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为: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这个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1.身体健康;
2.心理健康;
3.有能力适应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和工作等。
人们常忽略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联。实际上,人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躯体健康。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状态,不但其正常的饮食、睡眠会受到干扰,而且其消化吸收、免疫、内分泌、血液循环等也都会受到影响,从而使人虚弱乏力,抵抗力降低,疾病自然就会乘虚而入。反之,躯体疾病也会引发患者的过度担忧,让其产生抑郁、怀疑等不良心态,还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社会适应能力也与心理、躯体健康密不可分。从广义上说,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一部分。而大部分心理问题都和社会适应,尤其是和人际关系有关。
以夫妻关系不好为例。妻子爱发脾气,生丈夫的气,平时也经常闷闷不乐;丈夫则因为不愿意被妻子数落,经常和朋友喝酒,很晚回家。这其中既有人际关系问题,也有双方的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又会影响双方的身体健康。举例来说,如果妻子有糖尿病,因为生气,她的血糖水平会开始波动,从而导致血糖控制不好;丈夫则因为长期烦闷及酗酒可能会患上肝硬化或其他疾病,双方的躯体健康都因夫妻关系不好受到了严重影响。
身体健康有标准,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结合国内外心理学家的观点,现简要列举如下。
1.有现实感。能客观地感知自己和环境,而非沉浸在自己内心的幻想之中。
2.情绪健康。日常状态平稳,以正性情绪或中性情绪为主,不过度低落或亢奋;遇到挫折或不愉快时能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会冲动失控,能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并进行适度表达。
3.意志健全。有较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这一目标与个体的价值观、内心需要及能力天赋相协调。有适度的主动性,能采取较有效的行动,以实现目标。
4.自尊自信。充分了解自己,且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估,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不过分追求别人的赞许。能适当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及天赋,在生活中能体验到成就感和价值感。
5.人际和谐。在人际互动中有适度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有爱他人的能力和被他人爱的能力,能体察到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能与一般人友善互动;对性格古怪、扭曲或心存不良的人也有一定的应对能力,不会轻易被剥削或伤害。
6.适应工作(或学习)和生活。个人价值观适应社会,对自己的工作(或学习)能集中注意力,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需求适当调整自己。
7.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智力、情绪、行为等发育正常。
前六个标准,多针对成年人;对于儿童则需考虑年龄因素而进行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