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与城楼
在每个古城,为了方便人们的出入,都要建设城门,当然也随之而有城楼。一座城池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是否都开城门,主要是根据道路交通、军事防御而决定的。不管一座城有多少城门,每一个城门必然要建楼。一个城门建设城楼的主要目的是标志城门的位置、观察控制出入城的人、窥探远处敌情以准备警戒并战斗。每一座城的大小都不相同,城门建设数量大概在2~14个,每个城门的门洞也是1~5个。从一般的城池来看,一个城门做1个或3个门洞。在特殊的情况下,开5个门洞。例如,唐代长安城明德门即是长安城的正南门,它开5个门洞,数量是比较多的。
关于城门洞的式样:在宋代及宋代以前,都做圭角形门洞,即是梯形门楣,到宋代之后就以券门为主。开圭角形门洞之时,在门洞口先施用上平袱、下平袱,中间用蜀柱支顶,两边为托脚,即构成一个梯形,在门洞内的两侧,安装排叉柱,根据城台的宽度决定10~12根。在每个门洞中的第一根排叉柱都要斜置,这样它可以与城台的侧脚相吻合,安全牢固。城门的砖台即城台比城墙要宽。
西安城城门铺首
一般来看,城门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城台,二是城楼,三是门洞口。城楼大都用1~2层,个别的做3层。一层单檐,二层重檐。城楼大都做3~5间,都做成砖台,木构楼层。例如,重建于明代的西安城,南门为永宁门,前后两座城楼。前端城楼大,后部城楼尺度比较小。二者均为单层重檐,用瓮城包围。瓮城正南面还有一个城门楼是单层。西门是安定门,前后有两个城门及城楼,最西面为瓮城城门,两道瓮城都做椭圆形。东门是长乐门,也建两个城门及城楼,瓮城门矩形,三面各有一瓮城门。北门是安远门,城门为一重,半圆形瓮城城墙,正门开一门。
西安城门
湖北鄂城东门式样
其他如:山西长治城共4个城门,每个城门都做两层,下层单檐,上层重檐。
太谷县城全城有4个城门,每个城门都做两层,上下各为单檐。
江苏溧阳城全城共5个城门,每个城门的城台上,前后建两个城楼,前低后高,都做单层檐顶。
青浦县城做正圆形,共4个城门,每个城门都在城墙上开门洞,墙上并不做城楼。
安庆城共5个城门,每个城门楼都做单层单檐顶。
浙江瑞安县城,全城5个城门,城台上都做单檐歇山顶的城楼。
山西榆次县城,全城4个城门,每个城楼都做单层檐式。
山东齐河县城共4门,每个城楼都做重楼单檐式四坡水顶。
浙江镇海县城城门,正南二门,正西二门,正东一门,北部没有城门,城门楼都做单层单檐式。
北京阜成门剖面图
山西兴县城4个城门,各建城楼。
从《畿辅通志》来看,老北京城有9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有一个城楼为重楼,而且每个城门门外都建一个半圆形瓮城。瓮城从城墙上开洞门,上部没有城楼。关于城门的券洞式样,除圭角形及券门之外,还有尖心拱式。例如湖北鄂城县城东门的券门为“ ”。笔者于1956年春到鄂城考察时看到,此券门与佛教上常用的壸门相似,这无疑是受佛教的影响。
除此之外,从元代开始,在城池中普遍用券门,全国通行。笔者1958年专门赴元代上都城遗址(在内蒙古多伦诺尔西北的荒地中)考察。上都城的城门还有一个券洞,由这一点可以证明。在元大都和义门清理时,有一天参观时笔者发现门洞内的两侧墙壁上的砖墙卧槽中,有木柱显现,两端有戗柱,还有戗板。这是元代的一项创意,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古代城门之券龛上,用砖雕刻出门匾,刻出门名。例如,以北京城而言,有“正阳门”、“阜成门”、“宣武门”、“安定门”……这是一种固定做法,它不怕风雨,依然存在。城门上标明横匾,这一习俗是从明清时代开始的。除标明城门的名称之外,有的古建城门在重要部位,还用文字标示出城池的重要性。例如:正定南门刻出“九省通衢”四个大字,这标明进入北京的大道必由此通过,南方九省的人们进京时必由此而入。
襄城县南门 汝水风光
昔日闻汝水 今登望嵩楼
襄城县城南城门
宝丰北城门
禹州北城门
海南崖州城东门及城墙
崖州城东门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