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科速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经验分享及相关诊断标准

(一)扫查技巧和注意事项

1.胆囊

胆囊扫查要注意胆囊底和胆囊颈。

(1)胆囊底部:

位于近场,常存在混响伪像干扰,改变探头方向,或者改变患者体位可避免或者减少这种伪像的发生。采用高频线阵或者腔内探头,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胆囊底的病变。探头要尽量向肝表面方向移动,直至显示肝表面。因为有的胆囊内有分隔,隔上胆囊腔可充满结石,由于声影及胆囊旁的气体干扰,如仅注意胆囊腔的无回声,就会漏诊这种胆囊结石。

(2)胆囊颈:

靠近肝门部,位置相对较深,呈S形弯曲,在体、颈交界处常膨出漏斗状的囊,称之为哈德曼囊,结石常嵌顿于此。胆囊体在颈部常向上返折,胆囊颈部有时和胆囊底、体不能在一个切面内显示。如怀疑颈部存在结石,要加压探头,必要时变换体位,对颈部重点扫查。变换体位进行扫查很重要,因为隐藏在黏膜皱褶壁内的小结石往往会被漏诊。

2.胆总管

一般情况下,胆总管上段较易显示,下段病灶显示较为困难,原因如下:①胆总管下段有十二指肠的气体干扰,气体回声遮盖了病灶(如结石)的回声;②由于“球阀效应”,部分胆总管即使存在病变及梗阻,但并不扩张,影响了对病灶的显示;③病变(如结石)周围缺乏胆汁衬托;④少部分结石后方没有声影。改善胆总管下段显示率的方法如下,变:变换体位,左侧卧位扫查;压:探头加压;吸:嘱受检者吸气;改:胆总管下段不与门静脉主干伴行,其走行发生改变,扫查要随之改变方向;追:沿着胆总管的走行尽量追踪扫查。如确实无法显示下段或者仅部分显示,无法确定有无病变,应选择CT或者MRI检查。

(二)胆囊窝无法探及正常胆囊时应注意的问题

肝正中裂位于门静脉右支分叉处,直接向胆囊窝处走行,可以作为寻找胆囊的线索。如果在正常胆囊窝位置没有探及正常回声的胆囊,应该有以下考虑:

1.是否进食

要仔细询问,确定受检者检查前8小时内处于空腹状态,包括一切含糖的饮料或者牛奶等。

2.是否手术切除了胆囊

除了注意患者右上腹的切口外,还要仔细询问患者的手术史,有的患者行腹腔镜切除胆囊,右上腹没有明显的切口。此外,有的患者对于自己的胆囊手术史不甚清楚,应该询问其家属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确认。

3.胆囊萎缩

尽量在胆囊窝处仔细扫查,即使没有正常胆囊腔的存在,要寻找类似胆囊壁的裂隙样结构。但有时萎缩的胆囊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瘢痕,呈实质性高回声团块或者条索状或者带状回声,此时确认胆囊的存在很困难。可以客观描述胆囊窝的超声所见,不要轻易做出“胆囊缺如”的诊断。因为先天性胆囊缺如是极其罕见的,要排除所有的情况才能做出诊断。

4.胆囊异位

主要异位于肝左叶下面、肝右后叶下面、肝内及其他部位。

5.实块型胆囊癌

为胆囊癌的晚期表现。胆囊腔内正常胆汁无回声区消失,呈杂乱的低回声或中等回声实质性团块。部分团块内可见结石的强回声和声影。由于癌肿向肝脏浸润,致使胆囊与肝脏间的正常高回声带发生中断,乃至消失。

(三)胆囊壁增厚的鉴别

除了常见的急、慢性胆囊炎外,下列情况也可以引起胆囊壁增厚:

进食后;急性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腹水;右心衰竭;胆囊癌;胆囊腺肌症;AIDS。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测量胆囊壁厚度时,如果声束与胆囊壁成角或者偏离胆囊的中心部测量,会造成胆囊壁增厚的假象。此外,有的胆囊体、颈部前部存在脂肪组织,与胆囊壁相融合,造成假性胆囊壁增厚。

(四)胆囊腔/壁强回声的鉴别

1.胆囊结石 典型的胆囊结石在此不赘述。胆囊充满型结石是非典型胆囊结石的一种。其特征性声像图表现被描述为“WES征”,即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具体表现为胆囊壁的回声紧贴着结石的强回声,两者之间可有细薄层胆汁无回声存在,强回声后方伴有宽大的声影。一定要注意寻找胆囊的前壁回声,确认胆囊前壁回声的存在是诊断该病的关键。当胆囊前壁显示不清楚,或者不显示,而结石被声影遮盖,仅仅靠声影诊断该病就会发生误诊,比如陶瓷胆囊。如果实际上胆囊萎缩了,无法显示正常胆囊回声时,容易把胆囊旁的十二指肠的气体回声误认为该病。当然,声影的表现也是重要鉴别点:肠道气体后方的声影与结石的声影明显不同,不是“干净”的声影,是由反射效应引起的,模糊而杂乱,形态不稳定。

2.如果在急性胆囊炎表现的基础上,胆囊腔或者胆囊壁内出现气体强回声,则提示气肿性胆囊炎。

3.胆囊壁内见点状强回声,后方伴彗星尾征,结合胆囊壁增厚,常为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表现。

(五)胆泥的鉴别

并非独立疾病,为功能性改变或者病理性改变,超声显示胆囊腔内出现沉积状或者团块状回声。原因:①胆道梗阻;②长期禁食;③急性或慢性胆囊炎;④大量饮酒者;⑤溶血性贫血者;⑥肝炎患者。胆泥为淤积浓缩的胆汁,其内包含胆色素颗粒及胆固醇结晶或者炎性产物,脓液或血细胞成分及脱落的细胞屑。超声主要有三种表现:①为中等回声或高回声沉积带,随体位改变可以缓慢移动,无声影;②胆囊腔内充满点状中等或高回声,无声影;③局限性团块,呈中等回声或高回声附着于胆囊壁,随体位改变可发生移动,无声影。但有时随体位改变移动不明显,与肿瘤鉴别困难。应用CDFI观察其内血流情况,如有血流信号,则支持肿瘤,但是没有血流不能除外肿瘤。此时不宜轻易做出“胆泥”的确定诊断,建议近期随诊有帮助。如为胆泥,一般团块的形态位置会发生改变,或者变小、甚至消失。

(六)药物性胆囊结石

临床上使用的头孢类药物种类较多,如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这些药物在体内不被代谢,主要经胆汁排泄。这种胆汁中含有高浓度药物,且胆囊固有的生理功能也为这些药物性钙盐形成创造了条件,可形成药物性胆囊结石。药物性胆囊结石有如下特点:①皆有头孢类药物应用史(尤其是头孢曲松钠);②近期突然发现胆结石但不伴有胆囊炎;③发病年龄较轻,尤其是儿童。超声表现与非药物性胆囊结石有一定的差别:除了典型的结石表现外,更易呈现结构疏松、声影较弱的表现,其中泥沙样结石较常见。另一个重要的鉴别点是停药后短期内大多能自行溶解或排出,呈现“三快”表现,即结石形成快、溶解快、消失快。总之,对于原来经超声检查已经确诊为胆囊结石的患者,尤其是儿童,近期复查结石突然消失,一定要注意询问头孢类药物的使用史。如果对于有这样用药史的胆囊结石患者,如能告知药物性胆囊结石的可能性,嘱其短期复查,也可避免患者不必要的结石药物治疗、甚至手术。当然也避免了由此而引发的患者和临床医生的误解乃至医疗纠纷。

(七)关于胆囊切除术后的“残留胆囊”

胆囊切除术中造成的不完全胆囊切除、胆囊次全切除或术中对已存在的副胆囊未处理,均可产生残留胆囊,其可存在残留结石或复发结石。胆囊残留部分可包括胆囊颈、胆囊壶腹部或过长的胆囊管,甚至整个副胆囊,其残留部分黏膜尚存在,属于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占肝胆外科手术的0.3%~5%。但是,胆囊切除术后在原胆囊窝处见到类似胆囊的超声声像图,则有较多命名,如假胆囊、残留(余)胆囊、再生胆囊等,含义大同小异。临床上常见的残留胆囊的原因有如下几种:①胆囊颈、壶腹部与周围组织粘连,为避免损伤大血管或胆总管等而仅施行胆囊部分切除手术,残留的胆囊黏膜继续分泌而形成;②胆囊管的走向存在个体差异,术中未能完整离断、结扎胆囊管;③手术操作不规范造成;④术中的其他意外情况所致。主要与胆囊术后胆囊窝积液进行鉴别。胆囊窝积液多位于胆囊窝区中下部,为不规则的无回声区,无胆囊壁样回声。经过复查,无回声区可减小或者消失。因此,在胆囊切除术后的早期行超声检查,如在胆囊窝内探及无回声,可能多为胆囊床水肿或局限性积液所致,应该进行随诊观察,不宜轻易做出“残留胆囊”的诊断。

(八)胆道闭锁

胆囊表现:多数表现为胆囊缩小,充盈差或者萎缩呈条索状强回声带,少部分可表现正常。胆管表现:在肝门部左右肝管汇合处见三角形纤维块。超声表现为肝门区不能探及明显胆管回声,结构紊乱,门静脉分支前方见三角形、形态不规则的条索状高回声,为“三角形索带征”(triangular cord,TC),为超声诊断的直接征象。国外学者将肝门纤维块厚度以4mm作为阳性标准。

(九)胆管错构瘤

为胚胎时期肝内细小胆管发育障碍所致,呈囊样病变,囊壁由胆管上皮构成,周围绕以纤维组织。无明显临床症状,以多发为主,弥漫分布于多个肝段,也可分布于某一肝段或以某一肝段为主。超声表现为肝实质内多发、斑点状的高回声,后伴彗星尾征,是由于扩张的胆管内胆固醇晶体聚集造成的混响伪像,有的可见小的囊肿回声。CDFI:小病灶后可见彩色多普勒快闪伪像。采用图像放大功能能更清晰显示特征性改变。部分可同时合并多发高回声小结节。由于易与多发肝囊肿、Caroli病、某些多发转移癌相混淆,认识本病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十)阻塞性黄疸超声判定的局限性

主要是假阴性:①早期的恶性梗阻;②合并弥漫性肝病的胆道梗阻;③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假阳性主要是肝硬化与门静脉伴行的肝动脉代偿性扩张,也会形成“平行管征”,CDFI显示其内血流可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