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锦鲤体质
那头张家没动静了,这边苏家人心里却很不平静。
四五条蟒蛇来到了苏家,最开始他们只发现了在院子外面搭着脑袋的大蟒蛇,结果他们全部出来后,发现还有几条,只是都没有进院子。
这些蟒蛇看到人也不怕,它们把嘴里的东西丢在院子里,一头接着一头,丢完后,它们也没做其他动作,转头就走了。
山牙子嘴里呜呜咽咽,似乎在发出警告的吼叫。
所有蟒蛇都离开后,山牙子也没有再吱声,苏家人就诡异的产生了同样的想法:山牙子没叫了,说明蟒蛇已经走远了。
相对于其他人的震惊,苏啾啾倒算得上最淡定,主要她最开始没有发现蟒蛇,接着就听见了蟒蛇往院子里丢东西的声音,在李氏惨叫时,她已经渐渐恢复了平静。
因为苏啾啾没有感觉到蟒蛇的恶意。
真正和蟒蛇面对面的时候,如果它有攻击意图,其实人是有一定感知的,就像是被什么东西盯住的紧张感。
“奶,你看,好多兔子呀!”苏啾啾蹦蹦跳跳,走向那蟒蛇丢下来的东西,提醒家人去关注。
大家这才敢走上前去,就发现地上堆了一堆的野兽。
不只是兔子,还有野鸡,野鸭,甚至还有两头野山羊,只是个头都不是很大。
满院子数了数,大概有十多只。
这些蟒蛇是疯了吗?为什么平白无故,就往他们院子里丢东西?
蟒蛇是很少来人聚集的地方,它们本身算是一种容易害羞的动物。
“这是怎么一回事?”老苏头没说话,老太太率先发问了。
苏老二想了想,有些不确定地说:
“今儿个白天,我们不是说遇见了蟒蛇和山牙子打架吧,当时我们是打算,把那蟒蛇杀掉来着。
后来那蟒蛇跑了,只留下了山牙子跟着我们回来。想来是不是那蟒蛇以为,我们是故意放过它,现在就来报恩了?”
可苏老五不这么认为:“我们本就是要杀蟒蛇的,就算后来没有打到它,它也不会把我们恩人,没这个理的。”
但苏啾啾却想到了,之前她丢过去的野果子,难道这蟒蛇真是来报恩的,报答的不是他们的不杀之恩,而是她丢的那些野果?
这样一个荒谬的想法,在脑子里一出现,就再也回不去了。
不会是那空间里的水,这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地方,尤其是对动物有很好的疗效吧?
那蟒蛇看起来,也不像受了伤的样子,居然给这么多的谢礼,也真是太客气了。
至于那水是不是有这样的功效,苏啾啾现在就完全看山牙子的表现了,如果山牙子挺过了这天晚上,那就说明那水真是有治疗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还比较逆天。
毕竟普通的营养水,可不会治疗剧毒。
“娘,那这些东西怎么?”刘氏是一个馋嘴的,平时就有些贪吃,但轻易不会表现出来,免得遭到老婆婆嫌弃。
那太太果然瞪了刘氏一眼:
“想吃啊?想得倒美!你们几个,先把这些东西收起来,等明天早上再来看看,现在天晚了别浪费灯油!”
天黑以后,就算有月光,也是看不大清楚的。
大家只好把东西收在一起,心事重重的回到房间里睡觉。
苏啾啾也没有再继续折腾,乖乖跟着老太太回了房间。
一夜无话。
翌日一大早,公鸡刚在窝棚里叫了一声,苏家的房间就陆陆续续打开了。
他们昨天把收起来的东西,都放进了院子里的那个大木桌上,还有绳子缠了起来,免得大半夜有什么夜鹰,或者是老鼠之类的来偷。
天亮以后,苏家人这才看清了桌子上放的那些东西,晚上已经有一定的预想了,现在亲眼看到更是觉得震撼。
这也太多了!
就是那种三四斤大的野兔子,都有好几只,野山羊也有二十来斤,野鸡,野鸭,还有一个叫不出名字来的动物,堆满了整个桌子,连皮带肉,估计得有一百来斤。
比一条蟒蛇可重多了。
“娘,这些东西要怎么处理?”苏老大问。
老太太当机立断:“你们把剩下的东西都收拾一下,老三和老四,你们俩一人提一只鸡和一只鸭,跟我一起去村长那里。”
“娘,提到村长那里干什么?难道还要交工啊?”老三有些不解,“这不是那蛇送来给我们的吗?要是拿去送人了,蛇会不会不高兴?”
老太太眼皮一撩:“蛇会不会不高兴,老娘不知道,但你要是现在不听老娘的话,我就给你看看什么叫不高兴。”
老三顿时把脖子一缩,不说话了。
苏啾啾在旁边看的好笑,她奶奶可真是个人才,虽然识字不多,也不知道太多的大道理,但却可以把家里每个人都压住。
其实这样的家庭才最容易和睦,不过也容易滋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一些难以察觉的心理疾病。但好在经过她的观察,整个苏家的发展,还是挺健康的。
苏啾啾原本也是要跟老太太一起走的,但是她视线余光看到了山牙子,顿时有了新的主意。
老太太走在前头,苏老三和苏老四分别提着鸡鸭,跟在她后面。
苏老三小声对苏老四说:“四弟,咱们就提这么点东西,会不会太少了呀?”
苏老四也压低了声音:“之前你不是还说,送出去了,蛇会不高兴,现在怎么又改口了?”
苏老三说:“这不是都决定要送人了嘛。”
“老三啊,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家,现在过得好了?”老太太的声音冷冷的响起。
苏老三顿时一缩脖子,根本不敢跟老太太的死亡视线对视。
好吧,虽然他自认为声音很小,但他老娘耳朵太灵了,还是听到了。
苏老太太说:
“这东西我原就没想送,只怕这也是小啾儿带来的,可村里就这么点大,谁家得了什么东西,第二天就能传的全村都是,
我们要是得了东西不拿点出来,无论他们有多好的心,都经不住这样考验。”
走在路上时,老太太便趁机教育两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