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创作:高雅闲淡,自成一家
韦应物出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他经历了八年的安史之乱,见证了唐代由盛向衰的过程。这一时期是唐诗比较岑寂的时期,文学史上称为大历时期。大历时期的诗人没有了盛唐诗人的激情与豪迈,尽管有部分诗作反映了这个动乱时代的社会现实,但大多只局限于个人的生活范围和自我感受。而韦应物的诗却卓然不群,自成一家。
韦应物是一位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常将他与陶渊明并称为“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为“王孟韦柳”。韦应物的山水诗景致优美如画,意境幽寂淡远,诗中还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对人生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为后世称许。其五言古诗成就最高。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对韦应物的诗评价为:“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继承陶渊明诗风
韦应物是陶渊明的追随者、继承者,虽身在官场,却向往田园,因此他一次次地出仕,又一次次地归隐。而且他每次闲居之处都在寺庙中,并常与僧人交流唱和,希望能从佛门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
他在诗中多次表达了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如在《东郊》中写道:“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他还写了一首诗,诗名便是《效陶彭泽》,诗中写道:
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
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
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
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
可以看出,韦诗的语言古朴淡雅,有着恬淡闲适、率真自然的风格,他的五言诗从立意到语言都有对陶渊明的模仿和学习。
不仅如此,韦应物的诗运笔空灵,诗中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与意境亦有陶渊明之风。如《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首诗有着典型的韦应物五言诗的风格,是他任滁州刺史时所作。全诗由“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开端,后面几句诗都是由“忽念”所引,纯用虚笔,意境闲淡、高古,清代学者沈德潜评曰:“化工笔。与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妙处不关语言意思。”
勤政忧民
韦应物虽然一直向往归隐山林,但为官却是认真负责、勤政忧民的。他曾是一个飞扬跋扈的纨绔子弟,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目睹了兵乱不熄、民生凋敝,这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使他变成了一名忧国忧民的州县官吏。他曾多次担任县丞、刺史等职务,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底层百姓的生活,了解百姓的疾苦。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现实的黑暗和民生疾苦,以及对百姓深刻的同情。
当他看到百姓遭受苦难时,他不是从高高在上的为官者的角度出发,而是站在贫苦百姓的立场上,为百姓说话,表达对百姓的同情与怜悯。如他在《采玉行》中写道:“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在《观田家》中写道:“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作为一名中下级官员,他也常常不满朝廷对百姓的剥削与压迫,他想要对百姓实施宽政,却无力改变时局,进退两难,这也是他多次想要辞官归隐的原因之一。如他在《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中写道:“兵凶久相践,赋徭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在《答崔都水》中写道:“氓税况重叠,公门极熬煎。责逋甘首免,岁晏当归田。”
他还有作为州县长官的责任心,无论是在宴会、游春时,还是在病中,都会时刻记挂着作为官员的职责。如在《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中写道:“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在《春游南亭》中写道:“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在《寄李儋元锡》中写道:“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对人生的思考
韦应物的诗中,不仅有山水田园之美,还有很多关于人生的思考。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他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战乱的洗礼,看到了很多人间的疾苦,这使他有很多关于人生的慨叹与思考。以《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为例,诗中写道: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这首诗是韦应物辞去洛阳丞之职,第一次归隐时所作,当时他从扬州游历回到洛阳,在诗中,他将归人的形象交织在“泛泛入烟雾”“残钟广陵树”的意境之中,并因离别表达“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的感慨,在诗中,抒情与写景相融会,在感发中有对人生的思考。
真挚的情感
韦应物在很多诗中表达了真挚的情感。他曾写下很多思念兄弟亲友的诗,以及怀念亡妻的悼亡诗。韦应物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同他的山水诗一般,其气质皆是“淡”的,无论是思念还是哀伤,都是含蓄内敛的、哀而不伤的。
韦应物在地方为官时,每逢节日都会因思念远在故乡的亲友而写下诗作,如《新秋夜寄诸弟》: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全诗无凄婉之词,所表达的情感是含蓄的,然而从这些质朴的语言中却能感受他到对兄弟的思念,给人一种悲而不伤之感。
韦应物的悼亡诗也为后人称道,南宋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曾写道:“悼亡之作,前有潘骑省,后有韦苏州。”
韦应物的妻子元苹是北魏鲜卑皇族的后代。元苹嫁给韦应物时16岁,去世时仅36岁。妻子的离世让韦应物悲痛万分,他亲自为她写下《故夫人河南元氏墓志铭》,并写下了《伤逝》《送终》《出还》《往富平伤怀》等十几首悼亡诗,真情实意,感人至深。他在《伤逝》中写道:
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
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
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
提携属时屯,契阔忧患灾。
柔素亮为表,礼章夙所该。
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
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
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
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
知妄谓当遣,临感要难裁。
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
此心良无已,绕屋生蒿莱。
从诗中可以看出,他与妻子之间的感情“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两人经历过“提携属时屯,契阔忧患灾”。他公务繁忙,家中事务都交给了妻子,如今妻子离去,留下伤心的他和年幼的孩子,深切的悲痛让他午夜梦回时辗转难眠。韦应物的悼亡诗不仅写自己的痛苦与思念,也写了对妻子的回忆以及妻子的美德,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清代乔亿在《剑溪说诗》又编中说:“古今悼亡之作,惟韦公应物十数篇,淡缓凄楚,真切动人,不必语语沉痛,而幽忧郁堙之气,直灌输其中,诚绝调也。潘安仁气自苍浑,是汉京余烈,而此题精蕴,实自韦发之。”
平淡自然的风格
平淡自然是韦应物诗歌的一大特征,朱熹说韦应物的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元代方回认为其诗“淡而自然”,清代翁方纲评其诗“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
韦诗的平淡自然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思想情感来看,韦应物的诗没有大悲大喜的情绪波动,哪怕是经历重大变故、生离死别,他的诗句也是平淡冷静、哀而不伤的,其心境是恬静闲适、冲淡平和的。如他在《出还》中写道:“凄凄动幽幔,寂寂惊寒吹。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从诗中可以感受其内心的凄苦,可是他的文字却是平静的,没有痛哭流涕,也没有悲号。
其次,从布局和行文来看,韦应物的诗没有逞奇炫俗,没有回环曲折,而是平易自然、娓娓道来的。如《始除尚书郎别善福精舍》:
简略非世器,委身同草木。
逍遥精舍居,饮酒自为足。
累日曾一栉,对书常懒读。
社腊会高年,山川恣游瞩。
明世方选士,中朝悬美禄。
除书忽到门,冠带便拘束。
愧忝郎署迹,谬蒙君子录。
俯仰垂华缨,飘摇翔轻毂。
行将亲爱别,恋此西涧曲。
远峰明夕川,夏雨生众绿。
迅风飘野路,回首不遑宿。
明晨下烟阁,白云在幽谷。
再次,从语言风格来看,韦应物的诗没有辞藻的堆砌,也没有卖弄典故,他的语言一向是质朴自然的,以白描的手法营造出清新淡雅、高雅闲淡的意境,他的艺术手法是返璞归真的。以《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他用古朴平淡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幽静的山水画,“写景清切,悠然意远”,并无一句是华丽辞藻的堆砌。
然而韦应物的诗不仅平淡自然,还有流丽的一面。宋代诗人徐俯说:“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苏州诗。自李、杜以来,古诗法尽废,惟苏州有六朝风致,最为流丽。”这说明韦应物在写景时,深受六朝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影响,语言清丽,景物细致鲜明。
他在写景时,特别善于捕捉自然中物候的微妙变化、观察色调的深浅明暗,也常常使用较清丽的语言。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等。不过韦应物的这种流丽都是出于自然本身,而不是刻意追求的,反而有助于形成其冲淡平和的意境。
韦应物现存的诗作有五百七十余首,其中成就最高者为五言古诗。除了诗,韦应物还尝试过写词,如《调笑令》,不过由于数量较少,在本书中没有收录。
苏轼曾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评价韦应物:“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可见在盛唐之后,韦应物在诗坛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白居易没有说错,后世的人没有忘记韦应物,韦应物的诗至今仍是诗坛特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