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张朝阳也不知道爱特信做什么好

1996年下半年,拿到第一笔17万美元天使投资后,张朝阳要做互联网,但具体做什么张朝阳自己也没有想好。

张朝阳为公司起名互联网技术公司(Internet Technology Company, ITC),去当时的工商局申请注册的时候,工商局要求中文名一定要按ITC的中文谐音翻译,最后落实为“爱特信”这三个字。

ISP业务没有在张朝阳的考虑范围内,他觉得瀛海威代表的那一代网站不够互联网,不符合他的价值观——不够开放。关于张朝阳和张树新,有个段子广为流传:张朝阳回国后去找张树新,两个人一起吃饭,吃完饭后张朝阳表示要AA制,张树新没同意张朝阳的提议,直接买了单。从这里可以看出,张朝阳还是有很强的海归做派的。

防火墙软件是张朝阳第一个想到的项目,为此张朝阳还与以色列的相关公司进行过接触。但这个项目也被放弃了,因为它不符合张朝阳的价值观——面向消费者。

最终,张朝阳决定还是先做一个网站,一个面向最终网友,为网友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站。1996年年底,准确的日子是1996年12月28日,张朝阳花了两万元人民币“攒”了一台服务器,并把这台服务器放到了北京电信局(现在是北京网通)刚刚建成的主干网上——这是中国的第一台商业服务器托管。不过,至于做什么内容的网站,张朝阳心中没底。

当时张朝阳公司的股东之一尼葛洛庞帝,还投资了美国另一家互联网网站“热连线”——正是“热连线”最初发明了网络广告的商业模式。这也给张朝阳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他去美国拜访了“热连线”。当时的“热连线”雇用大量记者采写新闻,他们写了大量高质量的短文章,拍摄的图片新颖,报道方式也与当时的报纸杂志不同,特别适合数字化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所以流量非常大。

但经过短暂的合作后,张朝阳发现,这种运作模式的成本非常高昂。用张朝阳的话说,“简直是劳民伤财”。在张朝阳看来,这样的成本支出根本不是爱特信所能承受的。

张朝阳开始思索,是自己在网站上做内容,还是建立一些链接,让访问者能够借此看到更多的信息。此时的中国互联网界,例如东方网景、瑞得在线(均是瀛海威之后北京地区享有盛誉和影响力的ISP网站,创办时间均为1996年)等网站已经有了一些服务性的介绍,张朝阳尝试着将这些内容用超链接的方式列在自己网站的一个栏目里,居然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很多人都去点开链接进行查看。张朝阳很兴奋,他试图找出其中的原因并得出结论:主要是因为这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本质——超链接。

这些链接在当时的爱特信上也有一个自己的名字“赛博空间”,后来改名为“指南针”。链接的流量越来越大,同时链接上开始有了各种内容,包括新华社的新闻。张朝阳开始为这个至关重要的链接栏目重新规划名字,并在自己网站的重点位置给予推荐,以让新进来的访问者在第一时间能看到这部分内容。

让张朝阳决定将“指南针”做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看到了雅虎的成功。雅虎就是一个以超链接为主体的网站,只是采取分类目录的方式进行组织而已。

于是,张朝阳邀请了一个叫王建军的人帮助开发这个产品,一个名为搜索引擎但更多应该是目录式检索的产品。王建军,出生于浙江金华,1987年就读于杭州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而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加入搜狐的前身爱特信的时候,王建军博士尚未毕业,当时还只能算是兼职,因此,王建军在搜狐的正式工作经历是从1998年算起的。王建军在搜狐待到2006年之后独立创业,曾担任视频网站56.com的CEO。

选定以分类目录作为整个网站的方向后,搜狐总裁助理、市场部经理陈剑锋给网站取了一个叫“搜狐”的中文名。这个名字最开始是“搜乎”,对应着张朝阳准备启用的新域名sohoo.net.cn。陈剑锋觉得“搜”字没问题,但“乎”字不形象、不生动,对比着雅虎也想取一个动物名在后面。没有用“虎”而用了“狐”,是因为陈剑锋觉得张朝阳的性格像狐狸,聪明、敏感而有些让人捉摸不透。陈剑锋还提出一个口号:出门找地图,上网找搜狐。这个口号流传很广,被大众所熟知。厦门才子陈剑锋后来离开搜狐,辗转网易、263、千龙网、和讯等公司。

从服务器托管到建立网站的概念,张朝阳一路走来,摸索前行,从偏离“热连线”原创模式到确立超链接、导航模式,爱特信的尝试几经周折。

更让张朝阳头疼的事情是,爱特信和自己不为人所知。这让他伤透了脑筋,在媒体上投放广告吧,财力方面不允许;不做广告吧,怎么才能让更多人知道自己和自己的网站,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