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说秦失败

隆冬,大雪。

苏秦紧紧裹了裹身上的黑貂裘衣,加快步伐,紧跟在谒者身后迈入了秦廷的大门。

这已是苏秦第七次来见秦昭王。他抬头瞥了眼通往秦王宫殿的陛阶,现在高高的陛阶已被雪覆盖,虽然他已经六次登上过秦王的宫殿,但这些阶梯在他眼中仍然如同天阶,每登上一级,都有说不尽的疲惫感。然而苏秦还是默默鼓励自己:这次一定会成功!

在迈入殿堂高高的门槛之前,他轻轻拍落身上的雪花,原本略带倦色的脸上立刻显得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宫殿里靠近秦王席位的地方点燃了一大盆木炭,火苗窜动,可空旷的大殿里仍旧有些阴冷。秦昭王有些慵懒地斜倚在几案上,西侧东向而坐的是时任秦相的赵人楼缓。苏秦满怀感激地望了楼缓一眼,接着对秦王行了再拜之礼。秦王似乎并没有抬眼看他,缓缓地开口说道:“先生今日又来见寡人,不知有何高论,不妨直说吧。”

苏秦连忙说道:“大王,想我大秦,西有巴蜀、汉中,富甲天下;北有胡人之毛皮,代地之良马;南有险要的巫山、长江;东有牢固的崤山、函谷关;而关中沃野千里,号称天府,真乃民富兵强。战车万辆,壮士百万,可谓天下之雄。有这样的实力,如果发兵东下,吞并诸侯,一统天下,绝对不是难事。若大王不介意,请容我详细道来……”

秦王看了眼苏秦,一抬手,打断了他的话:“寡人听说,羽毛尚未丰满,是不可以高飞的;法令还没制定,是不可以诛罚的;道德不够厚重,也就不能役使百姓;政教逆人之心,也就无法令大臣尽忠。感谢先生不远千里来教导寡人。我看,此事还是改日再谈吧。”

苏秦没料到秦王对他这样没有耐心,急忙说道:“臣本就疑心大王不能用我之言。可是,自古以来,神农、黄帝,尧、舜、禹、汤,以至文、武、周公,齐桓、晋文,无不以征伐平定天下。而那些一味信任文士、专门崇尚礼教的国家,全都议论纷纭、昏乱不治。故而当今强国,莫不废文任武,厚养死士,杀敌者有赏,怯战者诛杀。当今之世,要吞并天下,凌驾诸侯,屈服敌国,专制海内,不靠武力是万万不可的!而眼下继位的国君们,皆都忽略大道,昏于教化,乱于法制,而沉迷辩说。所以,臣以为大王也不能用臣之言。”苏秦故意加重了“也”字的语气,试图以此激起秦王的注意。

可谁承想秦王等他讲完,竟头也没抬,仍旧摆摆手,懒洋洋地说道:“先生还是先去馆舍休息吧。天冷,多加点衣服。”

话已至此,即使带着一万分的不情愿,苏秦也只好退出了秦廷。

苏秦一直怀疑秦昭王压根儿没有正眼瞧过自己,但从最后一句话,他还是认定秦王已经看出自己衣衫的单薄。是的,除了外面的一袭黑貂裘衣还算体面,苏秦身上实在太寒酸了。

匆匆返回馆舍,苏秦脱下黑貂裘衣,轻轻叠好,整齐地摆放在卧榻旁的小案上;再把已然洗得有些褪色的缁布长袍也脱下,摆好;然后摘下头上也有些显旧的鹊尾冠,放在长袍上面。没有了貂裘与缁袍的遮蔽,苏秦下意识地看了眼身上有几处已露出绵絮的绵衣,“唉!”深深叹了一声,躺在了卧榻上,不觉眼泪顺着眼角淌了下来。苏秦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苏秦,字季子,洛阳乘轩里人,生于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是年已届而立。从姓氏籍贯即可看出,他乃是周初开国元勋大司寇苏公苏忿生之后。苏公是周武王的重臣,与周公、召公、太公等齐名,也是王族的一支;洛阳,是周王朝的东都,而“乘轩”的里名,暗示了其出身的高贵。

然而,这些曾经的辉煌对于苏秦而言,都不过是“曾经”而已。祖上的荣光早已淡去,到父亲一辈,家中除了尚有百亩薄田外别无他产,年成好时尚可勉强糊口,年成不好,一家人就难免忍饥挨饿了。于是父亲不得不放下贵族的架子,时常带着他和两个略长几岁的哥哥苏代、苏厉,到王城的手工作坊去打些零工,甚或贩卖些小商品。由贵族沦落入农、工、商的,又何止他们一家?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当时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是有人问过这样的话么:“三后之姓,于今安在?”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王族的子孙,现在都在哪儿呢?不是大都沦为普通平民了吗?世事如此,原本是无可奈何的。而经过父亲和三兄弟的努力,家境竟也有所起色,与左邻右舍相比,总算没有辱没了“乘轩里”这个名头。

生逢乱世,父亲清醒地意识到,要中兴苏氏家族,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求仕。他本人早已为生计蹉跎了韶华,希望只好寄托于几个儿子身上。长子出生不久便夭折了,后来的三个倒也争气,一边随他务农经商,一边挤出时间读了不少书。尤其是这小儿子苏秦,读书是极用功的,有一次为了得到一卷书,他甚至剪了头发卖掉来买书;还有一次在经商的途中,遇到有人于树下读书,苏秦手头没有简册,便以墨书写在手掌、大腿上,晚上一回到家再赶紧抄写下来。苏秦的爱书如命也是有名的,无钱买书,他便砍了竹子,破为竹简,借书抄写;若在途中,他就经常剥下几块树皮编成袋状,以为盛书的书囊。对此,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就这样,三兄弟渐渐长大成人。大哥苏代二十岁行了冠礼之后,父亲为他娶了妻子;又过了两年,有了子嗣之后,苏代便外出游说去了,现今已在燕昭王那里做了客卿。二哥苏厉也走上了苏代的路,现在是齐国孟尝君田文的门客。到苏秦行了冠礼之后,父亲循例也要为他娶妻,但他郑重地对父亲说道:“孩儿虽读了些书,明了点理,但终觉才疏学浅,恨无名师指点。希望父亲宽以时日,让我拜访名师,多学些本事,然后再游仕诸侯,救民于水火。”父亲见苏秦说得真诚,私心里对他也比两个哥哥寄予更大希望,于是便答应下来。

其实苏秦心中早有了打算。他要拜访的名师,便是相传隐居于洛阳东南三百多里的嵩山深处、一处唤作鬼谷的得道高人,人们不知其姓氏,都叫他鬼谷先生。据说当时活跃于列国的著名游士张仪,便是鬼谷先生的高足。了解鬼谷先生的人都说他至少也有八九十岁了,然而鹤发童颜,健步如飞,除了偶尔出谷买一点衣食日用之物,只待在谷中清修。也有人说,鬼谷先生实际上是位仙人,对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以及方术兵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甚至能呼风唤雨。当然,传说不足全信,但从这些传言和张仪的事迹来看,鬼谷先生绝非浪得虚名。

带上父亲为他准备的金钱,又收拾了一些衣物和少许干粮,背上一把宝剑,苏秦便出发了。晓行夜宿,饥餐渴饮,一路经过无数重峦叠嶂、涧谷湍流,足足走了十多天,这一日清晨,苏秦终于来到鬼谷谷口。

时值初夏,山谷植被繁茂,杂花生树,花树掩映之间涛声震耳,闪出一条溪水,只见清流见底,碧波拍打着涧中的白石,激起阵阵浪花。苏秦心想,此谷又名清水谷,果然不虚。越往里走,水声渐小,耳边不时传来嘤嘤鸟鸣,哀哀猿啼,然而脚下荆棘遍地,杂草丛生,两边峭壁万仞,怪石逼人,却是越来越难行了。山风吹着岩窍,掠过树梢,发出声声呜咽,原本进谷之前还觉得风景怡人,现下却让人觉得有些不寒而栗了,怪不得说此谷只有鬼神可至,因名鬼谷了。

苏秦顾不得多想,披荆斩棘,艰难前行。约莫走了三四个时辰,日头已经偏西,谷中光线渐暗,苏秦有些焦急了。擦了一把额头的汗水,举目四望,突然发现,左前方崖壁上,升起来袅袅青烟。苏秦心头大喜,那一定是鬼谷先生做饭的炊烟吧?!走近那处崖壁,发现有道窄窄的石阶通往崖壁半腰,拾级而上,石阶的尽头原来是一处岩洞,里面一位老人坐在石凳上,正笑吟吟地看着他,问道:“年轻人,你不辞辛苦来到这荒山僻谷,一定是有什么事吧?”苏秦连忙拱手答道:“先生,晚辈前来,是向您拜师学艺的。当今天下,战火四起,民不聊生,我愿向您学得一身真本领,即便不能平定天下,若能令百姓少遭些涂炭,也不枉此一生了。”说着,苏秦便跪在地上,要给老人叩头。老人起身拦住了他,说:“年纪轻轻便有此志向,实在难得。不过现在我还不能答应你,你若能在此住上一月,一月之后,可否收你为徒,再行决定。”苏秦站起身,毕恭毕敬地垂手侍立,连连点头称是。

苏秦走近那处崖壁,发现有道窄窄的石阶通往崖壁半腰。

一个月里,苏秦早起晚睡,洒扫石室,砍柴挑水,习文练武,十分勤快,自然通过了鬼谷先生的考验。拜师之后,鬼谷先生可以说是倾囊相授,举凡道术法制、仁义礼乐、阴阳律令、五行生克,以及行军布阵之法、虚实取予之道、纵横捭阖之术,一一细细讲解;苏秦更是手记心诵,夜以继日地勤学苦练,对师父的传授皆能烂熟于心。

山中无历日,苏秦自己也记不清已过了多少个日夜。这一天,师父把他唤至身边,说道:“你进山学习,至今已是七个年头了,我能教你的都已传授于你,今后就靠你自己努力了。方今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也是你下山的时候了。止戈为武,平定天下,重整乾坤,是免不了刀兵杀戮的;然而你要谨记:匡扶正义,救民水火,勇往直前,百死不悔。以后凡事用心,审时度势,你定能做出一番事业。好了,你下山去吧。”听师父说完这番话,苏秦早已泪流满面。七年相处,他与师父已然情同父子;然而苏秦明白,他来学艺,终有离开的一天。虽有万分不舍,他还是双膝跪地,向师父深深拜了三拜,收拾行囊,与师父洒泪而别。

想起师父的临行嘱托,苏秦深感愧疚,有负师恩呐!然而他心中又满是困惑与迷茫。“止戈为武,平定天下,重整乾坤,是免不了刀兵杀戮的。”师父的话就在耳际,难道我劝秦王以武力平定天下有什么不对吗?

虽然百思不得其解,苏秦仍是咬牙坚持。又经三次上书,秦王依旧不为所动。

最后一次身心俱疲地回至馆舍,苏秦像往常一样脱下黑貂裘衣,小心翼翼地叠放在几案上时,发现这件唯一体面的貂裘居然掉下来一大撮毛!

正在此时,馆舍的伙计敲了几下门,见门虚掩,便探头说道:“苏秦先生,上月的房费烦请您付一下吧。”

苏秦从钱袋里拿了些钱给伙计。伙计接过钱,在手里掂了两下,见这次没有赏钱,抬头瞥了一眼苏秦,笑嘻嘻地说:“嘿嘿,苏秦先生,您多注意休息,不打扰了。”接着转身掩门而去。

没有给伙计赏钱,是因为苏秦付房费时才发现,囊中仅余百十钱了。自己连早饭都没吃一口,空惹伙计讥笑,哎!真真是祸不单行啊,看来只能暂且回家了。

次日一早,苏秦便收拾好不多的一点行李,赶至楼缓的府邸辞别。此次前来,多亏楼缓看在兄长苏代的面上帮他引见,否则苏秦怕连秦王的面都见不到。游说虽未成功,但离开前还是要向楼缓辞别并致谢意的。

回洛阳的途中,苏秦心中极为苦闷。事实上,游说秦国的失败已不是第一次,此前,他曾赴王城游说周王,然而周王身边的大臣都认为苏秦年少浅薄,不识时务。在王城耗时近一年,不得要领,苏秦愤而赴秦。结果再次铩羽而归,这就不能怨世无伯乐,只能怪自己不是千里马了。

由于囊中羞涩,苏秦不敢耽搁,一路上日夜兼程,节衣缩食,生怕没等到家,就已饿死沟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