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安排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

(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及趋势

2000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2%;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8 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根据联合国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截至2019年底,中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76亿,占总人口的12.6%,老龄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据预测,未来20~30年为老龄化加速期,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25%左右。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如下特征:①基数大,我国老年人口约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22%、亚洲的40%;②发展快,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高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约50年的时间,而我国只用27年,比世界平均速度快1倍,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达3亿,2033年将达4亿,2052年将达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8%;③区域和城乡不平衡,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东部地区和最晚进入老龄化的西部相差30年,同时存在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④四化(高龄化、失能化、少子化、空巢化)并发;⑤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影响

随着社会进步,生育率的下降,医学科学及生命科学的发展,人口寿命不断延长,但总体健康状况欠佳,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多病共存特征明显,老年人带病存活期延长,而慢性病是引起早死、残障和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躯体疾病外,脑功能、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常见问题。此外,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的增长速度与医学资源配置不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等都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体量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1.对医疗需求体量增加

老年人失去部分或全部的工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缺失,日常行动较为迟缓或不便,社交减少失去较多的人际关系,且有较多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健康问题,因此,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老年人群体被视为弱势群体且数量逐年增加,需要更多的关注,投入更多的资源。在老年人诸多问题中,身心健康方面的弱势最为突出,常见的身体疾病有老年性白内障、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脑血管病、老年性耳聋、前列腺肥大、糖尿病及各种癌症等。最常见的死因有心脑血管病、癌症及呼吸系统感染等。同时,由于老年人易合并慢性病,因而对医疗保健需求量增加。

2.对医疗需求质量提升提出新挑战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疾病谱、心理状态和医疗护理方法,导致对老年病医疗保健服务性质、种类及质量等方面有更高的需求。老年患者各种生理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患病率高,治愈率低,死亡率高,对医院医疗工作提出更大挑战。老年患者多病情复杂、严重,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大,患者及医院均承受住院时间长和费用高的压力。因此未来老年医疗的质量必须也必然不断提升。

(二)人口老龄化将引起医疗费用支出增加

我国卫生服务调查表明,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远高于一般人群。卫生部曾经有过统计,60周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可见,老年人需要较多的医疗卫生资源。对于人口老龄化和疾病患病率的变化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的趋势预测显示,如果我国各年龄组的医疗情况保持不变,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就诊费用将呈逐年增长趋势。

(三)人口老龄化对医院管理提出适应性改变的要求

目前在对老年病的诊治过程中,存在重治疗、轻预防,重生理、轻心理的现象,加上专科越分越细,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模式的需求,不利于老年疾病的康复。如老年患者生活、行动不便,对医院设施、条件有许多特殊要求;老年患者对医疗、护理、营养等要求高;医院老年患者陪护数量增加,给病房管理增加了困难;未来对老年患者不但要做好住院期间的医疗、康复,还必须对其出院后的医疗、康复、保健给予详细指导;随着高科技等技术手段的发展,对医疗机构的适老化环境改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均需要医院在管理方面作出适应性调整。

三、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系列重要论述体系完整、思想深刻,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策略。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行动对于丰富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文化理念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集体学习。并指出,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利,而且能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要加强家庭建设,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性地位。

(二)制度体制

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把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个结合”的论述明确了新时代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基本原则,既借鉴了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行动,也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

(三)政策行动

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战略规划、法律和制度安排、政策措施,也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高度做出安排。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国发〔2016〕87号)》。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

当然,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来看,对人口深度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持久性的认识有待深化,社会动员、社会准备和社会共识尚不足;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充分、不平衡,面临新旧体制转换、新旧动能转换;“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有效实现形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改革尚有待深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既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四、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将健康融入到所有政策中,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实现全民健康及人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我国构建以人为本、科学完备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还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

应将医疗服务与社会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医疗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照护,以及在各种老年照料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中提供医疗护理等专业服务,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6个方面。社会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辅助性服务、日间照顾、家庭照顾者支持服务等。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老年期全方位健康的必然要求,而正在探索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老年卫生健康服务与管理

1.提高大型综合医院管理水平

①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老年住院患者占用的资源比一般患者多,管理者要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变化,合理配置科别、医护人员、床位和设备等。同时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提高医护服务质量,合理检查、用药,细致护理,控制院内感染等,从而达到缩短老年人住院患者天数、降低人均住院费用的目的,使医院工作进入良性循环;②注重医院环境建设:考虑到老年人身体的特殊性,改进医院的环境和布局,以满足老年患者的需求。如地板需要经过防滑处理、走廊设置多层次扶手、照明状况良好、出入通道无障碍、厕所安装坐便器等,处处考虑老年患者的特点,做到安全、舒适;③为了应对老年患者不断增多的压力,可以设置老年专用挂号窗口和诊室,以缩短老年人往返于候诊区的时间;④增强急救能力:老年人在急救中心就诊的比例增高,特别是心肌梗死、脑梗死、损伤的患者,往往发病突然,抢救不及时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应切实改善医院的急救能力,增加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强调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尽可能地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致残,确保老年患者在突发事件中和急救进行时的健康与安全。

2.建立专门老年病医疗中心

目前我国各地已经陆续出现了以老年病诊治为特色的大型医疗中心,不仅具有了单学科所不具备的医疗优势,深受老年患者的欢迎和好评,而且能更好地开展老年病系列研究,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老年医学道路。

3.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要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卫生资源,实施卫生机构优化和重组,努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其他具有社区特色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推进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4.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以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面向全体居民,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对不能诊治的患者实行转诊制,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

5.加强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工作

积极拓展老年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的基层卫生服务,把老年人的基本健康问题解决在社区。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医学保健知识等。

(二)医养结合探索与实践

1.概念

关于医养结合,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精神心理、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形成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在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面前,作为传统养老模式的延伸和升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被认为是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2.目前医养结合实践重要模式

主要有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等,但上述三种模式均以机构养老为主,作为社会养老主体的“居家和社区”在医养结合方面发展较为滞后,为老年人提供相关服务的能力有限,是现阶段和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从2006年起,长期护理保险开始出现在我国政策文件中。2006年出台的《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首次提出“探索建立老年服务志愿者、照顾储蓄、长期护理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制度”。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从2016年起,在部分地区探索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及其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这是我国国家层面首个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专门性政策,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基本政策和管理服务作了方向性阐释,奠定了地方层面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文件的基础。2016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同年12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2016年度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强调要把实现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护”作为长期护理事业的发展目标。201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大力发展老年人意外伤害、长期护理、住房反向抵押等商业养老保险,逐步建立长期照护、康养结合、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再次强化了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导向。但由于该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

WHO总干事布伦特兰在世界老龄大会闭幕式上曾说:“老龄化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也是最大的挑战。”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老龄化是未来社会的新常态,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人口寿命的增长与医学界的努力密切相关,值得每个医务工作者引以为荣。作为老年医学领域未来的一员,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应该树立信心、充分理解、积极准备、合理应对,为国家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功在当代,惠及未来。

(黄石松 景丽伟;刘晓红 翟晓梅 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