。
而沈听澜以为自己是偷眼瞧甘来,可是频率太高,甘来想不注意到都不成,结果甘来干脆就直勾勾回看她,琢磨是不是自己吃的太快,让小姑娘没吃饱。
哎哟哟,这下子,两个女孩子更是脸红心跳,双眼桃花朵朵,那忽闪忽闪的睫毛怎么挡也挡不住。
她们的丫鬟在边上旁观了半天,也觉得这几个人还不错。
听到那个最小的孩子竟是府城中传得沸沸扬扬的“宝清技师学院”的东家,而他的“梁大哥”是他家乡吉州府学的高年级学生,是出来游学的。
因认作是读书人,那一行人的扮相虽说有些不伦不类,也就被她们忽略了,只当是出门在外,胡乱穿穿而已,毕竟,那位梁公子说话还是很守礼的。
而楚清和甘来的少言在她们看来更是君子的体现,咋咋呼呼滔滔不绝绝非是她们小姐欣赏的类型。
因为有了这样的揣度,两位丫鬟借着伺候茶水的功夫,替自家小姐打听打听:“梁大公子不参加今年的乡试吗?”
楚清:“不,学问不精,还需努力。”
丫鬟又问:“那梁二公子呢?”
甘来努力把口中食物咽下,才反应过来是问自己,赶紧回答:“我哥都不行,我更不行。”
丫鬟就有些错愕:男子不是都不喜欢说“不行”的吗?虽然她也不知道男子为什么忌讳这个词。
沈听澜忙打圆场:“梁二公子谦虚了。”
甘来:“我不谦虚,不行就是不行。”
沈听澜觉得梁二真是直爽,她很喜欢,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做人实实在在的,多好!
她自己也不喜欢读那些死板的书,于是就说:“天将降大任于四人也,一人苦其心志,一人劳其筋骨,一人饿其体肤,一人空乏其身,有他们四人足够了,咱们行不行能怎地,为所欲为就好!”
楚清没想到看似怯怯的小姑娘,说起话竟是如此幽默,不由得笑起来,卓耀他们也都大笑。
这一节孟子的《告子章句》,是当初谢先生在楚清的《生活常用字》的基础上,给添加的几篇关于思想教育的文章中的一篇,大家都学过,因此小姑娘如此“魔化”的理解方式,逗得大家都乐个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