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如果《第一交响曲》是对先前世纪的文雅告别,那么《第二交响曲》则同它展开了生动对比。凭借着丰富的内容和高度的独立性,这部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管弦乐创作上第一成熟期的结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对古典榜样的忠诚也开始让位于创作中期与日俱增的强力而富有表情的风格。在《第二交响曲》中,乐章内部和乐章之间的相异性较之《第一交响曲》更为强烈。虽然两部作品采用的乐器编制是相同的,但《第二交响曲》中乐队音色的相互作用更富戏剧性和复杂性,打断和惊诧也变得更加频繁。尽管没有关于《第二交响曲》创作规划的任何记录保存至今,我们却能从最终的成品中推断出一个方案。这部作品的宏观样式同《第一交响曲》相同:熟悉的四乐章结构外加开头的慢板引子,尽管这个引子比《第一交响曲》中的长了近三倍。
开头的柔板引子是一个大型的音乐陈述。它在力度、乐队齐奏,以及木管和弦乐之间的强烈对比预示着快板部分的戏剧特征。以往人们假定这个引子受到了莫扎特《“布拉格”交响曲》采用相同调性创作的引子的影响,由此将其视为贝多芬以莫扎特作品为榜样的又一例证。[1]然而,如果《“布拉格”交响曲》当真是这部作品的一道背景,那么它同此曲也有着相当的距离。贝多芬在快板乐章中表现出的自信远远超过莫扎特或海顿的范畴。这个柔板引子包含着各种音响与和声的敏锐特性,显示出他正朝着新的方向迈步前行。
第一乐章的快板部分始于一个紧张而活泼的主题。它在第一个小节就显示出强烈的节奏对比。第一个长时值的音符同后面四个快速的十六分音符音型构成了下一小节的起拍,后者亦以同样的形式相模仿;此后出现四个相同的拍点以结束乐句,并且这些因素再次组成一个动机单元。当十六分音符音型在呈示部的末尾进入,加强了的起拍在乐章后部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生命。该段具有高度的神秘性,仅在六个小节之内将力度从很弱[pianissimo]推向很强[fortissimo]。[2]整个乐章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无论是大还是小。正因如此,第二主题具有着军队进行曲的味道。它由单簧管、大管和圆号引领,并由乐队齐奏同它相应和。此后,这对相同的乐句再次出现,采用更髙的音区和更为宽广的音响幅度。[3]一个辉煌的集合出现在乐章发展部的末尾:它的和声运动穿越下属调性抵达预期的属调和声,以此作为再现部的预备。贝多芬在第一小提琴声部采用同样的下行弧线音阶。这个音阶最初是作为慢板引子向快板部分的过渡。最令人吃惊的是尾声部分的庞大段落。其中,低音弦乐通过一系列半音步进向上移动(和声移调),以强大的力度走向最后的胜利。
小广板乐章是一流的音乐瑰宝。它也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一个真正成熟的管弦乐慢板乐章,能够同他先前为奏鸣曲或室内乐而作的最美妙的大调慢板乐章相媲美。[4]它同强力的第一乐章迥然相异,而终曲乐章才重拾并延伸第一乐章的张力直至终止,在终止乐段中营造起令当时观察者们颇感迷惑的高潮。[5]为了抵制贝多芬想象中的这些“奇怪”[strange]产物,这个慢板乐章除了明晰清澈与旋律之美,“没有任何惊艳之处”——1812年的一篇评论文章如此写道。[6]贝多芬通过将旋律和流动的伴奏限制在弦乐的中音区(小提琴的低音区、大提琴的高音区,以及直到最后终止才出现的低音提琴),在乐章开头的数小节内获得了令人难忘的丰富音响。从头至尾,这个乐章都充满了创造性的旋律、多元的节奏和平滑的外表,由此预示着贝多芬后来创作的许多三拍子慢板乐章(例如《“竖琴”弦乐四重奏》[Op.74]的慢板乐章),抑或舒伯特的同类作品。
谐谑曲乐章(作曲家首次在他的交响曲中采用这一称谓)延续了第一乐章的动力发展,却采用相对普通的手法。第一部分中,弦乐和木管通过对阶梯状三音音型的交替重复形成强弱相异的紧密对话。此后,每个乐句都以很强[fortissimo]的力度终止,同第一乐章快板部分和小广板乐章中的对比关系相呼应。在谐谑曲乐章的第二部分,开头主题的三音上行音型在木管声部吹奏的一个新主题下被弦乐声部抛来抛去。整个效果蕴含一种隐晦的强度,随后发展成谐谑曲的动态结尾。三声中部将它的音乐素材延伸到新的调性领域,以较为轻柔的方式由木管展开,并由弦乐的粗暴回应作为后续。随后,乐队的木管和弦乐部分在加入最后的数个小节之前再次呈现开头的材料。这次呈现力度较弱,同谐谑曲乐章的末尾形成对比。
终曲乐章以贝多芬创作的最为惊人的动力性短小音型作为开端(谱例3)。[7]
谱例3:《第二交响曲〉终曲乐章的起始主题
它始于一个双音上行的片段,随后是一个简短的延续,止于两个锤击般的重音。这个强力的起始动机迅速让位于一个安静而快速跑动的主题,又突然以同样的两个重音[forte]作为结束。如果我们设想,贝多芬从很弱的[pianissimo]跑动性音型而非开头强力的音型开始,他所营造的鲜明的对比方式同他的大多数前辈的主题风格相比,依然是彻底的创新。乐章开端前卫的音乐要素和后来充分发展的主题,都是贝多芬为了创作长大的奏鸣-回旋曲式终曲乐章的必需之物。整个乐章的第一部分在其中部开端再次重复了一遍。⑧
⑧这个终曲乐章的宏观结构如下所示:
终曲乐章的尾声成为整个乐章最为长大的部分,几乎等同于一个变化了的第二再现部。在第一部分结束后,急速推进的音流抵达一个延长记号,由此迎来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具戏剧性的结尾。此后的另一个延长记号再次使骚动暂停,最初的主题在末尾做了最后的陈述,为暴风雨般的终曲乐章和整部交响曲画上了句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