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为精神卫生共同奋斗的70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旧中国的精神卫生:从西方引入到本土立足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学对精神疾病的认识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史晨辉 马弘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关于精神疾病论述甚丰,远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首疾”“心疾”等疾病的记载。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学典籍《内经》中,把人的精神活动归之于“心神”的功能,如“心藏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以“五神”和“五志”来表现“神”的活动,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统称五神;“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即为五志。《内经》中认为在剧烈情志的变化下,能引起精神异常,且影响体内功能,而躯体内脏的变化也可累及情感。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认为,癫狂是血气少所致,“血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而行、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此外,还提出“脏躁”“奔豚”“百合”等病名,其临床症状的描述类似现代癔症、神经衰弱的表现。

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其中介绍了不少治疗精神疾病的穴位和方法。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收集了许多民间方剂,其中还提出水淋喷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为我国最早的物理治疗疗法。

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方》对于癫狂症候的描述非常丰富而真实。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认为血气失调为发狂的病理。金元时期的刘完素认为癫狂是由于火热过亢而引起,主张治疗必须泻火。而张从正和朱丹溪则提出了“痰迷心窍”的学说,“大抵狂为痰火实盛,癫为心血不足”论。

明代王肯堂所著《论治准绳》中列出神志门,是古代最为详细的精神疾病论述专章。他将精神疾病分为癫狂痫、烦躁、惊悸恐三大类,大类下又有若干小类,改变了以往精神疾病分类混乱的情况,为以后临床归纳提供了范例。此外,李梴著《医学入门》中,对于月经期和产后发生精神疾病的病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血迷心包论。

清代陈士铎所著《石室秘录》,将精神疾病划分为狂病、癫病、花癫和呆病四类,继承并发展了金元医家关于精神疾病病理的气血痰火的理论,认为“癫病之生也,多生于脾胃之虚寒,所食水谷不变精而变痰,痰凝胸膈之间不得化,流于心,而癫症生矣”,主张用温化顽痰的方法治疗癫症。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中提出脑髓说,“机灵记性不在心而在脑也”,并创癫狂梦醒汤等方剂,提倡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