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食管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① 食管蹼:是指引起食管腔梗阻的黏膜隔,可发生在食管的任何一段,但以上1/3为多见。食管蹼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② 血管环:由于血管走行异常,造成食管和气管受压。有时可见完全的血管环状结构,有时表现为管腔受压、狭窄,有时可见血管搏动。
③ 外压:原因包括主动脉弓、气管、支气管、颈椎、脊椎、心脏等。
④ 憩室:在内镜下描述食管憩室时,应记录憩室所在部位距门齿的距离。因缺乏肌层保护,易导致穿孔。
⑤ 上食管括约肌:是由环咽肌、下咽缩肌和食管上端环状纤维共同组成,其收缩功能主要由环咽肌产生。
⑥ 下食管括约肌:在食管下端和胃连接处并不存在明显的括约肌,但在这一区域有一条宽为1~3cm的高压区,成为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屏障,起到生理性括约肌的作用。
⑦ 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障碍:正常吞咽时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而贲门失弛缓时下食管括约肌可以出现松弛不全或完全不能松弛。
⑧ 蠕动消失:可见于贲门失弛缓。
⑨ 红斑:食管黏膜片状发红。
⑩ 血管模糊:树枝状血管网显示不清或消失。
⑪ 表面不规则:黏膜粗糙,表面凹凸不平。
⑫ 角化不良:指表皮或附属器个别角质形成细胞未至角质层即显示过早角化。恶性疾病中最常见于鳞状细胞癌,其角化不良细胞可呈同心性排列,接近中心部逐渐出现角化,称角珠(squamous pearls)。
⑬ 碘染色: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时,通过喷洒碘液对食管黏膜染色。
⑭ 浅染(淡染):碘染色后较周围正常黏膜着色浅。
⑮ 不染:碘染色后黏膜不着色。
⑯ 棕色区: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观察食管时,黏膜呈棕色的区域。
⑰ 粉红征:碘染色数分钟后,不染区呈粉红色的色调改变称粉红征。
⑱ 银色征:NBI下观察粉红征区域呈银色,与周围黏膜分界清晰,称银色征。
⑲ 席纹征:碘染色后,食管黏膜挛缩引起的环状皱褶,即席纹征。
⑳ 糖原棘皮症:食管上皮细胞增生,上皮内糖原含量增加。
乳头状瘤:典型表现为无蒂的隆起,表面具有乳头样结构。
颗粒细胞瘤:典型表现为黄白色臼齿样。
浅表食管癌:肿瘤浸润仅达黏膜层的癌称为食管早癌(early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浸润到黏膜下层的癌,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称为浅表食管癌(superficia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孤立性静脉曲张:食管中、上段可见呈青蓝色的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状隆起,是由于食管黏膜下静脉局限性扩张,或者食管腺囊泡潴留所致,一般与门静脉高压无关。
下行性静脉曲张:是由于上腔静脉阻塞所致,多见于中段食管。
栅状血管:食管入口和食管末段可见的纵行的浅表血管。
上皮内乳头状毛细血管襻:放大内镜下观察到的食管鳞状上皮内乳头状毛细血管襻,其形态根据上皮性状而改变。
异位胃黏膜:主要指位于食管入口处的岛形柱状上皮。
食管炎:食管炎分类,除了反流性食管炎外,还有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念珠菌性食管炎(真菌性食管炎)、腐蚀性食管炎、药物性食管炎、肉芽肿性食管炎(克罗恩病)、疱疹性食管炎等。
反流性食管炎:分类见“八、分类”。一般来说,洛杉矶分类中A级和B级属于轻度反流性食管炎,C级属于中度反流性食管炎,D级属于重度反流性食管炎。
巴雷特食管:按照《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2017,万宁)》,巴雷特食管内镜下可见食管鳞状上皮与胃柱状上皮的交界线(齿状线,又称Z线、SCJ)相对于胃食管结合部上移≥1cm,病理证实食管下段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其化生可为胃底上皮样化生、贲门上皮样化生以及特殊肠型化生,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的巴雷特食管发生癌变的风险更大(见“八、分类”)。
长节段巴雷特食管:食管下段的柱状上皮部分累及食管全周且长度≥3cm 称为长节段巴雷特食管(long 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LSBE),柱状上皮未累及食管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3cm称为短节段巴雷特食管(short 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SSBE)。
巴雷特溃疡:巴雷特上皮发生的溃疡。
巴雷特食管腺癌:指来源于巴雷特食管黏膜的腺癌。