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吴声歌曲与西曲舞歌

《吴歌》、《西曲》是继周代《诗经》中的民间歌舞、汉代乐府的《相和大曲》之后,又一新的发展。《吴歌》流行于长江下游,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地区。《西曲》流行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以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为中心地区。自东晋以来,长江流域的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商业发达,城市繁荣,文化兴盛,民间歌舞盛行。李延寿描写南朝宋文帝时(公元424—453年)城市中的歌舞盛况说:“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又描写齐武帝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城市中的歌舞情况是:“都市之盛,士女昌逸,歌舞声节,袨服华装,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7]这就是《吴歌》、《西曲》等民间歌舞流行的环境和情况。

帝王贵族自己制乐作歌,自古就有,到魏晋时期更为风行,曹操父子就是此中能手,作过清商三调歌辞;西晋石崇作《明君歌舞》;东晋沈充作《前溪舞曲》(《吴歌》)。《吴歌》和《西曲》在南朝刘宋以后,特别昌盛,当时的王公贵族也各制新乐。如宋临川王刘义庆作《乌夜啼》(《西曲》);宋南平穆王刘铄作《寿阳乐》(《西曲》),宋随王刘诞作《襄阳乐》(《西曲》);宋明帝及虞和作《泰始歌舞曲辞》。在齐梁时代,齐武帝制《佔客乐》(《西曲》),梁武帝及沈约作《襄阳蹋铜蹄》(《西曲》)等。这些《吴歌》、《西曲》虽然名为王公贵族所创制,实际上是王公贵族们对民间歌舞的利用和篡改,以供他们声色娱乐。不过有的较多地保存了民间原有的色彩,有的则篡改较大,另有一种情况,某一歌舞系某人制作,是指这个歌舞的初创时,现存的歌词并不一定是初创时所作,现存的《前溪歌》七首,并不是沈充的原作。还有一种情况是制作者只是指舞蹈或乐曲的编改而言,歌词仍是民间的原作。

《吴歌》、《西曲》中的舞曲数量,多于《相和大曲》,但题材内容却比较窄狭,其中情歌占极大部分,反映的生活面也只限于城市居民的中下层,很少反映农民的生活面貌。究其原因,可能是与采集人的喜爱有关,最适于帝王贵族声色之娱的女乐所演奏的,只能是那些曼丽婉曲的情辞俊语,热情恣放的歌声舞节。所以在这些歌舞中缺少泥土气息(这方面不及汉代的《相和大曲》)。但是比较南朝时期反映宫廷腐朽生活绮靡淫放的妖姿艳歌是有显著区别的,这些歌舞中仍然有不少朴质热情和痴思天真的爱情抒写,有的还甚为精彩。

吴声歌曲的由来,《晋书·乐志》载:

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关于吴声歌曲所用的乐器及其曲目,《古今乐录》载:

吴声歌旧器有箎、箜篌、琵琶,今有笙、筝。……吴声十曲:一曰《子夜》,二曰《上柱》,三曰《凤将雏》,四曰《上声》,五曰《欢闻》,六曰《欢闻变》,七曰《前溪》,八曰《阿子》,九曰《丁督护》,十曰《团扇郎》,并梁所用曲。《凤将雏》以上三曲,古有歌,自汉至梁不改,今不传。《上声》以下七曲,内人包明月制舞《前溪》一曲,余并王金珠所制也。……又有《七日夜》、《女歌》、《长史变》、《黄鹄》、《碧玉》、《桃叶》、《长乐佳》、《欢好》、《懊恼》、《读曲》,亦皆吴声歌曲也。

吴声歌曲是以歌为主,也有部分歌舞,如《子夜歌》。《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说:“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间,谓之《子夜四时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皆曲之变也。”

《子夜歌》是从歌谣发展起来的,充满了真挚的情意,如《大子夜歌》: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现存的《子夜歌》有124首,几乎首首都是“绝妙好词”。如: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腕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
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戏。小喜多唐突,相怜能见时。
年少当及时,蹉跎日就老。若不信侬语,但看霜下草。
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
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三唤不一应,有何比松柏。
气清明月朗,夜与君共嬉。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寝食不相忘,同坐复俱起。玉藕金芙蓉,无称我莲子。
恃爱如欲进,含羞未肯前。口朱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这些流行于晋、宋、齐时代的《子夜歌》,每一首都是发自肺腑、动人心魄的。此外,还有《子夜四时歌》,分春、夏、秋、冬四季。在春歌中有“娉婷扬袖舞,阿那曲身轻。”“阿那曜姿舞,逶迤唱新歌。”可知《子夜四时歌》是载歌载舞的。春歌中唱出了春光的美景,少女的情怀,怦怦春心跳动的节律,像晶莹的明珠跃动: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光风流月初,新林锦花舒。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裾。
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珰。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娉婷扬袖舞,阿那曲身轻。照灼兰光在,容冶春风生。
阿那曜姿舞,逶迤唱新歌。翠衣发华洛,回情一见过。

夏歌写夏景,写炙热的恋情,情景交融,娇艳动人:

高堂不作壁,招取四面风。吹欢罗裳开,动侬含笑容。
反复华簟上,屏帐了不施。郎君未可前,待我整容仪。
春别犹春恋,夏还情更久。罗帐为谁褰,双枕何时有。
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轻袖拂华妆,窈窕登高台。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暑盛静无风,夏云薄暮起。携手密叶下,浮瓜沉朱李。

在《子夜四时歌》的秋歌和冬歌中都唱到《泰始乐》:“追逐《泰始乐》,不觉华年度”(秋歌)。“一唱《泰始乐》,枯草衔花生”(冬歌)。“泰始”是宋明帝刘彧的年号(公元465—471年),《古今乐录》载:“宋《泰始歌舞》十二曲。”词有“宋世宁,在泰始。醉酒欢,饱德喜。万国朝,上寿酒。帝同天,惟长久。”歌词虽是歌功颂德之作,但节奏轻快跳跃,很适于舞蹈。“追逐《泰始乐》,不觉华年度。”看来,刘宋的泰始歌舞是流行于民间的。

《子夜四时歌》秋歌:

适忆三阳初,今已九秋暮。追逐《泰始乐》,不觉华年度。
掘作九州池,尽是大宅里。处处种芙蓉,婉转得莲子。
初寒八九月,独缠自络丝。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
秋夜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别在三阳初,望还九秋暮。恶见东流水,终年不西顾。”

《子夜四时歌》冬歌: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途涩无人行,冒寒往相觅。若不信侬时,但看雪上迹。
寒鸟依高树,枯林鸣北风。为欢憔悴死,那得好颜容。
蹑履步荒林,萧索悲人情。一唱《泰始乐》,枯草衔花生。
果欲结金兰,但看松柏林。经霜不坠地,岁寒无异心。
适见三阳日,寒蝉已复鸣。感时为欢叹,白发绿鬓生。

《子夜四时歌》外,还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以《大子夜歌》最为精彩: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妙语天成,毫无雕饰。(《全唐诗·乐府》误为陆龟蒙作。《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实皆晋宋词。)《子夜警歌》:

镂碗传绿酒,雕炉薰紫烟。谁知苦寒调,共作白雪弦。
恃爱如欲进,含羞出不前。朱口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子夜变歌》有送声,《古今乐录》曰:“《子夜变歌》前作持子送,后作欢娱我送。”在清商乐的曲体结构中有“和”、“送”声,和声在前,送声在后,相当于相和大曲的前有“艳”后有“趋”或“乱”。和、送声字句的长短是自由的,以下在西曲舞歌中有具体例证。《子夜变歌》:

人传欢负情,我自未常见。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岁月如流迈,春尽秋已至。荧荧条上花,零落何乃驶。
岁月如流迈,行已及素秋。蟋蟀吟堂前,惆怅使侬愁。

《子夜歌》有“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为情而颠倒转侧的大胆直白;有“欢愁侬亦惨,郎笑我便喜,”同气相求的倾心相依。有欢爱的惊喜,有悲苦的相思,有松柏的誓言,有朝东暮西的绝望。缠绵思绪,婉曼感人,可说是吴声歌曲中的明珠。

《子夜歌》虽以歌为主,在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娉婷扬袖舞,阿那曲身轻。”“阿那曜姿舞,逶迤唱新歌。”[8]载舞载歌,应是《子夜歌》的一大特色。

《前溪歌》是吴声歌曲中的舞曲。《宋书·乐志》曰:“《前溪歌》者,晋车骑将军沈充所制。”郗昂《乐府解题》曰:“《前溪》,舞曲也。”辞有七首:

忧思不出门,逢郎前溪度。莫作流水心,引新都舍故。
为家不凿井,担瓶下前溪。开穿乱漫下,但闻林鸟啼。
前溪沧浪映,通波澄渌清。声弦传不绝,千载寄汝名,永与天地并。
逍遥独桑头,北望东武亭。黄瓜被山侧,春风感郎情。
逍遥独桑头,东北无广亲。黄瓜是小草,春风何足叹,忆汝涕交零。
黄葛结蒙笼,生在洛西边。花落逐水去,何当顺流还,还亦不复鲜。
黄葛生烂熳,谁能断葛根。宁断娇儿乳,不断郎殷勤。

另有包明月《前溪歌》一首:

当曙与未曙,百鸟啼窗前。独眠抱被叹,忆我怀中侬,单情何时双。

《前溪》原是一个村名,在浙江湖州德清县,《苕溪渔隐丛话》引子竞《大唐传》载:“湖州德清县南前溪村,则南朝集乐之处。今尚有数百家习音乐,江南声伎,多自此出,所谓舞出前溪者也。”《太平寰宇记》对“前溪”也有记载:“前溪在县西一百步,前溪者,古永安县前之溪也。今德清县有后溪。晋时邑人沈充家于此溪。乐府有《前溪曲》,则充之所制。”看来,前溪这个地方,从晋至唐,是个乐舞伎人辈出的地方,西晋的车骑将军沈充,既是《前溪歌舞》的作者,又是前溪人。这个舞流行的年代之长,可以和《白纻舞》比美,自西晋流传到梁、陈,以至唐代。陈朝刘删诗:“山边歌落日,池上舞《前溪》。”唐代诗有:“双舞《前溪》歌《白纻》,曲几书留小史家”(王维)。“舞爱《前溪》妙,歌恋《子夜》长”(崔颢)。李群玉长沙九日登楼观舞:“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从唐代几位诗人对《前溪舞》的赞美,可知《前溪舞》自晋至唐盛传不衰。

至南朝陈,吴声歌曲有后主陈叔宝作《春江花月夜》、《堂堂》、《金钗两鬓垂》等曲。陈后主《春江花月夜》辞不传,唐张若虚所作《春江花月夜》载于《乐府诗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心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吴声歌曲中常用谐音,如:“玉藕金芙蓉,无称我莲子。”“莲”谐“恋”。“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丝”谐“思”。“别后常相思,顿书千文阙,题碑无罢时。”“题碑”谐“啼悲”。意为因常相思而啼悲不已。

西曲舞歌的出现稍晚于吴声歌曲,西曲始见于刘宋,无晋辞。流行地区以江陵为中心,吴歌的流行中心是建业(今南京),江陵处于长江中游,偏于西,西曲之名可能由此而来。

西曲舞歌,《古今乐录》载:

西曲歌有《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估客乐》、《襄阳乐》、《三洲》、《襄阳蹋铜蹄》、《采桑度》、《江陵乐》、《青阳度》、《青骢白马》、《共戏乐》、《安东平》、《女儿子》、《来罗》、《那呵滩》、《孟珠》、《翳乐》、《夜黄》、《夜度娘》、《长松标》、《双行缠》、《黄督》、《黄缨》、《平西乐》、《攀杨枝》、《寻阳乐》、《白附鸠》、《拔蒲》、《寿阳乐》、《作蚕丝》、《杨叛儿》、《西乌夜飞》、《月节折杨柳歌》三十四曲。《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估客乐》、《襄阳乐》、《三洲》、《襄阳蹋铜蹄》、《采桑度》、《江陵乐》、《青骢白马》、《共戏乐》、《安东平》、《那呵滩》、《孟珠》、《翳乐》、《寿阳乐》并舞曲。《青阳度》、《女儿子》、《来罗》、《夜黄》、《夜度娘》、《长松标》、《双行缠》、《黄督》、《黄缨》、《平西乐》、《攀杨枝》、《寻阳乐》、《白附鸠》、《拔蒲》、《作蚕丝》并倚歌。《孟珠》、《翳乐》亦倚歌。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在西曲34曲中,舞曲有16曲,倚歌有15曲,童谣及歌曲3曲。

舞曲之一:《石城乐》,作者:宋·臧质。旧舞16人,5曲:

生长石城下,开窗对城楼。城中诸少年,出入见依投。
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捥指蹋忘愁,相与及盛年。
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
大艑载三千,渐水丈五余。水高不得渡,与欢合生居。
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风吹黄蘖藩,恶闻苦离声。

从“出入见依投”和“捥指蹋忘愁”来看,这是一种连手蹋足,投合出入,相依相靠的歌舞。

此曲的来历:《唐书·乐志》曰:“《石城乐》者,宋臧质所作也。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郡,于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通畅,因作此曲。”竟陵即今湖北省的钟祥县,《石城乐》原是当地的民俗歌舞。

舞曲之二:《乌夜啼》,作者:宋临川王义庆。旧舞16人。8曲:

歌舞诸少年,娉婷无种迹。菖蒲花可怜,闻名不曾识。
长樯铁鹿子,布帆阿那起。诧侬安在间,一去数千里。
辞家远行去,侬次独离居。此日无啼音,裂帛作还书。
可怜乌白鸟,强言知天曙。无故三更啼,欢子冒暗去。
乌生如欲飞,二飞各自去。生离无安心,夜啼至天曙。
笼窗窗不开,荡户户不动。欢下葳蕤龠,交侬那得往。
远望千里烟,隐当在欢家。欲飞无两翅,当奈独思何。
巴陵三江口,芦荻齐如麻。执手与欢别,痛切当奈何。

梁简文帝及刘孝绰均写有《乌夜啼》歌,北周庾信写《乌夜啼》二首,较为精彩: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
桂树悬知远,风竿讵肯低。独怜明月夜,孤飞犹未栖。虎贲谁见惜,御史讵相携。虽言入弦管,终是曲中啼。

唐杨巨源、李白、顾况、李群玉、聂夷中、白居易、王建、张祜等都有《乌夜啼》诗作。

在《乐府诗集》西曲歌《乌夜啼》曲之后,有《乌栖曲》。《乐府解题》曾对《乌栖曲》是否与《乌夜啼》相同,提出疑问。这个问题似乎难作肯定的回答。但从两个方面可以推论,一、《古今乐录》所载西曲歌34曲名录中,未录《乌栖曲》名,可知《乌栖曲》非独立曲目,因而《古今乐录》未载,《乐府诗集》将《乌栖曲》载于《乌夜啼》后,有附于《乌夜啼》曲之意。《乌栖曲》歌,梁简文帝、梁元帝均有诗作,陈后主作《乌栖曲》三首:

陌头新花历乱生,叶里春鸟送春情。
长安游侠无数伴,白马骊珂路中满。
金鞍向暝欲相连,玉面俱要来帐前。
含态眼语悬相解,翠带罗裙人为解。
合欢襦熏百和香,床中被织两鸳鸯。
乌啼汉没天应曙,只持怀抱送郎去。

从陈后主《乌栖曲》“乌啼汉没天应曙”句,可知《乌栖曲》与《乌夜啼》二曲类同。不过有的写乌啼,有的写乌栖,致有异名。如李白亦有《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犹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唐李端的《乌栖曲》则既写乌栖又写乌啼:

白马逐牛车,黄昏入狭斜。狭斜柳树乌争宿,争枝未得飞上屋。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

《乌夜啼》舞曲的来历,《乐府诗集》引有二说:《唐书·乐志》曰:“《乌夜啼》者,宋·临川王义庆所作也。元嘉十七年(440年),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文帝闻而怪之,征还,(庆)大惧,伎妾夜闻乌夜啼声,扣斋阁云:‘明日当有赦。’其年更为南兖州刺史,因此作歌。故其和云:‘夜夜望郎来,笼窗窗不开。’今所传歌词,似非义庆本旨。”

另一说,《教坊记》曰:“《乌夜啼》者,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彭城王义康有罪放逐,行次浔阳,江州刺史衡阳王义季,留连宴饮,历旬不去。帝闻而怒,皆囚之。会稽公主,姊也,尝与帝宴洽,中席起拜。帝未达其旨,躬止之。主流涕曰:‘车子岁暮,恐不为陛下所容!’车子,义康小字也。布指蒋山曰:‘必无此,不尔,便负初宁陵。’武帝葬于蒋山,故指先帝陵为誓。因封余酒寄义康,且曰:‘昨与会稽姊饮,乐,忆弟,故附所饮酒往,遂宥之。’使未达浔阳,衡阳家人扣二王所囚院曰:‘昨夜乌夜啼,官当有赦。’少顷使至,二王得释,故有此曲。按史书称临川王义康为江州,而云衡阳王义季,传之误也。”(《乐府诗集》)

舞曲之三:《莫愁乐》。《古今乐录》曰:“《莫愁乐》亦云蛮乐,旧舞十六人,梁八人。”《乐府解题》曰:“古歌亦有莫愁,洛阳女,与此不同。”《唐书·乐志》曰:“《莫愁乐》者,出于石城乐。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和中复有忘忧声,因有此歌。”以下二首为旧曲: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浆,催送莫愁来。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唐张祜《莫愁乐》辞:

侬居石城下,郎到石城游。自郎石城出,长在石城头。

李贺《莫愁乐》辞:

草生陇坂下,鸦噪城堞头。何人此城里,城角栽石榴。
青丝系五马,黄金络双牛。白鱼驾莲船,夜作十里游。
归来无人识,暗上沉香楼。罗床倚瑶瑟,残月倾帘钩。
今日槿花落,明朝梧树秋。若负平生意,何名作莫愁。

舞曲之四:《估客乐》,作者:齐武帝。齐舞16人,梁8人。曲1:

昔经樊邓役,阻潮梅根渚。感忆追往事,意满辞不叙。

释宝月《估客乐》四首:

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拔侬头上钗,与郎资路用。
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大艑珂峨头,何处发扬州。借问艑上郎,见侬所欢不?
初发扬州时,船出平津泊。五两如竹林,何处相寻情。

北周庾信《贾客词》一首:

五两开船头,长樯发新浦。悬知岸上人,遥振江中鼓。

唐·元稹《估客乐》:

估客无住著,有利身便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
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求名有所避,求利无不营。
火伴相勒缚,卖假莫卖诚。交关少交假,交假本生轻。
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一解市头语,便无乡里情。
figure_0052_0043石打臂钏,糯米吹项璎。归来村中卖,敲作金玉声。
村中田舍娘,贵贱不敢争。所费百钱本,已有十倍赢。
颜色转光净,饮食亦甘馨。子本频蕃息,货赂日兼并。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客心本明黠,闻语心已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家勍。
市卒酒肉臭,县胥家舍成。岂唯绝言语,奔走极使令。
大儿贩材木,巧识梁栋形。小儿贩盐卤,不入州县征。
一身偃市利,突若截海鲸。钩距不敢下,下则牙齿横。
生为估客乐,判尔乐一生,尔又生两子,钱刀何岁平。

陈后主,唐李白、张籍、刘禹锡、刘驾等均有《估客乐》辞。

关于《估客乐》舞歌的来历,《古今乐录》曰:“《估客乐》者,齐武帝之所制也。帝布衣时,尝游樊、邓。登祚以后,追忆往事而作歌。使乐府令刘瑶管弦被之教习,卒遂无成。有人启释宝月善解音律,帝使奏之,旬日之中,便就谐合。敕歌者常重为感忆之声,犹行于世。宝月又上两曲,帝数乘龙舟,游五城江中放观,以红越布为帆,绿丝为帆纤,figure_0053_0044石为篙足。篙榜者悉著郁林布,作淡黄裤,列开使江中,衣出五城,殿犹在。”

《唐书·乐志》曰:“梁改其名为《商旅行》。”

舞曲之五:《襄阳乐》,作者:宋·随王诞。旧舞16人,梁8人。曲9:

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
上水郎担篙,下水摇双橹。四角龙子幡,环环江当柱。
江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但问相随否,何计道里长。
人言襄阳乐,乐作非侬处。乘星冒风流,还侬扬州去。
烂漫女萝草,结曲绕长松。三春虽同色,岁寒非处侬。
黄鹄参天飞,中道郁徘徊。腹中车轮转,欢今定怜谁。
扬州蒲鍜环,百钱两三丛。不能买将还,空手揽抱侬。
女萝自微薄,寄托长松表。何惜负霜死,贵得相缠绕。
恶见多情欢,罢侬不相语。莫作乌集林,忽如提侬去。

又有《大堤曲》,亦出于此。简文帝雍州10曲,有《大堤》、《南湖》、《北渚》等曲。

《通典》曰:“雍州,襄阳也。《禹贡》:荆河州之南境,春秋时楚地,魏武始置襄阳郡,晋兼置荆河州。宋文帝割荆州置雍州,号南雍。魏晋以来,常为重镇,齐、梁因之。”

梁·简文帝《雍州曲》三首:

南湖
南湖荇叶浮、复有佳期游。银纶翡翠钩,玉舳芙蓉舟。
荷香乱衣麝,桡声送急流。
北渚
岸阴垂柳叶,平江含粉堞。好值城傍人,多逢荡舟妾。
绿水溅长袖,浮苔染轻楫。
大堤
宜城断中道,行旅极留连。出妻工织素,妖姬惯数钱。
炊彫留上客,贳酒逐神仙。

杨巨源《大堤曲》:

二八婵娟大堤女,开垆相对依江渚。待客登楼向水看,邀郎卷幔临花语。细雨濛濛湿芰荷,巴东商旅挂帆多。自传芳酒污红袖,谁调妍妆回翠娥。珍簟华灯夕阳后,当垆理瑟矜纤手。月落星微五鼓声,春风摇荡窗前柳。岁岁逢迎沙岸间,北人多识绿云鬟。无端嫁与五陵少,离别烟波伤玉颜。

此外,张祜、崔国辅、李端均作有《襄阳曲》。张柬之、李白、李贺写有《大堤曲》,孟浩然有《大堤行》,均出于《襄阳乐》。

关于《襄阳乐》舞歌的来历,《古今乐录》曰:“《襄阳乐》者,宋随王诞之所作也。诞始为襄阳郡,元嘉二十六年(449年)仍为雍州刺史,夜闻诸女歌谣,因而作之,所以歌和中有‘襄阳来夜乐’之语也。”……又有《大堤曲》亦出于此。简文帝雍州十曲,有《大堤》《南湖》《北堵》等曲。《通典》曰:“裴子野《宋略》称:晋安侯刘道产为襄阳太守,有善政,百姓乐业,人户丰赡,蛮夷顺服,悉沿沔而居,由此歌之,号《襄阳乐》。”

舞曲之六:《三洲歌》,商人歌。旧舞16入,梁8人。曲3:

送欢板桥弯,相待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
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
湘东醽醁酒,广州龙头铛。王樽金镂碗,与郎双杯行。

陈后主《三洲歌》:

春江聊一望,细草遍长洲。沙汀时起伏,画舸屡淹留。

唐温庭筠亦有《三洲歌》。

关于《三洲歌》舞曲的来历,《唐书·乐志》曰:“《三洲》商人歌也。”

《古今乐录》曰:“《三洲歌》者,商客数游巴陵三江口往还,因共作此歌。其旧辞云:‘啼将别共来。’梁天监十一年(512年),武帝于乐寿殿道义竟留十大德法师设乐,敕人人有问,引经奉答。次问法云:‘闻法师善解音律,此歌何如?’法云奉答:‘天乐绝妙,非肤浅所闻。愚谓古辞过质,未审可以改不?’敕云:‘如法师语音。’法云曰:‘应欢会而有别离,啼将别可改为欢将乐,故歌。’歌和云:‘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欢将乐,共来长相思。’旧舞十六人,梁八人。”

舞曲之七《襄阳蹋铜蹄》,作者梁武帝。天监(公元502年—549年)初,舞16人,后8人。曲3首:

陌头征人去,闺中女下机。含情不能言,送别沾罗衣。
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
龙马紫金鞍,翠眊白玉羁。照耀双阙下,知是襄阳儿。

梁沈约《襄阳蹋铜蹄》曲三首:

分手桃林岸,送别岘山头。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
生长宛水上,从事襄阳城。一朝遇神武,奋翼起先鸣。
蹀鞚飞尘起,左右自生光。男儿得富贵,何必在归乡。

关于此舞歌的来历,《古今乐录》曰:“《襄阳蹋铜蹄》者,梁武西下所制也。沈约又作,其和云:‘襄阳白铜蹄,圣德应乾来’。”

《隋书·乐志》曰:“梁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云:‘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识者言:‘白铜蹄,谓金蹄,为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管弦。”

舞曲之八:《采桑度》,梁时作。旧舞16人,梁8人。7曲: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
系条采春桑,桑叶何纷纷。采桑不装钩,牵坏紫罗裙。
语欢稍养蚕,一头养百 figure_0056_0045。奈当黑瘦尽,桑叶常不周。
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
采桑盛阳月,绿叶何翩翩。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
伪蚕化作茧,烂熳不成丝。徒劳无所获,养蚕持底为。

《采桑度》舞曲的来历:“《采桑度》一曰《采桑》。《唐书·乐志》曰:‘《采桑》因三洲曲而生也,此声调也。《采桑度》梁时作。’《水经》曰:‘河水过屈县西南为采桑津。《春秋》僖公八年,晋里克败狄于采桑是也。’梁简文帝《乌栖曲》曰:‘采桑渡头碍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古今乐录》曰:‘《采桑度》旧舞十六人,梁八人,即非梁时作矣。”’[9]

舞曲之九:《江陵乐》,《古今乐录》曰:“《江陵乐》旧舞十六人,梁八人。”4曲:

不复蹋踶人,踶地地欲穿。盆隘欢绳断,蹋坏绛罗裙。
不复出场戏,踶场生青草。试作两三回,踶场方就好。
阳春二三月,相将蹋百草。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
暂出后园看,见花多忆子。鸟鸟双双飞,侬欢今何在。见(图2)。

“蹋踶”乃舞名,“蹋”即“踏”,“踶”即“踢”,“踏踢”舞是江陵地区的民间舞蹈,男女双双踏地起舞,风行于春天二、三月间,又名为“踏百草”,是青年男女相会的节令。江陵县在湖北省,地临长江北岸。《通典》曰:“江陵,古荆州之域,春秋时楚之郢地,秦置南郡,晋为荆州,东晋、宋、齐以为重镇。梁元帝(552—555年)都之,有纪南城、楚渚宫在焉。”见(图3)。

figure_0057_0046
figure_0057_0047

图2 踏歌 汉 四川綦江二蹬岩墓石刻

figure_0058_0048
figure_0058_0049

图3 踏歌 汉 四川綦江二蹬岩墓石刻

舞曲之十:《青骢白马》,《古今乐录》曰:“《青骢白马》旧舞十六人。”8曲:

青骢白马紫丝缰,可怜石桥根柏梁。
汝忽千里去无常,愿得到头还故乡。
系马可怜著长松,游戏徘徊五湖中。
借问湖中采菱妇,莲子青荷可得否?
可怜白马高缠 figure_0058_0050,著地踯躅多徘徊。
问君可怜六萌车,迎取窈窕西曲娘。
问君可怜下都去,何得见君复西归。
齐唱可怜使人惑,昼夜怀欢何时忘。

舞曲之十一:《共戏乐》,《古今乐录》曰:“《共戏乐》旧舞十六人,梁八人。”4曲:

齐世方昌书轨同,万宇献乐列国风。
时泰民康人物盛,腰鼓铃柈各相竞。
长袖翩翩若鸿惊,纤腰袅袅会人情。
观风采乐德化昌,圣皇万寿乐未央。

这曲舞辞是萧齐时代的,舞容为细腰长袖,伴奏乐器是腰鼓、铃柈(柈同槃),此舞既富有楚、汉长袖舞的古典风格,又有腰鼓、铃柈打击乐的伴奏,表现出了齐梁乐舞的风格。

舞曲之十二:《安东平》,《古今乐录》曰:“《安东平》,旧舞十六人,梁八人”。5曲:

凄凄烈烈,北风为雪。船道不通,步道断绝。
吴中细布,阔幅长度。我有一端,与郎作裤。
微物虽轻,拙手所作。余有三丈,为郎别厝。
制为轻巾,以奉故人。不持作好,与郎拭尘。
东平刘生,复感人情。与郎相知,当解千龄。

舞曲之十三:《那呵滩》,《古今乐录》曰:“《那呵滩》,旧舞十六人,梁八人。其和云:‘郎去何当还。’多叙江陵及扬州事。那呵,盖滩名也。”6曲:

我去只如还,终不在道边。我若在道边,良信寄书还。
沿江引百丈,一濡多一艇。上水郎担篙,何时至江陵。
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弯。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百思缠中心,憔悴为所欢。与子结终始,折约在金兰。

舞曲之十四:《孟珠》,一曰《丹阳孟珠歌》。《古今乐录》曰:“《孟珠》十曲,(舞)二曲,倚歌八曲。旧舞十六人,梁八人。”2曲:

人言孟珠富,信实金满堂。龙头衔九花,玉钗明月珰。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攀条摘香花,言是欢气息。

倚歌八曲:

人言春复著,我言未渠央。暂出后湖看,蒲菰如许长。
扬州石榴花,摘插双襟中。葳蕤当忆我,莫持艳他侬。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道逢游冶郎,恨不早相识。
望欢四五年,实情将懊恼。愿得无人处,回身就郎抱。
阳春二三月,正是养蚕时。那得不相怨,其再许侬来。
将欢期三更,合冥欢如何。走马放苍鹰,飞驰赴郎期。
适闻梅作花,花落已成子。杜鹃绕林啼,思从心下起。
可怜景阳山,苕苕百尺楼。上有明天子,麟凤戏中游。

舞曲之十五:《翳乐》,《古今乐录》曰:“《翳乐》一曲,倚歌二曲。(旧)舞十六人,梁八人”:

人生欢爱时,少年新得意。一旦不相见,辄作烦冤思。

倚歌二曲:

阳春二三月,相将舞翳乐。曲曲随时变,持许艳郎目。
人言扬州乐,扬州信自乐。总角诸少年,歌舞自相逐。

“翳”是一种用鸟羽(一说用牛尾)做的舞具,执之而舞。“翳”作屏蔽解,在舞蹈时,用彩色鸟羽作成的翳,忽蔽忽露,忽隐忽现,以吸引对象。持翳而舞,五光十色,即所谓“持许艳郎目。”

舞曲之十六:《寿阳乐》,《古今乐录》曰:“《寿阳乐》者,宋·南平穆王为豫州所作也。旧舞十六人,梁八人。”按其歌词,盖叙伤别望归之思。(南平穆王即刘铄)。9曲:

可怜八公山,在寿阳,别后莫相忘。
东台百余尺,凌风云,别后不忘君。
梁长曲水流,明如镜,双林与郎照。
辞家远行去,空为君,明知岁月驶。
笼窗取凉风,弹素琴,一叹复一吟。
夜相思,望不来,人乐我独愁。
长淮何烂漫,路悠悠,得当乐忘忧。
上我长濑桥,望归路,秋风停欲度。
衔泪出伤门,寿阳去,必还当几载。

西曲舞歌的伴奏乐器,无专文记载,只在舞歌的歌辞及引文中提到有关音乐的记述,如《估客乐》引《古今乐录》曰:“齐武帝……追忆往事而作歌。使乐府令刘瑶管弦被之教习。”说明西曲是被之管弦的。又北周庾信《乌夜啼》歌中有“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说明《乌夜啼》的歌声舞态是由促柱繁弦伴奏的。在《襄阳蹋铜蹄》引《隋书·乐志》曰:“(梁武)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管弦。”是西曲以管弦伴奏的又一证明。此外,在《共戏乐》的歌中有“腰鼓铃柈各相竞,长袖翩翩若鸿惊”句,可知西曲舞歌不仅有管弦,并有腰鼓、铃柈的打击乐伴奏。

在西曲歌34曲中,其中舞曲占16首,倚歌有15首,童谣1首,歌2首,正合34首之数。在舞曲中有2首(《孟珠》和《翳乐》)即是舞曲,又有倚歌,所以,倚歌实际有17首曲。

所谓倚歌,意为依靠歌而舞,如《古今乐录》曰:“《孟珠》十曲,(舞曲)二曲,倚歌八曲。旧舞十六人,梁八人。”同上书:“《翳乐》一曲,倚歌二曲。(旧)舞十六人,梁八人。”可知舞曲和倚歌所用的舞人是一样的。

关于倚歌的乐器伴奏,《乐府解题》:“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

倚歌之一:《青阳度》,《古今乐录》曰:“《青阳度》,倚歌。凡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3曲:

隐机倚不织,寻得烂漫丝。成匹郎莫断,忆侬经绞时。
碧玉捣衣砧,七宝金莲杵。高举徐徐下,轻捣只为汝。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生并目莲。

倚歌之二:《女儿子》,《古今乐录》:“《女儿子》,倚歌也。”2曲:

巴东三峡猿鸣哀,夜鸣三声泪沾衣。
我欲上蜀蜀水难,蹋蹀珂头腰环环。

倚歌之三:《来罗》,《古今乐录》曰:“倚歌也。”4曲:

郁金黄花标,下有同心草。草生日已长,人生日就老。
君子防未然,莫近嫌疑边。瓜田不蹑履,李下不正冠。
故人何怨新,切少必求多。此事何足道,听我歌来罗。
白头不忍死,心愁皆敖然。游戏泰始世,一日当千年。

倚歌之四:《夜黄》,《古今乐录》曰:“《夜黄》,倚歌也。”1曲:

湖中百种鸟,半雌半是雄。鸳鸯逐野鸭,恐畏不成双。

传歌之五:《夜度娘》,《古今乐录》曰:“《夜度娘》,倚歌也。”1曲:

夜来冒霜雪,晨去履风波。虽得叙微情,奈侬身苦何。

倚歌之六:《长松标》,《古今乐录》曰:“《长松标》,倚歌也。”1曲:

落落千丈松,昼夜对长风。岁暮霜雪时,寒苦与谁双。

倚歌之七:《双行缠》,《古今乐录》曰:“《双行缠》,倚歌也。”2曲:

朱丝系腕绳,真如白雪凝。非但我言好,众情所共称。
新罗绣行缠,足趺如春妍。他人不言好,独我知可怜。

倚歌之八:《黄督》,《古今乐录》曰:“《黄督》,倚歌也。”2曲:

乔客他乡人,三春不得归。愿看杨柳树,已复藏班骓。
笼车度蹋衍,故人求寄载。催牛闭后户,无预故人事。

倚歌之九:《黄缨》(缺文)。

倚歌之十:《平西乐》,《古今东录》曰:“《平西乐》,倚歌也。”1曲:

我情与欢情,二情感苍天。形虽胡越隔,神交中夜间。

倚歌之十一:《攀杨柳》,《古今乐录》曰:“《攀杨柳》,倚歌也。”《乐苑》曰:“《攀杨柳》,梁时作。”一曲:

自从别君来,不复著绫罗。画眉不注口,施朱当奈何。

倚歌之十二:《寻阳乐》,《古今乐录》曰:“《寻阳乐》,倚歌也。”1曲:

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闲。

倚歌之十三:《白附鸠》,《古今乐录》曰:“《白附鸠》,倚歌,亦曰《白浮鸠》,本拂舞曲也。”1曲:

石头龙尾弯,新亭送客者。酤酒不取钱,郎能饮几许?
《白浮鸠》:
琅琊白浮鸠,紫翳飘陌头。食饮东莞野,栖宿越王楼。

倚歌之十四:《拔蒲》,《古今乐录》曰:“《拔蒲》,倚歌也。”2曲:

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
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唐·张祜《拔蒲歌》:

拔蒲来,领郎镜湖边。郎心在何处,莫趁新莲去。拔得无心蒲,问郎看好无。

倚歌之十五:《作蚕丝》,《古今乐录》曰:“《作蚕丝》,倚歌也。”4曲:

柔桑感阳风,阿娜婴兰妇。垂条付绿叶,委体看女手。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借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
素丝非常质,屈折成绮罗。敢辞机杼劳,但恐花色多。

在西曲中还有童谣歌《杨叛儿》,歌曲《西乌夜飞》,《月节折杨柳歌》及《常林欢》,因其无舞,从略(《常林欢》未在34曲之数。)。

西曲舞歌图见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画像砖,画砖右方有二舞伎,穿博袖长舞衣,头梳双鬟高髻,二人躬身相对,张袖而舞。乐队有四人,面向舞人,第一人持节,似为歌者,第二人挎细腰鼓,张双手作拍鼓状,第三人似为击铃鼓者,第四人吹笙。此图应是西山倚歌的演出图像,“凡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10]倚歌而舞,与此图相合(图4)。

figure_0065_0051

图4 西曲歌舞 南北朝 河南郑县画像砖

总观34首西曲舞歌,可说曲曲都是抒情之作,这与歌功颂德的庙堂雅颂乐舞截然不同。不同的主要特征,是生活气息浓郁,流露出朴素的真挚情感。在16支舞曲中,虽然也有帝王卿相之作,如《石城乐》是宋竟陵郡守臧质所作,其内容却写的是石城少年男女欢乐的挽手蹋歌及情人们的远离苦别。《乌夜啼》是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其内容也是写的歌舞少年,娉婷风流,欢会乌啼,执手难分的情境。《估客乐》是齐武帝及释宝月所作,释宝月是佛门高僧,所作的四首词却是送郎诗。《襄阳乐》是宋·随王刘诞所作,内容是写大江船夫与大堤女儿的悲欢离合。《襄阳蹋铜蹄》是梁武帝和沈约所作,写的是送别征人的情思。《寿阳乐》是宋·南平穆王刘铄作,写的是伤别望归之思。除这6首之外,其余10首都是地道的民间歌舞曲的记录,其中虽然难免有文人润色之处,但民间歌舞清新的泥土气息,自然朴实的真挚情感仍然保存。

除16首舞曲外,还有15首倚歌。倚歌一般比较短小,最长的是《来罗》和《作蚕丝》,各有4曲。其次是《青阳度》,3曲。《女儿子》、《双行缠》、《黄督》、《拔蒲》都是2曲,所余《夜黄》等7首都仅有1曲,短小精美是倚歌的特点。15首倚歌都不是文人所作,这部分精粹的民间歌舞能进入南朝的宫廷演奏,说明歌舞艺术有了一个以真情为尚的飞跃性的发展时代。

这30余首民间舞蹈,表演的舞人,多则16人,少则8人,基本上是集体舞的形式,可以看出西曲舞歌从内容到形式,是有意识的发扬民间歌舞的意趣,使清商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