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的顺序
对案例进行分析的顺序也有一定的体系。首先,要考虑应该以何种视角对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组织行为时其实有多种不同的透视方法(lens),该论文选取的主题是组织变革(关于该问题下文将详细叙述)。
从调查采访和新闻报道中获取信息后,要按照时间序列对信息进行整理。由参与调查的5名成员做成年代大事记,然后根据各自的理解完成叙事。
5名成员各自的叙事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普洛曼为了寻找引起组织变革的要因慎之又慎,最后将关注点集中到5人都一致认同的原因上。那就是上文提到的4个环境要因(衰落带来的紧迫感、内部冲突对立、领导力、身份认同)和3个行为要因(资源配置、语言表述、象征行为)。
他们对上述要因的归纳并非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上。为了证实这些要因是导致组织变化的根本因素,他们对采访数据和新闻报道字斟句酌、逐字分析。他们找出与上述4个环境要因和3个行为要因相关的信息,逐一证实内容的真实性,并且对数据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表2-1)。
例如,在调查采访中,如果教会的某成员指出“新的教会领导人改变了信仰的宗旨”,那么这应当被算作“领导力”的环境要因,可以计1次引用。同样,如果某成员指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援助,教会在资源利用上还有更多的挖掘空间”,那么这应当属于“资源配置”的环境要因,故可以计1次引用。
将文字信息归纳到特定概念范畴的工作被称为操作编码化。在普洛曼的研究团队中,两人一组对采访获得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然后根据各自的发言将其纳入不同的范畴。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双码策略”(dual coding tdeory),即事先安排好两位操作人的操作顺序进行编码化操作。
特地安排两位(或以上)操作员进行编码化是有原因的。如果由一个人进行编码化,很难保证归类是否正确。如果集二人之力,则可以更大程度上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偏颇,也更能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
也就是说,两名操作者对各自承担的采访工作进行分类整理,然后两人相互比较,在两人都同意的基础上对发言进行分类。对于无论如何都难以达成一致的情况,该采访将不会被视为分析的对象。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调查采访(共计22人)。同时,与该教会相关的新闻报道也用相同的方法进行编码化。
编码化的结果如表2-1所示,考察对象涉及面很广,从教会内部会议到宣传册都在编码化的范围。调查员们通过阅读和观察(比如广告牌、宣传册、新闻报道),以及对教会相关人员的面对面采访而获取信息,同时将这些信息编码化。
表2-1 操作编码化的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