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烧伤患者的营养治疗
烧伤(burn)是指热力导致的皮肤和其他组织的损伤。烧伤不仅可使皮肤全层受到损害,而且还会伤及肌肉、骨骼和内脏,并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呼吸、排泄系统的一系列生理改变,大面积严重烧伤是引起全身性伤害的复杂疾病,对烧伤患者及时合理地补充营养物质,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促进机体恢复的关键。
一、疾病代谢特点
大面积烧伤可引起机体代谢改变,通常烧伤后1~2天出现短时间的基础代谢降低,相当于休克期;然后出现代谢旺盛反应,也称超高代谢,此期可持续较长时间,相当于感染期;随后烧伤创面大部分愈合,机体合成代谢加强,相当于康复期。超高代谢反应主要表现为分解代谢增强,耗氧量及产热增加,蛋白质过度分解,以及由于肌肉、脂肪、水分消耗所致的体重明显下降等一系列变化。
(一)能量代谢
大面积深度烧伤时,基础代谢率增加幅度可达50%~100%,明显高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和其他严重创伤时的增加程度。患者同时伴有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严重烧伤者体温可达38~40℃,心率达120次/min。代谢旺盛阶段的长短与烧伤的程度有关,严重烧伤患者可持续数月。烧伤后代谢率随烧伤面积的增加而升高,烧伤面积分别为30%与60%时,基础代谢率分别增高70%与98%。代谢率的增加一般在伤后6~10天达到高峰,以后随创面修复和感染的控制,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蛋白质代谢
患者烧伤后第2天即表现为尿素氮排出量增加,可持续数日至数周,轻、中度烧伤每日丢失尿氮达10~20g,严重烧伤时达28~45g,在合并败血症时,每日可排出60~70g。中度烧伤时分解代谢可持续30天,分解的蛋白质累积达12kg。患者除了尿氮排出量增加外,从烧伤创面也可丢失一定数量的氮。机体蛋白质的过度分解和氮的大量丢失,使患者很快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另外,在治疗过程中的每次手术切痂、植皮,以及合并败血症时,尿氮排出量也会显著增加。
(三)脂类代谢
大面积烧伤患者在早期可出现血浆内游离脂肪酸升高,且与烧伤程度呈正相关,而血浆甘油三酯则相对无变化。烧伤创面水肿液中也含有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和未酯化脂肪酸。患者体内儿茶酚胺、甲状腺素、胰高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促进了组织内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的脂解作用。同时,在代谢旺盛期,脂肪成为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体内消耗总量的80%来自脂肪氧化。严重烧伤患者,每日脂肪丢失量可高达600g以上。
(四)碳水化合物代谢
烧伤后患者常出现轻度或中度高血糖,大面积烧伤患者中有半数在伤后2小时内出现高血糖症,血液中葡萄糖来源于肝糖原分解。血糖浓度与烧伤程度呈正相关。烧伤患者糖耐量水平降低,其发生机制与肝脏和细胞内出现的胰岛素抵抗有关。
在烧伤的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都增加,促进了糖原异生,而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的激素,抑制糖原的异生和分解。儿茶酚胺可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故严重烧伤时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较低,导致蛋白质分解和糖原异生,使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有促进肝糖原分解的作用,以致血糖进一步升高。
(五)矿物质代谢
在烧伤早期,组织细胞的破坏可引起血清钾和其他矿物质含量的升高,在分解代谢旺盛期,因创面丢失和尿中排出量增加,以致血清中含量下降。钾、磷代谢常与氮代谢平行出现负平衡;钙仅能维持在正常值的低限水平,尿中排出量仍然较高。
许多酶和蛋白质含锌,丢失蛋白质的同时也丢失锌。烧伤后粪锌排出量基本不受影响,而尿锌与创面渗出增多是烧伤后锌大量丢失的主要途径。烧伤面积10%~33%和34%~77%的患者,平均每日尿锌排出量分别是正常人的2倍和5倍。尿中锌的排出量增加可持续2个月。
镁的变化与锌相似,尿中铜排出量的增加也会持续较长时间。
(六)维生素代谢
烧伤后患者体内的水溶性维生素从尿液和创面丢失量很多,加之体内物质代谢旺盛,需要量增加,血浆中各种维生素含量均降低。
(七)酸碱平衡变化
烧伤易导致酸碱平衡紊乱,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代谢性酸中毒
大面积烧伤后,休克、感染等均可致三羧酸循环发生障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氧化不全,产生的乳酸、丙酮酸、酮体等酸性物质在体内积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严重烧伤的早期,其发生的原因是:①血容量降低、血管收缩、微血栓形成以及肺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细胞乏氧及无氧酵解加强,酸性产物增多;②有效血容量减少、血压偏低以及抗利尿素分泌增加引起尿量减少,酸性代谢产物不能迅速排出;③合并肝、肾脏功能不全。
2.呼吸性酸中毒
严重烧伤时的呼吸道梗阻和肺部并发症,可引起呼吸不畅,二氧化碳在体内过度积聚,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另外,烧伤后患者出现的脑水肿、感染及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也是导致呼吸性酸中毒的重要因素。
3.急性缺钾性碱中毒
烧伤患者在出现负氮平衡的同时,细胞内钾离子渗出,而细胞外的钠离子和氢离子则进入细胞内,结果使细胞外液中的氢离子浓度降低,当pH>7.5时便出现碱中毒的临床表现。
二、营养治疗
烧伤后,机体对能量和蛋白质等营养素的需要量显著增加,如不加强合理的营养治疗,会导致感染等并发症,影响预后。
(一)能量
烧伤后机体产热和耗氧量增加,能量需要量远高于正常状态,烧伤面积达50%以上患者的每日能量需要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成人能量需要量(kJ)=105×体重(kg)+167×烧伤面积(%)
8岁以下儿童能量需要量(kJ)=251×体重(kg)+146×烧伤面积(%)
能氮比以628~837kJ(150~200kcal)∶1g氮为宜。
(二)蛋白质
烧伤后的不同时期,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有很大差异。烧伤后7~16天时蛋白质需要量最多,每日为3.20~3.94g/kg。分解代谢旺盛期,患者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很大,应供给充足,宜占总能量的20%左右。成年烧伤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20~200g,优质蛋白质应占70%以上。烧伤患者的蛋白质需要量计算公式如下:
成人蛋白质需要量(g)=1.0×体重(kg)+3.0×烧伤面积(%)
儿童蛋白质需要量(g)=3.0×体重(kg)+1.0×烧伤面积(%)
合并肾功能不全、消化功能严重紊乱,以及血液中尿素氮异常升高时,应适当减少蛋白质供给量。
另外,某些氨基酸具有特殊作用,也应适量补充。谷氨酰胺是应激状态下小肠黏膜的唯一能量来源,对于维持胃肠道黏膜完整性及其正常功能、预防肠源性感染具有重要作用。蛋氨酸可转变为半胱氨酸而具有解毒作用,可保护肝脏。蛋氨酸的甲基可用于合成胆碱,有抗脂肪肝作用。色氨酸、苏氨酸、胱氨酸和赖氨酸也都有抗脂肪肝作用。精氨酸代谢后在肠道内产生较多的氮气,可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繁殖,预防患者发生肠源性感染。最近的研究认为,使用高浓度支链氨基酸溶液可改善能量供应不足,减轻分解代谢反应,促进蛋白质合成,恢复免疫功能。
(三)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能量最丰富的来源,还具有保护肝肾功能、预防代谢性酸中毒和减缓脱水的作用。每日应供给碳水化合物400~600g。
(四)脂肪
供给脂肪要选择含必需脂肪酸、磷脂丰富的食物,如大豆制品和鸡蛋等,以满足组织细胞再生的需要。每日脂肪供给量可占总能量的20%~30%。成年患者每日供给量通常按2g/kg计,重度烧伤者增至3~4g/kg。合并胃肠功能紊乱及肝脏损害时,需适当减少脂肪供给量。
(五)维生素
维生素的需要量,约为正常供给量的10倍,烧伤面积越大、程度越重,需要量越多,具体量见表6-2。
表6-2 烧伤患者的每日主要维生素需要量
(六)矿物质
1.钠
血清钠在烧伤后常出现波动,休克期钠离子浓度下降,以后逐渐升高,伤后10天左右达到平衡。但也有患者在合并高渗性脱水或败血症时,出现高钠血症。对于发生水肿和肾功能障碍者,需限制钠盐。
2.钾
在烧伤早期血钾升高,但在整个烧伤病程中,由于尿中和创面渗出液均丢失钾,故较多出现低钾血症,常与负氮平衡同时存在。在供给大量蛋白质的同时需补充钾,以促进机体对氮的有效利用。每供给1g氮,应同时补充195~234mg(5~6mmol)钾。
3.锌
机体含锌总量的大约20%分布在皮肤,多与蛋白质结合。烧伤时皮肤损害不仅直接丢失锌,蛋白质分解代谢也丢失锌。烧伤后尿锌排出量增加,甚至可持续2个月。口服硫酸锌可提高血清锌水平,缩短创面愈合时间,锌对创伤愈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口服补锌量一般应达到正常人推荐量的10倍。
4.磷
磷可使二磷酸腺苷进一步磷酸化为三磷腺苷,对能量代谢很重要。血清磷降低时,应立即补充。
另外,对镁、铁、铜、碘等容易缺乏的元素也应及时补充。
(七)水
烧伤早期,大量水分从创面丢失,约为正常皮肤水分丢失量的4倍。长期发热进一步增加水分丢失。对于严重烧伤患者,每日应供给2 500~3 500ml水。
三、营养实施
应根据病情、病程、烧伤部位、胃肠道功能及并发症,采用适宜的途径供给各种营养素,防止发生营养不良,促进患者康复。
(一)食物选择
1.肠内营养
(1)休克期:
该期病程为1~2天,严重烧伤时甚至可在伤后半小时发生。轻度烧伤患者多数不发生休克。休克期患者应激反应严重,此时以静脉补液为主,主要补充多种维生素,不强调能量和蛋白质。可以少量供给米汁、牛乳、绿豆汤、梨汁、西瓜水、维生素饮料等。休克期患者胃肠蠕动减弱,贲门松弛,胃肠功能受到抑制,不宜经肠摄入过多食物,特别要防止因大量饮水而引起呕吐和急性胃扩张。为了保护胃肠结构和功能,可以用肠内营养泵控制鼻-空肠导管持续供给适量营养均衡型营养制剂。
(2)感染期:
一般在烧伤2天后患者进入代谢旺盛期,此时创面坏死组织逐渐脱痂,很容易发生创面细菌感染,甚至出现全身感染。此期应供给高维生素膳食,并逐渐增加蛋白质和能量,纠正负氮平衡,促进创面修复。开始时应以肠外营养为主,胃肠功能基本恢复时,逐渐供给半流食和软食,包括各种粥、面条、鱼、虾、肉类、牛乳、鸡蛋、鲜嫩蔬菜、水果。口服有困难时,可用管饲。
(3)康复期:
患者平稳度过感染期后转入康复期,此时创面愈合良好,机体功能开始恢复。康复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烧伤创面的深度和机体感染的程度。此期要全面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机体快速康复。应给予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的平衡营养膳食,包括各种面食、米饭、肉、鱼、虾、牛乳、鸡蛋、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2.肠外营养
采用肠外营养可经中心静脉插管输入以高渗葡萄糖(25%)和高浓度氨基酸(4.25%)溶液为主的静脉营养液。在烧伤的分解代谢期,每日可通过中心静脉供给3 000~5 000kcal能量和100~200g蛋白质。
长期采用肠外营养时,要注意补充必需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必要时加入ATP、辅酶A和胰岛素。一般可采用GIKC合剂,G是10%葡萄糖溶液,I是胰岛素(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例为1IU胰岛素:4~5g葡萄糖),K是10%氯化钾溶液,补钾浓度为0.3%,C是维生素C。在实施TPN过程中,应每日检测尿氮、尿糖、血清离子、血糖及肝功能等。
(二)营养治疗途径
1.肠内营养
(1)经口摄食:
经口摄食完全符合正常生理,是营养治疗的首选途径。经口摄食必须由少量试餐开始,逐渐增加数量,以免发生急性胃扩张和腹泻。烧伤面积大于40%的深度烧伤患者,多有胃肠道功能减弱,故应禁食1~2天。待胃肠道蠕动恢复后,可给予少量流质试餐,如米汤或绿豆汤,每次50~100ml,每日3次。患者适应后再依次供给流食、半流食和软食,少量多餐,每日6~8次。最新研究认为,肠内营养时,肠道内细菌就难以形成菌落和产生细菌毒素,可预防肠源性感染,避免出现烧伤后菌血症和毒血症;及早进食还可刺激胃肠蠕动,保护胃肠黏膜,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2)管饲营养:
口面部严重烧伤而不能口服,或拒绝经口摄食时,可采用管饲营养。最常用的方法是鼻-胃管饲。开始时浓度要低,输入速度要慢,成人为40~50ml/h,7天后可增加到100~150ml/h。管饲膳食不宜太稠,否则会引起恶心、呕吐,蛋白质过多时还可导致高渗性脱水。
上消化道烧伤,可行空肠造瘘,经瘘管进行管饲。开始应先滴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试食,待患者适应后再给予能全素、肠内营养粉剂(安素)、立适康等要素营养剂。肠内营养液最好在输液泵控制下24小时持续输入,开始为40ml/h,以后增至120ml/h,温度要保持在40~42℃。若消化吸收功能良好,且无乳糖不耐受症,亦可应用混合奶。
2.肠外营养
对于严重消耗及由于胃肠道功能紊乱和并发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大出血、败血症、肠梗阻、长时间腹泻而不能采用肠内营养的患者,需实施肠外营养。另外,经口摄食或管饲营养不能满足患者需要时,可同时采用肠外营养,经周围静脉输注等渗营养液。临床实践证明,将4%氨基酸溶液和4%~6%葡萄糖溶液同时输注,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