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面对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秦王嬴政踌躇满志,妄想打造一个空前绝后的大秦帝国。荡平六国不久,他向群臣发布了一条命令:
“早些年,韩王先是请求成为秦国藩臣,接着却背信弃义,与赵国、魏国联合起来制衡秦国,寡人这才兴兵讨伐,俘虏了韩王。此事了结后,寡人本以为可以偃兵息甲了,所以赵王派李牧来签署停战协定,寡人当即就同意了,还送还了他在秦国作人质的儿子。不想赵国也背信弃义,寡人只好再兴兵讨伐,抓获了赵王。而赵公子嘉不服,自立为代王,寡人便发兵消灭了他。
“魏王呢,最初和韩王一样,说好的,也是臣服秦国,却暗地里与韩国、赵国联手,寡人不得已派兵前往讨伐,摧毁了魏国。还有那个荆王,也是因为背信弃义,寡人才发兵讨伐的。
“燕王就更不像话了,他的太子丹竟然派荆轲刺杀寡人,寡人不灭他灭谁?
“齐王这老家伙就不用说了,胆敢阻止秦国使者进入齐国,寡人当然要灭他。寡人这个人啊,没什么了不起的,微不足道,之所以能够兴兵诛暴乱,全凭列祖列宗显灵。
“如今六国都已认罪伏法,天下大定,寡人以为可以更改名号了,否则这千秋功业就不能流传于后世。因此呢,请大家回去研究一下,看看帝王的称号改成什么比较好,然后上报寡人!”
秦王嬴政的这条命令有点长的,其实就说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回顾过去为什么要荡平六国,话里话外,全是六国咎由自取,这种说法是胜利者的惯用说辞,不新鲜,目的无非是为了向天下人说明自己是正义之师。另一件事是从回顾荡平六国的历程中引申出来的,既然自己那么能干,那么正义,就应该换个名号,以彰显自己震古烁今的千秋功业。
俗话说:“领导一张嘴,属下跑断腿。”自古如此!
这令一下,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可忙坏了,他们迅速召集一帮有学问的人,连夜开会研究。第二天一大早,便跑到秦王嬴政那里汇报研究成果: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考虑到能让大家对皇帝称号来源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从《史记》中原文引用了这段话。
大概意思是,过去啊,五帝仅仅管辖千里见方的地区,在这个地区之外,谁愿意朝拜谁朝拜,天子并不能有效管控。现在陛下派正义之师,诛灭残贼,平定天下,四海之内均设郡县,法令从此统一,这是亘古未有的,五帝也望尘莫及。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其中泰皇最为尊贵。臣等认为,陛下应该称为“泰皇”,陛下的想法就是制度,陛下说的话就是诏令,只有陛下您才能自称“朕”。
“朕”字原本是当时普通老百姓对自己的称呼,现在收为国有,由秦王嬴政独家享名。也有专家推测说,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避名讳,因为“朕”字与“政”字谐音,所以干脆不让老百姓用了。
按道理,这帮大臣煞费苦心也够可以的了,但是秦王嬴政并不满意,心想这有什么了不起,既然说我功高古人,那么厉害,干吗还要套用古人的称号,还泰皇最贵,贵个毛线,不过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称呼,有什么稀奇。正要发作痛骂群臣,转念一想稍加改动也不错,于是便不动声色地说道:“这样吧,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表示地位称号的‘帝’字,凑合着称作‘皇帝’。其他称谓先按你们的建议施行!”
王绾这帮家伙忙了一天一夜,一大把年纪了,早都困死了,听秦王嬴政这么讲,赶快上前附和道:“陛下德过三皇,功高五帝,就称‘皇帝’,我们这帮人没文化,才疏学浅,还是陛下圣明啊!”
说完,群臣纷纷跪倒在地,前仰后合,三呼陛下圣明。秦王嬴政很高兴,挥挥手示意群臣退去,然后才心满意足地回了后宫。
秦王嬴政从此就成了秦皇嬴政,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与此同时,秦皇嬴政追尊他社会学意义上的老爸秦庄襄王子楚,也就是异人,为太上皇,至于那个有可能是他生物学意义上的老爸吕不韦,他就不管了。
这样看来,异人也不算太吃亏,没白为人家养儿子,毕竟自己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太上皇。
过了几天,秦皇嬴政突然又想出了一个主意,便下诏道: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这段话的意思比较简单。从中可以看出,秦皇嬴政想得比较周全,生前考虑到了,死后的名声也想到了。他认为,过去的谥号制度不好,儿子评价老子,大臣妄议君主,不成体统,应该废除谥法制度。那以后怎么办呢?秦皇嬴政把自己当作始皇帝,也就是第一个皇帝,接着就是二世、三世,直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而“传之无穷”只是秦王嬴政的一厢情愿罢了,历史怎么可能完全按照他的意愿发展呢,用现在的话说,太唯心主义了。不管怎样,从此秦皇嬴政被后人称之为“秦始皇”,我们下面也跟着这么称呼。称谓有了,名正言顺,秦始皇开始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
那么,他会怎么改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