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前沿报告(202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研究

相比于哲学和社会学,当前经济学领域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研究是相当滞后的,这一点没有因为《资本论》研究第三次高潮的到来而有实质性改变。尽管如此,2019年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研究方面依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ARX/ENGELS GESAMTAUSGABE)第二版(MEGA2)以其“全面性、完整性、客观性、过程性”著称,为彻底重新思考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提供了可能,但是经济学界对此的研究成果并不多。除了这个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外,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个研究意义不大,中央编译局的工作更加专业。从本文作者之一的感受来看,它的意义还是非常大的。举例而言,如果没有历史考证,我们很难得出上文所讲的在《资本论》序言关于研究对象表述的verhältnisse应该翻译成“条件”而不是“关系”的结论。同样,我们也很难发现,编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进行了大量的剪接组合和加工处理,以至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费尔巴哈章”被称作“伪书和赝品”并不为过。[45]

对于历史考证版MEGA2,在经济学领域,徐洋做了大量的研究。通过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所收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第ⅹⅦ、ⅹⅧ笔记本的编辑工作,徐洋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版)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中文第1版)对待马克思原稿中的所谓计算“错误”的处理方式存在差异。[46]通过考察《资本论》第二册编辑稿的产生经过,从文本选择和篇章结构方面构建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册各篇的主要过程,从文字和表述的改动方面展示恩格斯对马克思手稿进行修改的几种类型,可以比较全面地呈现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二册的编辑工作。[47]徐洋还详细考证了《资本论》及其手稿在中国的翻译以及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和中文第二版的发表过程中经历的艰难曲折而辉煌的历史。[48]

2019年,徐洋详细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情况。它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最为权威和完备的版本,目前已经出齐,收录了1857年之后马克思恩格斯与《资本论》相关的全部著作和手稿。通过这一部分,可以发现,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之后,继续致力于对该卷的修订和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为该卷留下了几份手稿和相关材料。这些文献尽管一般说来规模不大,但是对深入理解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法,对于了解《资本论》创作史和传播史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部分中,也可以看到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各版修订过程中留下的若干手稿。[49]

郭冠清长期致力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研究,他以MEGA2为基础对政治经济学的三大核心命题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研究对象进行了考证。在2019年发表的《从经济学的价值属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主体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探索》(与刘学梅合作)中,在涉及一些认识分歧的问题上,也以MEGA2为基础进行了考证。[50]

二 劳动价值论等经典理论研究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研究,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和上文已列的社会再生产、经济周期外,近年来在价值转形、所有制、地租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近半个世纪以来,围绕萨缪尔森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攻击,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但就本文作者掌握的文献看,迄今为止还没有对萨缪尔森“橡皮理论”做出完整解释,因为萨缪尔森攻击的不仅是“价值转形”问题是否成立,而且更重要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劳动价值论”根本没有必要。魏旭的研究从“历史过程与逻辑过程统一”的视角对价值转形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在魏旭看来,价值转形不仅是一个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一个包含社会生产发展演化的价值转形条件生成的历史过程。要科学地把握价值转形理论,必须回到社会经济系统及各要素的生成历史,回到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构建中所遵循的历史方式与逻辑方式相统一的方法,才能真正地理解价值转形为什么是一个自洽的科学的论断,进而消除各种纷争。[51]赵磊没有从数学上对价值转形问题进行论证,而是从逻辑上进行了研究。他发现,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形的逻辑起点,并不是始于《资本论》第三卷,而是始于第一卷。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虽然马克思专门讨论了市场价值向生产价格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始于《资本论》第三卷。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价值并非价值转形的逻辑起点,劳动才是价值转形的逻辑起点。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随着价值形式、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的出现和演化,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形的发生过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从资本循环与周转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价值转形的深化过程;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随着市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形的定型过程。[52]

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家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是以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为发端的,一旦打开所有制结构这个缺口,所有制结构便获得了自我演进的内生动力,并成为推动中国所有制理论发展的现实基础。[53]2019年,葛扬和尹紫翔对新中国70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进行了调整,满足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入新时代,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我们继续深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将发展混合所有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实现形式。[54]

在诠释中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和创新中的作用方面,孟捷和吴丰华的研究颇具启发意义。与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和晋升锦标赛理论对地方政府行为和动机模式的理解不同,他们认为中国地方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生经济体,具有独特的经济动机和行为模式。中国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垄断租金的获得者,同时也是制度-垄断租金的生产性使用者和分配者,并因之嵌入了原本由企业之间的竞争所带来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形成了中国经济特有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双重结构,从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造就了世所罕见的高投资率,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孟捷和吴丰华的研究,不仅承续了既有文献中将地方政府的经济动机归于租金,又将土地财政视为地方政府利用租金开展战略投资的观点,而且尝试在一个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内进一步发展这一观点。[55]


[1] 王立胜、张驰:《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主体性》,《经济纵横》2019年第7期。

[2] 周绍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生性国家理论》,《经济纵横》2019年第7期。

[3] 郭冠清:《从经济学的价值属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主体性》,《经济纵横》2019年第7期。

[4] 胡怀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家主体性的历史逻辑与思想史基础》,《经济纵横》2019年第7期。

[5] 周文、包炜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国家利益问题》,《经济纵横》2019年第7期。

[6] 于春海:《贸易赤字、债务可持续性与美国的贸易政策行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4期。

[7] 谢地、张巩:《国际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中美贸易战的多重博弈与中国的出路》,《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4期。

[8] 宋宪萍、康萌:《美国发起贸易争端的缘起反思》,《当代经济研究》2019年第9期。

[9] 杨慧玲、甘路有:《国际垄断资本积累逻辑中的美国对华“贸易争端”》,《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2期。

[10] 黎峰、曹晓蕾、陈思萌:《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供应链的影响及应对》,《经济学家》2019年第9期。

[11] 姚枝仲:《中美经贸冲突中的规则之争》,《当代经济研究》2019年第10期。

[12] 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13] 李帮喜、刘充、赵峰、黄阳华:《生产结构、收入分配与宏观效率——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与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19年第3期。

[14] 乔晓楠、张月莹、吴雨婷:《世界再生产体系研究: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世界经济》2019年第5期。

[15] 刘凤义、刘子嘉:《论劳动力再生产中集体消费的共享属性》,《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5期。

[16] 马慎萧:《劳动力再生产的金融化——资本的金融掠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2期。

[17] 景维民、裴伟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的共享问题研究》,《人文杂志》2019年第12期。

[18] 以篇名为“经济危机”或“经济周期”在知网中检索,可以检索到4150篇2016~2019年的文献。

[19] 胡乐明:《科学理解和阐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

[20] 胡乐明、刘刚、高桂爱:《经济长波的历史界分与解析框架:唯物史观视角下的新拓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

[21] 方敏、庄麟升、胡涛:《消费不足论:基于马克思再生产模型和斯威齐模型的讨论》,《经济科学》2016年第4期。

[22] 冯金华、孟捷:《投资品部类的自主积累和增长在何种条件下是可能的——基于马克思再生产图式的考察》,《中国经济问题》2019年第4期。

[23] 杨新铭:《数字经济:传统经济深度转型的经济学逻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24] 裴长洪、倪江飞、李越:《数字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财贸经济》2018年第9期。

[25] 谢富胜、吴越、王生升:《平台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

[26] 胡磊:《网络平台经济中“去劳动关系化”的动因及治理》,《理论月刊》2019年第9期。

[27] 马文武、杜辉:《贫困瞄准机制演化视角的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1978~2018》,《当代经济研究》2019年第5期。

[28] 邓金钱、李雪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扶贫开发实践与理论创新研究》,《经济学家》2019年第2期。

[29] 杨春学、郭冠清、谢志刚:《计划与市场:谁是配置资源机制的最佳选择——对思想史争论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0] 谢伏瞻:《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视角》,《经济研究》2019年第9期。

[31] 方福前:《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何和如何借用西方经济学》,《经济研究》2019年第5期。

[32] 洪银兴:《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体系构建和研究重点》,《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6期。

[33] 刘谦、裴小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理论定位研究》,《经济学家》2019年第1期。

[34] 刘学梅、郭冠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探索》,《经济学家》2019年第12期。

[35] 转引自郭冠清《学贯中西 坚持马克思主义——吴易风学术思想评介》,《当代经济研究》2019年第9期。

[36] 刘学梅、郭冠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探索》,《经济学家》2019年第12期。

[37] 李名学:《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的论述——对〈资本论〉序言中一段话的理解》,《经济研究》1982年第7期。

[38] 郭冠清:《回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核心命题的重新解读(下)——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为基础》,《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8期。

[39] 习近平明确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参见习近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东南学术》2001年第4期。

[40] 注意对于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列宁曾做过内在一致性的表述,这里不做论证。

[41] 吴宣恭:《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范畴》,《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

[42] 郭冠清:《回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核心命题的重新解读(上)——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为基础》,《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5期。

[43] 郭冠清:《从经济学的价值属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主体性》,《经济纵横》2019第7期。

[44] 王瑶、郭冠清、黄志刚:《新中国70年党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上海经济研究》2019年第12期。

[45] 1965年,广松涉在季刊《唯物论研究》发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上的问题》的论文,称“现行版《德意志意识形态》事实上等于伪书”。本文作者之一郭冠清的考证发现,编辑对手稿进行了大量的剪接组合和加工处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费尔巴哈章”就是伪书和赝品。这一观点将在郭冠清的《〈德意志意识形态〉(I.费尔巴哈)编译上的缺陷与影响分析:一个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和MEGA2的考察》一文中进行论证。

[46] 徐洋:《马克思1861—1863年手稿第ⅹⅦ、ⅹⅧ笔记本若干计算问题——兼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与俄文版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3期。

[47] 徐洋:《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二册的编辑工作——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的考察》,《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48] 徐洋:《〈资本论〉及其手稿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的情况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年第3期。

[49] 徐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中的〈资本论〉第一卷文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年第4期。

[50] 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回到马克思:对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重新解读——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为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I.费尔巴哈)编译上的缺陷与影响分析:一个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和MEGA2的考察》《回到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三大核心范畴重新解读——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为基础》将陆续见刊。

[51] 魏旭:《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再研究——历史过程与逻辑过程统一的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年第5期。

[52] 赵磊:《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始于何时?——以〈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非均衡和不确定性〉为例》,《党政研究》2019年第5期。

[53] 胡家勇:《改革开放40年中国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中州学刊》2018年第5期。

[54] 葛扬、尹紫翔:《70年所有制改革:实践历程、理论基础与未来方向》,《经济纵横》2019年第10期。

[55] 孟捷、吴丰华:《制度-垄断地租与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一个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开放时代》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