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战伤救治实用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高原环境对战伤伤情的影响

高原特殊环境因素使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这些变化会对战伤伤情产生明显的影响。

1.高原环境对火器伤伤情的影响

(1)火器弹丸速度快,撞击能量大:

高原空气密度较平原和低海拔地区低,高原火器弹丸速度快,撞击能量大。海拔3 658m,大气压65.2kPa,美国 M193式 5.56mm步枪制式标准弹丸的撞击速度为(1 000.2±8.8)m/s,平原为929~975m/s。国产56式7.62mm步枪制式标准弹丸的撞击速度为(755.3±10.4)m/s,平原为 712.3~735m/s。

(2)组织损伤重:

因高原火器弹丸速度快,撞击能量大,弹丸进入组织后,能量释放和组织吸收能量多,组织损伤程度重,表现为弹丸的出口面积、伤腔容积、挫伤区宽度和坏死组织清除量均明显大于平原地区。如海拔3 658m,美国M193式5.56mm步枪弹丸,射距20m,射击犬后腿,伤腔容积是平原的1.71倍,伤后6小时坏死组织清除量是平原的1.86倍。

2.高原环境对冲击伤伤情的影响

高原地区气压低、缺氧,可降低机体对冲击波的耐受性,随海拔高度增加,对冲击波的耐受性更低。主要表现为冲击伤的伤情比平原和低海拔地区更重,伤死率更高。如大鼠暴露在冲击波入射超压190.40kPa,正压持续时间10毫秒条件下,低海拔地区(环境压力为96.60kPa)肺出血面积平均为63.75mm2,所有动物无肺水肿,伤后6小时无死亡;动物暴露在低压舱模拟高原约4 000m(环境压力61.33kPa)和 5 000m(环境压力 53.99kPa),受同样强度冲击波,肺出血平均面积分别为313.50mm2和653.21mm2,轻度至中度肺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30.0%和42.1%,伤后6小时死亡率为25.0%和36.84%。说明海拔高度增加可降低机体对冲击波的耐受性,加重冲击伤伤情。

高原低气压降低机体对冲击波耐受性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高原空气中氧分压低,缺氧使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经受冲击波暴露时,肺毛细血管易破裂出血,通渗性增加使液体渗出增多,由此使肺出血和肺水肿较平原和低海拔地区更重,病死率更高。另外,由于高原环境气压低,冲击波所致的压差效应较平原和低海拔地区更为显著,由此导致机体对冲击波的耐受性降低。

3.高原环境对战伤失血性休克的影响

高原战伤失血性休克有着许多不同于平原和低海拔地区的特点,呈现发展快、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

(1)失血耐受能力低,易发生休克:

急进高原或移居高原者对失血耐受能力差,易发生休克。据报道,山羊暴露于模拟海拔4 000m的低压舱,血压降至5.33kPa的平均失血量为(19.62±4.11)ml/kg,而同样条件下平原对照组的失血量平均为(28.57±6.0)ml/kg,高原致休克的失血量明显减少,仅为平原组的68.67%。临床上高原地区有时出血量很少,如300~500ml,也可发生休克。据20世纪60年代高原边境作战703份伤票分析,休克发生率为11.95%,高于朝鲜战争休克发生率(6%~7%)。

(2)液体承受能力小,易发生肺水肿和脑水肿:

高原环境机体缺氧可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引起水钠潴留;缺氧还可引起肺动脉高压,肺和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失血使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胶体渗透压下降。进而造成高原失血性休克对液体承受能力降低,如输液量过大且速度过快,易发生肺水肿和脑水肿。因此,高原战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过程中,决不能套用平原地区的输液经验(平原输液量一般为失血量的3~4倍)。否则可因输液的量过大和输液的速度过快而发生肺水肿、脑水肿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不良后果。

(3)多器官衰竭发生早,死亡率高:

高原战伤失血性休克,如抢救不力或拖延时间,易发生多器官衰竭,其特点是较平原地区更早,可在伤后24小时发生。常见的形式是循环衰竭-肺衰竭,循环衰竭-肺衰竭-脑衰竭,循环衰竭-肺衰竭-胃肠衰竭或循环衰竭-肺衰竭-肾衰竭。

4.高原环境对周围神经损伤伤情的影响

高原环境下,神经损伤后水肿范围较平原地区大,程度较平原地区严重,持续时间也较长;神经缺血缺氧,生长较慢,穿过伤口的时间较平原地区明显延长;同时由于通过伤口的时间长,丢失的神经纤维就多,真正能通过伤口到达远侧的神经纤维也较平原地区少,恢复的效果差。另外,术后外固定时间较内地适当延长,术后康复过程也较平原地区相应延迟。

5.高原环境对战伤感染的影响

高原环境由于低氧、低温、干燥、紫外线强,空气、水、土壤中细菌含量少等原因,高原地区战伤局部的外源性感染发生率较平原和低海拔地区轻。主要表现为:①感染细菌的临界数量较平原地区为高,平原地区感染细菌的临界数量为105/g组织,高原地区为108/g组织;②感染时限延长,平原地区感染时限一般在伤后12小时,而高原地区则可延长到伤后(48.8±9.4)小时;③高原地区厌氧菌感染较多,时有气性坏疽发生,但破伤风感染较少见。值得注意的是,高原边境作战中,感染发生率仍较高。其原因可能与炸伤多、伤情重、伤口污染严重、后送困难而失去初期外科处理的时机、抗生素应用缺乏连续性以及疲劳、营养缺乏等因素有关。因此,抗感染仍是高原战伤救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6.高原环境对创伤愈合的影响

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与气候环境,创伤愈合的时间通常较平原地区长。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局部血液循环差:

严重软组织挫伤后,局部组织肿胀、渗出和出血较重,如果引流不畅或减张不够,局部压力剧增压迫血管,加之高原地区代偿性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血液黏稠,流速缓慢,致使局部血液循环更差,不利于组织的修复与愈合。

(2)感染严重:

创口内的致病菌产生的一些毒素和酶可直接损害组织细胞,残留的异物和血肿易并发感染,干扰吞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活动,阻碍毛细血管再生,致使愈合时间延迟。

(3)骨细胞生成减少:

局部血液循环差、营养不良、缺氧,使骨折修复过程中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生成减少,有碍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转化,骨祖细胞只能形成软骨而不是骨组织,从而影响骨折内、外痂的生长。

(4)骨生理应力低下:

不利于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