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分析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Ⅰ 综合分析报告

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分析报告

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的召开极大地提升了杭州这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她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亮丽的湖光山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让人充分领略了改革开放40年来杭州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骄人成绩,特别是这座城市的市民公共文明素养达到的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杭州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和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的奋斗目标,为全市人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世界城市发展历史表明,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依托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需要依托发达的精神文明,尤其是城市居民在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与行为规范,即市民公共文明。自2014年始,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明办、杭州市社会科学院联合推出市民公共文明测评指标体系,在全国同类城市首创市民公共文明指数,每年开展一次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和现场观测,调查、研究、分析杭州市民的公共文明状况并提出合理优化建议,为杭州文明城市创建和打造“一城一窗”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是对2014~2017年四个年度指数调查工作的承接和延续,测评指标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测评范围扩大到临安区。整个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对标文明城市创建和世界名城标准,主评、客评、外籍人士评价和实地观测“四位一体”,旨在更好地把握杭州在打造“一城一窗”背景下市民的公共文明素养发展水平,精准查找城市文明创建短板,寻找文明城市高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更优方案。调查工作自2018年10月全面启动,历时近4个月,150多名经验丰富的调查员(观测员)和专家团队紧密合作,运用市民公共文明测评指标,完成入户调查问卷5000份(含外籍人士问卷500份),在市民出入频繁的各类公共场所(主要包括公交车站、地铁站、医院、交叉路口、社区、农贸市场、公园/广场、街巷、商场、公交线路与影剧院等)设置的150个现场观测点,针对49万余人次、1.8万余辆机动车、20万余辆非机动车以及近20条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在工作日和双休日的早上、中午、傍晚不同时段,对市民公共文明状况进行了71万余人次/辆次累计7200多小时的现场观测,样本覆盖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安区十城区。围绕“文明价值观”主题词开展研讨2次,围绕“文明养犬”主题词开展研讨1次。调查结果显示,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在实现高速增长之后,继续保持稳中有升态势,综合评价指数达到84.67,突出的不文明行为持续改善。本报告拟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样本追踪、个案访谈、市民代表座谈和专家咨询等情况,对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发展趋势做简要分析,并试图就进一步优化城市治理和提升市民公共文明素养进行对策性探讨。

一 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及现场观测的基本情况

(一)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稳步提升

依据指标评价体系和数据分析,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综合评价指数为84.67,比2017年的84.65提高0.02,表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素养继续呈现稳中有升趋势,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水平又上新台阶。这说明杭州市持续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巩固提升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地提升了杭州市民的公共文明水平。现场观测数据分析结果也表明,2018年杭州市九城区(不含临安区)市民不文明现象总体发生率比上年下降了0.02个百分点,处于缓慢下降水平。

比较2014年以来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素养在经过2014~2016年的“快速提升期”之后,在2017年和2018年进入了“平稳提升期”(见图1)。这符合城市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反映了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素养在达到较高水平之后,进一步提升的难度增大、瓶颈增多、空间受限。这就需要着力挖掘制约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提升的短板,通过制度设计、宣传教育等手段做出合理化改进。

图1 2014~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综合评价指数变化趋势

(二)公共交往和公共观赏指数最为突出

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交往和公共观赏综合评价指数较高,分别为86.08和86.43,排在前两位(见图2)。这与历年调查数据结果保持一致。绝大多数市民基本能够做到在公共交往方面与人为善,同情社会弱者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与人交流时面带微笑,态度和蔼”(86.38)、“陌生人问路时,耐心、详细解答”(86.28)、“主动给予外地游客方便或帮助”(85.44)、“能给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让座”(87.30)(见图3)。这些表现都体现了杭州这座城市的温暖和友好,也是和谐杭州社会秩序得以形成的基本原因。公共观赏综合评价指数较高则表明杭州市民在影剧院、体育馆等人员密集的公众场所表现出较强的自觉自律意识(见图4)。

图2 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二级指标综合评价指数对比

图3 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交往三级指标综合评价指数对比

图4 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观赏三级指标综合评价指数对比

(三)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指数持续走高

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卫生综合评价指数为83.99,比2017年的83.88高0.11(见图5);公共秩序综合评价指数为85.01,同样比2017年的84.90高0.11(见图6)。从2014~2018年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综合评价指数走势看,杭州市民在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方面的表现持续改善,尤其是杭州市民基本上能够做到“不随地吐痰、便溺”“不在设有禁烟标志的公共场所抽烟”“不乱张贴小广告、不乱涂写”“打喷嚏时,有所遮掩”,基本上能够做到遵守交通规则,如“乘坐公交时有序排队上下车”“乘坐地铁时有序排队上下车”“乘坐电梯时先出后进”“遵守‘一米线’外等候的规定”“行人不乱穿马路、乱闯红灯、乱翻栏杆”“在地面标示的规定区域内停车”“非机动车不闯红灯、不走机动车道”等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均超过85。现场观测结果显示,杭州市民在公共秩序方面的不文明现象发生率自2016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这也支撑了我们的结论。

图5 2014~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卫生综合评价指数变化趋势

图6 2014~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秩序综合评价指数变化趋势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的某些三级指标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例如,杭州市民关于“垃圾分类投放”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为81.41,“遛宠物时,主动清理其排泄物”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为82.38,“共享单车按规定停放”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为82.56。特别是共享单车停放问题,与往年相比,杭州市民关于这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甚至出现下降趋势。这很可能与共享单车的大规模投放但疏于管理有关系,也与杭州新的地铁线开通之后,人们习惯使用共享单车短途接驳有关。

(四)公益服务指数有明显回升

2018年杭州市民公益服务综合评价指数为80.75,比2017年的79.92高0.83(见图7),可见一年来杭州市民的公益服务精神和行为都有较大提升。从2014~2018年公益服务综合评价指数变化趋势看,杭州市民公益服务综合评价指数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再升的过程。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杭州市民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了其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参与热情,所以公益服务综合评价指数达到峰值。2016年我们特别设计了“积极参与服务保障G20峰会等重大会议赛事活动的志愿服务”这一指标,或许也提升了杭州市民关于这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公益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觉型社会反馈行为,对行动者而言,外部没有明确的要求,是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在行动层面的表现。所以,2018年杭州市民公益服务综合评价指数的回升预示了杭州市民较高的生活质量,也表明杭州市民公共精神彰显,且进入常态化阶段。

图7 2014~2018年杭州市民公益服务综合评价指数变化趋势

(五)市民国际化意识不断增强

历史上,杭州对外交流频繁,开放程度较高,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了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世界名城的新的奋斗目标。市民国际化意识是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世界名城的民情民意基础,必须精准把握。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近年来杭州市民在国际意识方面有较大提升。75.65%的受访者认为近年来杭州市民国际意识不断提升,其中接近三成受访者认为“有很大提升,符合城市国际化要求”,只有4.17%的受访者认为“提升不大”(见表1)。可见,近年来政府为促进城市国际化所做的各种努力也感染了普通市民。

表1 近年来杭州市民国际意识的提升情况

当被问及“影响和促进杭州市民国际意识提升的主要因素”时,58.53%的受访者选择“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58.40%的受访者选择“城市品牌形象的提升”,45.08%的受访者选择“杭州国际知名度的提升”(见表2),反映出近年来杭州通过举办G20峰会、世锦赛等重大赛事,在持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知名度、塑造城市品牌等方面所取得的正面效果。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颁布的《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有力地推动了市民国际化意识的提升。数据显示,42.00%的市民认为“《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影响和促进了杭州市民国际意识的提升。《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颁布仅半年就取得了如此好的效果,充分说明该条例对促进杭州城市国际化的重要作用。此外,分别有47.38%和42.67%的受访者认为“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和促进了杭州市民国际意识的提升,反映出城市软实力在促进市民国际意识提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表2 影响和促进杭州市民国际意识提升的主要因素

对于“提升杭州市民国际意识的主要途径”,受访者也纷纷建言献策。“加强城市国际化定位的宣传”成为市民首选,选择此项的受访者占比为62.24%。实现城市发展目标要想获得市民的支持和参与,必须被广大市民所熟悉并认可,所以加强城市国际化和世界名城建设宣传应该是首要一步。排在第二位的是“加强青少年的国际意识教育”,占比为58.35%。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最具青春活力的社会群体,他们视野开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国际化文化。所以从长远来看,要抓住青少年这一关键群体。此外,占比较高的还有“打造更多的国际化社区”(47.56%)和“加强城市外语环境的建设”(47.12%)(见表3)。国际化社区是在杭外籍人士的主要聚集地,他们本身是传播国际文明的重要载体。一方面,他们是杭州故事最好的传播者;另一方面,他们是向本地市民输送国际礼仪文明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主体。语言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语言相通能够拉近人们交往的距离,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中融入更多国际化通用语言能够增进外国友人对杭州这座城市的亲近感,也会助推杭州市民提升国际意识。

表3 提升杭州市民国际意识的主要途径

(六)城市文明提升了市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调查认知部分增加了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调查,这两个指标总体上反映了市民的主观生活状态,也反映了市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被访者对当前生活状态感到满意和幸福,只有不到5%的市民表示自己生活得“不幸福”和“很不幸福”,对生活“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见图8)。我们还对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相关矩阵进行了分析(见表4)。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市民的公共文明行为与其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存在密切关联。市民生活满意度、幸福感越高,就越注重公共文明行为,反过来公共文明行为又会提升市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图8 2018年杭州市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 提升杭州市民文明素养需要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

(一)公共卫生难点领域依然需要加强

2018年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公共卫生和公益服务综合评价指数虽然持续改善,但是相比其他指数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垃圾分类和文明养宠物方面。表5显示,杭州市民关于“垃圾分类投放”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为81.41,客评指数为78.66;“遛宠物时,主动清理其排泄物”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为82.38,客评指数为78.01。现场观测结果与此保持一致,在公共卫生方面,“投放垃圾时没有进行分类”的不文明现象发生率依然较高,达到10.41%。在公共秩序方面,不文明现象发生率最高的还是“遛宠物时没有拴好绳子”,为11.41%。在历年的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中,垃圾分类和文明养宠物都是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提升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些瓶颈,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表4 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相关矩阵分析(N=4312)

表5 2018年杭州市民公共卫生指数

(二)杭州市民国际礼仪文明指数2018年首次下降

2015~2018年杭州市民国际礼仪文明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为85.16(见图9),高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综合评价指数(84.67)。这表明杭州市民国际礼仪文明综合评价指数处于“较好”水平,体现了近年来杭州市积极推进城市国际化,市民国际礼仪文明素养提升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市民国际礼仪文明综合评价指数在2016~2017年连续两年上升的情况下,2018年呈现下降趋势,且回落到2016年之前的水平。这说明2016年G20杭州峰会带来的对市民国际礼仪文明素养提升的效应进一步减弱,提升市民国际礼仪文明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家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

图9 2015~2018年杭州市民国际礼仪文明综合评价指数变化趋势

对比2015~2018年外籍人士国际礼仪文明三级指标,发现与2017年相比,2018年7个三级指标的客评指数、主评指数、综合评价指数均下降,且绝大部分低于2015年。其中,客评指数下降幅度最大,7个三级指标的客评指数分别较2017年下降了7.17、9.68、9.57、10.68、11.98、11.49、13.22,特别是“能积极主动学习外语,并在与外籍人士交流时使用外语”“积极学习了解并遵循国际通行的礼仪规范”“参加正式涉外活动时,能着正装出席”“尊重外籍人士的习俗禁忌”4个指标的客评指数下降幅度尤为明显(见图10)。在外籍人士座谈会上,多数外籍人士指出杭州市民的国际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对国际通行的礼仪规范不甚了解,也不懂得如何尊重外籍人士的习俗禁忌。同时,他们认为文化差异、缺乏沟通和自身对城市的融入不足也可能会产生判断的偏差。

图10 2015~2018年外籍人士国际礼仪文明三级指标客评指数

注:2015年未设“尊重外籍人士的习俗禁忌”指标。

2018年外籍人士国际礼仪文明客评指数、主评指数、综合评价指数均大幅下降,较2017年分别下降了10.54、5.42、8.50(见表6),绝大部分低于2015年水平,总体呈现下降态势。

表6 2017~2018年外籍人士国际礼仪文明指数比较

(三)公益服务仍然是短板

行胜于言。一个城市能否让人感到文明和友善,往往取决于这个城市的居民是否愿意为陌生人提供帮助和支持。2018年杭州市民公益服务指数虽然有所回升,但是在公益服务各个三级指标上的表现并不均衡。相比之下,市民参与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的意愿较强,实际参与公益服务的行为略少。例如,市民关于“只要条件允许,愿意作为志愿者提供服务”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为83.10,“参加献血、捐助等公益活动”“积极参与各类赛事活动的志愿服务”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82.93和80.49(见图11)。这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其中的原因。此外,市民的公益服务更多集中于传统的捐助、献血等行为,参与公益服务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例如,市民关于“自发做些公益服务”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仅为78.46,“鼓励身边的人参与公益服务”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仅为79.11,“积极参加公益知识讲座,向他人宣传公益知识”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也刚刚超过80。可见,如何进一步激发市民的公益服务意愿,促进更多公益服务行为,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11 2018年杭州市民公益服务三级指标指数

(四)《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普及度不高

2018年5月31日,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杭州成为全国首个通过立法促进城市国际化的城市。《条例》旨在促进杭州城市国际化,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并提出一些重要举措。但是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近2/3的被访者“不是很清楚”和“不知道”《条例》,只有30.84%的被访者对《条例》“知道一些”,“非常清楚”《条例》内容的只占7.26%(见表7)。《条例》颁布时间不长,市民还需要更多时间和渠道来了解其具体内容,相关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条例》的宣传和普及力度,提高市民对《条例》的认知度,使《条例》发挥更大的作用。

表7 是否知道《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

对于《条例》规定的促进城市国际化的举措,68.51%的受访者最在意“城市环境国际化,公共信息使用国际通用标识”,51.46%的受访者最在意“文化国际交流融合,提高居民对外交流能力”,49.84%的受访者最在意“产业国际化,营造国际创新创业生态环境”,47.68%的受访者最在意“公共服务国际化,为国际人才提供优质服务”(见表8)。可见,城市国际化不仅需要产业支撑,而且需要营造氛围,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融入更多国际元素,增加国际性民间交流活动,促进国内外文化融合。

表8 《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中最在意的措施

三 相关政策建议

(一)以新时代为契机,弘扬城市公共文明的主旋律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公共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公共道德、社会正气等精神文明做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应当站在新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坚持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在城市公共文明建设上,应当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促进公共道德、个人品德和公共文明的提升,营造全市创建公共文明的浓厚氛围。对此,首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城市公共文明宣传工作队伍。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市民心中生根发芽。其次,将宣传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积极深入地推进全市、城区、街道、社区和单位部门“最美人物”“巾帼英雄”“道德模范”“杭州好人”“最美志愿者”“先进集体”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文明典型,努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引导和推动全体市民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在此基础上,加强城市公共文明宣传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明的传播机制,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鼓舞人,带动杭州公共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最后,积极引导市民将个人举止与城市文明创建结合起来,将自身言行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统一起来,将个人贡献对接并融入城市文明创建活动中,共同树立城市公共文明新风尚。

(二)以市民为中心,激发公共文明创建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事实上,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一个城市公共文明的孕育也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努力。从这一意义上讲,应当坚持文明创建的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首先,提高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素养,必须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只有将城市公共文明的提升与市民的切身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激发企业和市民参与到城市文明的建设、管理中,真正实现杭州城市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其次,引导市民把个人梦想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将市民的工作、生活与城市的软环境建设统一起来,努力培养市民的空间地方感与城市认同感,鼓励他们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个人品德与文明素养,将自身的行动诉求融入城市的文明发展中,让城市文明理性的价值导向成为个体的行动准则和价值标准。最后,提高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素养,必须解决好市民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进入新时代,市民的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只有妥善解决好市民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积极为市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才能增强市民建设城市公共文明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最终将践行文明的宣传主张转变为杭州市民的自觉行动。

(三)以科技为支撑,保障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已步入以互联网为支撑和驱动发展的智慧时代。杭州作为互联网科技发展的标杆城市,在电子商务、信息采集、网络传输、信息开发应用、网络安全等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强大的优势。在城市公共文明建设中,杭州应当以科技支撑来提升治理水平,在科技助力城市治理创新、公共文明建设、智慧城市创建等方面继续充当排头兵的角色。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努力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城市文明的精细化管理。首先,充分认识科技在推进城市智慧管理与提高市民文明素养中的巨大潜力。例如,借助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将原先以政府为中心点的城市管理单向数据收集模式转变成多元主体多向传输的模式,数据的范围不断扩大,数据的频率和流动性也大幅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管理向治理转型。其次,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维护和利用好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开发民生服务智慧应用软件,为城市公共文明建设提供坚强后盾。例如,在解决共享单车停放的问题上,通过共享单车大数据模型的优化计算,可以在既定的范围内规划合理的停放面积,以减少乱停乱放的现象。最后,提升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素养,应当利用新兴技术,主动借助新媒体弘扬正能量,鞭挞恶行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网络平台成为文明行为和公德倡导的主战场。因此,加强市民的公共文明建设,既要积极发挥网络传播文明的优势,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又要强化网络安全意识,着力提升文明议题的设置能力和突发舆情的应对能力。

(四)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综合治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

城市公共文明环境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公共文明程度的高低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人民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进入新时代,城市居民对公共文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居住地的文明程度成为其幸福指标的主要参考之一。因此,改善杭州城市公共文明环境氛围,是关乎经济投资、社会稳定、城市品位以及人民幸福的大事。然而,公共文明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的工作,绝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而且,提升市民公共文明素养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从杭州实际出发,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存在的问题,将综合治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更好地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对此,在城市公共文明建设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充分遵循社会运行规律,遵循科学理念和方法,提升公共文明治理的专业性、精准性,努力实现公共文明治理效能的最优化。对于文明创建中长期存在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疑难杂症”,应当做到统筹分析、科学安排、落实到人、限期整治。其次,发挥党委领导、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联动融合、集约高效的城市公共文明治理格局,尤其是对公共文明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应当集中力量从重、从快地开展行政检查和执法处罚行动。在具体工作中,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综合治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不断推动公共文明建设工作向前发展。最后,在综合治理与专项整治过程中,切实充分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优势和技术力量,实现社会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和高效性。同时,应注重公共文明建设过程中法治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治理思想,形成良法善治、法德并举的局面。

(五)以大学为依托,引领城市公共文明水平提升

高等院校与城市文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共生”的关系。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大学不仅是知识与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基地,而且是创造知识、引领文明的中心,它对改善市民的精神风貌、文明素养发挥着“人文化成”的辐射作用。以美国为例,波士顿都市圈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大学等60多所高校为源泉和依托,不仅产生了芝加哥—波士顿128号公路高科技园区,而且成为美国科学知识界的“头脑”,更重要的是诞生了让美国引以为傲的“美国精神”之文明。斯坦福大学因其研发基地和人才源泉,在周围形成了著名的“硅谷”,引领着整个地区乃至全球的文明与进步。这表明一个城市的公共文明发展对大学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二者是有机的共生系统。因此,首先,充分利用高校生产知识、传播文明等良好条件,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旨在促进城市公共文明水平提升的一系列活动。鼓励专家学者与街道、社区合作,积极开展文明知识讲座,特别是对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和当下社会文明成果的最新发展进行介绍,努力开阔市民的视野,提升市民的人文涵养。其次,鼓励在校大学生通过各种有益活动,积极深入市民的生活。鼓励大学生的各类人文艺术活动向市民开放,同时也欢迎和邀请市民积极参与高校组织的精神培育和人文熏陶活动。最后,城市管理者应为高校师生提供深入城市公共空间、展现和传播人文素养与文明风貌的条件,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文明辐射和引领的优势。例如,出台一些政策措施,鼓励高校师生面向市民开展人文艺术等方面的有益活动;为高校师生在市民广场、公共绿地等区域开展各类演出活动提供保障。

(六)以公共空间为载体,打造身心再生和审美启智的养育所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在城市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绿地、山林、水系等。城市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主要的休闲活动场所,而且是城市公共文明的传播场所。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公共形象,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意义上讲,利用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及建筑艺术、环境艺术来表现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特色,对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市民素养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城市的公共空间是普通公众身心获得愉悦再生的地方,也是市民文明陶冶、审美启智的养育所。对此,首先,构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结构,形成充裕合理的公共空间布局,营造健康而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如推广建设步行过街的红绿灯按钮和街边休憩设施,设置各种文字的指示图标,统一装设生活提示信息发布板,完善无障碍通道和智能化设施。其次,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建设沿路的步行者绿色通道,让绿色安全的人行道贯穿整个城市。将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整体山水格局协调起来,建设绿色文化遗产廊道,让城区的公园和绿地成为城市的生命基质。最后,提高适应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应急防控能力,增强杭州城区自我调节和净化环境的能力,并允许其承载更多的诸如松鼠、鸟类等动物以及各类植物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免费的、可持续性的生态服务系统。

(七)以世界名城为指引,提升市民国际化文明素养与品位

世界名城的建设是一个城市与国际社会积极接轨和深度融合的过程。这自然离不开强劲的经济发展能力。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其经济能力发挥着巨大的辐射效用,对区域及全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核心作用。然而,仅仅凭借经济实力还远远不够,最能体现世界名城特征的莫过于该城市的国际化文明程度和国际吸引力。例如,莫斯科在创建世界名城之际,提出了“莫斯科文化”的国家计划,旨在促进市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提升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的质量。可见,世界名城的建设离不开市民国际化文明素养的提高。事实上,力图建成享有全球知名度的世界名城,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对于杭州而言,提高市民的国际化文明素养,需要多方发力。首先,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中的城市管理人才走出国门,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引入国际化标准和方法治理城市。如日本东京在打造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引进了美国和德国的一系列建设与评价指标,并借鉴了新加坡的一些做法,有效地倒逼广大市民认同并接受国际规则和文明标准,从而使东京都市圈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大都市。其次,加大全球中高端人才,特别是能够协助杭州制定城市发展规则和制度的人才的引进力度。大胆地将这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充实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去,这不仅能够为杭州带来宝贵的国际治理经验,而且可以协助杭州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合作。最后,营造国际化的资讯环境。世界名城的市民要具备国际化的心胸、视野和包容力,就应当能够借助互联网查询和阅读国际、国内的资讯,包括国际新闻、全球商业信息、境外工作信息、世界热点话题讨论等。从这个角度而言,杭州需要能够进一步开放的新闻媒体和全球性的网络信息,使全球事务和国际活动在市民心目中日常化、平民化,逐步提升杭州市民文明素养的国际化水平。

(八)以品牌为抓手,形成多元精彩的城市魅力格局

提升市民的国际化文明素养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国际化大都市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际一流城市,也必定以拥有多元而丰富的文化为其鲜明特征。换句话说,它不仅拥有跨国公司、国际航班、五星级酒店、酒吧、别墅、高尔夫球场、地铁、西餐厅、巨型建筑体等象征性标志,而且具备国际化的服务、乐队、传媒、公关、教育、体育、娱乐与时尚等软环境。因此,要拓宽市民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市民的国际化文明素养,还需要一些关键的配套组成。这些配套环节主要体现在文化旅游、公共公园、街角书店、知名大学、体育赛事、艺术馆及博物馆、交响乐团、“杭帮菜”美食八大板块。借鉴美国纽约和波士顿的城市治理理念,课题组认为,就杭州目前的情况而言,应将这八大板块作为品牌来打造,努力形成多元精彩的城市魅力格局。具体而言,杭州旅游应朝精致化方向发展,放弃陈旧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凝练公共公园的历史文化韵味,营造流连于历史文化之中的氛围;在城市恰当的地方经营一些街角书店,让城市飘洒浓郁的书香味道;进一步提升驻杭各大高校的知名度,发挥知名大学的品牌效应;定期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让世界借助比赛记住杭州;挖掘艺术馆及博物馆的文化内涵,让藏品生动地展演其中的故事;打造一支优秀的交响乐团,拥有自己的代表作品和高端的演出品牌;让舌尖上的“杭帮菜”牢牢地抓住世界的味蕾。事实上,这八大板块相当于杭州未来驰名中外的八张名片,每一张名片都承载着杭州作为世界名城的未来之重任,最终应当做到,任选一张名片皆能让世人联想到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杭州。总之,应努力让市民在世界名城建设中成长,在成长中孕育国际化的文明素养,真正开创城市公共文明建设和市民文明素养培育的“杭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