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俄国作家、剧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改革家、无政府主义者,“俄国文学的太阳”,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并称“俄国文学三巨头”。

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莫斯科以南图拉州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的贵族家庭,父母都是名门之后。但是很早就成了孤儿,一岁半时母亲因病去世,九岁时父亲去世,由姑妈抚养成人,受到哥哥姐姐的关爱。

1841年,迁居喀山。三年后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最早学习中文,但因太过困难改学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后又转到法律系,同时对哲学特别是道德哲学产生了兴趣。大学二年级时,因不满大学的教学方式,主动退学。

1847年,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正式继承遗产,成为庄园的主人。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在庄园内尝试农奴制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但是因农民的不理解而半途而废;创办学校,给农奴和农民的孩子传授知识;亲自耕种,试图过与农民一样的生活……

1851年,随服兵役的哥哥尼古拉前往高加索,一边作战,一边开始文学写作。

1852年,自传性中篇小说《童年》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其后又陆续发表了《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

1855年11月,回到圣彼得堡,受到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因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

1856年底,退役,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以退役返乡途中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短篇小说《暴风雪》。

1857年,第一次出国,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等西欧各国。以在瑞士的观察经历创作了短篇小说《卢塞恩》。

1860年,哥哥尼古拉逝世。

1859年到1862年,再次到西欧各国考察学校,研究西欧和俄国的教育制度,先后创办了二十多所学校。

1862年,和沙皇御医的女儿索菲娅结婚,共育有十三个孩子,其中五个夭折。在此之后,安居庄园,潜心创作,过着俭朴的生活。庄园经常高朋满座,接待过许多名人,其中不乏高尔基、契诃夫、列宾等俄国和世界各地的名人大家。

1868年,完成了中篇小说《霍尔斯托梅尔》。

1869年,历时六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7年,历时四年完成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1881年,因子女学业,迁居莫斯科。摒弃贵族生活,从事体力劳动,深入贫民窟,组织赈灾活动,为农民盖房,探访监狱,研究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

1886年,完成了中篇小说《伊万·伊利奇之死》。

1889年,完成了中篇小说《克莱采奏鸣曲》。

1898年,完成了中篇小说《谢尔盖神父》。耗费十年完成了第三部长篇小说《复活》,决定用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被沙皇政府指责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被革除教籍。

1903年,完成了短篇小说《舞会之后》。

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同情革命者。革命失败后,反对沙皇政府,写下《我不能沉默》。

1910年11月10日深夜,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染了肺炎,十天后死于阿斯塔波沃车站。

1918年,车站改名为“托尔斯泰站”。

依照遗嘱,安葬于故居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一个僻静的角落,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四周是高大的树木,旁边有一条深深的沟壑,这是托尔斯泰兄弟年少时常来玩耍的地方,他们相信有一枝能带来永恒幸福的“绿棒”就埋藏在这里。

大约在19世纪80年代,“托尔斯泰主义”正式形成。主张在对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实持批判态的同时,首先进行自我的道德忏悔和灵魂救赎,通过禁欲、博爱等手段来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在社会生活中坚持“勿以暴力抗恶”的道德原则,以最终赢得个人的精神自由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1900年,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关于托尔斯泰的评论文字。1913年和1917年先后出现了《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他的作品更是被大量翻译成白话文,被中国大众熟知。如今,我们更是能轻易窥见他文学宝藏的全部。

因为有了托尔斯泰,伟大的俄罗斯文学被世人所尊敬和欣赏;因为有了托尔斯泰,我们变得更加深刻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