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家庭金融
金融产品,又称金融资产或者家庭理财等,指资金融通过程的各种载体,主要包括汇票、股票、期货、债券等。在现代城市家庭,很多家庭持有各种金融产品。随着家庭收入和财富的增长,以及现代市场的各种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家庭金融变得越来越受现代人的重视了。随着城市居民尤其是中产阶层经济能力的提高和经济意识的觉醒,“投资”“理财”等概念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调查中,我们询问了被访者家庭金融持有情况,包括“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从被访者家庭金融产品持有情况来看,新社会阶层持有股票、基金、债券、投资型保险的比例(分别为35.05%、31.85%、5.02%、17.21%),远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持有比例分别为21.14%、12.46%、2.51%、8.56%),说明新社会阶层明显具有更强的家庭理财观念。
(一)性别差异
从不同性别来看,新社会群体持有金融产品的比例差别不大。在股票、债券、投资型保险几个项目上,男性稍微高于女性;在基金持有方面,女性比男性稍高。但总体差别很小。
(二)代际差异
从股票持有情况看,年龄越大,持有股票的比例越高。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新社会群体持有股票的比例超过40%,80年代的为35.56%,90年代的比例不到20%。从基金持有比例来看,年龄越小,持有基金的比例越高。70年代出生的新社会群体持有基金的比例不到25%,80年代和90年代的持有基金的比例超过了35%。从债券持有情况看,年龄越大,持有债券的比例越高。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新社会群体持有债券的比例依次为6.62%、4.57%、2.88%。从投资型保险来看,年龄越大,持有投资型保险的比例越高。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新社会群体持有投资型保险的比例依次为18.57%、18.43%、11.87%。
综合来看,不同出生年代的新社会群体在金融产品持有方面差异较大,体现了不同世代具有明显不同的理财观念。年龄越大,越倾向于持有股票、债券、投资型保险;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持有基金。
图6-2 不同出生年代的新社会群体持有金融产品情况
(三)教育差异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持有股票、基金、债券、投资型保险的新社会群体的比例都在逐步上升。这说明,新社会群体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持有家庭金融产品的比例越高。
(四)户籍差异
不同户籍情况的新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家庭金融产品持有比例。上海人和新上海人在持有各项家庭金融产品方面,差别不大;但非上海户籍的新社会群体,则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模式。比较而言,非上海户籍的新社会群体,具有更高的基金持有比例,具有更低的股票、债券、投资型保险的持有比例。
图6-3 不同户籍的新社会群体持有金融产品情况
说明:上海人指出生在上海、户籍也在上海的人;新上海人指出生地不在上海、户籍在上海的人;外地人指户籍不在上海的人。
(五)工作单位性质差异
不同工作单位性质的新社会群体,也有不同的家庭金融产品持有比例。在民企和外企的新社会群体,持有家庭金融产品的结构差别不大,而从事个体工作的新社会群体则具有明显更低的家庭金融产品持有比例。
从事个体工作的新社会群体持有股票的比例为23.28%,明显低于在民企和外企工作的新社会群体(持有比例分别为40.27%和39.70%)。从事个体工作的新社会群体持有基金的比例为21.08%,明显低于在民企和外企工作的新社会群体(持有比例分别为35.63%和38.48%)。从事个体工作的新社会群体持有债券的比例为2.94%,明显低于在民企和外企工作的新社会群体(持有比例分别为5.24%和6.67%)。从事个体工作的新社会群体持有投资型保险的比例为12.01%,明显低于在民企和外企工作的新社会群体(持有比例分别为17.37%和22.73%)。
图6-4 不同单位性质的新社会群体持有家庭金融产品情况
可见,新社会群体具有明显更强的家庭理财观念。从家庭金融产品持有情况来看,新社会群体持有股票、基金、债券、投资型保险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
但新社会群体内部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户籍、不同工作单位,其持有家庭金融产品的结构是不同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持有股票、债券、投资型保险,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持有基金;受教育程度越高,持有家庭金融产品的比例越高;上海人和新上海人在持有各项家庭金融产品方面,差别不大;但非上海户籍的新社会群体,则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模式;在民企和外企上班的新社会群体,持有家庭金融产品的结构差别不大,而从事个体工作的新社会群体,则具有明显更低的家庭金融产品持有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