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城市的老灵魂,仿佛时刻都走在桥上
在城市里,有河的地方就有桥。据历史记载,李冰担任蜀郡太守时,在两江上修建了七座桥。这些桥,可能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桥,它们也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七座桥中,有一座的位置比较清楚,它就是后来的万里桥。
现在地图上已经没有万里桥了。在旅行攻略中被标注为成都市内景点的万里桥,其实就是今天的老南门大桥。20世纪90年代,为了治理锦江,修建更宽更便捷的桥梁,万里桥被炸掉,在那里修建了老南门大桥。现在其附近有一个像船一样的建筑,叫“万里号大饭店”,或许是在提示人们,那里曾经是一个历史地标。
万里桥的得名,与诸葛亮有关。据说当时诸葛亮送大臣费祎出使东吴,在桥头饯行时,费祎感叹:“万里之路,始于此桥。”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是,这句“万里之路,始于此桥”是从诸葛亮口中说出来的。不管如何,这都证明当时的万里桥是一个重要的码头。
万里号并非真正的船,而是按照与豪华游轮1∶1的比例修建的建筑,如今已经成为成都的一个地标。
关于万里桥,陆游曾有诗“万里桥边带夕阳,隔江渔市似清湘”,描绘出宋朝时万里桥边的热闹景象。
由于万里桥是成都向南的主要通道,在古代,到乐山、雅安、甘孜乃至西藏,都要经过这里,这附近很早就是繁华区。唐代诗人张籍有一首《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这说明,这里在唐代已经有了发达的吃喝玩乐的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地标,很多诗人都在这里游玩过,并留下诗句。
值得一提的是女诗人薛涛,“万里桥头独吟越,只凭文字写愁心”。她一生中有相当多不开心的时光,或许常徘徊在这里。王建的诗说:“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女校书指的就是薛涛,历史记载,薛涛后半生隐居在浣花溪、百花潭一带,就在万里桥西面2公里左右。
今天的万里桥附近,有一个略显破败的商业体“耍都”。那里有大排档、菜馆、KTV,算是比较地道的成都生活方式体验区,但是因为如今可供人们选择的地方众多,“耍都”也并没有特别火。它辉煌的时期,应该是世纪之交前后,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它根本无法“一统江湖”。但是“耍都”这个名字,倒是抓住了成都的核心:从古到今,这个城市都是一个“好耍”的地方。
从万里桥(老南门大桥)沿着滨河路朝东走,会看到好几座桥梁。改名后的锦江,经过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长达十多年的治理,呈现出新的面貌,成都人不再把污水排到河里。锦江桥(人民南路上的大桥)、新南门大桥(红星路四段)上车水马龙,成为成都市内南北向最主要的交通要道。现代化的桥梁,有时候让人都意识不到“桥”的存在,因为人通过的时候,大多是在车上。
人们总是希望在发展中能保存好“历史”,这种想法很美好,但总是无法实现。锦江上面桥的命运,最能说明这一点。万里桥可能是古代诗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成都的桥,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修修补补。新中国成立后,从1954年开始,为了适应车辆通行,先后有过三次加固和拓宽。到1995年,这种修补措施再也无法满足车辆增长的需要,不得不拆除万里桥,在其原址上兴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化大桥老南门大桥。
春江花月处,无耍不成都。自古而今,成都都是一个纯粹好耍的地方。
所谓的“新南门大桥”也是一样。它始建于1937年,当时叫“复兴桥”,1949年之后,先后经历三次改建,成了现在的样子。著名的“九眼桥”也很有代表性,顾名思义,它是有九个桥洞的石拱桥。九眼桥原名叫“宏济桥”,1593年,在四川布政使余一龙的主持下开始修建,用了5年才建成。几百年来,它一直是成都东南角的名胜,目力所及,西面是两江汇合处,东面是望江楼和宽阔的码头。新中国成立后,它也经历了至少三次大修和拓宽。后来,考虑到老桥已丧失交通功能,桥墩也不利于防洪,于是1992年被彻底拆除了。
九眼桥的拆除引起很大争议,因此2000年又在河滨印象小区那里建了一个模仿老九眼桥样子的“仿古九眼桥”。1995年万里桥拆除后,在百花潭桥上游不远的地方,也模仿万里桥的样子修建了望仙桥,有人称之为“新万里桥”。但是,桥从来就不只是建筑,它是河流和无数记忆的结合,不管是“新九眼桥”还是“新万里桥”,都是死的,不再享有历史的声名。
成都人为失去九眼桥和万里桥哀叹,王笛老师在《消失的古城》中也对九眼桥的拆毁感伤不已,发出“‘黄钟毁弃,瓦釜长鸣’,怎一个‘惜’字了得”的慨叹。在漫长的传统社会,桥满足的只是步行需要,虽有马车或马匹通过,承重能力远不能和现代同日而语。成都迈入现代门槛后,私家车迅猛发展起来,成为全国私家车保有量排名前列的城市。这让那些桥在短时间内变得“过时”“局促”“不安全”,于是旧桥在几十年内纷纷消失,甚至一些新修的桥梁也很快因过时而重建。
到底有没有一种可能,既能保存历史记忆,又能解决现实问题?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说,可能是有的,但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太快,没有给人留下充分思考的时间。进入21世纪,人们猛然醒悟,发现“历史”和“文化”都可以变为旅游资源,用于发展经济,但此时很多“旧事物”已经不见踪影了。老的安顺桥,是锦江上最重要的码头之一,1923年,巴金就是从这里登船走向了世界。如今看起来古色古香的廊桥(新安顺桥),其实是2003年才建成的。到了21世纪,人们有了发展旅游业的意识,廊桥的建立,已经不再是为了交通,而是出于“造景”需要。
现在成都三环以内,河流已经不算太多,很多楼盘距离河还有几百米,就能以河景为卖点。现在的人们,会小心翼翼地保护好每一条河流。河不在了,桥也就没有了,成都有很多用“桥”命名的道路,这些“桥”绝对不是现在人们熟悉的立交桥,而是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流淌着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