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精心谋划、全力推进:云南省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思想的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新时代中国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指导思想,具体包括“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6]等8个方面的内容。[27]
一 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中国进入新时代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扶贫领域具体运用的结果,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芒。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基础
1.精准扶贫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与体现,要求从实际出发,探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进入脱贫攻坚阶段,党中央针对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经济带动减贫效益下降)、面临的任务,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扶贫脱贫“不落一人”的高标准要求,不同的贫困地区、不同的贫困户和不同的贫困人口都有其特殊的致贫原因,必须改变原来“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扶贫措施才能有效持久地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自己长期的扶贫实践经验,坚持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原则,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客观地分析和研究贫困现象存在的客观现实,为我国消除贫困寻找到了良方。
2.精准扶贫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体与部分关系在扶贫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要求人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最优目标。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人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国家既要考虑整体发展,又要考虑局部地区的发展。扶贫工作也不例外,贫困有其共同性问题,也有其特殊性问题;有整体性问题,也有局部性问题。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举行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五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七千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果是那样,就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所以,‘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28]
3.精准扶贫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两点论)和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重点论)在扶贫领域的具体运用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扶贫工作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的扶贫,不同时期、不同农户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扶贫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不相同。不同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各自不同,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各不相同。重点论强调,分析和解决矛盾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扶贫工作中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相统一,要求在扶贫工作中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统筹兼顾,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既要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习近平同志指出,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
4.搞好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基本方式
“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29]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论述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的结果,而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亲自参与扶贫工作、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亲力亲为的经验总结和对中国扶贫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后的理论升华。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从青年时期就开始致力于扶贫工作,几十年坚持不懈。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做主旨演讲时指出:“回顾中国几十年来减贫事业的历程,我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还不到十六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七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这两年,我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30]可见,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数十年亲身扶贫的经验总结。
(二)精准扶贫思想的政治基础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政治上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风云激烈变幻的过程中,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岿然不动,就是因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好处。”“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有这样的情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31]可见,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是事关我党初心,事关我党执政基础的大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解决了广大农村的贫困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就巩固了我党的执政基础。在脱贫攻坚阶段,扶贫干预主体多元、资源投入大,有序、有效推进脱贫攻坚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力。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论述的重要政治基础,是建构扶贫治理体制机制的重要保障。
为了通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及长期坚持实施具有共同富裕性质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体现了我国在贫困治理上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党政一把手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责任,实行严格责任制度,同时,向贫困村派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把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不脱贫不脱钩。这样就筑牢了我党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政治基础。
二 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内容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了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习近平阐述了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市区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各地都要在这几个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32]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系列讲话和论述,精准扶贫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一)扶持对象精准
扶持对象精准,就要求精确识别贫困户,贫困户应当被准确识别出来接受帮扶,非贫困户不能作为扶贫对象接受帮扶,这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前提。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发表讲话时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33]要做到精准识别,扶贫工作要不断明确识别贫困户的标准和范围,通过入户到人的深入调查,对经济状况困难的农户和个人建档立卡,做到贫困户登记卡,贫困村登记册。之后对贫困户进行多维分析、综合评估、客观研判、准确识别,把扶贫工作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严防出现“扶假贫”。[34]“精准扶贫,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如果连谁是贫困人口都不知道,扶贫行动从何处发力呢?”[35]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对已经脱贫的农户,在一定时期内让其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切实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则扶。
(二)项目安排精准
项目安排精准要求安排扶贫开发项目时要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项目,不搞“一刀切”。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讲话时指出:“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优先向贫困地区安排,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转移。”“对比较典型的贫困地区,怎样给予更加倾斜的政策,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越是贫困的地方,越是拿不出配套资金,这样扶贫政策就很难落实,效果也不会好。这个问题要加以解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要求:“要建立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加强项目论证和储备,防止资金闲置和损失浪费。要健全公告公示制度,省、市、县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乡、村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告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要加大惩治力度,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发现一起,严肃查处问责一起,绝不姑息迁就!”
(三)资金使用精准
资金使用精准要求政府在安排扶贫资金时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有限的扶贫资金精准地分配到发展扶贫生产、扶贫搬迁、生态保护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领域,避免出现扶贫资金分配使用不合理和浪费现象,防止扶贫资金被违规挪用、占用或者使用。关于资金使用精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在顶层设计上,要采取更加倾斜的政策。”“按照脱贫攻坚要求,明显增加扶贫投入。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要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坚持政府年增长率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要积极支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36]反复多次要求完善资金管理,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2013年,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云南省扶贫贷款贴息管理暂行办法》《云南省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实施办法》,明确规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各级人民政府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巩固温饱成果,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消除农村贫困现象而设立的专项资金,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管理,要求加大政府扶贫贷款财息资金投入,扶贫贴息贷款被用于到户贷款的比例不得低于50%。鼓励各州(市)、县(市、区)财政积极安排贴息资金,加大到户贷款的扶贫力度。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应纳入地方各级政府整体信息公开工作范畴,统一管理,并遵循公正、公平、全民、及时原则。使用和管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各级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和业务范围,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开展公告公示工作。2016年,云南省设立总规模为1152亿元的云南浦发扶贫投资发展基金。筹集653亿元资金,启动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和县级公立医院及妇女儿童医院扶贫工程,首批37个项目开工建设。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完成83万人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36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44.8万人。[37]
(四)措施到户精准
措施到户精准要求对贫困户的扶贫措施要精准,根据贫困户不同的贫困原因制定不同的脱贫方案,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做到因户因人施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俗话说,治病要找病根。扶贫也要找‘贫根’。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38]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市考察工作时强调:“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39]要做到措施到户精准,就要在扶贫工作中针对致贫原因,综合研判建档立卡户的基本情况和特殊性,找准建档立卡户的需求点,因户因人施策,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落实帮扶项目、资金和措施,确保建档立卡户增收有保障、脱贫有质量。
(五)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
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要求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有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上级政府根据不同的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派驻擅长相关业务的干部担任贫困村党支部的第一书记,由第一书记负责贫困村精准贫困户、组织更多外部资源和力量帮助实施扶贫工作。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40]之后在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又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十分重要。要保护好干部积极性,对以各种方式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干部,对驻村帮扶干部、第一书记、农村基层干部包括大学生村官,要多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41]为了做到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2015年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对驻村工作队的选派和组队、职能职责、日常管理、考核和奖惩以及保障措施等问题都做了明确规定。据相关部门介绍,沪滇、粤滇扶贫协作和“携手奔小康”行动实现88个贫困县全覆盖;全省1789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挂、包、帮”定点扶贫,59万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7068支、队员38492人、第一书记6512人,2066个贫困村有了民营企业结对帮扶,实现帮扶工作“全覆盖”;沪滇、粤滇等东西部扶贫协作扎实推进,三峡集团、华能集团、烟草专卖局等央企对口帮扶启动实施。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到位“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帮扶资金32.5亿元,预计带动11万贫困人口脱贫。[42]
(六)脱贫成效精准
脱贫成效精准,就是要求扶贫成果必须真实可靠,对贫困户脱贫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空喊口号、好大喜功、胸中无数、盲目蛮干不行,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也不行,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43]要切实转变观念,将扶贫的思路和举措转到精准帮扶上,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重点解决好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问题,杜绝扶贫成果作假和贫困户、贫困人口“被脱贫”现象的发生。脱贫成效精准,在脱贫攻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2月28日在中国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精准脱贫是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大攻攻坚战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现在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剩下三年时间了。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承诺不能打任何折扣。”[44]
为了做到脱贫成效精准,2016年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贫困退出机制实施方案》《云南省退出考核实施细则》,规定贫困退出坚持实事求是、分级负责、规范操作、正向激励的原则,分解了转变目标任务,明确了退出程序和标准。按照要求,贫困人口的退出标准是:围绕国家“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主要以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为称量标准,同时考虑安全稳固住房、适龄青少年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障及享受扶贫政策、资金、项目帮扶等情况。贫困村的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低于3%为主要衡量标准,统筹考虑道路硬化、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网络宽带、农村饮水、卫生室、公共活动场所、适龄青少年入学和产业发展等情况。贫困县的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低于3%为主要衡量标准,同时考虑贫困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精准扶贫和教育发展等情况。为了扣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第一颗“扣子”,云南省全面确定扶贫对象,明确应纳尽纳“零漏评”、应退尽退“零错评”、应扶尽扶“零错退”、档案规范“全记录”、数据精准“可追溯”等5个目标任务。组建动态管理工作队2.6万支共32.3万人,累计走访调查农户573.7万户共1857.8万人,采集、核查、比对、录入到村信息67.96万条,到户信息4812.4万条。做到了贫困对象基本情况清、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清、帮扶责任清、资金投入产出清、退出规划计划时序清。[45]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其核心内容,就是要针对贫困人口不同的致贫原因分类精准施策,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四个基本问题。要注重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内生动力,加快脱贫步伐。
精准扶贫的核心是精准,脱贫攻坚成败在于是否精准。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持续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进一步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扶贫脱贫举措、考核督查等的精准度,找准痛点、难点、重点,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确保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落实。精准扶贫的成效在于确保可持续。脱贫难,难就难在“持久”上。脱贫攻坚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既要强化政策、资金、项目等“刚性落实”,又要注重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的精气神、作风、效能等“软实力建设”,以教育为引导,以监督为保障,以严惩治违规,切实解决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贪污腐化等问题,确保扶贫领域风清气正、规范务实、心齐劲足,激励广大一线扶贫干部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新成效。
三 实现精准脱贫的基本措施
在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五个一批”的提出,为解决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一)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要求从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人实现就业,依靠自己的劳动实现就地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但现在大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措施比较重视短平快,考虑长期效益、稳定增收不够,很难做到长期有效。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正视和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有耕地或其他资源,但缺资金、缺产业、缺技术、缺技能的,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46]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主要方式是对有劳动能力、可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服务,让其在发展生产和务工中稳定增收。
在产业扶贫方面,云南省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两个方面的力量,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两手发力,建立从动员到培训、输出、管理服务的全链条工作机制,实现对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就业收入和就业稳定性。2017年,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特色产业稳健发展,蔬菜、花卉、茶叶、水果、甘蔗、油料、咖啡、马铃薯、橡胶、蚕桑十大类特色经作种植面积为6088.7万亩。其中,茶叶、蔬菜、花卉、水果4个产业的产值过百亿元,分别为623亿元、608亿元、400亿元和230亿元;甘蔗、马铃薯产业产值均接近百亿元。畜牧业产值为1031亿元。渔业总产值为81.7亿元,水产养殖面积为213.3万亩,产量为93.7万吨,居西部省区第三。林业总产值为317亿元,同比增长9.7%。农业利用外资达2825万美元,农产品出口到11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40.55亿美元,水果、蔬菜成为第一和第二大宗出口农产品。在产业、就业扶贫方面,实行特色产业精准到户、旅游扶贫带动到户、利益机制连接到户、金融支持惠及到户、培训就业服务到人。全年通过种植养殖业带动16.9万户贫困户脱贫,旅游业带动12.1万贫困人口脱贫,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100.69亿元、惠及22.57万贫困户;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100.44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63万人次。支持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2016年12月2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沿边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云政办发〔2016〕142号),规划范围为云南省怒江州、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红河州、文山州8个边境州市的25个边境县市。规划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扩大沿边开放为主线,以推进协同发展为核心,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着眼内外联通、纵横连接,比较优势,统筹协调,完善功能,稳边安边,绿色发展,在联动廊带和区域协同中培育形成我省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带,推动实现与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努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
(二)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要求对于难以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实施搬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通水、通路、通电等成本很高,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需要实施易地搬迁。这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难度大,需要把工作做深做细。”[47]易地搬迁脱贫主要是针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的贫困人口,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地方的贫困人口,有计划地开展移民搬迁。易地搬迁脱贫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一方水土养得起一方人”,防止“贫困恶性循环”。[48]“要有序推进易地搬迁扶贫,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真正融入新的生活环境。”[49]
2010年,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易地扶贫开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确立了易地扶贫开发必须遵循坚持“瞄准对象,群众自愿”“政府主导,自力更生”“集中力量,整合资金”“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和插花安置为主”“易地扶贫开发与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整合、生态建设、灾害防治、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原则。经过努力,云南省在“十三五”期间要完成150万人的易地搬迁任务。云南省民政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搬迁到城镇区域且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享受迁入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搬迁到农村区域且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享受迁入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2017年,云南省实施4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2018年,15万人搬迁任务全面加快,386个集中安置点100%开工。新增34.5万人搬迁任务有序推进。其中2018年下达的4万人搬迁任务,39个集中安置点100%开工;剩余的30.5万人搬迁任务已经同步开展前期工作。[50]2018年,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截至2018年,云南省累计完成5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三)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要求对生态环境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湖等措施,开展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的相关工作,扩大相关政策覆盖范围和领域,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有意识地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护湖员等生态保护人员,以解决当地贫困人口的工作和收入来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可以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不少地方既是贫困地区,又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或自然保护区,还是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如西藏、四省藏区、武陵山区、滇黔桂部分贫困地区等。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51]云南省选聘4.5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落实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4亿元。
(四)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要求政府相关部门把发展教育的经费和政策持续大量地投入贫困地区的国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解决因学致贫、因贫失学家庭孩子的就学问题。2012年12月29日、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52]2017年,云南省精准推进教育扶贫,实施精准资助,春季学期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890474人,落实资助资金10.38亿元,秋季学期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106755人,落实资助资金14.72亿元。2018年,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从构建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着力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加强产教融合人才培育、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强化产教融合支撑保障等方面开展工作,通过产教融合,为云南省的教育扶贫做出积极贡献。
(五)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要求对完全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包括贫困残疾人,以及“五保供养”的农村特困人员,由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来兜底解决。当地要根据国家标准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实际给予贫困人口相应的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救助机构、慈善机构和爱心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要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对贫困人口倾斜,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53]要高度重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主要针对患大病、慢性病的贫困人口,建立与新农合制度有效衔接的大病保险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二○二○年难免还有这样的贫困人口,要由社会保障来兜底。这就涉及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相衔接的问题。”“要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按照国家扶贫标准综合确定各地农村低保的最低指导标准,低保标准低的地区要逐步提高到国家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发挥低保线兜底作用。”[54]
2017年,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病就医建立“四重保障”,实现“九个确保”[55],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率达到100%。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解决好4类重点对象的安居问题,2017年云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脱贫攻坚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意见》,实施危房改造32.34万户,开工率为100%、竣工率为87.5%,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9.82万户。
(杨临宏 执笔)
[1]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第16页。
[2] 实现脱贫摘帽的15个贫困县(市)分别是: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曲靖市罗平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牟定县、姚安县两个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宾川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洱源县、鹤庆县5个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临沧市的云县。
[3] 33个贫困县(市、区)分别是:昆明市东川区、禄劝县,昭通市威信县、绥江县,曲靖市富源县、师宗县,保山市龙陵县、昌宁县,楚雄州双柏县、南华县、大姚县、永仁县,红河州泸西县,文山州砚山县、西畴县,普洱市景谷县、镇沅县、西盟县、孟连县,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大理州漾濞县、南涧县、永平县,德宏州盈江县、陇川县,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德钦县,临沧市临翔区、凤庆县、镇康县、耿马县、沧源县、双江县。
[4] 云南省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参考了2019年云南省两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脱贫攻坚主题新闻发布会,http://ynxwfb.yn.gov.cn/html/2019/zuixinfabu_0130/1470.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10月28日。
[5] “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
[6]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662页。
[7] “三西”地区是指甘肃河西地区19个县(市、区)、甘肃中部以定西为代表的干旱地区20个县(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8个县,共计47个县(市、区),总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约1200万。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展“三西”建设的重大决策,从此开启了我国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历程。“三西地区”——这个被联合国专家称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区域,成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性扶贫开发实验地,国家每年拿出2亿元对其进行开发式扶贫,计划用10年时间使其彻底告别贫困。但到了1992年,甘肃、宁夏都要求国家继续支持10年,到2002年两省区又请求国家再支持10年。
[8] 国家统计局在《关于中国农村贫困状态的评估和监测》中,将1978年的贫困线划定在100元以内,按这个标准计算,当时全国贫困人口的规模为2.5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5.97%,占当时农村人口总数的30.7%,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25%。
[9] 云南实施的扶贫“五一工程”就是要达到人均1亩基本农田,户均1亩经济林和1亩经济作物,户均每年出售1头商品畜,人均学会并能应用1~2门生产实用技术的目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五一工程”发展成为有条件的地区,人均半亩至1亩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户均1亩林果园或者经济作物;户均向乡镇企业或者发达地区转移一个劳动力;户均一项养殖业或者其他家庭事业;户均掌握一项适用技术。
[10] “四定三到户”是指区乡建立贫困户卡片,做到定对象、定任务、定时间、定效果,目标到户、项目到户、责任到户。
[11]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八七”的含义是:对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从1994年到2000年)基本解决。该计划明确扶贫攻坚的奋斗目标有:一是到20世纪末,使全国绝大多数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500元以上,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条件,减少返贫人口;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改变文化、教育、卫生的落后状态,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四是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扶贫开发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以及信贷、财税、经济开发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对资金的管理使用、各部门的任务、社会动员、国际合作、组织与领导做出规定,还提出,自1994年起之后的7年里每年再增加10亿元以工代赈资金、10亿元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等。
[12] 东西互助是促进东西部优势互补、缩小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具体安排:北京帮内蒙古,天津帮甘肃,上海帮云南,广东帮广西,江苏帮陕西,浙江帮四川,山东帮新疆,辽宁帮青海,福建帮宁夏,深圳、青岛、大连、宁波帮贵州。扶持西藏和支援三峡的工作,按照中央原有的安排,继续执行。对口帮扶的任务要落实到县,协作要落实到企业和项目。组织富裕县和贫困县结成对子,进行经济合作,开展干部交流。动员富裕县的企业到西部贫困县去,利用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管理、资金等各种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与贫困县共同开发当地资源。省一级对口帮扶的双方,要做好协调组织工作。
[13]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新华网,http://www.farmer.com.cn/uzt/yzth/bjlj/201607/t20160711_1223814.htm,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10月28日。
[14] 这一阶段也有学者将其称为综合推进与社会保障型扶贫启动阶段。
[1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4页。
[16] 李国斌:《“精准扶贫”,风起十八洞》,2018年12月14日,第2版。
[17] 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页。
[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87~88页。
[19] 《习近平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打赢攻坚战 携手奔小康》,《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7月22日,第1版。
[20] 《习近平: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新华网,2017年2月22日。
[21] 《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http://www.cpad.gov.cn/art/2017/2/22/art_624_59621.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3月9日。
[22] 王丛虎:《十九大报告:续写脱贫攻坚、有效扶贫的新篇章》,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7-10/20/content_41765916.htm,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3月10日。
[23] 《习近平在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http://news.youth.cn/sz/201903/t20190308_11890227.htm,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3月16日。
[24] 阮成发:《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1月25日在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25] 阮成发:《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月27日在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2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7] 也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二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三是精准扶贫,四是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五是携手减贫,六是多途径扶贫(如科学扶贫、综合扶贫、社会扶贫、阳光扶贫、科技扶贫、绿色扶贫等)。这些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中,最核心的是精准扶贫。(黄国勤:《中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成就、问题及对策》,《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28]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第775页。
[29] 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学习时报》2011年11月21日。
[30] 《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第719页。
[31]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31~32页。
[3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58页。
[3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58页。
[3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83页。
[3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59页。
[3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87~95页。
[37] 阮成发:《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1月25日在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38] 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60页。
[39] 曹艳春:《四个“精准”是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重要法宝》,http://theory.gmw.cn/2016-02/06/content_18816499.htm,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3月9日。
[4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37页。
[4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44页。
[42] 《云南: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http://www.cpad.gov.cn/art/2018/1/31/art_5_77641.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3月29日。
[4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62页。
[4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25页。
[45] 《云南两会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http://news.ifeng.com/a/20180130/55595537_0.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3月24日。
[4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65~66页。
[4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66页。
[48]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由英国经济学家辛格于1949年最早提出,美籍爱沙尼亚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斯(Nurkse)于1953年在其著作《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提出关于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纳克斯认为,“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即他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的原因,并非国内资源不足,而是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
[4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82页。
[50] 《云南省发改委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http://yn.people.com.cn/n2/2018/1218/c378439-32424804.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3月24日。
[5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67页。
[5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68页。
[53] 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患病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中患大病的有二百四十万人,患长期慢性病的有九百多万人。要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做到精确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病,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对口支援等形式提高当地卫生服务能力,保障贫困人口健康。”
[5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59页。
[55] 即从2017年起,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保障机制“四重保障”措施,实现“九个确保”: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100%;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种疾病门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0%;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到90%;确保9类15种大病集中救治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确保医疗救助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确保符合手术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白内障患者得到免费救治;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人年度支付的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医疗费用不超过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确保贫困县脱贫摘帽时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30万人口以上的达到二级甲等),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