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合谷
合谷,又名虎口。因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二骨相合,形如峡谷,又似虎口,故而得名。是手阳明经脉所过为原的原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
本穴善治急性热病、外感表证、神志病,是治疗气虚病证的常用穴。从经络所通的作用上循经取穴,它治疗手阳明经循行通路上的体表病变,为治疗头、面、眼、口、鼻疾患要穴,故有“面口合谷收”之说。
【治疗范围】
1.肺卫、气分证候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属卫外合皮毛,风邪外袭,肺卫首当其冲,手太阴经属里、属阴,手阳明经属表、属阳。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能贯通表里二经。施用泻法有清肺、疏卫、清宣阳明等功效。因此,外邪侵袭肺或肺卫所致的病证,可取施本穴。温病中的邪在卫分及热在气分的证候,伤寒病中的阳明经证,均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2.经脉通路上的病证
依据手阳明经脉、经别的循行,针感的走向和本穴祛风散邪,清宣阳明经邪热的功能,采用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合谷治疗本经经脉、经别循行处的指腕、肘臂、肩、颈项、喉咙、面颊、牙齿、鼻、口唇疾患。所以,前人把它列为四总穴之一和天星十二穴之一;《杂病穴法歌》说:“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玉龙歌》说:“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通神”;等等。
3.气虚诸证
肺主气司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肺与大肠相表里,取补大肠经的原穴合谷,有补益肺气的作用。因此,凡因肺气虚亏所致的病证,都可取施本穴。
本穴又有补气(宗气)的作用,凡因气虚所导致的病变都可配补本穴。
4.脱证和阳实闭郁之证
补气可以固脱,益气可以回阳,行气可以散滞启闭,清热可以开窍醒志。具有补气、行气、清热的合谷穴,有补气固脱、益气回阳、行气散滞、开窍醒志的功效。可广泛用于脱证、闭证、厥证以及西医学中的一些精神、神经性疾患。所以,历代医家把它列为回阳九针穴之一,用于急救。
总之,凡因气虚、肺气不足、风寒、风热、气机阻滞、阳明热盛所导致的病证以及闭、厥之证,面口诸疾等都是本穴的主治范围。因此,本穴治病甚广。
【功能】
1.辨证取穴
用泻法,疏风解表、清热宣肺、清气分热邪,类似葛根、荆芥、防风、黄芩、薄荷、竹叶、连翘、金银花、羌活、白芷、石膏、菊花、辛夷、牛蒡子、蝉蜕、蔓荆子等药的功效;用泻法或用强刺激,通关启闭、开窍醒志;用补法,能补气固表,益气固脱,益气升阳,益气摄血、行血、生血。类似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百合、黄精等药的功效。
2.循经取穴
用泻法配透天凉,清宣阳明经气。
3.局部取穴
用泻法,舒筋活络;用补法,有壮筋补虚之效。
【主治】
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感冒、哮证、喘证、咳嗽、肺痨、失音、齿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鼻衄、鼻炎、鼻渊、过敏性鼻炎、酒渣鼻、下颌关节炎、习惯性下颌关节脱位、口轮匝肌痉挛、急性结膜炎、眼睑下垂、泪囊炎、流泪症、睑缘炎、眼丹、夜盲症、电光性眼炎、青光眼、青盲(视神经萎缩)、目痒、眼轮振跳、痄腮、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喉炎、软腭麻痹、痉病、破伤风、急惊风、舞蹈病、手指震颤、脱肛、胃下垂、疝气、子宫脱垂、脑外伤后遗症、阳痿、泄泻、便秘、遗尿、癃闭、产后血晕、崩漏、乳汁缺乏、久疮、水肿、狂证、脱证、中暑、闭证、厥证、痫证、癔病、疟疾、虚劳、自汗、伤寒(白虎汤证)、中风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炎、热痹、痿证、肠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扁平疣、寻常疣、疥疮、麻疹、荨麻疹、疔疮、日光性皮炎、滞产。
亦治斜视、眼球震颤、再生障碍性贫血、肾下垂、胃痛、呃逆、外伤性截瘫、身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等。
【临床应用】
1.头痛
取本穴,主治外感头痛和与气虚有关的头痛。前者,取泻本穴,祛风解表、消散郁热,配取在有关治则处方中。后者,取补本穴补气。中气不足者,配补足三里,补中益气;气血两亏者,配补三阴交,补益气血;气虚兼肾虚者,配补复溜或太溪,益气补肾。
2.哮证
本病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哮证日久不愈或不易治愈,是因发病期主治在肺,攻邪治标,缓解期没有扶正培本,致正虚邪盛之故。“肺外合皮毛”“肺为贮痰之器”,脾虚则运化失健,痰浊内积,是发病的内因;“肾为气之根”,肾虚则摄纳无权而气逆;肾中命门火衰,火不生土,则脾阳更虚,脾虚易致肺虚,肺脾亏虚,卫外不固,外御低下,易为外邪侵入而发病。如此造成恶性病理循环,是日久不愈的根源。针灸所治之哮证,又多为药物久治不愈者,所以,取补本穴益气固表、补益肺气以治本。
(1)脾肺两虚型:
配补太渊、阴陵泉,补益脾肺之气。
(2)肺肾两亏型:
配补肺俞、肾俞,或配补太渊、太溪,补益肺肾。
上方对于增强体质,防止或减少本病的复发有良好的作用,长期治疗可以根治。
3.齿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鼻衄、鼻炎、鼻渊、过敏性鼻炎、下颌关节炎、习惯性下颌关节脱位、口轮匝肌痉挛
治疗以上诸病是根据经脉的循行、本穴的针感走向和功能取刺本穴的。取本穴虚补实泻,或配患野腧穴,或配辨证取穴,应依各个病证的病因、病位、症状和病理类型而定。
(1)下齿痛,配泻颊车、地仓。风热夹胃火型齿痛,配泻解溪,祛风热降胃火。
(2)久治不愈,气血两亏型面神经麻痹,配补三阴交补益气血,或加补患野腧穴。久治不愈,中气不足型面神经麻痹,配补足三里,补益中气,或加补患野腧穴同时施治,标本兼顾。
(3)面肌痉挛,配泻太冲和患野腧穴,疏风散邪,息风通络。
(4)三叉神经痛,属于阳明热盛型者,配泻内庭和患野腧穴,清泄阳明郁热,通络止痛。
(5)慢性鼻窦炎,属于外感风热型者,配泻尺泽,疏风清热,宣通鼻窍;属于肺虚感寒型者,配补太渊,泻灸上星,补益肺气,散寒通窍。
(6)过敏性鼻炎,属于肺气不足,卫外不固者,治法同慢性鼻窦炎。
(7)下颌关节炎,配泻下关舒筋活络,偏寒者,配泻下关加灸。
(8)习惯性下颌关节脱位,属于风寒者,配泻下关加灸,属于筋脉松弛者,配补下关壮筋补虚。
4.急性结膜炎、眼睑下垂、泪囊炎、流泪症、睑缘炎、眼丹、夜盲症、电光性眼炎、青光眼、青盲、目痒
以上各眼病,凡属风热型、风盛型、热盛型、气血两亏型、脾虚气陷型者,均可取刺本穴,虚补实泻,并应根据各个眼病的病因、症状和病理类型,配伍于有关治则处方中。如风热型青光眼,配泻风池,祛风清热;热盛型急性结膜炎,配泻睛明、太阳(或点刺出血),清热散火;气血两亏型视神经萎缩、夜盲症、眼睑下垂,配补三阴交,气血双补;脾虚气陷型视神经萎缩、眼睑下垂,配补足三里,补脾益气,前者亦可加刺球后穴或补风池;眼睑下垂,由风热上攻,眼睑腠理疏豁而致上睑弛缓者,配泻风池、阳白、攒竹,祛风清热,通调脉络。
5.软腭麻痹
本病以吞咽困难,食物从鼻孔流出,说话鼻音重为特征。临床所见,多伴有气虚和肾虚的症状,取补合谷、复溜或太溪,补气益肾。或加补百会,升阳举陷;或加补足三里,或加补廉泉,收效甚佳。属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针补合谷、足三里,补中益气,或加补百会,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类似补中益气汤之效。属于湿热上蒸或湿热内蕴型者,取泻合谷、阴陵泉、足三里、廉泉,或加用毫针点刺上腭近悬雍垂处三、五针,令其出血,其效甚良。
6.痉病、破伤风、急惊风
凡出现角弓反张、颈项强急、四肢抽搐、口噤不开,或某处筋脉拘挛,施用疏风清热,平肝息风,或退热息风解痉之法者,均可取泻合谷、太冲,收效良好。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具体情况,配加腧穴。
(1)急惊风属于里热外感,热盛动风者,配刺人中,点刺手十二井出血,清热解表,平肝息风。针后立刻神志清醒,抽搐烦躁停止。复诊仅体温在38℃以下者,可继续取泻合谷、太冲,二诊或三诊即可痊愈。
(2)痉病配泻大椎、人中,伴有阴液不足、筋脉失养者,配补复溜育阴柔筋。痉病,因亡血或产后血亏,筋脉失养,或汗下太过,导致阳气阴血两损者,不可施用通督解痉之法而取泻合谷、太冲、大椎、人中等穴,宜补三阴交、复溜,泻太冲,育阴柔筋佐以息风。久疮误用汗法,津液更伤,气无依附,致使筋脉失养而痉者,宜补合谷、三阴交,补益气血以益筋脉。
(3)破伤风,因失血过多,或失治误治,或汗出太多,致使精血亏损,或阴液大伤,元气大虚欲脱者,急补合谷、三阴交、复溜,大补气血,益阴柔肝。
7.脱肛、胃下垂、疝气、子宫脱垂
参见足三里一节【临床应用】。
8.泄泻、便秘、遗尿、癃闭、产后血晕、崩漏、乳汁缺乏
以上诸病,凡属气虚类型或伴有气虚症状者,均可取补本穴补气。
(1)气虚肠滑的泄泻,配补天枢、上巨虚,补中益气,涩肠止泻。
(2)气虚肠痹的虚秘,配补天枢,足三里先泻后补,益气通便;真阴亏耗,肠道失其滋润而兼气虚不能推运的虚秘,配补复溜,泻支沟,益气育阴通便。
(3)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的遗尿,配补阴陵泉、中极,益气摄胞,或配补足三里、中极,补中益气,约胞止溺。气虚下陷,肾不固摄,膀胱失约的遗尿,配补太溪、肾俞,益气补肾以约膀胱。
(4)中焦气虚,升运无力,陷于下焦,气化不足的癃闭,配补足三里、中极,益气行水。
(5)脾肺气虚,中气下陷,不能统摄的崩漏和气随血脱的产后血晕,配补足三里、三阴交,补中益气,摄血固脱。
(6)气血双亏不能化生乳汁的缺乳,配补三阴交,补益气血,类似八珍汤之效。
9.久疮
脓汁为气血所化。久疮多因脓汁外溢,气血两伤,或患病日久,食纳不佳,加之脓汁外溢,气血大伤,正气虚衰所致。证见疮面肉芽生长缓慢,愈合迟缓者,针补合谷、三阴交,补益气血;证见疮面肉芽嫩白不鲜,向内塌陷,脓汁清稀或有腥臭,久不收口者,针补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气血双补,培补正气;或补合谷、神门、三阴交,益气养荣,填补精血,类似人参养荣汤之效。如属余毒未净者,与外科配治,配用托毒之法。
如属气血双亏,正气不足,阴寒内盛者,上方配灸关元,或上方配疮面用隔附子灸,每次五至七壮,灸至皮肤红晕,隔日艾灸一次。可收大补气血、温阳扶正之效,有益于疮面的愈合。
10.脱证
本病类似西医学的休克,是急性周围性循环衰竭所产生的证候。多因严重的汗、吐、泻下,大量出血,温病正不胜邪,严重的外伤等原因所致。其病理变化为脏腑气血津液损伤,阴阳衰竭。久病元气衰亡或急病阳气暴脱所致的脱证,取补本穴,益气固脱。
(1)中风出现真气衰微,阳气暴脱者,配补关元、气海或足三里,益气回阳固脱。
(2)霍乱因吐泻过剧,耗伤津液,以致阳气衰微者,配灸神阙,温阳益气固脱。
(3)中暑出现阴损及阳,气虚欲脱者,配补复溜,灸神阙,复阴温阳,补气固脱。
(4)气随血脱的暴崩和产后血晕,配补足三里、三阴交,补益中气,摄血固脱。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失治、误治,而致气虚欲脱或元气衰亡者,配补气海,益气固脱,或配补关元、气海,益气回阳固脱。
(6)心肌梗死属于心阳虚脱型者,配补关元、神门,回阳救逆,益气复脉。
(7)元阳衰微之呃逆,配补气海、关元,或配补足三里,补灸关元、气海,扶持元气,培元固脱。
11.伤寒(白虎汤证)
参见内庭一节【临床应用】。
12.中风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炎
(1)中风半身不遂,取补本穴补气。气血双亏者,配补三阴交补益气血,可与取补患野腧穴同时或交替施治,标本兼顾;气亏肾虚(伴有气虚和肾虚)者,配补太溪、复溜或肾俞,益气补肾,亦可与取补患野腧穴同时或交替施治。
脑血栓形成,补合谷十分钟,泻三阴交五分钟,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类似补阳还五汤之效;强直性瘫痪加泻太冲,或与取泻患野腧穴交替施治,弛缓性瘫痪,与取补患野腧穴交替施治;脑栓塞也可用治疗脑血栓形成之法施治,伴有心跳过缓症状者,取补合谷、神门,泻三阴交,补益心气,通络祛瘀。
(2)多发性神经炎,在切开气管,输氧期间或前后,与病房医生配合治疗,针补合谷、复溜,或补合谷、足三里、太溪,痰多加泻丰隆,效果满意。若后遗症在十八至六十天内,属于湿热型者,针泻合谷、阴陵泉、三阴交;属于热盛肝风型者,针泻合谷、太冲;属于肺肾阴虚型者,取补合谷、太渊、复溜。以上三型,亦有不配患野腧穴而痊愈者。
13.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属暑温范畴者,取泻本穴疏卫清热、清气分热。病在卫分者,配泻尺泽,清热疏卫透表;病在气分者,配泻内庭,点刺曲泽放血,清热解毒透邪,类似白虎汤加味之效。
热陷营血,证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颈项强硬,抽搐频繁,喘促痰鸣,甚至角弓反张,全身强直,两目上吊,手足逆冷,舌质红绛,苔黄燥,脉象弦数者,配泻神门、太冲,清营泄热,息风开窍。
若因失治、误治,致使气虚欲脱或元气衰亡者,急补合谷、气海,益气固脱;或补合谷、关元、气海,益气回阳固脱。
1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本病类似中医学的春温、风温。取泻本穴,疏卫、清热、清气分之热。
(1)卫气同病型:
配泻内庭、尺泽,曲泽放血,清热疏表解毒。
(2)气营两燔型:
配泻神门、内庭,曲泽放血,清气凉营解毒。
(3)热盛风动型:
即脑膜脑炎型,属于热入心包,肝风内动者,配泻太冲、神门,曲泽放血,共奏清热解毒、清营息风之效。
15.扁平疣、寻常疣
又称“枯筋箭”“千日疮”,俗称“瘊子”。取泻本穴治疗生于面部者。配用三棱针刺到疣的基底部,挤出少量血液,疣可很快消退而痊愈。
【病案举例】
例一:
魏某,女,62岁,住镇平县高丘公社先锋大队崔岗村。1969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
进食发呛,吞咽困难已数月。
现病史:
数月前右侧咽喉肿痛化脓,治愈后出现吞咽困难,进食发呛,饮食从鼻孔流出,语言不清,发出鼻音,咽喉发紧,影响呼吸,咽干不渴,轻度咳嗽,咳痰白黏,大便干秘,气短倦怠,有时耳鸣,面色苍白,形体瘦弱,舌心微布白苔,脉细数。
五官科检查:
咽喉壁有小颗粒,发“阿”声短低,悬雍垂和上腭色淡,无恶心呕吐反射。诊断为“软腭麻痹”,转针灸治疗。
辨证:
咽干、便秘、耳鸣和脉象细数等属肾阴不足的表现;倦怠、气短属气虚的反映。依其脉证,系气虚不能上举,肾水不能上承之软腭麻痹症。
治则:
补气升举,滋阴补肾,佐以充调局部气血。
取穴:
一诊针补合谷、复溜、百会,用毫针点刺悬雍垂及上腭数针,使之局部充血;二诊、三诊针穴手法同上,去百会;四至十诊针补合谷、复溜,泻廉泉。
效果:
三诊后进食不从鼻孔流出,喉音较大,鼻音变小,咳嗽减轻,痰涎减少;五诊后进食不呛;八诊后仅嗓子发紧,其他症状消失;九诊、十诊巩固疗效。
随访:
1971年10月12日回信告知在此针愈未发。
例二:
张某,女,4岁,住泌阳县陈庄公社东陈庄大队东陈庄村。1972年8月5日初诊。
主诉(代述):
右下肢发软已四天。
现病史:
七天前发烧,咳嗽吐痰,恶心呕吐,食入即吐,腹胀食少,第三天即见右下肢发软,行走跛形,易于跌倒,舌苔白腻。
既往史:
有气管炎病史。
诊断:
小儿麻痹症(湿热浸淫型)。
治则:
清利湿热。
取穴:
针泻合谷、阴陵泉。隔日针治一次。
效果:
一诊后明显减轻,三诊后治愈。
随访:
1973年7月28日回信告知在此针愈未发。
例三:
段某,男,43岁,南阳地区印刷厂职工。1971年8月30日初诊。
主诉:
肢体活动不灵,舌强语涩已六天。
现病史:
六天前突然右侧上肢不能活动,手指不能持物并出现麻木,右侧下肢活动欠灵,行走跛形,右侧面部麻木,舌肌活动不灵,言语不清,气短,舌绛苔薄白,脉象沉弱。
辨证:
正气不足,瘀阻脉络之中风病。
治则:
补益正气,祛瘀通络。
取穴:
一至六诊针补合谷十分钟,泻三阴交五分钟;七至九诊针补右曲池、合谷、阿是穴;十至十三诊取穴手法同一诊。
效果:
三诊后右手能拿扇子,但握力差,右侧面颊及口角仍麻木,精神好,右下肢恢复正常;六诊后右手能持物扫地;七至九诊效果不佳;十二诊后右上肢活动正常,手指能用筷子,其他症状均愈。
随访:
1971年11月24日特来本科告知在此针愈,已上班。
例四:
比雷·埃雷尔,男,18岁,埃塞俄比亚人,住开夫9号。1978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
自汗、盗汗已五年多。
现病史:
五年多来,全身出汗,自汗与盗汗交织出现,伴有气短心悸、行走气喘、头晕眼花、听力减退、耳内蝉鸣、健忘、口干、精神不振、身困倦怠等症状,饥饿时以上症状加重已三年。畏寒,手足时热时凉,舌淡红,无苔少津,脉象沉细无力。
辨证:
依其脉证,系气虚肾精不足之虚劳证。
治则:
补气滋肾。
取穴:
针补合谷、复溜。隔一至二日针治一次。
效果:
二诊后自汗、盗汗、头晕眼花、气短、行走气喘和倦怠无力均明显减轻;四诊后除耳聋耳鸣效果不佳外,其余症状均愈;六诊后左耳听力也恢复正常,经耳鼻喉科检查,右耳听力明显好转,左耳听力尚好。
随访:
二十三天后随访,告知针愈未发。
例五:
王某,女,30岁,南阳市冷冻厂职工。1972年9月26日初诊。
主诉:
失眠已半年。
现病史:
半年来,失眠多梦,心烦心跳,头晕眼花,健忘,伴有食欲不振、饥不欲食、两颞疼痛、腰部困痛、气短、身困倦怠、四肢无力等症状,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血压86/70mmHg。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辨证:
气血两亏,血不养心之失眠症。
治则:
气血双补。
取穴:
针补合谷、三阴交。隔日针治一次,两次治愈。
随访:
1973年11月12日其爱人前来告知针愈。
例六:
张某,女,24岁,住南阳县陆营公社华庄大队满庄村。1972年12月10日初诊。
主诉:
乳汁缺少已三个月。
现病史:
生第一个孩子乳汁充足。此次产后未满月,乳汁逐渐减少,甚至全无。原因不明。脉象沉弱。外观虚弱体质。
辨证:
乳汁来源于气血的化生。此系气血不足,不能化生乳汁之乳汁缺乏。
治则:
补气养血,佐以通畅乳汁。
取穴:
取补合谷、三阴交,针泻乳根(以通畅乳络)。
随访:
1973年2月28日,告知针治一次愈,现乳汁充足。
【腧穴功能鉴别】
1.合谷、大椎、列缺、外关、风门解表功能比较
它们都有解表的作用,但各有其特点,详见风门一节【腧穴功能鉴别】。
2.合谷、风池、列缺、曲池解表功能比较
详见风池一节【腧穴功能鉴别】。
3.合谷、大椎、风门、曲池、风府祛风功能比较
详见风门一节【腧穴功能鉴别】。
【腧穴配伍】
1.针补合谷、足三里、百会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类似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方)之效。凡属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均可取此三穴或配加腧穴。如癃闭、遗尿,亦可加补中极,前者佐以化气行水,后者佐以约束膀胱;功能性子宫出血,亦可加补三阴交佐以统摄血液;胃下垂可与沈阳陆军总医院针治胃下垂之法(参见气海一节)同时或交替施治;子宫脱垂可与吉林医大一院针刺子宫穴法(参见气海一节)同时或交替施治;直肠脱垂可加补长强,或与取补长强、大肠俞、次髎等穴交替施治,标本兼顾。
2.针补合谷
配泻三阴交,类似补阳还五汤(王清任方)之效;配补关元,类似参附汤(《妇人良方》方)之效;配泻阴陵泉,类似防己黄芪汤(张仲景方)之效;配补关元、神门,温阳救逆,益气复脉;配补天枢、上巨虚,涩肠益气止泻;配补大椎,益气固表;配补太溪、肾俞,益气补肾;配补神门或心俞,补益心气;配补足三里、关元、气海,益气回阳固脱;配补阴陵泉,健脾益气。
3.针补合谷、三阴交
类似八珍汤(《正体类要》方)之效。凡属气血双亏或伴有气血亏虚症状者,均可取此二穴或配加腧穴。如属气血双亏之乳汁缺乏加刺少泽佐以通乳;先兆性流产加补血海,共奏益气养血、摄血安胎之效;痿证和外伤性截瘫,均可与配补患野腧穴交替施治,可收补益气血、健壮筋脉之效;痛经和经闭属于虚中夹实者,均可配泻归来,佐以调经行血;久疮加补足三里佐以培补正气,或加灸关元佐以温阳扶正;因气血亏虚,子宫收缩无力引起的滞产,配补三阴交,补益气血,健运胞宫,或补合谷,泻三阴交、太冲,可加快宫口完全张开。
4.针泻合谷
配泻三阴交,清气凉血;配泻阴陵泉、内庭,类似越婢汤(张仲景方)之效;配泻三阴交、内庭,清热泻火,凉血止血;配泻阴陵泉、三阴交,清利湿热,活血通络;配刺人中、十宣或手十二井穴出血,通关开窍,清脑醒志。
5.针泻合谷与内庭
类似白虎汤(《伤寒论》方)的功效。其具体运用详见内庭一节【腧穴配伍】。
6.合谷与太冲配伍
其具体运用详见太冲一节【腧穴配伍】。
7.合谷与列缺配伍
其具体运用详见列缺一节【腧穴配伍】。
8.合谷与太渊配伍
其具体运用详见太渊一节【腧穴配伍】。
9.取补合谷、三阴交、神门
类似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效。其具体运用,详见神门一节【腧穴配伍】。
10.针补合谷、足三里
针补以上两穴,有补中益气的作用。其具体运用,详见足三里一节【腧穴配伍】。
【讨论】
1.本穴针感
(1)在不断捻转运针的同时,其针感沿手阳明经逐渐走至臂、肘、肩、颈项及面部;配透天凉手法,其凉感沿手阳明经逐渐走至面部。少数病例当针感走至面颊、鼻唇、口齿等处时,口腔发热和齿痛很快消失,或鼻塞很快消失。对颈项、口腔和面部手术,利用本穴针感走向针麻效良。
(2)本穴针感的迟敏,针下的松紧,有助于判断机体的盛衰、疾病的轻重和转归以及虚实寒热,参见足三里一节【讨论】。
2.经旨浅识
(1)《伤寒论》85条:“咽喉干燥,不可发汗”,86条:“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87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和89条所说:“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等等,指出阴液不足之人,应当注意汗法和误汗耗伤津液的变证。本穴有发汗作用,以上咽喉干燥、淋家、亡血和疮家诸证,亦不可取泻本穴发汗。
(2)《灵枢·五禁》篇指出:“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参见内庭一节“经旨浅识”。
3.临床见闻
(1)气血双亏型病证,针补合谷、三阴交,常因峻补而气血涩滞,宜配泻间使或内关,佐以行气。虚劳病证,或胃痛、腹痛、泄泻、痢疾等病治愈,欲善其后,使用益气健脾之法,针补合谷、足三里,有因捻补时间过久,而致气滞中焦,发生腹胀纳呆,历经数天才能自行缓解。若同时配泻间使或内关疏利气机,或足三里改用先少泻后多补之法,则可避免。
(2)气虚患者取补本穴补气,若施泻误为补,气反更虚,若气脱病人,可危及生命。中气不足,或元气大伤,或气血亏虚患者,因施泻误补,或取他穴捻泻过多,伤于正气而致气不接续,喘息不止,大汗出等,应急补合谷、足三里,长时间的捻补,正气可复,有的多次针治才能挽回正气。
如著者叔父,1949年针治一位多年哮证患者,因捻泻天突穴时间过长,即刻出现气不接续,面色苍白,四肢发软,头晕眼花,神志恍惚。速拔针,急补合谷、足三里,各穴捻补三十分钟后,患者才神志渐清,呼吸平稳,又饮面汤后逐渐由危转安。嗣后又多次取补上穴,机体才渐复常。
(3)腧穴具有适应性,参见三阴交一节【讨论】。
4.孕妇禁针
合谷、三阴交孕妇禁针,是针灸医家众所周知的。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宋书》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如《宋书》载:“昔文伯见一妇人临产证危,视之,乃子死在腹中,刺三阴交二穴,又泻足太冲二穴,其子随手而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昔有宋太子性善医术,出苑游,逢一怀娠妇人。太子诊之曰:‘是一女也。’令徐文伯亦诊之。文伯曰:‘是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暴,欲剖腹视之。文伯止曰:‘臣请针之。’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其胎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也。”因此,后世医书提出合谷、三阴交“孕妇禁针”。如《针灸大成》具体指出:“合谷,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坠胎”;《类经图翼》中说:“妇人妊娠,补合谷即坠胎;妊娠不可刺(指三阴交)”;《禁针穴歌》则曰:“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穴亦通论”;等等。对于前人的实践经验,我们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只有既了解孕妇的体质和患病的病理类型,又详知合谷和三阴交穴的功效,才能掌其孕妇禁针与否。
受孕期间母体以血为用,脏腑经络之血,注于冲任以养胎,故全身处于血分不足,气分偏盛的状态。气旺血衰,是针补合谷(补气)、泻三阴交(行血祛瘀)易于流产、坠胎的内在因素。“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灵枢·五音五味》)。孕妇更是处于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状态,当然补合谷增有余之气,泻三阴交损不足之血,不利胎元。但泻合谷,补三阴交可以安胎。临床上对于体质素虚,气血不足,运行不畅,胞脉阻滞的妊娠腹痛,针补合谷、三阴交,泻间使或内关,补益气血佐以理气,效果满意;气滞血瘀,胞脉受阻的妊娠腹痛和跌仆挫闪,气血瘀滞,胎气受阻的胎动不安,针泻间使,三阴交先泻后补,行气活血,其效亦良;气血虚衰,冲任不固,不能摄血载胎而致的胎动不安和漏胎,针补合谷、三阴交则能安胎。以上诸证之所以配补合谷或配泻三阴交有一定的疗效,无其弊害。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妇人重身,毒之如何……有故无殒,亦无殒也。”道理也就在于此。日本摄都管周桂《针灸学纲要》“治孕妇两手麻木,用合谷穴治瘥,与胎无损”的记载,也是一个例证。
临床所见,体质虚弱或易于流产的孕妇,多因精神刺激,或嗅到异常的气味,或劳动过度,或跌仆闪挫等因而流产。体质健壮,或不易流产的孕妇,即是服打胎药,外用针刺敏感腧穴和孕妇禁针穴,仍不能流产。1956~1958年,我们曾针刺三十余例以图流产者,大多是内服药物无效,要求针刺流产者,取施合谷、三阴交、太冲、气海、关元、中极、八髎、昆仑、公孙、涌泉、照海等穴,每次选刺三、四穴,均用强刺激或捻转泻法配合通电刺激,隔日一次,连续针三、五次,流产者不多,多数孕妇仅小腹隐痛或刺痛而已。
5.伤寒取合谷、复溜发汗与止汗
参见复溜一节【讨论】。
6.透刺法
(1)合谷透劳宫之透刺法,取劳宫清心安神、急救等协同作用。
(2)合谷透后溪的透刺法,参见后溪一节【讨论】。
(3)合谷透三间之透刺法,属于逆经透刺,治疗牙痛、喉痛、鼻疾患等,可提高清泻阳明之火等功效。
7.本穴作用机制
(1)血液之所以能循行脉中,周流不息,除与“心主血脉”有直接关系外,与气的功能也有密切关系,即所谓“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血赖气生,又赖气行”。血病则气不能独化,气病则血不能畅行,血之虚实可涉及到气,气之盛衰亦可影响到血,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合谷穴补之有补气作用,泻之有行气散滞作用。因此,气虚不能统摄的失血证,和“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的血虚证,及气虚则血行不畅的病证,取补本穴补气,有益于摄血、生血、行血;暴怒气滞,血行瘀阻的病证,取泻本穴行气,有益于行血祛瘀。
(2)手阳明经脉、经别循行于面颊、口、齿、鼻、咽喉等处,合谷有祛风散邪,清宣阳明热邪和清泻头面诸窍邪热的功效,喉咙、面颊、口、齿、鼻、眼及头部疾患,又多因风热、风寒、热邪郁结所致。因此,合谷穴为历代医家公认的治疗头面、眼、目、口、齿、鼻疾患的常用有效穴。
8.晕针救治
晕针严重的患者,多体质虚弱,取补合谷穴急救,较艾灸百会穴效速;针补合谷、关元或气海,较灸足三里、关元或气海效速。素体气虚或气血亏虚,因虚而晕针者,急补合谷、足三里补中益气,可很快救治晕针,使气相接续,又能改善真气亏虚。
9.注意事项
阴阳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由于阴阳互根,它们在正常机体活动中处于平衡状态。汗出过多必耗伤阴液,阳气失其凭依,以至散越亡阳,造成阴阳不能平衡,阴阳离决的危险。不仅用药,针灸也同样需要警惕汗出亡阳,阴阳离决。本穴是汗穴,具有发汗作用,临床也应特别注意。
【歌括】
合谷原穴手阳明,食指节后一寸衡,
祛风发汗能解表,补气要穴气虚盈,
清宣阳明开窍闭,刺入七分补泻灵,
效如参芪荆防草,银翘膏芩竹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