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对话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注释

1.我妻荣:《民法总则(民法讲义I)》,岩波书店1951年版,第11页。

2.我妻荣:前注1,第201页。

3.Jean Bodin,Les six livres de la République,1576.参照佐佐木毅:《主权、抵抗权、宽容——·博丹的国家哲学》,岩波书店1973年版。

4.如平野启一郎:《何谓我——从“个人”到“分人”》,讲谈社2012年版,以及铃木健:《畅通的社会及其敌人——PICSY、分人民主义、构成型的社会契约论》,劲草书房2013年版,所指出的那样,此种理念在人的情况下也已经达到了极限。

5.John Stuart Mill,On liberty,1859.斋藤悦则译:《自由论》,光文社2012年版。

6.Hans Kelsen,“Vom Wesen und Wert der Demokratie”,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47. Bd.,1920/21,长尾龙一译:《民主制的本质与价值(初版)》,《凯尔森著作集:民主主义论》,慈学社2009年版,第1—36页。

7.基于此种观点对近代人类形象产生疑问者,例如,下条信辅:《潜意识——人的潜意识观的未来》,中央公论社1996年版。

8.V.S. Ramachandran and Sandra Blakeslee,Phantoms in the Brain:Prob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Human Mind,William Morrow,1998.山下笃子译:《大脑中的幽灵》,角川书店1999年版。

9.Benjamin Libet,Mind Timethe Temporal Factor in Consciousness,Ha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下条信辅译:《Mind Time——脑与意识的时间》,岩波书店2005年版。

10.铃木健:前注4,第30页。

11.以防万一,应该指出的是,某种制度的正当性,不仅是基于它可以这样反映自然事实的类型(因此在判明了事实有所不同时,必然要求制度上的变化),也可以是与自然事实不同而恰恰需要规范地构筑的相反类型。比如可以参照,大屋雄裕:《何谓自由——监视社会与“个人”的消灭》,筑摩书房2007年版,第4章。

12.Lawrence Lessig,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Basic Books,1999,山形浩生、柏木亮二译:《CODE——网络的合法、违法、隐私》。Lawrence Lessig,Code:Version 2.0,Basic Books,2006,山形浩生译:《Code:Version 2.0》,翔泳社2007年版。

13.成原慧区别了制约主体行为的“规制”,以及,通过控制规制权限来保障规制对象自由的“统制”,对莱斯格的观点作了更为准确的定位,并提出法有可能作为对所谓架构的规制手段进行统制的一种手段。参照成原慧:《表现自由与架构——信息社会中自由与规制的再构成》,劲草书房2016年版,第13页。

14.Cass R. Sunstein and Richard H. Thaler,Nudge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Wealth,and Happiness,Yale University Press,2008,远藤真美译:《实践行动经济学——聪明选择健康、财富、幸福》,日经BP社2009年版。

15.Cass R. Sunstein,Choosing Not to Choose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Choi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伊达尚美译:《选择不作选择——在大数据中改变的“自由”形式》,劲草书房2017年版。

16.立法当中比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REGUL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persons with regard to the processing pf personal data and on the free movement of such data,and repealing Directive 95/46/EC)(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第17条。该当立法审议过程中出现的先行案例,即欧盟法院的先行判决(2104年5月13日)。参照,今冈直子:《关于“被遗忘权”的动向》,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与信息——ISSUE BRIEF》2015年第854号。

17.松尾阳将架构规制所具备的特征整理为①机会操作性,②无视不可能性,③无需意识性,④执行机关的无需性。参照松尾阳:《基于架构的规制作用的性质及其意义》,《法哲学年报2007》,有斐阁2008年版,第241—250页,第246—247页。

18.Cass R. Sunstein, The Paritial Constit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19.参照,大屋雄裕:《解说》,载伊达尚美译:前注15,第227—237页。

20.有人将其背景视为康德的哲学、法理论,该理论试图将私法理解为一种由假定每一个人都具有的自律意思所构成的权利体系,参照筏津安恕:《私法理论的范式转换与契约理论的再编——沃尔夫、康德、萨维尼》,昭和堂2001年版。

21.Immaunel Kant, Metaphysic der Sitte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VI, ) der Königlich Preuß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ed.), 1907, p.276.

22.Hannah Arendt,The Human Condi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志水速雄译:《人的条件》,筑摩书房1994年版。

23.例如大和运输就使用LINE上的公众号通过对话AI来受理再配送、日期场所变更等,http://www.kuronekoyamato.co.jp/ytc/info/info_161115.html,以及定位为人形机器人的“Pepper”被活用于接待客人和商品导购的例子,可作参照。

24.当然,也会有立场认为这没什么错。从功利主义出发拥护此种见解者,如安藤馨:《法与危险与责任》,载安藤馨、大屋雄裕:《法哲学与法哲学的对话》,有斐阁2017年版,第143—167页。此外,从自由至上的观点出发,也有见解认为行为的客观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无法确定的,刑罚也应该去除规范上的非难属性,而应该一元化为针对他人造成损害的纯粹损害赔偿,如Randy E. Barnett,The Structure of LibertyJustice and the Rule of law,Clarendon Press,1998,嶋津格、森村进监译:《自由的构造——正义、法的统治》,木铎社2000年版。在后者的场合,所谓主体的意思与决断这样的人格要素,对于责任而言,就将不再必要。

25.作为风险应对的防止未然、事前考虑与法之间的关系,参照中山龙一:《风险与法》,载橘木俊诏、長谷部恭男、今田高俊、益永茂树编:《风险学入门1:何谓风险学》,岩波书店2007年版,第87—116页。


(1) 大屋雄裕,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