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疾病预防与康复健康教育
一、概述
近十年来,我国主要的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慢性病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慢性循环系统疾病患者有3.3亿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有1.4亿人,慢性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有1.3亿人,慢性代谢性与营养性疾病患者有1.2亿人,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有1.1亿人。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的88.5%,慢性病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慢性病的早期症状往往较轻而容易被忽视,慢性病的病因在长期作用下,器官损伤逐步累积,往往症状严重时才被发现,因此,对慢性病我们要积极进行预防与控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二、疾病预防
(一)一般预防
随着患者年龄不断增长,常伴随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因此需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钙及各种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入,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积极防治原发性疾病。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并发症预防
1.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应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康复功能训练开展越早,患者残疾程度越低。如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患者意识未清醒,可以为患者摆放偏瘫肢体抗痉挛体位;意识清醒可指导训练患者翻身、从卧位到坐位、床上运动等肢体功能综合训练方法;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胸部叩击、体位引流,保持和改善呼吸道的通畅。预防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
2.恢复期可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为患者制订适宜的康复计划,如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等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呼吸训练。鼓励患者进行耐寒训练,如用冷水洗脸、洗鼻等。嘱患者防寒保暖,预防各种呼吸道感染,嘱患者戒烟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防护,避免烟雾、粉尘等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3.长期卧床患者定时翻身、叩背,被动活动肢体,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预防压疮及吸入性肺炎或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三、康复健康教育
(一)用药指导
1.需要进行长期的药物治疗,向患者讲解各类药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正确服药,不可随意增量、减量、停药,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
2.指导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降压药,避免使血压骤然升高的各种因素,如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和,避免过分喜悦、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等刺激。用药期间避免饮浓茶、咖啡等,以免降低药物作用。
3.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以确保疗效。
(二)康复指导
1.鼓励患者维持和培养兴趣爱好,坚持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以延缓身体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树立康复信心。
2.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较重者,应指导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指导患者单手穿衣、进食。并指导患者将ADL贯穿生活中,完成替代护理到自我护理的过渡,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尽早由医院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3.根据心、肺功能及体力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以低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一般选择患者感兴趣、简单、易坚持的项目,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球类活动等。最佳运动时间以餐后1h后为宜。
4.防未病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通过健康教育告知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从饮食、锻炼、劳逸结合、平衡心态等方面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未病、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
(三)心理指导
1.对于术后及长期卧床且活动不方便者因急于求成,易急躁、发脾气,我们要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诉说,以消除不安与顾虑;安慰和鼓励患者,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讲解康复锻炼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合适的锻炼方法,学会心理调节,如听音乐、看报、看书,在允许范围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患者的进步给予肯定,以增强康复训练的信心。
2.指导患者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待生活。当患者出现对事物不感兴趣、自我评价过低、绝望感时,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关爱,一起与患者分析出现不适的原因,指导患者重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对所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励患者向亲人、医护人员倾诉内心想法,同时协同家属一起做好患者工作,讲解病情的发展、预后及患者保持的稳定情绪对疾病康复具有的重要意义。
3.争取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单位等社会支持;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康复有进一步的认识,增强康复治疗的信心,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使患者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
(四)定期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诊。及时进行康复效果的评定,适时调整康复治疗方案。发现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到医院完善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