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开放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研究综述
一 开放型经济研究综述
应用经济学界,对开放型经济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美国学者格林沃尔德在其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中指出,开放经济指的是国家和地区之间贸易往来无限制的一种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任何个人都可以与其他地区的任何一个人发生自由贸易关系。[1]英国学者戴维·W.皮尔斯在其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词典》中指出,开放型经济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一种经济,且经济的开放程度可由贸易开放度来衡量。[2]美国经济学家皮特·纽曼主编的《新帕尔格雷夫法经济学大辞典》,该词典对开放经济的内容进行了扩展,认为开放经济除了包含国际贸易外,还应包含国际金融。[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世界各国之间的生产和服务联系不断加深,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度不断提高,发展开放型经济成为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保证。[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不断深化发展。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5]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6]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7]随着国际环境与我国国情的深刻变化,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研究热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同时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8]
(一)开放型经济的定义、内涵、特点与特征
1.开放型经济的定义
党中央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开放型经济的理论内涵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周小川从参与国际分工的角度出发,认为与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不同,开放型经济强调将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紧密联系,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9]张幼文从经济制度的角度出发,认为开放型经济是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体系,具有经济制度的性质。[10]郑吉昌从生产要素全球化流动的层面出发,认为开放型经济是资本、劳动力、商品和技术等要素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模式。[11]应健从对外开放的角度出发,认为开放型经济中的对外开放表现为开放过程的制度性、开放结构的平衡性、开放范围和领域的全面性以及开放的双向性,是一种具有较高开放度的市场经济表现形式。[12]薛荣久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认为开放型经济是植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制度性的开放,强调充分运用市场规律,形成具有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13]刘新智等从经济形态的层面出发,认为开放型经济是一种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的经济形态,在开放经济的基础上,强调整体性开放,使开放与发展相协调,具有显著发展效果。[14]裴长洪从中国特色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的开放型经济的概念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最大区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性,中国的开放型经济是以自身的开放实践为基础,以边境开放为基本特征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经济活动和体制变革过程,是渐进和动态变化的。[15]
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开放型经济内涵进行了界定,对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开放型经济是以整体开放为前提,开放与社会相协调,充分利用市场规律,促进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自由地跨国界、跨区域流动,从而形成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的一种经济制度模式。整体开放范围应包括: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地区与地区3个层面。
2.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开放型经济和封闭型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互对立,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开放型经济体制模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模式。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双重背景和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针对开放型经济的内涵,西方经济学主流思想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它是一种参与国际贸易的经济;其次,国际贸易不受限制;最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并举。我国学者对其内涵的认定与西方有所不同。1999年,陈飞翔从区域开放程度这一角度出发,提出开放型经济是市场经济各个阶段中一种高级的发展形态,主要是通过世界范围的市场交换来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大大突破了社会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过程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界限,具体表现为国内与国外经济的劣势规避和优势互补。[16]关白、李彤从国内外经济联系和参与国际分工的角度出发,认为开放型经济强调国内经济活动(如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保持密切联系,是一种对外部世界开放的经济。其特征为,基于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促使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交流。[17]廖晓淇认为,中国必须积极扩大外商投资的新领域,引导外资向薄弱和亟待发展的领域流动,实现对外投资的战略转型。[18]而邓慧慧、桑百川则认为,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应该是一种包容性增长。[19]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显然开放型经济是相对封闭型经济而言的,是经济体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其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和商品能跨行政区域较为自由地流动,甚至其产业(企业)能够较为自由地进行区际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制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体制融合程度较高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商品和服务都可以较为自由地跨区域流动,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率。显而易见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体制越开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市场化程度越高,就越具备开放型经济的特征。[20]
3.封闭型经济、内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的区别
提到开放型经济,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封闭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和内向型经济,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如何分辨呢?开放型经济与开放经济、外向型经济三者极易混淆,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辨析。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的区别在于外向型经济以出口为主,侧重于对国外市场和经济体的利用和依赖;而开放型经济则以提高生产要素、产业(企业)和商品区际自由流动程度和降低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制度壁垒,如税费差异、商品贸易保护、经济制度差异阻隔等为主,表现在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上。在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进口和出口两种方式的协调发展,不过度依赖某一种,也不偏废任何一种,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区域自身要素和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既引进适用人才,也输出本地专才;既吸纳外地务工人员,也转移本地剩余劳动力,对人才流动和普通劳动力流动的约束较小。开放型经济要求建立开放性经济运行制度和机制,降低政策对正常经济活动的不必要限制,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来,不去干预市场运行的具体活动,以利于开放型经济体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内向型经济是与开放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相对的经济发展模式。内向型经济以本国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为发展对象,是独自发展本国经济的发展机制和模式。内向型经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闭关锁国型的内向型经济,另一种是进口替代型的内向型经济。现在已经很少有哪个国家和地区实行闭关锁国型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外来资金和贸易实施严格的管控,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比较落后。而进口替代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为了保护本民族内的工业,通过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对本国或本区域内的工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发展本民族的工业,生产原本需要进口的工业产品,慢慢培养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使其能够替代之前的进口产品。如今所说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指的是这种进口替代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内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开放型经济,这三种经济发展模式虽然都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模式,但是在理论依据、发展途径、面向市场等多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理论依据方面,内向型经济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理论依据,减少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为了保护本国的工业发展,进口时往往会采取多种严格的贸易壁垒措施,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外向型经济则以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理论为依据,大力推行外贸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贸易出口,大力鼓励出口,以出口拉动本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以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为依据,既大力发展出口国际业务,也同样重视进口,二者同时发展,没有偏颇,采取的是中性的贸易政策。在发展途径方面,内向型经济主要是通过引入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高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大力发展本国或本地区的工业,最终达到强化本国产业、替代进口商品的发展目标。外向型经济主要是通过加大出口贸易,以出口为引擎,来带动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例如,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大力发展的就是外向型经济。经过短短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此可以看出,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所在。开放型经济既注重大力发展出口国际业务,也注重发展进口业务,二者没有偏颇,鼓励同时发展。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双向自由流动的,是全方位、多层次开放的。在面向市场方面,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面向的主要是国内市场,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为目标;外向型经济则主要面向的是国际市场,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发展本国或本地区的产业;开放型经济则以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在抗风险能力方面,抗风险能力最小的是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外向型经济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容易受到国外市场的干扰。例如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主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我国东部地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外贸出口业务量明显下降,GDP增长的速度明显降低。抗风险能力较差的是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开放型经济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为导向,自然也会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抗风险能力最强的是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不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21]
关于开放型经济与开放经济的区别。学者认为,开放经济是指一切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劳务和资本等要素的跨界流动不受限制的经济。[22]但开放经济不等同于开放型经济,开放型经济以开放经济为基础,强调良好的开放环境及规范的市场秩序下宏观经济的整体开放性,而非短期的、小范围的开放。关于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的区别,学者也进行了辨析,认为外向型经济是依靠外部市场和资源(尤其是依靠出口)引导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开放型经济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策取向和制度安排,使资源配置突破本国区域性的限制,实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23]笔者在汇总学者们提出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绘制出表2-1。
表2-1 开放型经济、封闭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内向型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表2-1 开放型经济、封闭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内向型经济的概念与特征-续表
4.开放型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开放型经济的内涵来分析,不管是开放型经济还是内陆开放型经济,都应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体制开放。就是以降低关税非关税壁垒、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是一种制度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就是要构建更加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对外经济体制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促进国内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公平竞争,持续降低经济运行的组织成本和制度成本,使开放在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依据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既生产出口产品,加大出口,增加经济收入,又发展进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具有较高的贸易依存度。
三是生产要素较自由地跨国流动。通过大力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促进生产要素在国际和国内双向流动,达到优化组合、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
四是国民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依赖性较大。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但由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提高,受世界经济环境的制约较大,往往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和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24]
5.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就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基本特点。[25]
一是互利共赢,就是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共同发展,坚持通过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在着眼于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和支持对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寻找利益交汇点。互利共赢是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26]在开放型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开放换开放,不断拓展经济发展外部空间和良好国际环境。
二是多元平衡,就是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统筹协调,注重良性互动,实现多元发展、平衡发展。注重提升制造业的开放层次,重视扩大服务业和农业开放;注重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重视增加进口和对外投资合作;注重巩固发达国家传统市场,重视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注重做强一般贸易,重视提升加工贸易附加值;注重加强自主创新与参与全球化分工合作;注重提升沿海开放水平,加快内陆和沿边开放,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27]
三是安全高效,就是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提高开放型经济的综合效益,增强抵御外部冲击和国际风险的能力。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改革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建立统一高效的对外开放决策、协调、管理和评估机制,完善开放条件下的对外经贸促进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强风险防控水平。加强战略谋划,增进外交与经济紧密互动,全力维护国家和产业核心利益,切实保障经济安全。
四是全面开放。党的十八大之后,为了快速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党中央明确指出要推动全面开放。习近平提出:“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深化投资、贸易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为各国在华企业创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我们将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28]这是进一步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继续推进全面对外开放。全面开放是整个领域的开放,在国际上包括向绝大多数国家开放,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在国内包括向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沿边地区;各个领域的开放包括制造领域、服务领域等。全面开放体现在空间格局上,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形成全国各地分工协作、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对外开放区域格局的进一步优化。在开放举措上,坚持自主开放、平等开放的原则,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战略、多边和区域开放战略、自贸区战略等进一步实现。
(二)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路径及发展载体研究
1.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实施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战略理论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和研究。[29]研究成果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施结构优化战略。张燕生等认为,应充分认识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积极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30]
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李练军认为,发展开放型经济应协调区域内部发展条件和政策,加强区域合作,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和贸易一体化发展。[31]
转变利用外资战略,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王允贵认为,应鼓励跨国公司对中西部地区进行投资,引导外商向基础设施、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投资,积极开拓外商投资新领域,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效益。[32]
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刘志彪认为,沿海地区要依托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充分整合国内外贸易产业链,促进企业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33]
实施内陆开放、沿边开放战略。裴长洪等认为,新形势下应完善内陆和沿边开放机制,加强口岸建设,扩大金融领域开放,加大开放纵深,拓展开放型经济战略空间。[34]
同时,以外向和以内向为主的发展战略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同样,同一阶段在不同的地区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经济发展模式见表2-2。
表2-2 不同国家或地区外向型、内向型变化及分类
2.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开放型经济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开放型经济亟待转型升级。陈德敏等通过对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研究认为,要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必须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区域合作,以企业为载体,整合和深化区域合作,进而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35]邓慧慧等认为,实现“包容性增长”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同步,从而实现开放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6]景朝阳等认为,在新型经济体一体化趋势增强的背景下,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和模式变革,促进以服务业外包为抓手的现代产业格局的形成。[37]
3.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载体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载体的建设可以吸引外商投资,增加出口,扩大就业,带动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周滢认为,我国出口加工区连接了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对促进国家间的贸易、资金、技术的引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机构的调整,出口加工区优势弱化,面临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38]王祖强通过对浙江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的分析,提出以都市圈为主要载体的城市经济,推动浙江开放型经济空间结构的转型升级。[39]李爱国等提出充分发挥重庆保税港区“内陆”“水港”“空港”一体的优势,拓展保税区经济功能,建设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载体。[40]唐海燕提出以自由贸易区为载体,集聚高端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形成引领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型经济体系。[41]
二 内陆开放型经济研究综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42]这为我国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指明了方向。2013年9~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亚和东南亚国家进行访问期间,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带一路”正在塑造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开放的新格局,谱写与周边国家互联互动、共同发展的新篇章。[43]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平台,内陆地区可以进一步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提升内陆省区市的综合影响力和竞争力,形成内陆开放型新高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报告为相对封闭的内陆提供了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新契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在优化区域布局中,沿海地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领域拓展;西部地区,特别是内陆地区应成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进一步拓展陆海通道。要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拓展对外贸易。一方面,要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综合服务企业和市场采购贸易等,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这是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我国开放水平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
2020年10月,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44]
(一)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定义、内涵与特点
我国开放型经济经历沿海地区开放到沿边地区开放,再到内陆地区开放的发展进程,内陆地区的开发、开放起步较晚,因而相关研究文献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45]早期对于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提及多出现在报刊、政府公文当中,并未对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辨析。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不断推进,以重庆、宁夏、贵州等内陆省区市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与日俱增。
1.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定义
对于内陆开放型经济概念的认识,一直在争论中求同,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有力促进了内陆地区的开发、开放。基于问题视角,全伟等认为内陆地区与周边国家(地区)存在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不畅通的问题,因而要在大力发展内需型经济、不断畅通交通体系和市场信息渠道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劳动输出、出口本地产品、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46]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甘川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应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培育,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的整体功能,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7]基于资源优势视角,张瑾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是充分发挥资源、环境和劳动力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一种区域性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48]基于区域要素流动的视角,宋洋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要素、商品和服务充分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经济效率提高的一种经济形态。[49]基于产业发展视角,姜良强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强调在充分利用国际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也应注重利用国内的人力、资金和技术,积极承接国际国内的产业和贸易转移。[50]事实上,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开放发展理念、市场投资环境及政府引导机制等方面均不同于沿海、沿边地区的发展。
笔者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是指地处内陆腹地、远离海岸或边境的区域,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集聚,积极承接产业和贸易转移,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相对于沿海、沿边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内陆开放型经济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便捷的交通体系和畅通的市场渠道为支撑,努力促进商品、服务和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既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又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经验,不断培育内陆开放型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同时,要结合内陆地区的地理与空间特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而实现内生动力与外部力量相结合的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
2.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是对开放型经济定义更深层次的一种发展,是针对某个国家内陆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上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而提出的,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种。
内陆开放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具有相似的特点。一是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本质仍然是开放型经济,只是由于地处内陆,所以其在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上必然受到特殊区位的影响,从而与沿海地区有所不同。尽管如此,内陆开放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处于同样的高度,应该更多地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本、产业、商品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寻求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和国际国内交流,以实现本国经济体制与外部经济体制的高度一体化。二是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相对封闭到相对开放的过程。地理位置特殊、信息相对封闭、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缺乏开放意识等,使促进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加工贸易类型并没有出现在内陆地区。三是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内陆地区从来都不是对外开放的第一选择,中国的开放战略是从沿海地区逐步向内陆地区扩展,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基础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无论以何种方式和路径来弥补其在区位上的劣势,其最终的发展成果必然是信息更加顺畅、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产业链的对外延伸和区域内外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这毫无疑问会比初始阶段的开放程度更高。
3.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特点与发展含义
内陆开放型经济不仅同开放型经济的内涵相似,同时还具有内陆经济的特点。与外向型经济相比,内陆开放型经济更加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和全面协调的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同时,不仅注重高新技术的合作和国际贸易的往来,同时更加注重本地区经济内生机制的完善,持续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本地区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本地区全面对外开放的功能和区域创新能力。
由于内陆地区较之沿海、沿边地区客观上存在着区位、发展空间、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性,内陆开放型经济就具有开放型经济的一般性要求和内陆性要求相结合的特点。[51]
一是内外联动与内内联动相结合。一方面,面向国际经济合作,加强内外联动,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吸引外资进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尽快融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面向国内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内内联动,加强与周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合作、贸易以及市场资源的共享,形成内陆区域合作大市场。
二是互利共赢与合作开放相结合。开放型经济既是竞争的经济,也是合作的经济。内陆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各省区市应树立合作共赢、共同开发的思路,按照“产业合作无边界、商品流通无障碍、要素流动无限制、政策优惠无差别”的原则,建立西部地区乃至跨区域的自由合作经济区,加强与沿海、沿边地区的开放合作,从而打通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
三是产业承接与产业培育相结合。承接国外、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是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途径,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向纵深发展的势头,为内陆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同时,内陆地区还必须依据自身的优势,大力培育自己的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要以创新思维整合国内外的生产要素资源,依靠技术创新打造自有品牌、国际品牌。
四是经济安全高效与生态安全高效相结合。经济全球化在为各国提供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和安全风险。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合作、实现内外联动过程中,必须提高经济风险防范意识,承接产业转移必须确保不破坏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在充分利用机遇获得开放效益和社会福利的同时,既要保证经济安全,还要保证生态安全。
另外,内陆开放型经济与沿海开放型经济、沿边开放型经济的本质都是“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跨区域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52]区别在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不对称,运输成本和运输方式的不同,导致产业发展的路径不同。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
一是地理位置的不同。沿海开放型经济是针对沿海地区而言的,沿边开放型经济是针对沿边境地区而言的,而内陆开放型经济是针对内陆地区而言的。
二是在进出口贸易中货物的运输方式有所不同。现代产业的发展大多选择便宜、稳妥的海运作为主要的货物运输方式,而内陆地区由于地处偏远,距离出海港口或陆路口岸较远,因此以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为主。
三是货物运输量和运输成本差异大。在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等5种运输方式中,海洋运输能力最大,世界上最大的油船已超过50万吨,在运输条件良好的航道,通过能力几乎不受限制;通用性能强,可以运送各种货物,尤其是大件货物;运输成本低,我国沿海水运成本只有铁路的40%;劳动生产率高,沿海水运劳动生产率是铁路运输的6.4倍;平均运距长,水路运输平均运距分别是铁路运输的2.3倍、公路运输的59倍、管道运输的2.7倍、民航运输的68%。水路运输的主要不足是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内河航道和某些港口受季节影响较大,冬季结冰,枯水期水位变低,难以保证全年通航,运送速度慢,运载的货物多,会增加货主的流动资金占有量。因此,水路运输适宜于运距长、运量大、时间性不太强的各种大宗物资运输。远洋运输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超过90%的外贸货物采用远洋运输,是发展国际贸易的强大支柱。
内陆地区由于远离海岸线,进出口贸易货物运输以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为主,与水运相比,虽然存在运输能力小、能耗高、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等不足,但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各有特点。在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应根据当地区位条件和商品特点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方面成本较低,运行速度快,运输过程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连续性强,能保证全年运行;通用性能好,既可运客又可运各类不同的货物;客货运输到达时间准确性较高。但铁路建设投资太高,建设周期长。因此,铁路适于在内陆地区运送距离长、运量大、时间性强、可靠性要求高的一般货物和特种货物。从投资效果看,在运输量比较大的地区之间建设铁路比较合适。
公路运输方面机动灵活,货物损耗少,运送速度快,可以实现门到门、点到点的运输,修建公路投资少,建筑材料和技术比较容易解决,易在全社会广泛发展。但运输能力小、能耗高、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因此公路比较适宜在内陆地区运送短途旅客、货物。可以与铁路、水运联运,为铁路、港口集疏运旅客和物资,可以深入山区及偏僻的农村进行旅客和货物运输,在远离铁路的区域从事干线运输。
民航运输方面运行速度快,一般为800~900公里/小时,大大缩短了两地之间的运输时间,且机动性能好,几乎可以飞越各种天然障碍,到达其他运输方式难以到达的地方。但飞机造价高、运输能力小、能耗大、成本高、技术复杂。因此,只适宜长途旅客运输和体积小、价值高的物资,鲜活产品及邮件等货物运输。
一个完整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包含发展和开放两层含义,这对于所有的经济体都适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立足于本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不断地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好国内的市场和资源以及国际的市场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不断优化升级,拓展开放发展。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内陆地区通过开放式的经济发展途径可实现自身经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工业产品或服务产品自由贸易。二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具有长期性、制度性,而非一时政策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内陆地区通过这种多方位的、长久的制度性的发展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协调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扭转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区域开放的模式与载体
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形态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沿海开放型到沿边开放型再到内陆开放型的转变。从经济发展上看,沿海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和环境优势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而沿边地区通过调整外贸结构,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不仅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困境,而且受制于自然脆弱的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战略选择。随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沿海开放型、沿边开放型、内陆开放型三种发展模式。
1.沿海开放型经济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开放度最高、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是沿海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自20世纪80年代开放型经济发展以来,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先后出现了“苏南模式”、“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53]“苏南模式”集中体现了江苏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进而国际化的发展路径。“浙江模式”是以“走出去”为主要特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工业化,通过“走出去”实现了国际化。“上海模式”以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为核心,利用区位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迅速将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典型的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经济。周肇光等通过对韩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认为应通过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金融管理水平,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来促进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展。[54]张幼文将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划分为规模扩张、结构提升和要素优化三个阶段,沿海地区需要实现从规模性扩张向结构提升和要素优化的转变,促进沿海开放型经济的发展。[55]王爽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拓宽外经贸合作空间和领域、优化外贸结构来实现山东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56]
2.沿边开放型经济
从地理空间上看,中国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9个沿边省区,总面积约593.2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61.58%。1992年3月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黑河等四个边境城市的通知》的下发执行标志着我国沿边开放政策的正式实施。[57]政策的出台有力促进了口岸边境贸易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沿边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程云川等通过对沿边省区开放态势的分析认为,沿边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开放水平低、地区通道不畅、产业基础薄弱、口岸设施落后、缺乏有力优惠政策等问题,新形势下需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58]崔玉斌在全面总结第一轮沿边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坚持内外结合的引资策略等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落实“惠边”政策,营造沿边开放软环境,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口岸建设,促进沿边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59]黄伟新等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沿边各省区开放性及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提出了给予沿边地区政策倾斜,加大科技力量投入,实施比较优势战略,促进沿边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60]
3.内陆开放型经济
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不同于沿海、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王国中认为,思想观念陈旧、开放意识不足,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环境尚未形成,制约了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61]丁瑶认为,内陆地区具有远离海岸和边境线的地缘劣势,直接导致物流成本过高,是内陆地区推进开放型经济的主要障碍。[62]要大力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必须将发达地区发展经验与区域实际相结合,实现内陆地区的开发与开放。易小光在充分分析重庆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现实基础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加强开放型经济体系及软环境建设等对策。[63]宁宇提出完善基础设施、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构建开放型产业布局等措施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64]笔者(2012)提出了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梯次赶超战略、产业驱动战略和开放带动战略,加大区域开放力度,走出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开发、开放之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方向。贵州、四川、湖南等内陆省份,积极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贵州省提出以贵安国家级新区建设为契机,着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65]宋颖怡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四川内陆开放型经济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应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资,进一步发展四川省内陆开放型经济。[66]王一兵认为,湖南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带的过渡优势,加强国际物流通道和出口基地建设,继续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67]
表2-3 中国对外开放的三种区域模式
表2-3 中国对外开放的三种区域模式-续表
(三)国内外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由于内陆地区的地域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不仅与沿海、沿边城市有很大不同,内陆地区之间相比也各具特色,不尽相同。因此,在发展策略上,必须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当地优势,采取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路径,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1.国外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典型案例
美国犹他州:以高科技腾飞促内陆地区开放开发。犹他州位于美国中西部,属典型的内陆高原州,1980年以前,主要依靠农业、采矿业、国防和旅游业四大传统产业,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发展水平落后,是个闭塞的经济落后州。但在1990年以后,通过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方向,以高科技作为产业调整的核心,由以前的传统产业转到信息软件、医疗器材、生物工程等支柱产业,并通过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及法律法规,保障方案和计划的实施,使犹他州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左右,1999年,犹他州人均GDP达到美国平均水平的80%,经济上的“落后州”腾飞为美国的“明星州”。
印度班加罗尔:信息产业推动内陆地区开放开发。班加罗尔位于印度南部,20世纪60年代,印度中央政府把重点国防和通信研究机构,如科学研究所、国家航空研究所、雷达电子发展公司等设在该市,使该市的信息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该市已经发展成为印度的科学和技术中心。班加罗尔也是印度政府工业投资的重点地区之一,有印度的飞机制造厂,电器、通信设备、机床、汽车制造、制药等工厂,有131家国际大型IT公司在此落户,是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印度的硅谷”。
巴西巴西利亚:迁都推动内陆与沿海经济融合发展。1949年,巴西的东南部在巴西国民收入中占据了41.8%的份额,而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则分别只占4.1%和4.8%,南北贫富差距悬殊。为了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巴西在20世纪5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开发的战略措施。首先,迁都巴西利亚,作为新的国家政治中心,巴西利亚为紧密联系内陆与沿海经济、推动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史上最成功的迁都案例之一。其次,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有效地将内地与首都、沿海港口相连接,为北部和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运输条件,不仅带动了全国各地基础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的经贸往来和经济融合。
2.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典型案例
重庆: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重庆市抢抓机遇,瞄准新兴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注重集群配套,全力推进“1336”开放战略,加快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大力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实施“1336”开放战略,就是围绕打造一个国际大都市,建设渝新欧、长江和南向三条国际物流贸易大通道,两江新区、保税港区、国家级开发区三大开放平台,中国西部加工制造中心、西部交通物流中心、西部科技教育中心、西部金融创新中心、西部国际贸易中心、西部国际会展中心六大开放功能中心。提出要在现代电子信息领域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电脑、通信、网站)创造中国之最,正在建设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对整机加零部件进行垂直整合,先后引入惠普、富士康、宏碁等6家世界信息业巨头和700余家零部件原材料配套企业,大大优化了出口产品结构;抢抓云计算时代跨国公司数据处理外包业务全球布局的机遇,打造全国最大的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和电子商务国际结算中心,已与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支付提供商美国贝宝公司和阿里巴巴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推动重庆电子商务国际结算中心的建设,进而带动各类电子商务的发展,吸引相关领域的人才齐聚重庆,使重庆成为服务贸易的高地。2010年,重庆市充分利用亚欧大陆桥现有铁路设施,创新铁路运行管理机制,通过中国海关和沿途五国海关达成了“安智贸”便捷通关协议,实行便捷通关一卡通、监管下互认,开通了重庆至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途经西安、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到达德国的杜伊斯堡港,大大缩短了货运里程和运行时间,降低了运输费用。“渝新欧”将使重庆成为欧洲进口货物集散地、贸易中心,以及中国西部的海关报关中心、口岸高地。
3.国内外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经验启示
国内外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经验表明,只要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和战略举措,内陆地区虽有一定的区位条件限制,但同样能够集聚生产要素,打造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推进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在产业发展方面找准特色,而且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必须突破区位条件的制约。
一是科学规划,突出差异化。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沿海地区比较有诸多不利因素,特别是我国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比沿海地区开放开发晚了30年,要后发赶超,必须借鉴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条件,找准定位,突出差异化,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跳出传统的区域产业发展的窠臼,突出差异化,由新兴开放型的特色优势产业所替代。
二是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扬长避短,对内抓好规划的落实,对外搭建好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市场活力,大力培植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使产业调整充分迎合国内外市场需求,从而有效带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三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展。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资金、技术、先进理念和高端人才,鼓励和帮助当地企业、产品和人才走向国际市场,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坚持贸易、投资与产业互动,促进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发展,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市场引导生产、流通促进消费的作用,有效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68]
四是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大而有效的举措。如重庆、四川、陕西等西部内陆地区均以加强东向、突出南向、畅通西向为通道,大力加强区域合作,以吸引投资和双边贸易为主,不断巩固欧美、日韩传统市场;以外经合作和双边贸易为主,强力拓展东盟、南亚市场;以对外投资和双边贸易为主,大力开发俄罗斯、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广西坚持把国际区域合作与市场拓展结合起来,积极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立足西部、辐射亚欧的区域化、国际化的产品加工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中国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等。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不仅有利于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规模,而且有利于促进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是建设开放载体和平台。要加快对外开放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口岸通关环境,完善电子口岸平台,积极开展与沿海、沿边口岸的大通关协作,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要成立投资集团,搭建投融资平台,承担重大项目建设筹融资金、投资和经营业务,股权投资、股权管理和产权、股权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等任务。要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培育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示范区,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要用好对外活动平台,四川的西博会、重庆的渝洽会、陕西的西洽会、广西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已成为中国西部走向世界的重要舞台。
六是打造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畅通无阻的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是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保障条件。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成功无一例外,都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完备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有效连接内地与沿海港口,形成便捷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发挥良好的交通枢纽作用,确保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通畅。
七是改善对外开放环境。自由、公平、法制、开放的市场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创造制度和市场环境的比较优势,为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条件,是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备条件。积极扩大会展、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加快开放型经济人才的培养与集聚,健全涉外服务体系,创新内陆开放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建立灵活有效的经贸合作政策磋商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对话与交流。健全省际、省内跨区域行政协调和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创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强力支撑内陆开放经济发展的政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